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汉皇刘备 >

第228章

汉皇刘备-第228章

小说: 汉皇刘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年初来青州,为了大局着想,便一直隐忍没有大动。现在看来,当初杀的人还是少了。刘备心中冷笑,想道,天下人传我刘备仁德之名,莫非你们便真的以为我挥不动屠刀,见不得鲜血了?

    他把荀彧和卢敏召唤过府,把一叠文件扔在案上,没好气的道:“文若,子达,你们看看,下面已经乱成如此,你们是知也不知?”

    荀彧和卢敏拿起案册一看,立马就脸色大变,忙请罪道:“是臣之过也。”荀彧是长史,卢敏是都官从事,简雍这个主簿跑到辽东去帮助卢植之后,州中政事悉托于二人。这等事情,就算他们不知道没参与,这口黑锅他们也是免不了。

    刘备怒道:“侵吞田地,私相举荐,隐瞒人口,这一条条的,居然还有个胆敢开矿的!他们有几个脑袋够我砍的?”

    盛怒之下,刘备只感觉到大脑一片眩晕。扶住书桌深呼吸了一会,刘备闭上眼睛,深深的叹了一口气,道:“去彻查吧,带刘恪与陈到下去。主犯处死,家产抄没,家人流放辽东。”临到最后,刘备还是没能狠下心说出全家斩首的话来。

    荀彧和卢敏应命而去后,刘备倒在椅子上,只感觉到好疲惫。他在前方带领着将士浴血征战,只图为百姓打下一个太平。而那些蛀虫们却毫无顾虑的挖自己的地基,放自己的血。难道真的对他们太仁慈了,只能大开杀戒?

    可是大开杀戒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世家大族,地方豪强们,一直延绵不绝。哪朝帝王没有对他们痛下过杀手?可哪朝帝王又真的能彻底摆脱过他们?就是在他所处的后世,地方豪强和官府相互勾结的,也屡见不鲜。只是危害没有现在这么大罢了。毕竟后世更多的是给自己谋取商业利益,而这里却涉及到了官职私授、土地税收流失以及最重要的丁口人命。

    历史的宿命感,让刘备很是无奈。

第三百二十七章 用人制度() 
春节刚过,一队队士兵便分赴各方,按照名单上的指引开始抓人。东莱黄县,赵家。赵家家主赵拓正和家人一起用餐。赵拓看着下面的一群群妻妾儿女,心中得意至极,赵家在自己手里,越发兴旺了啊。等过几日再送份厚礼给县令和太守,把次子送到郡中诸曹历练一番,那就再好不过了。

    府外,一队甲士破门而入,直奔后院,对着目瞪口呆还没反应过来的赵拓道:“哪个是赵拓?”

    赵拓双腿有些发抖,鼓起勇气道:“老夫便是,尔等是何人,敢擅闯我府?要知道,范府君那里我也是能说得上话的。”

    为首的甲士一声冷笑,道:“你便是赵拓?你的事犯了,来人,押下去砍了。”声音方落,身边抢出两个如狼似虎的甲士,如拎小鸡般把赵拓拎到门外,须臾,一声惨叫传来,甲士提了赵拓首级前得缴令。只唬得赵家满门老小鸦雀无声,连哭也不敢哭。

    如此场景,在青州各郡国,屡有发生。人头滚滚落地的同时,刘备也没搞不教而诛。每杀一人,便有甲士提了首级,请当地官员召唤百姓,然后告诉他们此是何人,触犯了什么律令而被斩首示众。

    青州无数家族人头落地,家产被罚灭的同时,全家也被流放到辽东去充实那里的人口,顺便屯田。青州上下,皆被刘备的雷霆手段给吓到了。刘备也用血淋淋的事实,告诉大家,在青州,都给我老实点。别搞那些小动作,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与此同时,东莱太守范明,北海相诸葛玄收到刘备书信训斥,乐安太守被一撸到底,罢为庶民。刘备又表国渊为乐安太守,命糜芳为法曹从事。然后宣布在青、徐二州推行巡视制度,将不定期派员下到郡县察访民情。查访结果如果与当年上计的情况不一样,轻者去职,重者治罪。

    这日,刘备把荀彧和卢敏请了过来,道:“文若,子达,今郡县守令将官职私相授受,察举制已经积重难返。我欲于青、徐另设科举,选才任士,以别察举。二卿以为如何?”

    荀彧和卢敏皆是大惊,主公要废察举?这可是动了世家门阀的根本,也是动了青、徐二州的根本啊,这如何使得?

    荀彧忙劝道:“主公,察举自孝武皇帝以来,便成我大汉选任官员之常例。今虽每举屡有不贤,然亦非先秦之世袭可比。此制度乃我大汉之基,不可轻废也。”

    卢敏亦道:“主公,若废察举,州中必然沸腾。主公方有刑杀,又行此政,州中必然不安也。”

    当年汉高祖刘邦得了天下,七国贵族也是死的死,逃的逃。士族多隐山中。偌大的帝国,没人治理怎么行。于是刘邦便下求贤诏,让郡国推举贤士大夫。到了汉文帝和汉武帝时,这一制度,基本上便确立下来了。汉文帝十五年诏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殿试并授官,汉武帝元光元年下诏郡国每年察举孝与廉各一人,这就是孝廉的开始。从此,汉朝每年都会有刺史、郡国太守向朝廷举荐人才。一直沿至今天。

    不得不说,这种选贤与能的制度,刚开始还是很好的。为汉朝提供了大量的行政治理人员,而且作风也很民主。能者上,庸者下嘛。刚开始的时候,举荐是要负连带责任的,举荐的人确实是人才,被举者有功;举荐的人是个水货,被举者有罪。汉武帝更加过份,各州郡国有才不举者,轻则免官,重则斩首。所以那时候举主和被举者,那是真真实实有真才实料的。不然考试的时候漏了馅,死的不是一个二个人。

    到了东汉晚年这个时候,政治腐败,诸豪强与门阀把持政治话语权,于是开始滥举私人。结果上行下效,到了现在,已经是腐败得一塌糊涂了。就算是刘备治下的青州。不管他如何强调和重申要严格执行选举之法,要保证察举制度的透明和正常实施。结果他到下面稍微一查,到处都是筛子和漏洞。

    这样的察举,他还敢信吗?或许在青州和徐州他的幕府中,他能靠着自己的先知,任用贤良。但到了他的子孙那里呢?他还在的时候就敢私相授受,他死了那这些世家们还不得翻天啊?

    看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九品中正制一出,选官就只看门第了。谁的郡望门第高,谁就可以做大官。至于那时的察举,也就只能是寒门小户的士子才靠察举入仕了。不可否认,这个时候的世家和门阀掌控了文化知识的传承,也确实是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军政人才。但这,绝对不是刘备所想要的。

    察举制度腐化,那便推倒重来。世家大族把控知识传承,那就打破他们的垄断。自己为什么要设立书院,不就是要如此吗?

    荀彧和卢敏,一个是颖川集团中的重要代表,一个是日后天下五姓七望中的范阳卢氏。今天召他们来,也是想看看他们的态度。可惜,自己刚表露出废除察举的态度,文若和子达便纷纷出言反对了。

    刘备心中长叹一声,笑着对荀彧和卢敏道:“我非是要废除察举,而是想科举与察举并行。书院设立已是经年,院中学子多不胜数。我欲于书院中分诸科来考试选官,以补察举之不足也。”然后便把科举的制度,详细的和两人一说。

    汉时察举的官员,也是要通过考试的。不过一般是察举为主,考试为辅。到了现在,一般考试就是走走过场了。主要还是看举荐人的名声和被举人的家世。

    荀彧和卢植一听刘备不是要完全废除察举,而只是想要在书院中考试选材,不禁大松了一口气。书院中的学子,有寒门子弟也有世家子弟。到时只要书院选官的人数不是太多,也能堵住各方的嘴了。

    荀彧和卢植走后,刘备苦笑一声,青州大小豪强,被他血洗了一遍,这么好的推行科举制度的时机,自己只是稍作试探了下,麾下两大臂助却同时反对。看来,还真不是时候啊。看看自己青徐集团,世家出身的,比比皆是。想来也不用去问他们的意见了。

    看来,想要彻底的改变用人制度,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以防止袁氏和杨氏之类的四世三公再度重现。任重而道远呐。那就春风化雨,慢慢来吧。

    出了府的荀彧,心中却是转着无数个念头。他内心深处,其实也很赞同刘备的科举选士,不论出身,只论才能确实很好。可是我的主公啊,咱们还只有青州和徐州,你现在这么一搞,等于是断了世家门阀子弟的进身之阶。你还要不要其他诸州的士族世家的拥护了?你还想不想……基于某些隐晦的念头,荀彧不能明说,只能先表态反对了。

    也幸好刘备不是那种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的人。

第三百二十八章 山陵又崩() 
洛阳,天子刘辩只知道这个冬天格外的寒冷。无论他在殿室中让人加多少炭炉,无论他披上多厚的裘衣。那彻骨的寒,仍然占据了他的身心,怎么也驱散不了。

    压力和责任,会让一个人迅速成熟。而压力和责任让一个人肩负不起时,他也会很快崩溃。

    十四岁以前,刘辩过得都很快乐。有父皇,有母后,他的舅舅是大将军,做为皇长子的他是这个帝国的第一顺位继承人。想要什么新鲜玩意或者想办什么事,只要他开口,围绕在他身边的那些人,总会想法为他弄来、想法为他办好。他以为,这样的日子还会延续很久。可是年轻的父皇突然说不行就不行了。

    父皇驾崩之后,刘辩就觉得自己看了一出眼花缭乱的戏。大臣们扶他登基为帝,然后十常侍和诸臣大打出手。先是舅舅大将军何进身死,然后就是袁绍召董卓入京,袁术率人攻入宫中,杀人放火。到现在他还清楚的记得,洛阳宫城中的火光熊熊,映红了黑夜的半边天。

    宦官为了保命,挟持他和母后、皇弟和公卿大臣一路逃窜,幸有卢植卢子干和刘玄德来救。这一场祸乱,公卿大臣死伤无数,宫中侍者更是尸填沟壑。本以为动乱到此为止,谁知道董卓带兵入京……后面的事情,刘辩已经不愿意去回忆了。

    好不容易到了洛阳,又被袁绍立为天子后,刘辩以为,在袁绍等诸臣的尽心辅佐下,大汉在他手里中兴。谁知道诸侯讨董虎头蛇尾,袁氏徒负四世三公之名,录尚书事总揽朝政之后,却心怀二志,袁绍割据冀、并;袁术霸有豫、扬。母后当初心心念念的要回洛阳,要想着依靠袁绍。现在看看袁绍,三公九卿皆他幕府中人,朝政尽归他手,却不见其有一策以益朝廷。

    就连宫中的供应用度,也得看袁绍的脸色和心情。这样的傀儡天子,做着有什么意思?可就算是知道没意思,刘辩还不得不继续做下去。生死全在袁绍一念之间,事到如今,不依附他还有什么办法呢?几个老臣逝去后,偌大的洛阳,越发显得冷清了。

    刘辩整日里无所事事,又心中苦闷难解。除了纵酒享乐来麻醉自己之外,已经别无他法了。何太后看着皇帝如此消沉,心痛不已,屡次劝告,皇帝当面应允,背后却纵情声色如故。何太后一介妇人,也只好为之暗自泪垂。

    今年八月,袁术在寿春称帝,消息传到洛阳,只如一声晴天霹雳。皇帝刘辩听了,木然发呆了一上午。到了膳时,见到何太后,道:“母后,这便是你视之如股肱的汝南袁氏。好一个四世三公,好一个袁术,其素来伪善,如今露出了真面目,也就是一逆贼!”

    说到后面,刘辩已经是声色俱厉。他素来柔弱至孝,何曾在母亲面前如此失态咆哮过。何太后也被皇帝吓得花容失色,默然无语。母子二人饭也没吃,不欢而散。

    皇帝一路气冲冲的跑出了永乐宫,越想越气愤,当初他们母子二人被刘备千辛万苦的救了出来,结果母后不愿意待在刘备营中,一心要依附袁绍,说他家累世公卿,负天下人望,又是讨董盟主如何如何。结果呢?当时一心讨董的只有刘备和曹操寥寥几人,而袁绍等人,不过是各自心怀鬼胎罢了。当初若是命刘备秉政,自己又怎会受今日之屈辱?

    后来也有种种机会,当初老将军朱儁还在时,不就提过要刘备辅政吗。都是命啊。现在说什么都晚了。袁术都已经称帝了,他兄长袁绍说自己没有这种野望,天下人谁会信?皇帝跑到祖庙,大哭了一场。既哭大汉王朝的命运,又哭自己的软弱和犹豫不决。又想起自己和母后被袁绍这个野心家捏在手心,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便会有三尺白绫和一壶毒酒送到面前,哭得更伤心了。

    在祖庙发泄了一番情绪的皇帝,心情略微恢复。回了宫中,更是不管不顾,把全部身心投入到享乐中来了。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袁绍也会称帝,也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既然如此,那就趁着时光还在,醉生梦死吧。

    刘辩天生贵胄,从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