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种子王-第3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静在林曾离开后,安静坐在老茶楼里,喝掉最后一杯花茶,有些自嘲。
记者的任务没有达成,反而成为呼吸泡泡的中间商。
不过,想到呼吸泡泡的效果,她又非常甘愿。她希望将这种有效防雾霾的利器,在大众中推广普及。在环境暂时无法立刻改善的情况下,给普通人身体带来一些安全保障。
她拿上随身包起身,目光坚定地走出茶楼,回酒店编辑她第一个公众号的营销商品的文章。
林曾自己驾车去一趟酒水山谷,将地底呼吸泡泡所有的子株种子和产物都收进二号秘境。
二号秘境空间没有向任何人开放,因而秘境中幻果藤的能量来源,完全依赖他平日提供的晶源体以及自身基树从异空间获得的养分。
这几棵幻果藤,在炼制之初,种子品质就各有优劣,如今随着藤株生长,以及吸收的晶源体能量各不相同,空间大小各不相同。二号秘境虽然空间不算最大,但足够林曾作为储物空间使用。
呼吸泡泡子株的种子,是七色的透明气泡,漂浮在半空中。一根极其纤细的丝线,牵着浮动的气泡,表面变幻着莹润的色彩。丝线并不牢固,多等几日,子株种子的七彩气泡,就会挣脱细丝,掉落在别地生根,长出能够给人使用的呼吸泡泡。
林曾用力一扯,这些丝线也纷纷断裂。
等他将岩洞里的呼吸泡泡子株种子全部收走,看到扎根在薄薄土层里的呼吸泡泡母株,比他种下时,大了好几倍。
和晶莹多肉很像的母株,目测直径在十五厘米左右,圆滚滚的外形,生出密密麻麻软软的小刺,如果有密集物恐惧症的人看到,定然浑身不舒服。
让林曾感觉非常高兴的情况是,母株的周围有两个五厘米,四个两厘米的分株。
这意味着,他又多出六棵可以生长呼吸泡泡种子的母株。
他蹲下身,手指轻轻将两个五厘米的分株掰下,种植在距离第一棵母株大约十米之外的空间,撒了一天常备的肥水微子溶液,算是完成移栽。
对地底世界的规划,林曾除了不断扩大微光藓和金丝草的范围,构建地底世界的基础建设之外,暂时作为呼吸泡泡的子株种子的生长基地。
离开岩洞,回到酒水山谷,上次种下的石生树,在肥水微子溶液的催化下,有一半已经冒出嫩嫩的绿芽,而另外一些则毫无动静。
距离生长成型,还有老长一段时间。
林曾将种植炉里石生树生长的石生果,全部摘下,放在三刀婆婆的厨房位置。
当时从江凤镇搬走,三刀婆婆和野猴群带了一批石生果离开,但到今日,大概大部分都已经吃完。
放下果实,他没有看到三刀婆婆的身影,只看到一两只野猴的身影,在馨香酒瓶草草丛中掠过。
这个孤僻的老婆婆,除非有事和他说,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出现在他面前。
放好一堆石生果,林曾离开酒水山谷。
清河市七小时经济酒店的标准间内,于静专注抿唇,把呼吸泡泡开团的文章写好。
这是一篇很罕见的大长文,她几乎一气呵成,在数个小时内完工,快速修改。
比她之前发布的那篇文章,这篇更为具体详尽。
从她获得呼吸泡泡的信息,再到使用呼吸泡泡的真实体验,然后在京城市空气质量检测所的经历,都如实写到文章中,不含一丝浮夸和虚假。
关于呼吸泡泡的价格,于静深思之后,以五个呼吸泡泡为一组,每组七十元的价格出售,限量一千组。
销售范围暂时只在京城市,倒不是因为其他原因,而是在京城市她能够拿到非常廉价的市内快递。
当然,她没有马上公布。
她必须等到收到林曾寄给她的商品之后,才能公布这份团购信息。
第五百五十九章 第一批购买者()
京城市空气质量检测局,王一海自从上次接待于静之后,心思就惦记着她头顶上的空气泡泡。
倒不是因为自己。
是他的母亲和父亲,他们年过八旬,身体不算特别好。前些年常结伴出门走走,体格倒是康健。可是这些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大半天天气都不适合老人出门,经常闷在家中,老人家身上的毛病也多起来。
但空气污染严重的时候,若是出门散步,十有八九哮喘发作,咳嗽连连,至少修养十天半个月才会好转。
那天于静走后,王一海又向检测实验室要了一份检测报告,认认真真,一字不漏地研究透彻。
他越看,心中越是热切。
老人家行动不便,也不愿离开多年生活的京城市,不想到空气优质的外地休养,如果能买到这种呼吸泡泡,让老人在颐养天年的日子,呼吸到大自然的纯净空气,还能无视污染空气,到户外溜达锻炼,对老人来说,也许比任何礼物都要美好。
王一海心中想得焦急,下班回家,就跟妻子和念高中的女儿说了这个事情。
“这么好的东西,能买到吗?”王一海的妻子陈宁怀疑地说道。
“于记者说,有消息就会联系我。”王一海只能寄希望于静的承诺。
王一海的女儿王心,听到王一海说的内容,一时好奇心起,关注了于静的公众号,也看到了她写的第一篇文章。
“真有这么神奇?”她不可思议地说道。
三天过去,王一海笑眯眯地下班回到家中,突然看到女儿兴奋挥舞手机,跑到他身边,大声喊道:“老爸,我看到于记者公布呼吸泡泡的团购信息了,每人限量一份。我马上拍了一份,是用我的零花钱。”
“哈哈,我的乖女儿!你老爸也买到了。不过,是于记者另外给我留的。我买了十组,五十个。”王一海满脸洋溢喜悦之色,“于记者为了感谢我们单位做的检测工作,特意给我们员工留了500个呼吸泡泡,一下子就被同事们瓜分完了。”
“哈哈,那我们收到之后,给老人家送去。”王一海的妻子笑着端出晚饭说道。
于静的许多读者,在阅读完她的推荐文章之后,尝试性地拍了一份呼吸泡泡。
她的介绍言辞打动人心,一组呼吸泡泡,价格不过百,如果按她所说,能呼吸五天堪比森林中的空气,比吃一顿外食,更健康舒坦。
至少带着呼吸泡泡,走在空气质量橙色预警,红色预警的天空下,不用提心吊胆,无奈装傻当做没这一回事,得过且过。
这些读者很多都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花个小钱,尝试一下。
但也有些人,他们却用了各种方式,突破没人限购一组的规定,拖家带口,组织亲朋好友帮忙,争取拍下更多的泡泡。
华明小学的周峰山,平日喜欢看时评,也算是于静的粉丝。于静在发表第一篇关于呼吸泡泡的文章时,周峰山主动站出来,写了大段的文字,描述了呼吸泡泡对雾霾的隔离效果。
是的。
他算是最早一批呼吸泡泡的使用者。
在华明小学,对呼吸泡泡的熟悉和热切,是其他地方暂时不具有的。
江画送给他们数量不一的呼吸泡泡,体验之后,他们也能明显的感觉到,气泡里的空气和气泡外的空气,有着天上地下的品质。
体验过微微青草香的清净空气,二十四小时结束后,透明气泡“噗”地一声,在头顶消失,又回到充斥着各种污染物的世界,如此落差,让华明小学这些老师们,满心失落。
周峰山在于静发布呼吸泡泡团购信息时,立刻迅速拍了一组呼吸泡泡。然后把家人的手机组织起来,尽可能地争取拍到更多呼吸泡泡。
他也没有独享信息。
而是将团购文章的链接,发送到全校教师微信群,给大家共享。
一文激起千层浪。
有些老师速度快,能抢到限购一千组的份额,有些老师等他们看到消息,于静的第一次呼吸泡泡团购活动早已结束,他们只能望而兴叹,后悔不已。
现代物流的速度,完全解放了人们在购买商品上耗费的时间。
王一海在拍下呼吸泡泡两天后,收到了于静寄给他的十组呼吸泡泡。
十组数量五十个,其实装在一个简单的铁皮盒子里,轻飘飘没有一点重量。
王一海在办公室里,就迫不急的地拍了一个呼吸泡泡在自己脸上。
仿佛走进春天田野里,清新的山风,带来雨后的空气,有新鲜嫩叶的味道,从心到肺腑,从鼻腔到胸口,都觉得舒坦极了。
好吧。
以上心情,绝大部分都来自于他强烈的心理暗示。
因为知道气泡里的空气,检测具有超越国家空气质量一级标准,所以他深呼吸,再深呼吸,所以他难以抑制自己内心的浮想联翩。
拿了手机,看屏幕里带个泡泡的中年男人形象,王一海有些臭美地露齿一笑,然后恢复正经,准备再让实验室再做个全面检测。
等他走出办公室,发现所里欢声笑语,不似在上班,工作人员热切地交流,无一例外,头顶上有着和他一模一样的气泡。
好吧,虽然王一海内心十分想加入其中,激动分享一下自己头顶气泡的体验。但是身为检测所负责人,他无论内心多么澎湃,他都不可以。
板着一张棺材脸,王一海站在实验室门口重重地咳嗽一声,室内顿时鸦雀无声。
一群顶着泡泡头的实验员们,战战兢兢回头,有刚参加工作的小年轻,有成熟稳重的已婚人士,还有小孩上学的中年叔叔阿姨。
他们看到黑脸王所站在门口,目光不善地盯着他们,尴尬地笑了笑,瞬间飞奔回自己岗位。
“咳咳,张毅,抽三个人的气泡内空气样本,抽空做个检测,数据报告尽快给我。”王一海面无表情地说道。
“是,王主任!”张毅小鸡啄米似点头应道。
“好的,上班时间,注意影响。”王一海冷冰冰说完,转身回到办公室。
实验室内,众人倏然松了一口气。
王一海关上自己办公室的门后,脸上表情骤然一松,不自在地活动了一下肩膀,赶紧拿出电话,给自己老爷子老太太拨打。
“爸妈,我小海……”
第五百六十章 老教授的灵感()
王一海是家中小儿子,上头两个哥哥移民出国,因此留在老宅的父母两人,主要是他在照顾。
给父母打了电话,第二天正好是周末,王一海带着妻子女儿,一起前往老人家居住的大院。
他父亲王明,原本是地质学院的教授,大院二楼的单元房,是王一海成长的地方。虽然狭窄简陋,但老人家住惯是几十年的老房子,不愿意离开。王一海成家立业后,搬出了老宅,老人家的生活起居,是由一位性格敦厚的保姆沈阿姨照顾。
敲门之后,一个满头银发笑容满面的老太太,抿着嘴巴,开门看着他们。
这一瞧,脸上的笑意顿时挂不住了,一个优雅的老太太,吃惊张大嘴,哆哆嗦嗦地指着铁门外的小儿子,脱口而道:“小海,你们头上这是什么东西?”
“哈哈哈,奶奶,好玩吗?”王一海的女儿王心摇晃脑袋,包裹着她马尾辫的透明气泡,伴随她晃动的脑袋移动。
原来,王一海一家三口,都顶着呼吸泡泡呢!
“啊哟,这是什么?”听到动静,走出来看情况的老爷子王明也冷不丁吓了一跳。
“爷爷,你听我说。”王一海还没开口解释,王心眉飞色舞,抢先把从于静文章里看来的内容,原封不动地告诉两位老人。
两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家,听得惊奇连连。
“这种好东西?”王明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将信将疑。显然,他活了八十多年,没见过这样的实物。他抬起手臂,食指戳了戳王一海头上的透明气泡,略有阻力,但不算费劲,他的指头就钻进气泡里。
“老爸,你要不要试试看,你和妈正好很久没出去散步了,”王一海指着有些阴霾的天气,想让老人家出去运动运动。
没想到,王明却心不在焉地摆摆手,然后手背在身后,歪着脖子,直愣愣地盯着王一海的脑袋,绕着他慢慢踱步,看得王一海心中直发毛。
“爸,你这是干什么?”王一海忍不住问道。
“我在研究呢!”老人一口地道的京片子,若有所思地说道。
“爷爷,你研究什么呢?”这下,轮到王心一家疑惑了。
“研究的东西,可多了。”面对乖孙女的提问,王明略微回神,笑眯眯地说道,“来,你坐下,爷爷跟你说道说道。”
王明是华国建国后第一批大学生,早年工作在地质勘测第一线,后来进入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