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02a道德经分类释译 (孔正 王玉英) >

第11章

02a道德经分类释译 (孔正 王玉英)-第11章

小说: 02a道德经分类释译 (孔正 王玉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它的原始不太显明,但它的后为来却不模糊,其绵延不绝却又难以名称概括,只好复归于无物之称谓。 
  这可谓是没有形状的态状,没有景象的迹象,这叫做“恍惚”。 
  迎着它,看不见它的源头;跟着它,看不见它的结尾。 
  掌握古始就有的道,来驾驭现今的事物。能知识古往今来,这可谓是道的纲纪。                    
原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父。 
  吾何以知众父之然哉?以此。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注释】孔:大。容:容态,容止,状况,表现。孔德之容:大德的行为表现。 
  老子的“道”所反映的是万事万物的最大共性、普遍本质,是宇宙间的基本规律。它对一切具体事物都具有统摄和解释功能。圣人最显著的品格,就是对自然万物与人类社会基本规律的掌握与运用,将自己的行为与天地万物的运行变化规律融为一体,把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这一总法则,用于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 
  【漫谈】《易》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人乎?况鬼神乎?”也许有人会说:与鬼神合其吉凶,又如何能是唯物的呢?其实这里所说的“鬼神”,所说的“命”,却是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是“道”。 
  为什么我们屡犯唯心主义错误?怎样才能避免实践过程中的盲目性,增强科学性和自觉性?只有唯道是从。遵循客观规律,方能减少失误;方能达到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知与行、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方能实现主体预期的目地。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注释】惟恍惟惚:若有若无微妙难测之状。 
  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现象反映本质,有时又可以歪曲本质。佛典《金刚经》中所说“几所有相,皆有虚妄”。所以万物虽然有形有象,但构成万物的元物质与万物生成变化所依循的法则本质却视而不见,所以,“道”如果做为物来讲,只能说是恍恍惚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注释】象:形象,迹象。 
  本质是事物的内部特征,是事物内在的规律性,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我们看问题必须看其本质,而把现象做为入门的向导,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本质,这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 
  本质是隐蔽的,是不能靠简单的直观去认识。达观则是透过现象用理念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客观世界的事物,无序中蕴含着有序,故而是可认知的有序和不可认知的无序的混合体。老子哲学就是将这混合体进行系统分析,进而揭示其内在联系和秩序性。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注释】窈:深远。冥:暗昧。 
  客观事物的浑沌现象后是有规律的,它与化成为万物的基本物质虽然其形象恍惚不清,但其中有真切无误的东西,其真切无误是有事实的诚信可以验证。孔子曰:“君子上达”,“成人之行,达乎情性之理,通乎物类之辨,知幽明之故,睹游气之源,若此而可谓成人。”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哉?以此。 
  【注释】众父:万物的本原。 
  马克思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我们应对事物现象进行概括和分析,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依靠已经认识了的本质的规律去更好地理解事物,以更有利于实践。人们在现象领域根据已知事物本质的逻辑推导,对那些未显现为现象的未知领域提出某些预见,或者以某种体验方式赋予它以某种联想,就可对古往今来的事物有所认识。老子的道就是对自然和社会通过观察和推理作出的高度概括化和抽象化,是宇宙事物变化的总法则。 
  【漫谈】《淮南子。原道训》中说:“万物之总,皆阅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门。”倪梁康说,哲学不是学习一般的思维技巧和诀窍,更不是学习小聪明,而是学习去窥视和领悟大智慧。从对象上说,学习哲学可以把你引向博大精深之思的领域,从方法上说,学习哲学可以让你掌握一种或多种思考的方式。所以,圣人察其所往,则知其所来。   
  【意译】   
  大德的行为表现,完全以天地万物演化的基本法则作为依从。 
  天地万物演化的基本法则,如果做为物来讲,其形象恍恍惚惚。 
  虽然惚恍,其中却有迹象; 
  虽然恍惚,其中却有真切的东西; 
  它幽冥深远,其中有精纯, 
  这精纯非常确切并有信验。 
  从现今上溯远古,它从不消失,依据它才能认识万物的本原。 
  我是怎样知晓万物本原情况的呢?就是依据这天地万物演化的基本法则进行的推演。                    
原三十五章 执大象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执大象,天下往。 
  【注释】执:执守,掌握。大象:大“道”,万物演化的基本法则。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认识现实的方式、方法只有在反映现实本身的客观规律时,才会是正确的、科学的。只有通晓客观规律,才能正确的对待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把方法理解为人类理智随意创造的规律的总和,而是理解为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道的概念,并不是虚构的,而是老子直觉思维和理性思维相结合的产物。道作为最基本物质,是宇宙万物之母;作为最一般规律,它贯穿于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方方面面。老子道的哲学理念就在于为人类指明了合乎自然规律的治身之道和治国之道。执大象,就是指对事物客观规律最本质的把握。遵循这规律,则天下万物移心归往。道之在天下,似溪水之与江海,万物自然从归。 
  【漫谈】记者曾问李政道:您认为科学家的人文情怀对一个人成为真正的大师具有怎样的意义?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如何才能做到文科和理科的均衡发展? 
  李政道:我们先不讲“大师”,因为大师这个名称是别人封的,没有精确的标准。我认为每一个人在每一个时候都不能全,要求一个人非常全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比如一个年轻人是做自然科学的,十七八岁进大学,如果在美国的话,头两年是不分科的,什么课都可以选,后两年才分专业。但是在国内不一样,一进校就分专业,我对此持保留意见。真正创新的都是年轻人,可是你要求一个20岁的年轻人百科全懂,这个要求是不合理的,也做不到。 
  至于科学与艺术,它们确实是有相通的地方。今天的科学认为,所有不同的现象都有一些很简单的基础规律,这些基础规律就是把整个自然科学都合起来了。把这些规律稍微改一点,跟过去的现象都合,跟将来的现象不一样,而结果又是对的,那么这就是非常重要的创新。自然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而人对自然规律的了解则是人类创造的。我们对它的了解更深一步,那个创新就更进一步。艺术是创造力与情感的结合,是人类创新的动力。“天地之义物之道”,就是宇宙之道,宇宙的艺术。所以人文与自然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往而不害,安平太。 
  【注释】害:妨害。安平太:安宁、平和、泰然。 
  老子的道指出了宇宙物理与人事必然的因果律,自然界的事物都摆脱不了自然律的规矩,万物都要遵循这一规律而不断生灭、变化。当个体的“德性”在与其相和谐的时候,就能顺利发展,所以顺应自然法则行事,对实践的各方都将无害,各方都会安宁、平和、泰然。 
  【漫谈】没有实践经验的理论是空洞的,它无异于痴人说梦;而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则是迷途的,也将如同盲人瞎马。毛主席说,“大道理”是管“小道理”的。作为“大道理”的万物的一般规律,领导、统摄和规范着作为“小道理”的特殊规律。譬如生物活动规律相对于动物活动规律就是“大道理”,因此,动物活动规律得遵循生物活动规律这个“大道理”。老子的“道”就是“最大的道理”了,所以别的“小道理”都得遵循这个“最大的道理”。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指出:要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就必须研究“革命战争的规律”,因为后者相对于前者来说是“大道理”,它指导、规范前者。当然我们还可以再向上推:要研究“战争的规律”,就得研究“矛盾斗争的规律”,“矛盾斗争规律”就是哲学上“最大的道理”了。毛泽东后来写了哲学著作《矛盾论》,研究“矛盾斗争的规律”,这是合乎认识的逻辑的。毛泽东深深懂得“大道理”管“小道理”,即哲学是指导具体科学的道理。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注释】乐:音乐。饵:美味佳肴。 
  悦耳音乐、美味佳肴只能诱惑人们逗留一时,而事物的基本规律,虽然说起来是淡然无味,看又看不见,听又听不到,但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 
  【漫谈】人们常常要求哲学不要在“形而上学”的迷雾中周旋,而应向现实生活奉献确切的知识,或提出可立即遵循的行为准则。其实老子早就对世人明确指出了安身立命与处世治国的正确策略,用道治国,则能国安民昌;治身,则能神定寿长,只是因为中国历代都是君王专制,而老子政治的基点却是以人民为主,若公开倡扬老子之学,实在难以名正言顺,然而治国安民却又离不开老子之道,所以就形成这么一种现象:凡是拨乱反正的时代,必定以道家学术为师法,到了太平时期,便“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了。   
  【意译】   
  掌握了天地万物演化的基本法则这个大纲,天下事物都会依附; 
  依附了对各方也都没有什么妨害,各方都可安宁,平和,泰然。 
  音乐和美食,只能诱使过客暂留一时。 
  天地万物演化的基本法则,说起来是淡然无味,看又看不见,听又听不到,但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                    
原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其致之也: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 
  故至誉无誉。 
  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昔之得一者; 
  【注释】一:指万物的终极本质、共性。 
  天地自然有其生成变化的客观规律,万物都遵循着这一规律而不断生灭、变化、发展。宇宙中万事万物存在的这种统一规律性,这种万事万物的共性,即为一。这一,也称之为“道”。道有经纪条贯,得一之道,则连千枝万叶。 
  【漫谈】真正的理性精神应该是解释一切、包容一切、协调一切的,而只有整体理性才可能有此气度,有此雅量,有此神通。整体理性通天达地,洞悉一切;宇宙万物,人事鬼神都在它的洞悉理解的范围之内。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承认一切是一,那就是智慧的。”“一”,是指万物的终极本质、本体;它是各种科学共同的统一性。哲学就是要追寻、发现和把握这“一”,以达到对宇宙事物、对人生、对社会本质的看法(根本理解、根本领悟、根本体验),并根据此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列宁说:“规律是宇宙运动本质东西的反映。”老子哲学的可贵,就在于它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它是逻辑学与本体论的统一,也就是理性和本体的统一,思维和存在的统一。它为后人认识事物,处理事物提供了明智的方法。   
  天得一以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