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崇祯十七年秋 >

第624章

崇祯十七年秋-第624章

小说: 崇祯十七年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了保安州和延庆卫之后,大同军已经兵临居庸关,而过了居庸关,就是北京城。满清入关近十年,然而对天下没有什么恩德,山西反叛,大军兵临居庸关的消息,传到北直隶,整个河北也暗流涌动起来。

    北京之北的唱平县,有原明朝举人策动反清,领数百人赶走知县,占据县城,准备接应大同军,多尔衮立时派出八旗镇压,杀百姓两万余人,满城屠尽,以血腥残忍的手段,才正摄住长城一线的反清浪潮。

    虽然河北暂时没有出现大的动荡,但是满清也意识到,扑灭姜襄叛乱,刻不容缓!

    只是就像多尔滚预料的一样,王彦那厮果然没有善罢甘休,他方指令南征的大军,变攻为守,慢慢脱离与明军的接触,明军便撵着清军的屁股,追杀上来。

    淮河一线,淮安的明军趁着马光辉向徐州收缩之际,沿着运河追击,连下泗阳、宿迁、邳州等地,兵临徐州东南部。

    合肥的明军也顺势北上,光复凤阳府全境,向北夺下重镇亳州,逼近河南归德府,向东北拿下宿州,兵临徐州西南部,与淮安明军对徐州形成夹击之势。

    此外明军东海水师沿海而进,攻下了海州,威胁山东。

    马光辉再次躲入徐州重镇,清军在徐州一线的五万人马,多尔衮根本不敢调动。

    在河南方面,明朝趁着进攻南阳的清军北撤之际,明军不仅光复南阳全境,还乘势拿下了汝宁府和汝州,兵压少室山、伊水河一线,随时可以攻击洛阳、开封等地。

    可以说,明军已经进入了北伐的预定位置,只差准备妥当,便要开启中原大战。

    多尔衮虽然否定了顺治求和的意见,可他还是派人南下,想要拖延时间,不过使者没走到南京,就被明军羞辱一番,赶了回来。

    面对明军的施压,多尔衮在河南抽调八万人马平叛的计划,也随之落空,最后只调了孔有德、瓦克达领六万兵马渡过黄河。孔有德领兵三万由怀庆府,攻打王屋山之东的碗口关、天井关取晋城,瓦克达令三万人,出彰德府,攻打玉峡关、壶关一线,取潞安府,从晋东南杀入山西。

    尚可喜与从北京星夜南下的安郡王岳乐,领十万人马驻守洛阳、开封一线,防备明军北进。

    山西全境皆反,可是因为明军的牵制,多尔衮能投入平叛的人马却十分有限,远远不到能平定姜襄的数目。

    宣化城,从姜襄反叛,到宣化被围已经有一个多月。

    虽说宣化的坚守,使得姜有光不敢贸然越过长城,为多尔衮排兵布阵争取了时间,可是这么长时间,援兵还没过来,城破后遭遇屠城的压力却像一块巨石,沉甸甸的压在郝效忠和范永斗的心头。

    郝效忠是辽东人,因为这层关系,他跟随左梦庚降清之后,很快就得到了满清的重用。

    城头上,郝效忠目光忧郁的凝视着远处叛军的大营,姜有光几次攻打宣化失利,却没有善罢甘休,他直接将大营扎在宣化城外,显然不肯放弃宣化。

    郝效忠自然知道,姜有光死磕宣化的目的,不拿下宣化这个钉子,他就不敢越过长城,威胁北京,此外拿下宣化,大同东面就有了屏障,就算大同叛军进展不顺利,他们还能利用宣化抵抗朝廷大军,保卫姜襄的老巢大同府。

    除了这些之外,宣化城中的财富,也是姜有光必得宣化的原因。

    姜襄以大同一府反清,兵少地穷,虽说应者云集,叛军很快就控制了整个山西,但姜襄想做这个盟主,就必须要有钱粮,没有钱粮,山西蜂拥而起的义军,凭什么听姜襄的呢?

    大清入关之后,为了对曾经支持他们的晋商,表示感谢,将张家口赐给了以范永斗为首的八大皇商,专门从事与蒙古人的贸易。

    张家口毕竟只是关隘,八大皇商的主要货物还有资金,还是放在宣化,加上商人消息灵通,八大皇商的许多商铺,本身就承担着为满清收集情报的责任,耿燉到宣化时,范永斗也收到了消息,于是连夜将张家口的货物和银子,转移到了宣化城。

    这些年来,范永斗等人在金和清之间,两面下注,虽说一部分产业转移到了金国,一部分在老家汾州,可是宣化城中,八大皇商的资产,还是足以让人垂涎欲滴。

    这里有毛皮无数,还有粮食二十余万石,银至少百万之巨,一旦这些物资被姜有光得到,那姜襄就可以迅速招兵买马,再拉起几万人的队伍来,那么大清想要平定山西,就困难了。

    现在,姜有光虽然几次攻城失利,但是宣化已经成为孤城,城中的力量没有增长,但城外边镇各堡投靠姜襄的叛军却不断的汇集,这让郝效忠十分担心。

    明朝的卫所败坏,可是这个败坏程度,却有区别,南方的卫所长久以来不经战事,所以卫所人马不堪重用,但是宣大地区,明朝遍地的卫所和堡垒,因为长年与蒙古人、清兵作战,却还是有一定的实力。

    姜家镇守宣大地区几十年,在边境这些堡垒中有很高的威望,加上满清对边境堡垒照样征收赋税,使得原来明朝的卫所和堡垒对满清十分不满,现在姜襄一反,许多堡垒便跟着造反,他们虽然比不上正规军队,却也比一般的义军要精锐许多。

    这些人知道宣化城中有钱有粮,想要分一杯羹,所以纷纷向宣化汇集而来,使得姜有光的人马不仅没有因为攻城而减少,反而慢慢涨到了三万人。

    面对日益增长的叛军势力,郝效忠满脸忧郁,他的神情落在了范永斗的眼中,后者脸上比他还要忧郁。

    “军门,我们八家商号在城中的钱粮,军门只管调配,商号的伙计和城内的青壮,也都可以武装起来,我们一定能够坚守到朝廷的援兵赶来!”

    范永斗生怕郝效忠没有坚守的宣化的决心,忙为他打气,坚定他信心。

    (本章完)

第1157章 战局急转() 
宣化离北京近在咫尺,要说清军的援兵早该到宣化了,事实上多尔衮确实已经准备救援宣化,可是北京的兵马,还没准备好,北京南面的真定就被姜襄攻占,保定府也随之告急。

    多尔衮权衡在三,只得让楼亲领着北京的两万旗兵南下御敌,而北京城剩下的人马不过一万旗丁和一万多绿营,多尔衮要震摄河北,根本不敢乱动。

    姜襄起兵之后,大概分三个方向,进攻满清。

    北路由姜有光率领,裹挟义军从大同出发,攻击宣府,从北面威胁北京。

    南路由部将高鼎率领,从太原一路难下,到晋南整合山西南部的义军,威胁河南,取得与明朝的联系。

    中路军,主力是从太原出发的姜襄,大军出井径,攻打真定,然后与偏师刘迁合围保定,进而同北路军南北夹击北京。

    面对姜襄的三路大军,多尔衮也做出了应对,从河南调回的六万人马,对付盘踞晋南的高鼎。这一路与明军对洛阳开封形成了两面夹击之势,必须要给予击破,否则十多万清军就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境地。

    姜襄的中路军,则由楼亲领两万人应对,欲图将姜襄逼回山西,防止河北受到影响跟着叛乱。

    对于北路军,多尔衮就只能等蒙古藩兵南下,还有朝鲜的尼堪回援了。

    从多尔衮的布置来看,满清几乎已经用上了全部的实力,可是因为被王彦牵制了十多万大军,满清用于平叛的军队,对上姜襄,并不占据绝对优势。

    宣化城,郝效忠听了范永斗的话,摇了摇头,“范大人,青壮没有经过充分的训练,只能承担辅助的作用,况且强征上来,未必与我们一条心,到时候发生叛乱,反而不美!相比守城,我更加担心城中会出现叛军的内应。”

    多尔衮为了减轻财政的压力,允许民间富人花钱买官,范永斗花了二十万两,补了个道台。

    人心难测,宣化被围一个月,会不会有人暗中联络叛军,这谁也不敢保证。

    “军门,商号的伙计还是可以信任的,至于城中的内应,我会让人严查!”

    范永斗得到消息,他介休的老家已经被姜襄抄了,全族二百余口尽数为叛军所杀,死者包括他的老父亲,他几个兄弟,还有他的正妻和几双儿女,家中藏在地窖内的一百多万两银子,也都被叛军抄去。

    同他一样倒霉的还有灵石的王家,他还有个儿子在金国做生意,可王登库的几个儿子却被不杀得干干净净。

    范永斗知道,一旦城破,他难免一死,所以他极力帮助郝效忠守城,比谁都积极。

    从大同逃出来耿燉,把宁完我害死了,他却成了多尔衮表彰的英雄。

    为了嘉奖他逃出大同,给大清报信,多尔衮加他为宣大巡抚,来主持宣大平叛的事宜。

    同郝效忠的忧郁,范永斗的焦急不同,新上任的宣大巡抚耿大人,内心全无一策,他看着城外的叛军,只有越来越浓烈的恐惧。

    “这样拖下去,城池迟早要破!现在城中已经出现了恐慌,你们赶快再想想办法,保住宣化城!”耿燉见郝效忠信心不足,心便有些慌了,忽然他又开口问道:“摄政王那边还是没有消息吗?”

    范永斗被困在了宣化城,再没援兵,他便要和宣化一起完蛋,因而他内心也十分焦急,嘴巴都拦了,“求援的信已经送去三封,朝廷原本是要先救我们,不过保定告急,援兵先南下解保定之围。摄政王回信让我们不要担心,朝廷已经调蒙古和朝鲜兵马来援,但是我估计,宣化这边一时半会并不会有援兵过来。”

    耿燉听了骇然,“这都一个月了,半个人影都没看到!莫不是摄政王已经放弃我们,只是想让我们拖着叛军?”

    “耿大人不要自乱阵脚!”郝效忠本来就对眼下局势十分忧心,听他这么一说,心中更是烦躁。

    多尔滚不了解耿燉从大同逃出的经过,郝效忠却了解了一些,这厮坑死了宁完我,害得山西局势糜烂,到了宣化除了报信之外,啥作用也没起到。这就样还被摄政王升为宣大巡抚,真是苍天无眼。

    郝效忠看了耿燉和范永斗一眼,叹了口气道:“摄政王的回信很清楚,朝廷已经调蒙古藩兵南下,敬谨郡王也将从朝鲜赶来,只是消息传达,调动人马需要时间。宣化与京师近在咫尺,朝廷怎么可能放弃宣化?”

    郝效忠一阵烦躁,本来他自己就信心不足,范永斗安慰几句,让他壮了点胆气,现在被耿燉一搅和,气氛全没了,反到要他过来鼓舞人心。

    “军门说的是!朝廷绝对不会放弃我们!”范永斗立刻挥拳说道。

    耿燉抿了抿嘴,心里不知道想啥,没在言语。

    姜有光的大营,在宣化西面五里外的一片旷野里,是一座寨墙式的军营,主要是为了防御骑兵的突袭。

    大同镇因为靠近蒙古的关系有不少骑兵,可是数目方面,与清军还是差了许多。

    在北方,清军的骑兵来去如风,指不定什么时候就突然杀至,所以为了防备骑兵的冲击,姜有光所铸大营的塞墙,都是修得跟城墙一样。

    姜有光大约有将近三万人,西面的大营驻军两万,北面和南面还有两座小营,各驻兵五千,采用围三缺一的策略。

    自从姜家在大同反正之后,宣大许多军堡,都赶来响应,他本来两万人马,现在已经到了三万之众。

    清军这些年对地方搜刮极狠,宣大的这些堡垒也不例外,这些明朝的军户本来就不富裕,现在更是一个个穷得叮当响,他们响应姜家,多是想来宣化抢一通,好过个富足的新年。

    姜有光知道他们的目的,这些人不是正规大军,他控制的力度也有限,全都靠宣化城中晋商的财富吸引,才不断聚集到这里。

    这些人打顺风仗还行,一段遭受挫折,肯定便立刻四散。

    他从大同出发时,一路可谓势如破竹,极短的时间内就席卷了一府两州,不过就是没能攻下眼前的宣化城。

    如果长期困顿城下,大军士气必然受挫,特别是赶来助战的义军,要是再耗些日子,他们粮食耗尽,拔营而去都有可能。

    除此之外,清军援兵何时会到,也如一柄利剑,悬在姜有光的头上,使得他不得不想法子尽快破城。

    其实对于宣化的守军,姜有光并不认为他们有多精锐,城中不过四千绿营,还有八大皇商的两千余伙计,再加万余民夫协助守城,并不足为虑。

    他几次进攻没有拿下宣化的原因,还是因为宣化是与大同一样的雄城,是明朝九边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城池高大坚固,城墙高达四丈,护城壕宽三丈,光用登乘梯很难攻打,必须要用更多的器械。

    半个月前,姜有光已经停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