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明朝那些事儿 >

第335章

明朝那些事儿-第335章

小说: 明朝那些事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滁州只是个地级市,人不多,兵也不多,而攻击者,包括李自成、张献忠等十几位头领,三十万人,战斗力最强,最能打的民军,大致都来了。

  所有的头领,所有的士兵,都由高迎祥指挥。

  高闯王终于爬上了人生山峰的顶点。

  他决定,进攻滁州,继续向前迈步。

  山峰的顶点,再迈一步,就是悬崖。


  惨败

  但至少在当时,形势非常乐观,滁州城内的兵力还不到万人,几十万人围着打,无论如何,是没问题的。

  几天后,他得知卢象升率领援军,赶到了。

  但他依然不怵,因为卢象升的援兵,也只有两万多人。此前虽说吃过卢阎王的亏,但现在手上有三十万人,平均十五个人打一个,就算用脚算,也能算明白了。

  卢象升率领总兵祖宽、游击罗岱,向滁州城外的高迎祥发动了进攻。

  双方会战的地点,是城东五里桥。

  在讲述这场战役之前,有必要介绍一下滁州的地形,在滁州城东,有一条很宽的河流,水流十分汹涌。

  我再重复一遍,河流很宽,水流很汹涌。

  这场会战的序幕,是由祖宽开始的,关宁铁骑担任先锋,冲入敌阵,发动了进攻。

  战斗早上开始,下午结束。

  下午结束的时候,那条很宽,水流很汹涌的河流,已经断流了,断流的原因,史料说法如下——积尸填沟委堑,滁水为不流。

  通俗点的说法,就是尸体填满了河道,水流不动。

  尸体大部分的来源,是高迎祥的部下,在经历近七年的光辉创业后,他终于等来了自己最惨痛的溃败。

  关宁铁骑实在太猛,面对城东两万民军,如入无人之境,乱砍乱杀。

  高迎祥很聪明,他立即反应过来,调集手下主力骑兵,准备发动反击,毕竟有三十万人,只要集结反攻,必定反败为胜。

  红楼梦里的同志们曾告诉我们这样一句话:大有大的难处。

  高迎祥的缺点,就是他优点——人太多。

  人多,嘴杂,外加刚打败仗,通讯不畅,也没有高音喇叭喊话,乱军之中,谁也摸不清怎么回事,所以高闯王折腾了半天,也没能集中自己的部队。

  但高闯王还是很灵活的,眼看兵败如山倒,撒腿就往外跑,他相信,自己很快就能脱离困境。

  这是很正确的,因为根据以往经验,官军都是拿工资的,而拿工资的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拿多少钱,干多少事。无论是洪承畴,还是左良玉,只要把闹事的赶出自己管辖范围就算数了,没人较真。所谓跟踪追击这类活动,应该属于加班行为,但朝廷历来没有发加班费的习惯,所以向来是不怎么追的,追个几里,意思到了,也就撤了。

  但是这一次,情况发生了变化。

  我说过,卢象升是一个好人,一个负责任的官员。这一点反映在战斗上,就是认死理,凡是都往死了办。

  按照这个处事原则,他追了很远——五十里。

  之前我还说过,卢象升的外号,是卢阎王,虽然长得很白,但手很黑,无论是民军,还是民军家属,只要被他追上,统统都格杀勿论,五十里之内,民军尸横遍野,保守估计,高迎祥的损失,大致在五万人以上。

  追到五十里外,停住了。

  不追,不是因为不想追,也不是不能追,而是不必追。

  摆脱了追击的高迎祥很高兴,现在的局势并不算坏,三年前,他被打得只剩下几千人,逃到湖广郧阳,避避风头,二十天后出山,又是一条好汉,何况手上有几十万人乎?

  但安徽终究是呆不下去了,他转变方向,向寿山进发,准备在那里渡过黄河,去河南打工。

  黄河岸边,他就遇到了明军总兵刘泽清。

  刘泽清用大刀告诉他,此路不通。

  刘泽清并非猛人,并非大人物,也没多少兵,但是,他有渡口。

  他就堵在河对岸,封锁渡口,烧毁船只,高迎祥只能看看,掉头回了安徽。

  无所谓,到哪儿都是混。

  但在回头的路上,他又遇见了祖大乐。

  祖大乐也是辽东系的著名将领,遇上了自然没话说,又是一顿打,高迎祥再次夜奔。

  好不容易奔到开封,又遇见了陈永福。

  陈永福是个当时没名,后来有名的人,五年后,他坚守城池,把一个人变成了独眼龙——独眼李自成。

  这种人,自然不白给,在著名地点朱仙镇跟高迎祥干了一仗,大败了高迎祥。

  高迎祥终于发现,事情不大对劲了,自己似乎掉进了圈套。

  他的感觉,是非常正确的。

  得知高迎祥攻击滁州时,卢象升曾极为惊慌,但惊慌之后,他萌生了一个计划——彻底消灭高迎祥的计划。

  高迎祥的想法,是非常高明的,学习朱重八同志,突袭南直隶,威胁南京,但遗憾的是,他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他没有在这里混过。

  没有混过的意思,就是人头不熟,地方不熟,什么都不熟。

  所以这个计划的关键在于,绝不能让高迎祥离开,把他困在此地,就必死无疑。

  刘泽清挡住了他的去路,祖大乐把他赶到了开封,陈永福又把他赶走,但这一切,只是序幕,最终的目的地,叫做七顶山。

  七顶山,位于河南南阳附近,被祖大乐与陈永福击败后,高迎祥逃到了这里,就在这里,他看到了一个等候已久的熟人——卢象升。

  当然,除了卢象升外,还有其余一干人等,比如祖大乐、祖宽、陈永福等等。

  此时的高迎祥,手下还有近十万人,就兵力而言,大致是卢象升的两倍,更关键的是,他的主力重甲骑兵,依然还有三万多人。

  然而战争的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号称“第一强寇”的高迎祥,竟然毫无还手之力,主力基本被全歼,仅带着上千号人夺路而逃。

  这是一个比较难以理解的事,最好的答案,似乎还是四个字——气数已尽。

  十几万士兵、下属打得干干净净,兵器、家当丢得一干二净,高迎祥同志这么多年,折腾一圈,从穷光蛋,又变成了穷光蛋,基本算是白奋斗了,应该说,他很倒霉。

  但我个人认为,有个人比他更倒霉——李自成。

  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比变成光杆司令更倒霉呢?

  有的,比如,变成光棍司令。

  李自成的麻烦在于,他的老婆给他戴了绿帽子。

  这位给李自成送帽子的老婆,叫邢氏,虽然不能肯定李自成有多少老婆,但这个老婆,是比较牛的。

  按史料的说法,这位老婆基本不算家庭妇女,估计也不是抢来的,相当之强悍,打仗杀人毫无含糊,更难得的是,她还很有智谋,帮李自成管账,据说私房钱都管。

  在管账的时候,她见到了高杰。

  高杰,米脂人,李自成的老乡。据说打小时候就认识,后来李自成造反,他毫不犹豫,搭伙一起干,从崇祯二年开始,同生共死,是不折不扣的铁哥们。

  铁哥们,也是会生锈的。

  李自成第一次怀疑高杰,是因为一件偶然的事。

  崇祯七年八月,时任五省总督陈奇瑜,派出参将贺人龙进攻李自成。

  贺人龙是个相当猛的人,此人战斗力极强,且杀人如麻,每次上战场,都要带头冲锋,被称为贺疯子。

  贺疯子气势汹汹地到了地方,看到了李自成,打了一仗,非但没打赢,还被人给围住了,且一围就是两个月。

  但李自成并不想杀掉贺人龙,因为贺人龙是他的老乡,而且他正在锻炼队伍阶段,需要人才,就写了封信,让高杰送过去,希望贺人龙投降。

  这个想法是比较幼稚的,贺人龙同志说到底是吃皇粮的,有稳定的工作,要他跟着李自成同志四处乱跑,基本等于胡扯,所以信送过去后,毫无回音,说拿去擦屁股也有可能。

  按说这事跟高杰没关系,贺人龙投不投降,是他自己的事,可是意外发生了。

  去送信的使者,从贺人龙那里回来后,没有直接去找李自成,而是找了高杰。

  这算是个事吗?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说是事,就是事,说不是,就不是。

  而李自成明显是个喜欢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的人,加上贺人龙同志守城很厉害,他打了两个月,连根毛都没拔下来,所以他开始怀疑,贺人龙和高杰,有不同寻常的关系,就把高杰撤了回来。

  无论是铁哥们,还是钛哥们,在利益面前,都是一脚蹬。

  对李自成同志的行为,高杰相当不爽,但这事说到底,还是高杰的责任。

  因为他回来之后,就跟邢氏勾搭上了。

  到底是谁勾搭谁,什么时候勾搭上的,基本算是无从考证,但史料上说,是因为高杰长得很帅,而邢氏是管账的,高杰经常跑去报销,加上邢氏的立场又不太坚定,一来二去,就勾搭上了。

  关于这件事情的严重性,高杰同志是有体会的,在回顾了和李自成十几年的交情、几年的战斗友谊,以及偷人老婆的内疚后,他决定,投奔官军。

  当然,他是比较够意思的,临走时,把邢氏也带走了。

  对李自成而言,这是一个极为沉重的打击,老婆跑了,除面子问题外,更为严重的是,他的很多秘密,老婆都知道(估计包括私房钱的位置)。

  除了老婆损失外,还有人才损失。

  在当时李自成的部下里,最能打仗的,就是高杰,此人极具天赋,投奔了官军后,就一直打,打到老主顾李自成都歇菜了,他还在继续战斗。

  高杰投降的对象,是洪承畴,洪总督突然接到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自然高兴异常,立刻派兵出击,连续击败李自成,斩杀万人。

  总而言之,对各位头领而言,崇祯九年算是个流年,老婆跑了,手下跑了,跑来跑去,就剩下自己了。

  对高迎祥而言,更是如此。

  老婆跑了,再找一个就是,十几万大军都跑光了,就只能钻山沟了。

  所以高闯王毅然决定,跑进郧阳山区。

  两年前,就是在那里,被打得只剩半条命的高迎祥捡了条命,东山再起。

  卢象升闻讯,立刻找到祖宽和祖大乐,吩咐他们,立即率军出发,追击高迎祥。

  祖宽回答:不干。

  卢象升无语。

  之所以无语,因为他们从来就没干过。


  关宁铁骑

  很久以前,我以为所谓战争,大都是你死我活,上了战场,管你七大姑八大姨,都往死里打,特别是明末,但凡开打,就当不共戴天,不共戴地,不共戴地球,打死了算。

  后研读历史多年,方才知道,以上皆为忽悠是也。

  按史料的说法,当时的作战场景大致如下:

  比如一支官军跟民军相遇,先不动手,喊话,喊来喊去,就开始聊天,聊得差不多,民军就开始丢东西,比如牲口,粮食等等,然后就退,等退得差不多了,官军就上前,捡东西,捡得差不多,就回家睡觉,然后打个报告给朝廷,说歼敌多少多少,请求赏赐云云。

  应该肯定的是,在当时,有这种行为的官军,是占绝大多数,认认真真打仗的,只占极少数,所谓“抛生口,弃辎重,即纵之去”。

  现象也好理解,当时闹事的,大都是西北一带人,而当兵的,也大都是关中人。双方语言相通,说起来都是老乡,反正给政府干活,政府也不发工资(欠饷),即使发了工资,都没必要玩命,这么打仗,非但能领工资,还能捞点外快,最后回去了还能领赏,非常有利于创收。在史料中,这种战斗方式有个专用名词:打活仗。

  因为活仗好打,且经济效益丰富,所以大家都喜欢打,打来打去,敌人越打越多,局势越来越恶化,直到关宁铁骑的到来。

  其实关宁铁骑的人数没多少,我算了一下,入关作战的加起来,也就五千来人,卢象升、洪承畴手下最能打的,基本就是这些人,最厉害的几位头领,都是被他们打下去的。

  之所以能打,有两个原因,首先,这帮人在辽东作战,战斗经验丰富,而且装备很好,每人均配有三眼火铳,且擅长使用突袭战术,冲入敌阵,势不可挡。

  而第二个原因,相当地搞笑,却又相当地真实。

  我说过,每次打仗时,民军都要喊话,所谓喊话,无非就是谈条件,我给你多少钱,你就放我走,谈妥了就撤,谈不妥再打。

  但每次遇到关宁铁骑,喊话都是没用的,经常是话没喊完,就冲过来了,完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