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世界无限传送门-第1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头之恨。上山前的武松,心已死了一半,是丧兄之痛;上山后的武松,心彻底死了,本是一桩乌托邦,却奈何让这位洒脱的汉子蹑手蹑脚。
武松是水浒中一个反抗精神比较彻底的人物,武松也是一个命运多舛的人物,在水浒传中武松可以称得上是杀人比较多的人,在其上梁山之前就杀死了二十几口人,特别是血溅鸳鸯楼据说一次就杀人十五口,可以说见人就杀,这样一个杀了那么多人,其中很多是无辜的人,武松结局是怎样的呢?
武松的结局其实还是不错的。
在战斗中他失去了自己的左臂,成为了独臂武松,但是武松却是勇不可挡的,即使是断掉了左臂,武松仍然依靠单手擒住了方腊,立下了赫赫战功,立下战功的武松本来应该跟随着部队进京受封赏,但是武松却没有去接受封赏,自己去了杭州六合寺出家为僧了。据说武松八十岁的时候才坐化,比起宋江等人被统治阶级毒死或者是在征战中战死的结果要好很多。
武松这一辈子都在辛辛苦苦的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正因为他只看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所以这点事他往往摆弄的特别透彻,他就在这个层面上超越了宋江、卢俊义,最后得到了善终,实在是不能不让人唏嘘感慨。
不过说起来,有一个事情比较有趣,那就是整个梁山,提出招安的,其实并非是宋江,最早说出招安之语的,却是武松。
原著中,武松在孔家庄与宋江意外邂逅。这是武松与宋江的第二次见面。一年前,他们在柴进府中第一次见面时,宋江不慎把炭火掀在武松身上,差点挨武松一顿胖揍。有道是,不打不相识。他们不但相识了,还结拜为兄弟。此番重逢,武松与宋江抵足而眠,“叙说一年有余的事。”
宋江邀请武松前去投靠清风寨知寨“小李广”花荣,武松却有意前往二龙山投靠“花和尚”鲁智深。就在这时候,武松对宋江说了一句让人大惑不解的话:“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在这之前,不管是林冲、鲁智深,还是宋江,都没有说出这句惊世骇俗的话。宋江听了,也只有感叹道:“兄弟既有此心归顺朝廷,皇天必鑑。”
当然了,宋江的花花肠子比武松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武松的启发,使得宋江开始着手实施招安之策。这不,就在武松与宋江在孔家庄依依惜别、各奔前程时,宋江对武松如此说道:“自古道:‘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兄弟,你只顾自己前程万里,早早的到了彼处。入伙之后,少戒酒性。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
如果说武松的招安只是一个构想;那么宋江的招安,就有了具体实施步骤,分丝析缕,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很强。
不过很可惜的是,现实给了武松当头棒喝。等候朝廷招安之路漫长而无涯,武松和宋江殊途同归,汇合到梁山这条路上来了。这时候,对招安更有强烈欲望的变成宋江了。在梁山一百零八将终于聚齐,排定了座次表后。宋江众望所归,排名第一,很是高兴。一日,他趁着酒兴,作了一首满江红词。
词里道:“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这首词的重点放在最后,“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八个字,正是宋江直抒胸臆之举。“酒醉心明白”,宋江作词之意,无非是想得到大家的认同。
没想到,宋江的结拜兄弟、嫡系干将武松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
别人反对招安,宋江还不好说什么。武松出来反对招安,宋江就问一个明白了:“兄弟,你也是个晓事的人,我主张招安,要改邪归正,为国家臣子,如何便冷了众人的心?”言外之意是,当初是你提出要招安的,如今我主张招安,你干嘛要砸台子?武松没有回答,鲁智深帮他回答了:“只今满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指朝廷昏暗,另一层意思没有说透,是在说他们自己,一日做了盗匪,就得终身为盗匪,哪能说“金盆洗手”就洗白了?
武松没有反对鲁智深的话,想来这段话可以代表他的心声。
事实上,武松上了二龙山以后,与鲁智深、杨志等人为伍,在理想信念上已经发生了转变。招安?招安又如何?鲁智深和杨志,一个曾是延安府老种经略帐前提辖,一个做过东京殿帅府制使官,都是体制内炙手可热的人物,到头来还不是落草为寇,跟他这种体制外人物称兄道弟,过着刀口舔血的日子?
宋江当年那“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的激励,已成喋血江湖的迷梦,当不得真的。
因此,武松追随宋江征服了方腊以后,并没有跟着他回去京城,而是在六和寺出家,以享年八十善终。
这一世,武松没有上二龙山,但他的心境也没有太大变化,招安什么的,他已经不想了。甚至他自己也已经没什么活下去的欲望了,他对这个黑暗的世界已经彻底绝望,他现在就剩下一个念头,仗着自己还有一把子力气,在拼杀一次。但这一次,他不是为了官位,不是为了招安,更不是为了梁山大计,他只为一死,轰轰烈烈,浩浩荡荡,死在沙场之上,马革裹尸而还!
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191。开始行动()
武松的变化,说实话,其实是有些在曹岩意料之内的。
如果说曾经的武松还有抱负和理想的话,那现在的武松就等于是行尸走肉,他已经对未来失去了希望和信心,心丧若死。
对于这种情况,说实话曹岩没有太好的办法,毕竟武松和其他还是不一样的。
就算是当时对现实最失望的呼延灼,也还没有到心丧若死的程度。他只是对现实失去了信心,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茫然无措,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而不是像武松这样,品尝了人间的黑暗之后,将自己彻底放逐沉沦。对于武松这种情况,最好的方法就是重新唤起他对这个世界的信心,但是这谈何容易?毕竟武松是那种意志相当坚定的人,之前他很坚定的信任这个世界,结果当这个信任被破坏之后,他就又坚定的放弃了希望。
以他这种人的个性而言,想要让他短时间内作出改变的话,那是基本上不可能的。曹岩也没有自大到觉得自己就能改变对方,所以他的想法很简单,让武松先跟着弟兄们一起,然后慢慢改变他对现实的看法,一点点的重新唤起他对现实的信心。
于是武松留了下来,曹岩给他的职务,是第二军第三师的师长,暂时在呼延灼手下,而且这个师的人数最少,只有一千人,目的也只是培养武松的领兵能力。
其他随着曹岩一起上山的人,也都纷纷安排了职务。
水军军长的位置被交给了李俊,作为刚上山,而且之前没有任何政府职务的人来说,这样的安排可以说是破天荒的了。
不过阮氏三雄到没有任何反对意见,事实上如今水军越来越大,他们管理起来也渐渐的感觉力不从心。他们毕竟不是科班出身,甚至本身的性格,也不适合做一支军团的最高长官,之前梁山无人可用,曹岩只能用他们,他们也只能硬着头皮顶上去,如今李俊来了,曹岩把这个职务给了李俊,阮家三兄弟反倒送了口气。
他们三人统领水军第一师,阮小二作为师长,阮小五阮小七做了下面的旅长。
张横张顺组建了第二师,张横作为师长,同时管理第二师第一旅,张顺管理第二师第二旅。
童威童猛的安排也是一样,他们直接组建了第三师。
穆弘穆春并没有进入军界,穆弘进入了总后勤部,穆春进入了总装备部,安道全组建医疗部,梁山原本的医师全部成了他的下属。戴宗和时迁组建情报部,时迁作为情报部部长,负责训练情报人员。而戴宗作为副部长,职责是建立情报通道,保证情报员能通过情报通道将情报传递回来。
每个人都有了各自的工作,梁山重新恢复了忙碌。
一个月后,方腊那边传来消息,第一批二十万石的粮食被送了过来,后续还有更多的粮食,正源源不断的从江南运往梁山。这个过程里,方腊几乎将自己手中的大将轮流派了出来,以保证粮食安全送达。而梁山方面也轮流派出陆军三军的部队下山接应,同时将银钱也运送下去。
这种交易,朝廷看在了眼里,也派出人马过来阻止交易。
为此梁山还和朝廷爆发了几次小型的冲突,可以说是互有胜负吧,好在梁山的损失并不大,好汉们也都没有受伤,但同样的,他们也没能俘虏到朝廷的将领,上一次大战,可是把朝廷方面给吓坏了,虽然宋徽宗不愿意承认,但不得不说,二十万人的溃退,直接让数个州县受到了冲击,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是梁山威名广传四方,几乎天天都有人想要上山,当然这些人全都是普通人,目前还没有更多的好汉上山。
但梁山的实力还是在不断的提升之中,这种情况下,大家都知道梁山的厉害,所以朝廷的将领们不愿意和梁山过度纠缠,他们基本上是一触即退,能打得过就打一打,打不过就直接离开,主要是以骚扰为主,反倒是把之前梁山使用的战术重新用了出来,虽然有些不伦不类,但却也让梁山无法再次大量斩获战功。
而这段时间里呢,李俊则一直在训练水军,有九艘大船做底子,还有那些被俘虏来的朝廷水军的士兵做骨干,梁山水军的实力可以说是一日千里,说是突飞猛进也一点不为过。
他们已经悄悄尝试出海,并且顺利的驶出了很远,照着曹岩提供的方位,下一次出海,他们就要寻找传说中的北方大岛了。
这个时候,这个所谓的北方大岛,上面还都是些土猪居民,并不是东瀛人。
而东瀛呢,目前正处于平安时代的末期。
平安时代,是古代东瀛的一个时期的称呼,从794年桓武天皇将首都从奈良移到平安京开始,到1192年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一揽大权为止。在奈良朝末期,朝廷与贵族势力之间的矛盾激化。为了削弱权势贵族和僧侣的力量,桓武天皇于784年决定从长冈迁都到山城国的平安京,在那里筹建新都,命名为平安京,希望借此获得平安、吉利、安宁与和平。由于平安京在794年完工,故史家常把794年作为平安朝的开始,平安时代的称呼亦来自其国都的名字。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平安时代到如今已经进入了武士团的叛变与源、平两氏的崛起的时期。
具体点说,就是从公元10世纪30年代开始,几乎同时发生了两大叛乱事件——“平将门之乱”与“藤原纯友之乱”。前者发生在承平5年,既公元935年,后者发生于天庆2年,既公元939年,故史称“承平、天庆之乱”。平将门属于桓武平氏一族,定居下总地方,公元935年同族发生内讧,朝廷进行干预。为此他纠集反抗国衙的关东武士驱走关东北部地方官,公元939年宣布关东八国独立,在下总猿岛筑起宫殿,自称新皇。
惊慌的东瀛朝廷于公元940年派军征讨,但征讨军末到,叛乱已被平氏同族平贞盛和下野押领使藤原秀乡平息,这两人都是地方武士。藤原纯友是伊豫国的“椽”,承平5年率千余只船发动叛乱,袭击淡路、赞歧两国国府,迈进九州大宰府。公元941年被源经基平息。“承平、天庆之乱”说明东瀛朝廷已无力镇压叛乱,必须借助地方武士的力量了。从这时起,地方武士的实力也开始得到中央的承认。
此后,又发生了开始于房总而又迅速扩展到上总、武藏地方的“平忠常之乱”。朝廷在派出的将领表现无能之后,又改派了清和源氏一族的源赖信,迅速解决了问题,据说源赖信之名使平忠常丧胆,不战而降。从此,平氏势力在关东便被源氏取代。二三十年之后,东北地方相继发生安倍、清源两氏的叛乱——“前九年之役”,与“后三年之役”,加起来一共是12年。
由于朝廷先后起用了源赖信之子源赖义及其孙源义家,两次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