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烽·烟 >

第245章

烽·烟-第245章

小说: 烽·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禀粮,军不省兵,赋赐不均,阿私所亲,取非其物,借贷不还,夺人头者,以获其功,此谓盗军,盗军者斩。变改姓名,衣物不鲜,旌旗裂坏,金鼓不具,兵刃不磨,器仗不坚,矢不著羽,弓弩无弦,法令不行此为欺军,欺军者斩。闻鼓不进,闻金不止,按旗不伏,举旗不起,指挥不随,避前向后,纵发乱行,折其弓弩之势,却退不斗,宜左或右,扶伤举死,自托而归,此谓背军,背军者斩。出军行将,士卒争先,纷纷扰扰,车骑相连,咽塞路道,后不得先,呼唤喧哗,无所听从,失乱行次,兵刃中伤,长短不理,上下纵横,此为乱军,乱军者斩。屯营所止,问其乡里,亲近相随,共食相保,不得越次,强入他伍;干误次第,不可呵止,度营出入,不由门户,不自启白,奸邪所起,知者不告,罪同一等,合人饮酒,阿私取受,大言警语,疑惑吏士,此谓误军,误军者斩。斩断之后,此万事乃理也。

    思虑第十五

    思虑之政,谓思近虑远也。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故君子思不出其位。思者,正谋也,虑者,思事之计也。非其位不谋其政,非其事不虑其计。大事起於难,小事起於易。故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是以九重之台,虽高必坏。故仰高者不可怨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后。是以秦穆公伐郑,二子知其害;吴王受越女,子胥知其败;虞受晋璧马,宫之奇知其害;宋襄公练兵车,目夷知其负。凡此之智,思虑之至,可谓明矣,夫随覆陈之轨,追陷溺之后,以赴其前,何及之有?故秦承霸业,不及尧、舜之道。夫危生於安,亡生於存,乱生於治。君子视微知著,见始知终,祸无从起,此思虑之政也。

    阴察第十六

    阴察之政,譬喻物类,以觉悟其意也。外伤则内孤,上惑则下疑;疑则亲者不用,惑则视者失度;失度则乱谋,乱谋则国危,国危则不安。是以思者虑远,远虑者安,无虑者危。富者得志,贫者失时,甚爱太费,多藏厚亡,竭财相买,无功自专,忧事众者烦,烦生於怠。船漏则水入,囊穿则内空,山小无兽,水浅无鱼,树弱无巢,墙坏屋倾,堤决水漾,疾走者仆,安行者迟,乘危者浅,履水者惧,涉泉者溺,遇水者渡,无楫者不济,失侣者远顾,赏罚者少功,不诚者失信。唇亡齿寒,毛落皮单。阿私乱言,偏听者生患。善谋者胜,恶谋者分,善之劝恶,如春雨泽。麒麟易乘,驽骀难习。不视者盲,不听者聋。根伤则叶枯,叶枯则花落,花落则实亡。柱细则屋倾,本细则末挠,下小则上崩。不辨黑白,弃土取石,羊虎同群。衣破者补,带短者续。弄刀者伤手,打者伤足。洗不必江河,要之却垢;马不必麒麟,要之疾足;贤不必圣人,要之智通。总之,有五德:一曰禁暴止兵,二曰赏贤罚罪,三曰安仁和众,四曰保大定功,五曰丰挠拒谗,此之谓五德。

    将苑之兵权篇

    夫兵之权者;是三军之司命;主将之威势。将能执兵之权;操兵之要势;而临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翔四海;随所遇而施之。若将失权;不操其势;亦如鱼龙脱於江湖;欲求游洋之势;奔涛戏浪;何可得也。

    将苑之逐恶篇

    夫军国之弊;有五害焉:一曰;结党相连;毁贤良;二曰;侈其衣服;异其冠带;三曰;虚夸妖术;诡言神道;四曰;关察是非;利以动众;五曰;伺候得失;阴结敌人。此所谓奸伪悖德之人;可远而不可亲也。

    将苑之人性篇

    夫人之性;莫难察焉。美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知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将苑之将才篇

    夫将材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人将。事无苟免;不为利扰;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此之谓义将。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此之谓礼将。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足轻戎马;气盖千夫;善固疆场;长於箭戟;此之谓步将。登高履险;驰射如飞;进则先行;退则后殿;此之谓骑将。气凌三军;志轻疆虏;怯於小战;勇於大敌;此之谓猛将。见贤若不及;从谏如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此之谓大将。

    将苑之将器篇

    将之器;其用大小不同。若乃察其奸;伺其祸;为众所服;此十夫之将。夙兴夜寐;言词密察;此百夫之将。直而有虑;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将。外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劳;悉人饥寒;此万夫之将。进贤进能;日慎一日;诚信宽大;闲於理乱;此十万人之将。仁爱治於下;信义服邻国;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理;四海之内;视如室家;此天下之将。

    将苑之将弊篇

    夫为将之道;有八弊焉;一曰贪而无厌;二曰妒贤嫉能;三曰信谗好佞;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曰犹豫不自决;六曰荒淫於酒色;七曰奸诈而自怯;八曰狡言而不以礼。

第322章:白松雨文集【四】()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爱上了阅读。在我的认知中,阅读并非是扩充知识,因为扩充知识的途径多如牛毛,可以说除了自己之外的任何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充斥着可以被自己所吸收整理出的知识。

    同样的,我亦不认为读书是为了增长见识,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山川大河之宏,奇峰异水之丽,非文字可以记载。不设身处地的去体会,文字所能带来的感受,总是有限的。

    “阅读”于我来说,是一种享受,一种视觉上的冲击。

    “最直观的视觉冲击是画面”。

    可能有的人会觉得文字是枯燥的,纵然它可以编撰出传世的经典,一部又一部恢弘壮丽的名著。

    可,文字还是那样,枯燥而无味。

    现今社会中,科技之发达以经达到了一个个新的高度。

    无论是什么,在互联网中都并非不可得到满足,何况是一个小小的阅读那?

    很多人喜欢在互联网上阅读,这本无可厚非;奈何现今的网络中,优劣并存,精华糟粕难以分辨。

    于此,我不便于说些什么。

    不过表述一下自己的观点还是可以的。其实我个人觉得,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是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的。

    在此那,我只举一个例子。

    我是个爱书的,很多古本的书籍我都有其手抄本或者是原版。我照顾这些书可能会比我照顾孩子、妻子更为用心。虽然,我现在还没有妻子,更没有孩子。

    这些书那,无论是古本还是现在市面上流通的版本,无论是什么,我都恨不得天天抱着它们,爱不释手。

    有人说“爱书的人不会伤害书,不会在上面写写画画”。

    这句话于我来看,只有前半句值得,后半句其实我觉得就是胡言乱语罢了。

    在书写写画画,其实没什么不好,当然,这要看你写的、画的是什么。

    有一种东西叫“批注”,还有一种东西叫“感慨”。

    随手把这两个家伙置之于书,而后或是赠与他人,亦或是留给自己的孩子亲眷,该是一种雅趣,幸事。

    我这个人的几乎每一本我自己的书上,都有我的随笔,说实在话,我写过多少那样在书页之侧的随笔,我自己都不知道;而我写的又都是什么,我就更记不清了。

    不见得我所写的都是有用的东西,当然亦不见得我所写的就全是废话。废话忘了也就忘了,可是那些哪怕是一点点有用的东西,要是被忘记了,岂不可惜?

    传统方式的阅读,我可以如此;电子阅读做得到吗?

    当然,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人与人的性格偏好不同,自然所选择方式也就不同。我只是说一说我自己的观点。

    爱书,喜欢一本书,我就要一定把它接回来。

    这不是一个错别字,确实,就是“接”回来。

    我的书房门楣上,有我写的一条窄窄的匾额“书冢”。只要是我喜欢的书、我所有的书,在书房里就是它们的坟冢。即入坟冢,岂有再出之理那?

    对于书的爱,我是自私的。

    我常常对人说我有三样东西不送人,为首的便是书籍。

    我说男人如酒,女人如茶。男人就是美酒,一举一动,一言一语,该让人为之沉醉,三国时期吴国名将程普曾言“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男人就该有这样的魅力,让他人为之沉醉。

    女人应该是一杯香茶,入口清纯,却不迷魅,提神清脑,久冲之后,虽香淡色落,却依旧叫人不忍弃之。

    而书那,则是茶于酒的交、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时而纯清醒神,时而让人为之酣醉。

    书无好坏,全在自身。阅读也从不分男女性别,不在年级大小。其分别只是适合于不适合,迄今为止,我还尚未见过一本实实在在就是一点用都没有的书。当然,我指的是实体书籍。

    无论好与坏、是与非,书的存在必有其价值,有些人会把一些书批判的什么都不是,对此我只能一笑而已。书不于其好还优劣,而是在于读书的人是否可以将其中精华为己所用。

    在这个社会,金钱、地位,固然很重要,因为我们要生存,爱财、喜权,绝非过错。但是我们可以在钱、权之右,加上“阅读书籍”四字。

    有钱有权,可以拥有很多东西,但是绝非一切。

    其中之一便是书籍。无论你有多少钱,多大的权力,但你绝对得不到所有的书籍。

    历史是忘恩负义的,它掩盖了、湮灭了多少经典以无人可知,逝去的永远逝去了,无论何人都不可能再重复出来;这是钱与权所不能挽救的。

    这是一件很悲伤的事,我也只能为之惋惜。

    如果说历史应该留给我们的是经验,那么它所无私馈赠的,便是无价的书籍。

    书籍是载体,文字也是载体,载体本身不存在价值。既然不存在价值也就可以说为“无价”。

    而然载体真正无可替代,成为万金之宝的,便是其内容,内容如果没有载体的呈现,便是虚无的,最虚无便是最昂贵。所以,也可以说为“无价”。

    无论是哪一种,书籍对于人类来说,都是无价之宝。是历史这个忘恩负义的家伙善心的馈赠。

    既然接受了历史善意的馈赠,就应该好好保护、享受这一份恩泽;不可纵意而罔,更不要让这一份馈赠,因为孤单而哭泣。

第323章:白松雨文集【五】() 
大学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相传为曾子所作,但是据考究为秦汉时期儒家作品。

    大学源出于礼记,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大学中提出“三纲领、八条目”,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强调先修己而后方可治人。

    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反之想要治国平天下的前置条件就是修己。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可以分为三部分品读,即总纲、详解、“先己而后人”;说明一下,这里的先己而后人,意为先需要求自己,再要求他人。

    国父孙中山先生曾这样点评说:中国政治哲学谓其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外国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过,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

    所谓世事皆有两面性,大学有其正面的影响,固然也就有其带来的负面因素。

    大学为儒学名著之一,所以其思想上,刻意的把人拘束于单单儒家思想范围之内,存在思想僵化点。

    与此同时,在古时候如果不按照“修、齐、治、平”的路线去走,轻则被斥之为不成才,重则为离经叛道。

    使文人轻易不敢背离,这个思维模式教育出来的人,虽然有“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但他们的最终目标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并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只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手段。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如果百姓与统治者利益发生冲突,只能是牺牲百姓的利益。因此儒家思想上带有一些奴性。

    翻开大学可以说,就是走上了一条晋升之路,从最初的“正心”开始,修改端正自身,而后一步步踏上“平天下”的巅峰。

    我国的国学就是这样,雄达、广阔。古籍之所以可以流传千百年,其中必有其无可替代之处。

    本人热爱国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