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三关-第1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新风想起上个月下乡调研时,发现有些地方农业资源优势十分明显,最缺乏的是产品结构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刘新风心里想道:什么是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一村一品”的发展生产模式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如果一个地方的干部能够围绕这个切入点培育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强化“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机制,健全产业发展体系,经济发展就会逐渐向产业经济转化;就可以通过产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强村庄的经济实力,逐步实现产业强村的目标;就会有效拓展农业的功能和农民的就业领域;就会有可靠的保障农民的收入增长;就会获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刘新风认为:实现产业强村,必需要努力提升农产品结构,选准一村一品、强村富民的主导品种,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优势农产品,特别是品种优良、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名优特新农产品;实现产业强村,必需要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上狠下功夫,强化一村一品、强村富民的支柱产业。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产业,提高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实现产业强村,必需要改善农村的就业结构,拓展一村一品、强村富民的渠道,因地制宜地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和农民就业领域,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把科技扎根于农村的泥土里。闯过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物质成果关。过不了这一关;一切都是空话。
所以,高大河的回来,确实引起了他的无比重视。
这时,刘新风想起了日前到中国农科院调研时,得知山东省金乡县依靠科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大蒜产业,不仅在国内,就是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的创业事迹。
刘新风回到省里不止一次的向省委一班人谈了自己的感受。
他用“金乡“十户农家,八户种蒜;剩下两户,也都贩蒜”这样一句话形象地说出了大蒜在金乡的地位。
刘新风清楚地知道:金乡全县80多万亩耕地,有50万亩种蒜,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创汇数千万美元,占全国大蒜出口量的70%。
刘新风更加清楚地知道:
金乡的蒜农、与大蒜相关的产业,无时无刻不在承受国际市场的压力。近几年来,国际贸易壁垒花样翻新,农产品出口屡有不顺。
1990年,因为出口受阻,金乡大蒜几乎变得一钱不值:一麻袋换不了一个烧饼。地头、路沟、农贸市场边上,被成麻袋倒掉的大蒜到处都是。
而金乡大蒜是怎么挺过来的?金乡县委县政府的招数就是:〈1〉、更新观念,引领创业者创建“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模式,培育龙头企业,推行标准化、科学化、产业化建设;解决“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的矛盾,紧紧依靠科学技术,用提高大蒜科技含量;推行标准化种植,建设优质大蒜繁育中心,培育出抗病高产的大蒜新品种金乡1号,引进和推广新品种200多个;从而闯过科学技术转化为物质成果关;〈2〉运用科技和市场的手段,建设金乡大蒜中国驰名品牌,从而实现闯过为金乡大蒜建设中国驰名品牌关;〈3〉培育多元化市场,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投资数亿元,建立和举办大蒜科技成果博览会,建设10大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立全国首屈一指的大蒜购销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拉长产业化链,突破市场贸易壁垒;闯过金乡大蒜进入国内外市场转化资本关。
金乡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分析仪器,能检测所有进口国已经明确提出的检测项目,就连欧盟刚刚提出的“氟草烟”检测也不例外。不符合出口标准的大蒜,休想过关。
2001年至今,金乡发动了WTO全民教育活动,印发《农业标准化知识问答》13万份、《无公害大蒜、瓜菜生产技术手册》10万份,举办农业标准化培训班20多期,培训技术骨干4000余人,举办广播电视讲座15次,并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到村、户宣传,使全县农民培训教育面达90%以上,建起了10万亩大蒜标准化生产基地。
近年先后有23个国家对我国大蒜提出特殊检疫要求,其中,韩国要求增加检测大约50种农药残留;日本由11项增加到52项;欧盟国家普遍要求检测45项,法国则高达103项……金乡大蒜全都顺利过关。目前,金乡大蒜平均蒜头在6.5厘米以上,亩产1300公斤,出口达标率超过98%。马庙镇咸古店村200来户人家,家家种蒜,而且都按日本客商定的标准种。
金乡人认为:提高大蒜科技含量是闯过“三关”的关键,推行标准化种植是突破贸易壁垒的保证,推进产业化发展是闯过三关的根本。
金乡农民组建了农产品销售公司3000多家、专业合作社89家,8万多人的农副产品购销大军常年活跃在国内外市场;迅速崛起的贮藏、包装、运输、通讯和餐饮服务业,带动了民营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每年大蒜种植、收获、销售季节,外来务工人员多达20多万人,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闲散资金投向了农副产品贮藏加工企业,以大蒜、蔬菜、棉花、木材为主的农副产品贮藏加工企业发展到500多家,仅从事大蒜深加工的企业就有200多家,其中龙头企业集团12家,销售收入达23.1亿元,所产蒜晶、蒜茸及药用、化工类原料,远销海内外———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已经形成。
2001年,韩国大幅提高进出口关税,国内多数大蒜产区出口急剧下滑,大蒜价格一落千丈。但金乡却出乎意料:金乡大蒜,市场不乱,价格不变。当年,金乡大蒜出口还增加了150%。
这几年,金乡县销售大蒜260多万吨,交易额80多亿元。
金乡有一家公司,过去只局限于县内收蒜、存蒜、卖蒜,储存能力不过千吨,生意只是从这家冷库炒到那家冷库,挣来挣去都是金乡人的钱。1999年,公司开始拓展省外、国外市场,通过代理商出口大蒜6000吨,创汇240万美元;2000年,拿到进出口权后自营出口1万吨,创汇400万美元;2001年,出口2.37万吨,创汇1038万美元;2002年,计划出口3万吨,创汇1300万美元,市场拓展到44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全县共有700多座恒温库,储存能力达45万吨;24家企业拥有自营进出口权,形成了以宏昌、宏泰、东运为重点龙头企业的出口创汇企业群,它们在日本、俄罗斯、阿联酋、伊朗等国家设有分公司、办事处,在欧洲、美洲、大洋洲设立了20多个信息点。出口商品由单一大蒜出口扩展到20多个品种,出口国家和地区由10多个扩大到100多个。
刘新风这样一想;更加胸有成竹。
清晨7点正,刘新风到达办公室的门口时,高厅长已经等候多时了,高厅长知道刘书记急着要见他,一定有很重要的指示,岂敢怠慢?故提前了半个小时到达这里。
二人相见,寒暄了一番。
高厅长进入刘书记的办公室还没有坐下,刘新风就开门见山地说:“长河,有好消息告诉我是吧?”
高厅长不明白这句话指的是什么?可又不能不答。他心里知道:这次到南江市,江州市调研,的确收获很大,但这些都不是好消息,只是了解到了一些真实的情况,如果把那些正在计划中的事情也当作好消息,刘书记批评起来就不好解释了。于是小心奕奕地回答:“怎么说呢?我如果认为是好消息把它告诉给您,而您却又说不是,怎么办呢?”
“高大河!你这个人怎么也学起绕口令来了?”刘新风想了想,觉得也是,怪难为高大河了,于是说:“不管是什么消息,你从实说来就是!”
“好!”高长河松了一口气。
于是将这几天在南江、江州见到的和谈到的全部向刘书记说了一遍,尤其对天堂村有机菜生产基地的开发,反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刘新风听了,心情沉重地说:“农民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里是最大的奉献者,也是牺牲者,又是改革中最小最少的获益者。”
刘新风说到这里,盯了一眼高大河,发觉高大河的脸色也很难看,心里想道:看来这压力不只是我有,在江州市这样发达的全省最有名的城市中,都有这种情况,更何况那些还没有发达的山区呢?
于是用更加深沉的语气道:“当前,从内参中透露的情况来,社会中有一些情况很值得我们注意,城市繁华的景象与富豪阶层的奢糜生活给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弱势群体在道德精神上带来伤害和摧残。有的地方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农民面对城里的繁荣不是感到兴奋与自豪,面是感到有一种愤恨的情绪。他们认为环境污染,物价飞涨等等都是源自于城里的工业、富豪阶层,甚至还会认为这些迅速暴富的人是剥削者,是“土豪劣绅”,致使城里不时出现富人被抢、被偷、被绑架的事件。”
刘新风说到这里的时候,心里感到非常难过,尽管他也知道,繁荣的背后出现一些这样的情况并不足为怪,但站在一个共产党干部队伍中的省委书记的立场上,就不能不正视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
刘新风心里想道:中央会议上,一位领导曾经提出中国工业上去了,应反哺一下农业。
刘新风觉得正确,但是,一直以来都还没有认真地领会反哺这两个字的真正含义。
有人说“反哺”就是国家拿出一笔钱来支援农业、农村、农民搞建设。但这样说对吗?就这么简单吗?
刘新风觉得要解决这个概念,应召开一次省委扩大会议,全省各县市委书记市长都来参加,统一认识这一问题,不然的话,是不能解决“三农问题”的,“三农问题”能否全面解决,不是一个普通的问题,这是关系到我们的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
刘新风想到这里,心情有点激动的对高大河说:“前些时候,有一个外国友人到我们这里参观了几天。临别时,我问他感受怎样?你猜他是怎样说的?”
高大河摇了摇头。
刘新风长叹了一声,说:“说出来,也许你不会想得到!”
“他怎么说?”高大河觉得外国人能怎么说呢?
“他给我说了这样一句让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话。”
“什么话?”高大河急了,一付很想知道的样子,但刘新风似乎想吊他的胃口。
这是刘新风说话做事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和方法。
他的目的是:把自己心里所想的,认为重要的东西,通过一种独特的方法表露出来,让自己的战友、部下得到深刻的认识和教益,进而激发旺盛的斗志,检讨失策的教训,获取正确的经验和必胜的信念。
只见刘新风仍是一副要高大河猜的样子,他用十分认真的语气道:“你是真的不知道还是怕说错了?”
高大河摇了摇头。
“不行!”你是厅长,不仿也把自己属于参观人的位置上来考虑,也许就成了。城市的情况你全知道,农村的情况,你下去了几天,不能说不知道,如果连这东西都猜不透,你还是高厅长?
是呀!高大河见刘新风这样说,还能怎么说呢?他要自己猜,能不猜吗?
高大河心里想道:刘书记今次给自己出的这道难题是什么用心?他抬起头,斜睨了一下,见他一副不动声色的样子,知道躲不了!
于是,高大河搜肠刮肚的开始了全方位的搜索。
他设计了三个答案:
①这次到贵省观光,收益颇深。
②你的城市真美丽,山美水美人更美。
③你的城市建设速度真快,城乡差别正在拉近。
高大河再认真想了想,觉得还是不行。可是,他们还能说什么呢?
刘新风见高大河这个样子,心里觉得还不是告诉他的时候。
他认为:有的东西能给人很深刻的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印象,那是因为什么呢?那是因为这个东西已经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刘新风想起了一个学者对如何培育后一代成长所说的一个令人寻味的故事,
学者说:一天,对年轻的夫妇争论不休。男的说:请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懂外语会电脑的漂亮、年轻勤快的女子当保姆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女的说:不行,工资要高,新潮,这等于请了一个‘狐狸精’,言外之意是怕老公见色生花,勾引保姆。
男的又说:依你说,请什么样的最好?
女的说:请个年纪大一点的中年妇女,能照顾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就成了。
男的坚持说:不行!中年妇女的思想觉悟,文化水平均是保留在八十年代的意识和水平,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你不是也读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吗?
女的却不管这些,依然坚持说:“年轻人的思想有什么好?激进、追星、贪玩,好高骛远。孩子学习了他们的习气,还不是等于害人下地狱?”
男的听了:默不做声,相持了半天,请保姆的事也定不下来。
后来,学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