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当空照中华-第3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也正是当年陛下,与众贝勒东征朝鲜,而辽东、登莱无动于衷、毫无反应之原因!
“同时也是当年陛下率领大军击溃察哈尔,收服东蒙古诸部,而大明朝堂和蓟镇辽东坐视不理袖手旁观之内情。
“如今陛下先行议和缓兵之策,再以西征蒙古之名,征服漠南蒙古诸部之后,若明国已有备,我大金国西征蒙古师出有名,自可全身而退!
“若明国仍无备,则大同、宣府乃至蓟镇,三千里边墙皆我大金铁骑用武之地也!
“此时明国西南苗疆叛乱未定,而西北秦晋之地流贼奋起,民乱不止!明国君臣自顾尚且不暇,又哪里有余力顾得上漠南蒙古诸部!
“即便其仍有余力,而臣听闻原居归化城之明国册封之顺义王,已为察哈尔之林丹汗所驱逐,我大金铁骑远征察哈尔,明国断不会为林丹汗出兵助战!
“如此一来,陛下议和缓兵之策,有四大利而实无一弊!一可以征林丹,二可以收漠南,三可以攻南朝,四可以助长壮大明国内部之叛乱,实乃是一石四鸟之秒着也!”
“好!好一个一石四鸟!”
范文程一口气说了这么多话,刚说完,一口气还没换上来,就赢得了黄台吉的叫好声!
笃恭殿中的旗主贝勒大臣们这么一看,当下也都知道这是黄台吉和范文程两人在唱双簧罢了。
范文程既然此时能够说出这么多来,私下里肯定已经向黄台吉都禀报过了。
此前没有出声的贝勒大臣们此时也都觉得没有必要再多说什么了。
何况范文程方才所说的,也的确有道理。
要说此时建虏后金国内有谁最了解明国的内情,也就数范文程这种来归的汉人秀才们了。
一个虚与委蛇的议和缓兵之计,居然能带来这么多的好处,那么谁还会去反对呢?
听完了范文程的这番话后,就连阿巴泰这个浑身是刺儿、一肚子牢骚不满的贝勒爷,也不再吱声了。
然而这时,却听见一个人缓缓地说道:“敢问大汗,若西征察哈尔得手,大汗如何判断明国有备还是无备?我大金国数万乃至十万铁骑西征察哈尔,如此大的动静,明国边臣宿将不可能不知道,若其得知,又怎么可能无备?!”
此言一出,殿中顿时又是一片议论附和之声。
黄台吉不用看,只听声音就知道这是代善说话了。
黄台吉面带微笑地看着代善,也是缓缓说道:“大贝勒多虑了,如今扬古利额驸和孙得功等人,就在明国倚为天险的杀胡口内,明国君臣之有备还是无备,难道还能瞒得住扬古利额驸吗?!”
若不是代善亲自开口询问,黄台吉是不会说出这个情况的,毕竟依靠内应取胜虽然是后金国的一个传统,但是说出来却并不光彩。
不过黄台吉这话一说,曾经一度议论纷纷的笃恭殿里,一下子就安静下来了。
黄台吉知道,到了这一步,殿中人已经不再有疑虑了。
此时笃恭殿中的议事,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时辰了,看看目的基本达到,黄台吉随即说道:“朕的决心已定。与明国议和的事情不能拖延,但是筹备西征察哈尔的事情,也一丝一毫耽误不得。
“与明国议和的事情交给达海、库尔缠来做!
“明日达海、库尔缠二人就去大凌河城,与德格类一起,专司与明国使者商议两国休兵和划定边界之事,务必将两国和谈拖到我大军收服漠南之后。
“这次西征察哈尔,朕决议率领两黄旗亲征,贝勒岳托率领镶红旗主力,三贝勒莽古尔泰率领正蓝旗主力跟随前往。
“正白旗旗主贝勒多尔衮,镶白旗旗主贝勒多铎,镶蓝旗旗主贝勒济尔哈朗,以及乌拉部贝勒布占泰,整顿兵马,严守鸭绿江、豆满江一线,防备东江镇突袭后方。
“朕率大军离开沈阳之后,大贝勒代善带领正红旗大军为朕坐镇沈阳,我大金国内及后方一应军政事务,皆由大贝勒代善与朕之大妃商议决断。罗什、希福、冷格里、纳穆泰务必尽心辅佐。
“至于锦州当面,我大金国之西线,就以贝勒德格类为主,杜度和昂阿拉各带所部牛录为副。”
说到这里,黄台吉又看向达海和库尔缠两人,说道:
“达海,库尔缠,你二人辅佐德格类,务必与宁锦明军保持和而不破的局面,最好将谈判议和的时间,拖延到朕率大军攻入明国境内之后。”
黄台吉说完了这番话,静静看着殿中众人。
而殿中但凡被点到姓名的贝勒大臣,在经过了片刻的沉寂之后,立即起身离座,或跪地领命,或躬身称是,大殿之中一片“陛下圣明”“大汗英明”的拍马逢迎之声。
就在这一片拍马逢迎声中,突然传来一个不和谐的声音。
“大汗,德格类、昂阿喇近日屡次遣人送信过来,管我要钱要粮,德格类、昂阿喇四十个牛录旗丁长期在外,不事生产,不从征伐,他们耗用的钱粮究竟该由谁出?我正蓝旗可供应不起!”
莽古尔泰已经忍了好久了,去讨伐察哈尔,他当然同意,去讨伐比察哈尔富裕得多的明国,他更加没有意见,带上他这个正蓝旗主,他也同意,毕竟跟着去搭顺风仗,顺便抢回来一些金银牛羊牲畜丁口,也是他莽古尔泰所乐见的。
但是,德格类、昂阿喇各率正蓝旗二十个牛录在大凌河城、广宁城内驻守修城,有事的时候得扛住辽东西线明军的进攻,没事的时候,又得整修城池,学习之前的明军修筑工事堡垒,这期间所需的大量粮饷谁来负担?
要让他莽古尔泰的正蓝旗来负担,那是门儿都没有!
还好,黄台吉听了莽古尔泰话里有话的质问,略想了想,知道自己这次西征期间,大凌河城和广宁城一线的安稳至关重要,于是说道:
“这次朕率正黄旗北征所获甚多,除了丁壮生口之外,牛羊牲畜金银器皿毛皮女子,全部移交给你,由你派人押送广宁和大凌河分派妥当。
“西征察哈尔乃至攻入大明之后,你所带领之正蓝旗诸牛录所获,也皆由你全数带回,均分与德格类和昂阿喇。
“朕带各旗西征期间,广宁、大凌河所需之钱粮,由国中公库视同征伐在外之旗丁拨付钱粮,三贝勒意下如何?”
黄台吉把话说到了这个地步,莽古尔泰满肚子的后续打算,此时一句也说不出来,只能默默无言,垂首而退。
至此,黄台吉西征察哈尔并伺机攻伐明朝的计议算是定了下来。
前不久刚刚北征半年归来,而且刚刚解甲归家的那些旗丁们,与更多的旗下丁壮一起,按照三丁抽一的比例,再一次开始全体动员起来了。
第五二六章 因为如此()
崇祯皇帝暗地里派遣司礼监随堂太监郑之惠去锦州,配合鹿善继,与后金国搞假议和,当然有自己的目的。
这个目的,就是要引诱黄台吉像历史上一样,带领大军绕道蒙古,前来进攻蓟镇或者宣府一线的长城要塞。
原本历史上,崇祯皇帝及其大臣们,从来也没有想到,建虏会避开山海关外的宁锦防线,绕道蒙古,在喀喇沁人的带领之下,突然出现在蓟镇长城的外面。
而多年来一直将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辽东的另一个恶果,就是蓟镇塞外的防备空虚。
不仅建昌营、三屯营和边外的卫所,全数撤进了长城以内安置,就是赖以保卫京畿之地安全的长城屏障本身,也是年久失修,处处崩坏。
加上沿边卫所废弛,营兵训练装备落后,结果根本挡住不建虏的大军猛攻。
所有这一切加在一起,造成了原本历史上崇祯二年冬十月的建虏入侵。
如今这位崇祯皇帝自从穿越以后,一直提心吊胆、念念不忘的事情,同时也是最害怕重蹈历史覆辙的一件事情,就是建虏大军像历史上一样,从蓟镇长城遵化一带破边而入。
他所采取的很多举措,都是为了防止建虏大军,再一次将大明朝的京畿重地搞得一团糟,将他这个前身崇祯皇帝辛苦树立起来的中兴之主形象彻底打碎在地。
也正因为内心深处藏着的这份恐惧,他才会始终坚持将编练的近卫军第一镇马世龙部,固执地放在京畿之地。
不管西北围剿流贼的战事,是如何的战况激烈,也不管西南平定奢安之乱的战事,是如何的旷日持久,也不管近卫军第一镇马世龙以下的将校士卒又是如何的主动请战,如今这位崇祯皇帝都不肯让近卫军第一镇离开京畿之地半步。
这一切,固然有着一些其他的考虑。
比如说确保京师三大营改革整编的顺利进行,确保朝堂之上各种大政方针的顺利推进,等等。
但是防备建虏大军突然破边而来,始终是首要的一个原因。
并不是没有人建议过在西北剿匪或者西南平叛的战事之中,投入新编的近卫军一部。
作为兵部职方司郎中的牛聚明甚至还建议,直接将近卫军第一镇的一部,调入辽东或者朝鲜作战,一方面可以检验一下新军编练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建虏一个直接打击。
这样的建议很有道理。
但是崇祯皇帝还是认为时候不到,时机不成熟。
至于什么时候时机才算成熟,牛聚明没敢问,而崇祯皇帝也没有跟他说。
在牛聚明看来,崇祯皇帝对于建虏从京畿北面破边而入,从而入侵京畿地区的担心,十有八九都是多余的。
如果说在布尔哈图带着喀喇沁部归附大明之前,很有这种可能的话,那么在布尔哈图接受册封,成为大明归义王,更成为大明乌兰哈达都指挥使司的都指挥使之后,这种可能性就很小了。
特别是当曹文诏这个悍将在武烈河畔建成了热河堡,并被崇祯皇帝任命热河镇守使之后,有了武烈营的强悍存在,建虏从蓟镇边外攻入京畿的可能性就更是微乎其微了。
更别说军机大臣孙承宗两次巡边,而此时仍在热河堡一带巡视防务了。
从山海关到蓟镇边外沿线,除了热河堡外,曾经被放弃的边墙堡垒比如宣府镇独石口外的独石堡,蓟镇喜峰口外大孤山上的孤山堡,以及桃林口外、青龙河畔的三岔口堡,如今一个个地得到了修建和恢复。
大明军队新的筑城利器——水泥混凝土的使用,以及新的筑城方法——棱堡的增筑,更是让如今的边外城堡坚如磐石。
若是没有目前只有大明官军装备了的神威无敌大将军炮,也就是最大号最大口径的红夷大炮,那么这些关外的堡垒,根本不是建虏的军队或者蒙古人的军队所能够轻易攻破的。
有了蓟镇边外的这一系列坚固要塞,以及远在更北边的乌兰哈达、三座塔两处要塞,奴酋黄台吉就是率领再多的建虏和蒙古铁骑前来,也只能是往关兴叹了。
所以,熟悉蓟镇边外防务的牛聚明,实在搞不明白崇祯皇帝将近卫军第一镇放在京畿之地不敢轻动,到底是在担心些什么。
不过好在牛聚明是个聪明人,旁敲侧击地提出过几次建议之后,见皇帝不予接受,也就不再自找没趣了,而是一心将精力扑在了大明两京十三省以及周边各地区的地形沙盘制作上了。
自从受领了这个任务之后,牛聚明在皇帝支持下,先后派出了职方司所有的精兵强将,分赴沿海、沿边各地,实地勘察地形地貌特征,然后精心补充和修订武英殿中的那幅巨型大明全舆地形沙盘。
对于牛聚明以及朝中其他一些人的建议,崇祯皇帝不是不明白他们的意思。
这些人以为,近卫军第一镇编成之后没有打过仗见过血,不知道训练效果如何,不知道能不能打仗,而且留在京畿之地不动,光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却始终不让他们宝剑出鞘,到最后不过是徒耗钱粮而已。
然而他们所忽视的是,近卫军第一镇的设立到今天,也才不过半年多罢了。
一支强军,固然不是单纯依靠训练就能练出来的,但是对于一支将刀盾、长枪和火枪、火炮相互结合在一起的新军来说,如果不经过极其严格的、日复一日的残酷训练,他们是根本上不了战场的。
即便是三百年以后的中国,即便是制度和装备全都完备的情况下,一支军队,从招募兵员到基础训练,到编配成形,再到分业训练、合成训练,最后到拉上战场,没有个一年两年的时间,也根本不可能真正成军。
更加重要的是,不要以为近卫军第一镇设立了以后,就算编练成功了。
如果这么容易的话,历史上的崇祯皇帝也不会没有可用之兵了。
事实上,将经过了初步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