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宋末之山河动-第3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错,衣食住行,坐卧站立看似都是些小事,但是要让军将们严守军纪就得从这些不起眼的细小之事做起,逐渐养成习惯,无条件的服从上级的命令,即便刀山火海无令也不敢言退!”赵昺言道。
“嗯,属下观陛下所拟操典,对站立、下蹲、步法及迈步的距离等等都做了严格的规定,想也是此意吧!”陈识时恍然似的道。
“民吾所说只对了一半,沙场之上千军万马,若想做到步调一致,有如臂使,就得对此作出严酷的训练,那样才能在箭矢横飞、敌骑往来冲突中变换阵型才不会生混乱,做到无论攻击和撤退都能行止如一。而这些都需要平日养成,却非是一朝一夕可成的。”赵昺言道。
“陛下,属下愚钝,却仍然不解其中奥妙!”陈识时听了有些迷糊地道。
“好,你们看!”赵昺指指自己的书案道,“苏岚每日都会将呈上的公文按照急务、政务、军务和情报的顺序排列,朕只要一伸手就可拿到。再看这个茶杯,其也会放在固定的位置,朕即便不看也会拿到,却不会碰翻杯子,这便是养成的习惯!”
“同理若是军中兵士每日就寝前将衣物、靴鞋、武器摆放在固定的位置,如此养成习惯,则无论是否点灯,都可以准确的摸到自己的衣物,拿到自己的武器,迅集结,而不至于产生混乱。”
“哦,属下明白了,舟船之上狭窄,空间局促,那些水手却可以在风浪中仍可来去自如,炮手能准确跑位,进入战斗状态,就是此理!”蔡若水言道。
“又比如朕在条例中规定,军士坐卧都有定姿,不只是为了好看,大军持兵器列队而行,若是一人踏错,就可能跌倒,从而引混乱,甚至误伤,进而影响到整个阵势!”赵昺进一步阐述自己的意图道。
“这便是陛下在军法中规定,战时队列中若有人左顾右盼,脚步散乱,其身后的军兵便可将其当场刺死的道理!”陈识时有所悟的点点头道。
“民吾理解的不错,这也正是朕要求军兵们即便平日走路也要三人成列,两人成行的道理,平日受些拘束,总比战时被同伴刺死代价要小的多吧!”赵昺见他们终于开窍了,略表赞许地道。
“正是为了在战时避免无谓的伤亡,陛下才规定从细微之处做起让军士们时刻谨记军法,看似苛刻,其实却是大仁之举!”蔡若水深以为是地道。
“当然我们这些条例的规定尚不完备,甚至有些地方不合理,所以我们制定军法时要留有余地,在试行中不断完善改进,以求适用于各个兵种。而惩罚的措施也要进一步细化,以求公正畏法,使其明白为何会受到惩罚!”赵昺言道。
“陛下要将此法同样用于骑军吗?乱战之中骑军可是最为难以控制的,对他们而言实难做到的!”蔡若水听了惊诧道。
“当然,此法完善之后要逐步推广到全军,而非只是骑军。”赵昺言道,“相对而言骑军比步军更重阵型,鞑子的骑兵天下无双,百战百胜,也正是他们有高昂的士气和较为严明的军纪。我们要战胜他们就需要比他们有更为严明的军纪和严密的战阵。”
赵昺十分清楚只凭借步军和水军自己是难以最终战胜蒙古人,他们是骑射起家打不过可以跑,胜了可以纵马追击。而步军仅凭两条腿追不上,也逃不过。所以一旦战场转到6地上,他们还是很吃亏的,若想在大6上与敌争锋就必须要建立一支可与其争锋的骑兵。但是他知道这十分困难,毕竟蒙古人是马上民族,自小就生活在马背上,比农耕民族具有先天的优势,在单兵上要战胜他们几乎是不可完成的事情。
然而,蒙古人最终被朱元璋逐出中原,除了配备大量火器外,其政治上的**和君王的无能惹得天怒人怨也是重要的因素,可赵昺知道自己不可能等到百岁之后在兴兵灭元,自己只能另想它法儿。借鉴‘后人’们的经验,实现将蒙古人拉于马下的目标。
前世人们在讨论近代火器能否战胜骑兵的问题上总是会提到在清末鸦片战争中,装备燧枪和火炮的八国联军与仍是装备冷兵器的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进行的八里桥之战。若不论详细的战斗过程,清军在八里桥之战中一开始只损失了约千余人,相对三万多的总兵力并不算高,但蒙古骑兵遭此打击后不是恢复、整队以重新形成战斗力,而是立即做鸟兽散,并抛弃了大部分伤员。
可是在拿破仑远征俄国的一场战斗中,因为进攻计划推迟,导致法军骑兵暴露在俄军炮火下长达三个多小时。炮弹在骑兵阵线中撕开一条条口子,有些部队还没进攻就已损失过半。但法军却纹丝不动,有愤怒的士官长要求冲锋或者撤退,遭到军官的严厉呵斥。这两次战斗就表明纪律和士气上的天壤之别才是欧洲骑兵相对传统骑兵战斗力的真正所在。
不过与欧亚、甚至非洲国家传统骑兵交战的英国人也承认欧洲骑兵即便有科学训练,但在单兵上,最多只能与那些自小刀马娴熟的东方骑兵打个平手,甚至更多时候会落下风,他们只有在集团作战时才会显示出压倒优势。在后世就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近代欧洲骑兵是靠密集的“墙式冲锋”战术击败了相对松散的传统骑兵。
赵昺也曾深以为是,但是在来到这个世界见识过骑兵冲锋后,并与部将们交谈中得知真相后,意识到这种说法并不准确,骑兵在加冲锋到临近接战时,会形成局部簇团,其实是很难保持整齐密集队形的。大部分情况下,相向冲锋的两支骑兵必然会有一方因士气崩溃而撤退;或者干脆停下生小规模交火后脱离接触;亦或双方打开队形,容对方通过,以错马厮杀……
第636章 变革()
以现代人的常识骑兵在相遇后两军对冲,以透阵而出,抢旗夺帅为猛将,并以此作为胜利的标志。 其实赵昺到了这里才明白大家都被说评书的给骗了,而真正能体现一支骑兵素养的却是溃退的骑兵,往往能快找到自己的长官和军旗,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重组并重新投入战斗。
现在赵昺还明白了说书的嘴不能信之外,且有些‘民粹’主义大咖的话也值得推敲,反而在论战中总是被人狂喷的帖子贴近真相。不过让他在对喷中开阔了眼界,得以现在以审慎的眼光看待战争。这可以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谁能想到当日打无聊的‘不务正业’也能让他有了在世界的立身之本,起码把握了历史的趋势,得以选择最为合适的手段。
其实在近代的历次战争中,英法等欧洲国家在争夺殖民地中都曾与游牧民族生过冲突,虽有胜负,可最终的结果都是以殖民者的胜利告终。但也有人会说他们是凭借这火枪、火炮,而非刀马骑射,事实上这用在骑兵上还真不是那么回事。
法国在殖民战争中遇到的强硬对手主要是在环地中海地区,而北非和近东地区传统上都以骑兵著名。在阿布基尔湾战役,拿破仑的法国步兵同数量庞大的奥斯曼土耳其大军陷入胶着缠斗,此时缪拉将军率法国骑兵预备队全线冲锋,土军崩溃,法国骑兵挥舞着马刀把土耳其的步骑大军赶入大海。
欧洲列强在殖民扩张史中靠着先进武器击败了所有古老民族,但它们的骑兵与被击败的对手一样,都用的是冷兵器而非枪炮,为何欧洲近代骑兵舍火器而取刀剑?马克思曾说:火药将骑士阶级炸得粉碎。但是,但骑兵并未因为火药武器而消失,反而日益成为战场突击力量的中坚。
近代早期的骑兵也曾流行过被称为“半回旋”的火枪战术,但很快火器就沦为辅助武器。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军骑兵曾多次掏枪射击以试图阻止对方正规骑兵的冲锋,大多仍被冲得人仰马翻。实战证明,相比不太靠谱的火枪,刀剑才是骑兵的决胜利器。
而那些被欧洲列强击败的骑兵,马上动作通常远比欧洲骑兵更熟练,可他们的马上杀敌技术,靠的是世代相袭和自我摸索。但而欧洲近代骑兵的战斗动作,是靠实战经验与计算相结合,不断合理化和规范,杜绝一切多余动作。如果有人认为蒙古骑兵败于英法骑兵只是偶然,而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骑兵必不至如此,那他一定要好好学习**语录:“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
道理是这个道理,赵昺都明白,但是具体如何操作,他比对面这两位稍强点儿,一样是摸着石头过河。不过他还不能表现出来,可这与面子无关,若是自己都没有信心,底下这帮人会更加消极。所以尽管底气不足,赵昺也要把肚子鼓起来,先别管里边是宝,还是屎。
现在话题已经聊开了,赵昺就要设法将自己的理念和目的告诉这两人,让他为难的是自己和他们存在着近千年的代沟,想用当下的语言说明白实在是困难,弄不好还得将自己当成妖孽。于是他只能转换下思路,变换下时空,将‘今’为古用,战例生在远离大宋之外数万里的另外一片大6上,反正大宋的人谁也没去过那么远,而内容就是英法等近代国家的殖民战争中的经典战例和著名将帅的战争思想,以此来给他们开阔思路……
赵昺就从近现代骑兵与游牧骑兵的战斗方式和素养谈起。拿破仑在入侵埃及的战争中遇到了著名的马木鲁克骑兵。其坦承一个法国骑兵肯定打不过一个马木鲁克骑兵,不过他又说了后边的话:三个法国骑兵可以和三个马木鲁克骑兵打平手,一百个法国骑兵完全可以将一百个马木鲁克骑兵打败,而一千个法国骑兵完全可以将二千个马木鲁克骑兵一举击溃。
事实证明拿破仑说的不错,自十九世纪开始,英法两国在全世界疯狂争夺殖民地,两国几乎与所有以骑兵闻名的军队交手,骑兵对骑兵的战力数不胜数,英法骑兵对传统骑兵都显示明显优势。为何他们能做到呢?因为他们现了能真正体现骑兵战术素养的,主要是临战队形的迅转换;溃散之后的短时间恢复、整队,以及高的步骑炮协同能力等。
欧洲近代骑兵控制力的根源何在?英法这两个在殖民战争中表现最抢眼的骑兵之间的对比,或许是解开骑兵控制力和战斗力的最好钥匙。拿破仑战争时期的英国名将惠灵顿曾说:“我们的一个(骑兵)中队可以抵得过法国的两个,但四个中队便不及他们的四个,数量越多越比不上”。英国骑兵向来以马匹精良和个人技艺高闻名欧洲,但上升到一定规模层级反而不如法军,源于双方骑兵控制力的差距。
当时的法军骑兵中队,整个队列被大量的军官和士官牢牢控制,分为前排指挥、中队主体和队列官行列三个部分。中队主体的四个部分又各有军官控制前排,两翼还有各自的士官保证侧翼的控制。以阵型为笼,以军官、士官为锁,有效防止了作战中士兵的涣散和逃逸。
英军骑兵在中队两翼同样配置了大量军官、士官,后卫队列官也数量密集,但中队的前排指挥却只有中队长一人,这会不会造成前排指挥的薄弱?拿破仑战争中的大量战例恰恰证明了这一点——英军骑兵一旦冲锋就停不下来。他们在多次战斗中能依靠冲锋击败多个中队的法军骑兵,但随后几乎毫无例外陷入失控,士兵们不顾一切的冲锋追杀,秩序涣散,从而遭到法军骑兵预备队和溃散后重组骑兵的联合屠杀。
由此可以推论,军官和士官的配置数量和位置,直接决定近代骑兵控制力的强弱,并维系队伍的纪律和士气。稳定、高效的军官和士官培养,得益于欧洲近代军事教育和军事操典,使其与传统军队的兵头、伍长在军事素质上拉开了距离。从文艺复兴时代开始,士官层级需要懂得一定数学知识,才能掌握计算尺,根据战场形势,相机变换阵型。
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军骑兵操典中,关于一个骑兵团的四个中队改变方向大约四十五度的队列变换操作规定,整个操作需要大约三十个单独的语言指令。除了骑术、剑术操练,军官要在士官协助下,定期演练队形变换,或规模更大的协同训练。
近代骑兵能保证中队、团级协同训练的充分开展,以培养组织协同和组织控制能力。对于战争而言,这比所谓的“自幼骑马”和个人武艺要重要得多。建立在近代科学计算基础上的系统战术训练,形成适时强大的控制力,则是传统骑兵与近代骑兵之间难以逾越的“代沟”……
“陛下是欲以新军为基础重新打造大宋的军队?”林之武听了半天,虽然对陛下所讲并不全懂,但是也明白陛下这次是想玩儿更大的了。
“嗯,朕正是此意!”见他们终于开窍了,也算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