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姜姬 >

第547章

姜姬-第547章

小说: 姜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祁连山既心动,又犹豫:“让诚儿去……也不是不行。可是让他去,又能做什么?陶公是逃出来的,听说是有人要害他。”

    李氏忙问:“他说没说是谁要害他?”祁连山摇头:“他说,担心连累我们。”

    李氏:“那就是什么也没说?”祁连山紧皱着眉,点头。

    李氏叹气:“就让诚儿去。诚儿打听完了,如果不是有人害陶公,就让他……去报信吧。”

    祁连山一惊,连忙摇头:“报什么信?如果我等出卖了陶公,日后会被天下人唾骂的!”

    哪怕陶公是个恶人,逃到祁家,祁家也不能反过来出卖他。

    李氏说:“诚儿又不姓祁。”

    祁连山反应过来,“这样……行吗?”

    李氏肯定道:“行,有什么不行的?”她说,“反正不能让这人害了姐姐,再来害我们!”

    祁连山在家待了一阵,就又回去见陶然了。陶然没有住在祁家,而是住在祁家的一处庄园里。附近连祁姓人都没几个,全是祁家仆人。

    祁连山把陶然放在这里,一是为了陶然的安全,二来也是有一点点防备的意思。

    正因为这样,他才必须日夜陪着陶然,避免陶然记恨祁家。

    他回来后,陶然不免问起“老姨之子”的情形。祁连山叹了两声,说就在这两天了。陶然就说那到了那天,他是必要去送一送的。

    过了五天后,祁家的确办起了丧事。陶然和祁连山一起到的,见堂上挂白,堂下有一老妇诅咒不休。

    敬礼过后,祁连山就拉着陶然出来了,不好意思地说,老姨一直都是这么个脾气,请他别见怪。陶然去了疑心,就道不怪,不怪,老妇失子,再怎么失态都正常。

    祁连山过后又回了一趟家,见到李氏,询问诚儿去了没有。李氏点头,道人已经走了,“最多月余就可以到了。”

    从河谷到凤凰台这一路是越来越好走的,现在天气不冷不热,适合赶路。

    祁连山叹了几声,心没放下,反而越提越高了。李氏劝他:“总不能只听他一个人说。他最近有没有再找你说卖粮的事了?”

    祁连山摇头,“他要我请张家、孙家、王家的人来。我看,他是想让我们四家联合起来。他还想见几位叔伯。”

    李氏马上道:“叔伯不能让他见!你就去找张家的人,张道常还是很通情理的,不会被他牵着走。其他两家再拖拖吧。”

    祁连山点头:“我已经给张道常写了信,我看,就叫爱儿送去吧。”

    祁爱是他与李氏的次子。

    李氏道:“也好。”

    原名王诚,这次出门后改名为李诚的青年坐着车从河谷出发,一路赶往凤凰台。

    他有两个父亲,一个生父,一个养父。生父留下的家业都被他继承下来了,养父对他也与亲生无异。

    这次出门,母亲先教他改姓,又让他先去王家拜访,最好能叫上王家的人跟他一道去。

    李诚就去了王家。他父亲早死,他又随母改嫁,与王家的叔伯兄弟们其实都不太熟,只是祖父祖母仍在,他每年也回来过年祭祖。

    他拜过祖父祖母后,就去见了大伯。大伯问他来意,他犹豫了半天,说了陶公在祁家的事。

    王伯昭听了这个名字就引他进了内室,还叫人守着门,让他从头到尾说一遍。

    李诚说:“伯父,其实我也不怎么清楚。你也知道,我成亲后就住在外面了,祁家的事,我也都是听我母亲说的。她一时不察说漏了嘴,才叫我知道的。陶公现在人到底还在不在祁家,我都不知道。”

    王伯昭点点头:“不怪你,你能知道来家里说一声,已经很好了。你最近在做什么?”

    李诚:“我家里的粮再不卖就藏不住了,现盖粮仓也太费钱了,眼看马上就又要收了,打算去外面找个商人回来收粮。”

    虽然现在河谷四家都不怎么卖粮了,可他们这些大家族收来了粮有地方放,像李诚这样已经分家单过的,虽然田不少,但家里的屋子却没那么大。每年两熟甚至三熟的粮食,除了存着自己吃,大半都要卖了换钱的。

    他们就是以此为生的。

    要么就是家族收了他们的粮。

    李诚的粮,王家和祁家都有理由收。可两家却都无法下手。

    收粮不比卖粮,收走了,钱给多少?几时给?这都会打折扣。

    李诚姓王不假,可几乎没在王家长过。当年若不是李氏强势,李诚父亲留下的那点家业也早就被这几个叔伯吞了。

    而祁家要收粮,也不太站得住脚。李诚并不姓祁啊。哪怕只看在李氏的份上,低价收粮不可行,高价收……李氏很“公道”的说,不能因为是她的儿子就另眼相看!不公平!

    低价高价都不行,那就别收了。

    李诚说要去卖粮,这话,王伯昭是信的。明明是王家子弟,却跟王家隔了一层,他也是有点可惜的。

    叹了两声后,问清李诚往哪个方向去,听说他要去凤凰台,因为如果说最近两年哪里的商人最多——凤凰台!

    王伯昭就知道李诚这一去,不单只是卖粮。

    他道:“你一个人去怎么行?我叫你哥跟你一块去吧。”说完,叫了他的儿子来,让他跟李诚走一趟。

    王伯昭的儿子名叫王珍,论年纪可以当李诚的爹,两人走在路上,就以父子相称。

    他们花了二十多天的功夫,没到凤凰台,先到了公主城。

    听说这里是商人最多的地方,而且近来这里的粮价比凤凰台更好。

    李诚虽然是受祁家所托前来打探消息的,可他是真的想卖粮——何况还有王珍跟着。

    所以他听说公主城的商人多,粮价高,就说要先来这里。

    王珍说不过他,只好跟他来了公主城。

    他们来的时候,刚好是鲁国的金秋节。

    城外竟然冒出了一个“粮市”,一车车的稻谷,一袋袋黄豆,一瓮瓮的黄米都堆得冒尖,摆在帐篷里,由着客人询价。

    连几百里外的百姓都愿意走远路到这里来买粮、卖粮。

    李诚和王珍都没想到这里竟然会有这么多的粮商!

    最出奇的是,粮价竟然没有下跌!

    在看到粮市时,李诚都以为粮价一定会跌上一些,没料到进来一问,竟然比预料的还要更高一点。

    他挤进帐篷里问稻子的价钱,那商人问:“你是要买,还是要卖?”李诚是一口河谷话,道:“卖什么价?”

    商人眼睛一亮:“河谷的?稻子?今年的还是去年的?”

    李诚说:“是稻子,去年的。今年的……过几个月也有了。”

    商人马上请他进里面谈。

    生意很快谈了下来,商人以一个有点高的价格要了李诚手中的全部稻子。

    李诚疑心有问题,可想来想去,也想不也这千里之外会有什么人算计他。不由得问商人为何河谷稻子价格这么高?商人笑道:“这我哪里懂?最近两个月,河谷稻的价格一直没掉下来,还在慢慢往上涨。我看是你们河谷的人今年卖得少了吧。”

    李诚道:“纵使河谷稻子卖少了,可跟别处的稻子也没什么不同啊。”

    商人摇头,只说不知,还道河谷稻在这个市场里都是这个价,过几日说不定还会涨,他才会急着订下来。

    李诚道:“我没带着稻子来……要送过来还要两个多月,只怕你们这里都快下雪了吧?”

    商人笑道:“在公主城里做生意都是遵的鲁律。不见实物,只要东西是真的,我就可以买卖。等你两个月后把稻子送来,只怕这批稻子早就转了好几手了!我也早把钱赚到了!”

    只是要等稻子到了以后才能全部兑现,还是有赔的可能的,但只要小心点,不贪心,就算赔也不会赔太多。但若是成了,这就意味着人人手中积下来的货就会少得多,赚钱也会快得多了!

    李诚和王珍面面相觑。

    这种做生意的方式真是闻所未闻!

600、师出有名() 
    李诚在公主城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就连王珍在离开时都有几分不舍。

    “鲁国是这样的吗?”王珍在车里说; “我家男儿该去鲁国看一看了!”

    李诚已经算是分家了,虽然他现在还姓王。他点头说:“是啊。我觉得; 如果不去鲁国,会错过很多东西。”

    他们不得不前往公主城; 而李诚在离开前跟商人约定,等他回来时再经过这次就带人去他家收粮。

    商人和他去官衙对他们的交易进行了公证,商人交了不匪的公证费。而公证员,则对李诚说如果他违约,那公主城的官差会对他进行追剿。

    李诚慢了一步才反应过来,“你们会找到我家去?”

    公证员点头,“对。如果你违约没有交上合同所写的粮食的话。”

    李诚出来后问王珍; 这样做……可能吗?

    王珍摇头; “太花人力了。在王家不可能。”如果有外地商人骗了王家人,那他就走不掉了。可如果是王家人骗了外地人,那外地人只能自认倒霉。

    如果是两个外地人在王家这里做生意,其中一个骗了另一个; 那也只能自认倒霉。王家最多替他们说合; 是不可能替一方去追债的。

    他问李诚:“你说那个商人交了钱?交了多少?”

    交易时除了双方之外,闲人免进。

    李诚摇头:“我不知道。但似乎是有好几个数目的。那个商人说,他按最高数。然后他也没交钱,而是取出他的身份证,再写了什么,我们就出来了。”

    王珍取出怀里的“身份证”。

    他和李诚进公主城时也有了这么一个东西。据说公主城里人人都要有。上面有姓名,性别; 年纪,还有体重、身高和牙齿数。

    王珍看了几遍,对李诚说,这些东西都很有用。除了姓名之外,剩下几样都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特别是身高和牙齿数。高的不可能变低,低的无法再长高。还有牙齿,多可以拔,少了怎么办?

    何况牙就算掉了,短时间内也不可能长好,仍会有血肉。

    对于他和李诚这样的过客来说,这些已经能够非常准确的形容他们了。

    就算想冒充,一时半刻也难以找到合适的人。

    李诚说:“如果花上一段时间,也不是不可能。”

    王珍摇头,“别的都好说,身高最难。那根杆子上的线一格格的非常小。我从没在别的地方见到那样的尺子。”

    他们不停的说着鲁国的事,甚至开始后悔没有在公主城多买一点鲁国的书。他们买的那几本只是最新的。

    “想全部买到手可能要去一趟鲁国。”王珍说。

    李诚说:“我们可以寻一个鲁商,这样会更快一点。”

    王珍看着膝上摊放的数学书,这一本讲的是斗。每一本都会讲一种量器,斗分九种,每一种都有着不同的大小。从酒斗到粮斗。

    “我应该买一套量器的,买一套鲁斗。”王珍很遗憾,“我们回去时可以再去一趟公主城。”他抬起头,“我觉得,我们应该去拜访一下鲁国公主。”

    李诚没有犹豫就答应了下来。

    他们到了凤凰台。这里跟之前没什么不同,就是在城外不远处的村庄里多了许多人拦车,看到他们的车过来就上前问:“要不要鲁浆?刚煮好的!还有云食!有炸过的也有腌过的!”

    李诚和王珍都在公主城吃过鲁食,知道鲁浆是一种雪白的浓浆,醇厚甘美,加盐加酱都可食,什么都不加也好吃。

    云食炸制后也分外美味。

    李诚很精明:“加酱要钱吗?”

    来人马上说:“加酱就是九分钱,加盐八分,什么都不加七分。”

    李诚跟王珍各要了一瓮加酱的鲁浆,又多买了些加盐的炸云食。

    那人还催他们多买点,“进了城就没有这个吃了。”

    李诚好奇地说:“城中商家不会制这两种吃食吗?你们怎么会的?”

    那人叹道,“以前城里才多呢。鲁浆里还可以煮米煮肉,大吃馆小吃摊都有。可上头的大人们突然恶了鲁人,鲁人都被赶跑了,也不让卖了。你们现在去吃,如果想吃鲁食,在饭馆里不要这么说,就跟他们说,你们要吃陶花饭。”

    王珍问:“什么是陶花饭?哦!”

    陶家和花家?

    王珍和李诚交换了个眼神。从百姓的反应看,陶公和花大将军两者的争斗非常严重。

    那人笑道:“鲁食就是一瓮里什么都煮进去,米啊菜啊肉啊,什么都往里放。好吃是好吃,就是乱,不清楚,都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不正和这陶花一样嘛。”

    凤凰台。

    徐公得知朝阳把云青兰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