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美人记 >

第427章

美人记-第427章

小说: 美人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余幸道,“我还没离开过祖母呢,我总觉着,你们一走,就没个娘家近处走动了。”

    余老太太好笑,“真个孩子话,我当初嫁你祖父,随他回乡守孝十几年,也就是年下才有娘家人过去,离得远,有什么法子,一年一年的见不着娘家人,日子也好好的。”

    “这日子好赖,端看自己,还是说,孙女婿待你不好了?”余老太太笑问。

    “我们好着呢。”余幸撒娇,“我就是舍不得祖父祖母。”

    “明年就能再见了。”余老太太笑道。

    “不如祖父祖母再等几日,都说相公这科把握挺大的,要是相公中了,一道去帝都才好。”余幸也是有自己小算盘的,想着丈夫随祖父母一道去帝都,路上皆有人安排,也不受罪,还叫家里放心。

    余老太太道,“正因阿冽这科把握大,我们才要早些回帝都的好。不然,你祖父到底是在这北昌府当政多年,他这接了朝廷致仕旨意,还等着孙女婿秋闱,迟迟不能回帝都,一旦孙女婿中了,难免有小人闲话。我们这一走没什么,孙女婿正是考功名的时候,听这话岂不生气。倒不如就此先走,你先提前悄悄给孙女婿预备下行装,你祖父也说,只要把平时的水准考出来,问题不大。介时秋闱发榜,傍孙女婿中了,立刻就打发他来帝都,家里给预备好他读书的院子,待孙女婿去了帝都,只管一意攻读,好待明年春闱。”

    余幸一想,还是祖母想得周全,道,“祖母说的是。”

    余老太太道,“你就好生带着阿灿,把孩子带好,家里的事都管好,孙女婿一门心思奔前程,过个几年,给你挣下诰命来,也是一辈子的体面。”

    余幸笑,“我也盼着呢。”

    余幸日子过得顺遂,何家虽不是大户人家,但一家人宽厚和气,门风清正,余家对这门亲家也是很满意的,余家人就在何家用的午饭。待得第二日举家回帝都时,半城百姓相送,何家自然也全家都去了,还有百姓献上万民伞,闹得余太爷几番泪湿眼眶。北昌府官员也在田巡抚的带领下,一送再送,一直送到十里长亭,余太爷再三相拦,大家方不送了。就此,余太爷正式退出北昌府的政治舞台,荣归故里。

    而北昌府,则不得不进入田柳相争的政治格局。

第389章 北昌行之七十七() 
第389章

    余家人走后,何家便一门心思的等着阿冽科考的信儿了; 当然; 还得准备灿哥儿的满月酒。近来阿曦有事儿没事儿的就过来外祖母家串门子; 顺带看看灿表弟; 初时看人家刚生下来丑,阿曦看一回就再没去过余舅妈的屋,舅舅秋闱时; 阿曦过来,跟着她娘去舅妈那里; 惊觉灿表弟变好看了,她就喜欢上了这个表弟,时常要过来看看的。阿曦哄孩子是把好手,双胞胎就很听她的话,阿灿表弟年纪尚小,一时还教不了什么,阿曦就时常摸摸人家小脸儿,挠人家痒,学青蛙叫什么的; 反正她一去,阿灿表弟就很高兴。而且; 阿曦现在长进颇多,来外祖家都不空着手; 时常带东西过来呢。

    何恭喜欢这外孙女喜欢的要命; 尤其; 阿曦现在针线已经可以看了,她就给外公做了双袜子。要注意,这双袜子,何老娘沈氏都没有的,就外公有。何恭喜的,第二天就穿上了,还说,“外孙女做的袜子,就是暖和。”

    沈氏啧啧称奇,“阿曦怎么就同你这般投缘呢。”

    “看说的这是什么话,我亲外孙,不同我投缘同谁投缘。”何恭跺跺脚,越发觉着脚底舒适,道,“这孩子,手巧。”

    这一点,沈氏倒是承认的,道,“做东西仔细,比子衿小时候要有耐心。”

    阿曦也送了朝云道长一双袜子,还说,“免得你们互相吃醋。”

    朝云道长纠正,“吃醋不是这么用的。”

    阿曦道,“我娘常这么用啊,给我们东西都是一人一份,就是不叫我们互相吃醋。”

    “你娘那没文化的。”朝云师傅还是让阿曦每天早上过来念书,下午就随她了,问她,“你娘那女学准备的如何了?”

    “我娘说待秋闱结束就开张了。”阿曦道,“祖父,我不过来,你想我不想?”

    “这不还有双胞胎么?”

    “那怎么一样,双胞胎还奶娃娃呢,他们懂啥事儿啊。”阿曦就同朝云祖父叨咕起自己的好处来,生怕她不来,朝云祖父就忘了她。

    何子衿这里在查看自家女学,小半年的操持,终于样样齐备了。何子衿想着,什么时候办个小宴,请亲戚朋友过来坐一坐,就得准备招收学生的事儿了。

    何子衿这里琢磨女学呢,就有客到访,说来还是熟人,正是沙河县庄典史之妻庄太太,这算得上何子衿的熟人了。

    庄太太如今也是一派富贵打扮了,一身的绛紫茧绸厚棉衣裙,领口衣襟都缀着狐皮,头上簪二三金钗,手上也戴了两个金戒子,腕间一对金镯。庄太太先跟何子衿请安问好,何子衿笑,“莫要如此客气。”请庄太太坐,命丫环上茶,方含笑问,“嫂子怎么有空来了?”

    庄太太笑道,“我们当家的跟着新县尊大人过来给府里各位大人送中秋节的节礼。我想着,自老太太、太太来了北昌府,这大半年没见了,心里想的慌,就跟着我们当家的过来了。”见是丸子给她端茶,庄太太忙道,“丸子姑娘可莫要如此多礼。”

    丸子笑道,“我也时久没见太太了,给太太尽尽心。”

    庄太太是江家何家的大熟人,她又是个热络性子,此番见面自然亲热的紧。何子衿就问起沙河县如今可好,庄太太道,“好虽好,只是不比您在时更亲近了。”

    何子衿道,“这关系也是处出来的,嫂子性子热诚,谁不喜欢你呢。”

    庄太太面儿上一僵,还真不是谁都喜欢她,说到新来的县尊,庄太太道,“真是个有学识的人,说的话,我们老庄都听不懂。县尊太太也是,哎,说话都是诗来诗去的,我这大字不识几个的,很是不成。”

    何子衿便晓得庄太太所为何来了,庄太太有庄太太的伶俐,这一个人的聪明与笨,当真不在于念书多少。何子衿也不信那新来的县尊太太就每天出口成章的过日子,余老太太那样的身份,说话也不会之乎者也,估计是人家不大喜欢庄太太,故而说些之乎者也的话,庄太太听不懂,自然是去的少了。显然,庄典史也不受新县尊待见,这主意,不晓得是庄太太想的,还是庄典史想的,估计庄太太过来她这里一趟,待回了县里,少不得要狐假虎威,说自己跟同知太太多么相熟了。何子衿想通此节,便笑了,“我在府城也无事,嫂子闲了,只管过来说说话才好。”

    庄太太果然面上大喜,连忙道,“您不嫌我,我少不得多来的。”说着小声叹口气,道,“我这脸皮厚的,也是没法儿了,太太您是个明白人,心善。”知道人家啥都明白,也愿意叫她借光。

    “说这个做甚,记得上次相公自县里回来,说县里遭流匪,你家大郎还杀了两个流匪立了军功,如今在县里也有了差使,你的好日子在后头呢。”何子衿倒挺喜欢庄太太的性子,而且,庄典史是阿念一手提携起来的,毕竟有些香火情在。

    一说长子,庄太太就更忧愁了,道,“先时在巡检司当个小头目,也风光了一阵,他那个直不愣的性子,现在巡检司换了新县尊的小舅子做主,当家的怕他惹事,调他到了三班当差,还安稳些。”

    看来庄典史跟这新县尊还真是矛盾不小,何子衿却是不会对此多说什么,笑道,“在三班也好,有庄典史看着,你才放心呢。”

    庄太太笑,“是。”又絮絮的说着家里二小子考上了县里书吏,也算有了份儿稳定的差使。

    庄太太过来自不会空着手,山货就带了两车,庄太太笑,“不是啥值钱的,咱们县守着山守着河,就是些风鸡风羊风鱼,还有山上一些野菇野味儿,这眼瞅着中秋节,您放着吃用,或是打发人,都是便宜的。”

    何子衿直说太多了,庄太太笑,“还有一车,是孝敬您家老太太的,就是不知老太太现在便宜不便宜,明儿我去问个安。要是不便宜,就托太太您转送也是一样的。”

    何子衿笑道,“这有什么不便宜的。”又问庄太太在哪里歇,知道在驿馆后,何子衿道,“明儿你过来,我带你去。”

    庄太太连忙笑不迭的应了。

    何老娘见着庄太太也是欢喜,尤其说,“自从回了北昌府,啥都好,就是时久没吃你的烙饼炸小鱼儿了。”

    庄太太笑道,“我就知老太太喜欢这口,家里做好带来了。饼在锅里一呼,跟新烙的一样,那小鱼再过遍油,更焦生。”

    何老娘命人去做了来,中午便吃的庄太太的烙饼炸小鱼。

    何子衿一并备的回礼,想着鸡鸭肘肉的,庄太太家里也不缺,干脆收拾了两筐鲜菜,让庄太太带回去吃。庄太太直道,“阿弥佗佛,这如何使得,忒贵重。”

    “嫂子还不知道我嘛,都是家里自己种的,要是春夏,这不算啥,如今鲜菜少,带回去吃个鲜。”

    庄太太笑道,“这要是过节拿出来炒上一两个,不得稀罕死个人哪。”

    “也别留太久,不然也会坏的。”

    “诶,待回去少不得送送亲戚朋友,您有所不知,自您与大人走了,我们都想着你们哪。孙太太林太太,我们都时不时的在一处说起您呢。”庄太太很是欢喜,愈发奉承起何子衿来。

    庄太太没在府城多呆,待沙河县尊把礼送好,庄太太便同庄典史回沙河县去了。

    何子衿还同阿念说呢,“庄典史在县里,怕是不大得意。”

    阿念道,“一朝天子一朝臣,县里何尝不是如此。其实,也没什么不得意的,县令都是流水的官,做个一任两任的,也就调走了。庄典史在县里才是个长久的。”

    何子衿点点头,不再多提此事。

    这各地县令都过来述职送节礼,何子衿也把家里要走动的节礼都提前预备了出来,娘家的、朝云师傅的、三姑娘家的、江仁家的,这些都是何子衿去送的,主要是自从这知府衙门换了这柳知府当家,要何子衿说,这柳知府不知道是不是脑子抽了,成天就在各司溜达,阿念他们现在,除非正经休沐,不然平日里是一点儿空都没有,便是衙门无事,也不敢提早回家啥的。这不,连走节礼的事就得何子衿亲自上阵了。

    如邻里街坊,就叫阿晔去。

    再者,各同僚那里,阿晔有空就阿晔去,阿晔没空就他娘去,至于下属送的节礼,也是要有回礼的,这些就是家里管事,四喜去。

    何子衿还得同阿念商量给知府大人与巡抚大人的节礼,何子衿道,“此番,田巡抚、柳知府都是新上任的,他们两家的礼,我备下了,你看看礼单,可还合适。”

    阿念见这礼单基本上就是沿用当初文同知在位时的例,不过,柳知府这里明显比当初张知府的礼要加厚了两成,何子衿道,“我同周太太打听过,田巡抚那里,还按当初余大人的例。柳知府这里,倘按当初张知府的例,怕他要恼的,我们商量着就加了两成。”

    阿念一掸礼单,道,“就这般备吧。”又道,“按参政的例,再多备一份,想来不多几日,新参政就要到了。”

    何子衿挑眉,“新参政是哪个?”

    阿念道,“琅琊人氏,姓李。”

    何子衿道,“琅琊,莫不是柳太太同乡?”

    阿念笑,“正是。”

    “柳太太到了北昌府,样样不合适,常说北昌府礼法疏失,不合规矩处极多。这来了同乡,估计能寻个知音。”何子衿一想到来的是柳太太的老乡,就不报什么期望了。阿念也不大喜欢柳家,但他现在只是小小同知,府城的事很难说得上话,却还是道,“也不见得个个就那般酸文假醋的样儿。”

    何子衿问阿念,“李家有这样的高官,想来在琅琊也是大户人家。”

    阿念道,“看邸报上只是寻常书香门第,这位李参政年纪不算大,四十几岁,尚不到知天命的岁数。”

    夫妻二人说一回话,阿念抽空把给上司的礼都送了,转眼中秋就在眼前。中秋前,阿念也拎回了同知衙门的节礼,一对肘子。何子衿道,“府城做官儿做比县里还清明呢。”在沙河县时,阿念给下属们发八月十五的节礼,就是最低等的衙役,也得一对肘子一对鸡呢。这同知衙门,一等一的肥差,正管盐粮水利,平日何子衿出门,那些盐商太太粮商太太的拿她当个菩萨,这样的衙门,中秋节节礼,同知大人才得一对肘子。何子衿倒不是嫌东西少,就觉着,这事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