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窥视-最新间谍情报战 >

第7章

窥视-最新间谍情报战-第7章

小说: 窥视-最新间谍情报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使美军向巴格达的推进受阻。他说,地面部队暂停向前推进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后勤。
华莱士已被迫分兵,从已突入伊拉克中部的第101 空降师和当时还在科威特的第82
空降师各调一个旅来保护后勤补给线。
由此看来,美军能否到达巴格达,补给线的畅通无阻关系重大,美军能否攻占
巴格达补给线同样至关重要。
美国中央情报局开战前就向布什和五角大楼提交一份报告,指出,伊拉克的非
正规军可能对美军及其联军,尤其是其攻击线和后方部队“构成最大的威胁”。
报告显示,伊拉克执政的复兴党和“萨达姆敢死队”可能会采取“打一枪换一
个地方”的战术,威胁美军后方部队。遗憾的是这份情报没有引起美国高层的重视。   
       英女谍首出版回忆录
上官锦
2001年1 月,英国媒体披露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曾负责英国国内情报工作
的军情五处前处长斯蒂拉。里明顿将被允许出版她的回忆录《惊奇一生》,而且她
是被允许以其真实姓名出版回忆录的英国第一位女情报头目。
英国的军情五处,正式名称是“军事情报部第五处”,负责的是英国国内的安
全工作,性质有点类似美国的联邦调查局(FBI ),所以又被称为“保安处”。斯
蒂拉干了近20年的间谍工作。又出任了4 年军情五处处长的职务,对这个情报机构
了解得可谓十分透彻。前情报头子要出回忆录,披露情报部门的“惊奇”内幕,其
冲击力可想而知。现在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是:《惊奇一生》是一本怎样的书?斯蒂
拉会透露英国情报部门的多少惊奇内幕?
英国情报界第一女性
现年64岁的斯蒂拉在英国曾经是魅力四射的响当当的名人,她是英国有史以来
第一位出任情报机关首长的女性。
斯蒂拉先后就读于爱丁堡大学和利物浦大学,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被训练成一位
档案管理员,管理档案需要心细而有条理,这对她日后从事情报工作有相当大的助
益。1963年,斯蒂拉嫁给一位外交官里明顿,并随他前往印度工作。外交官风光十
足,但外交官夫人往往无事可做。在印度期间,斯蒂拉闲得发慌,因而主动要求在
英国大使馆兼差,替军情五处派驻当地的一位官员处理各种杂事。斯蒂拉在管理档
案时积累的经验派上了用场,她工作细腻而有条不紊,所以颇得上司的赏识。1969
年她返回英国。
便在上司的引介下顺利加入了军情五处。
斯蒂拉进入军情五处后,先后在几个部门工作,且升迁迅速,1984年英国爆发
煤矿工人罢工风潮,她安排特工进入工会卧底,对后来平息这起罢工风潮起了至关
重要的作用。她还曾负责对付前苏联克格勃、东欧各国以及爱尔兰共和军(IRA )
对英国的渗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在斯蒂拉之前担任军情五处处长的帕特里克。
沃克爵士认为斯蒂拉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情报天才,所以在他即将退休时,极力支持
由她继任,这成了她升任军情五处处长的关键因素。
斯蒂拉被任命为军情五处处长之后,英国舆论大哗。因为一是女间谍本来就少,
斯蒂拉却成了第一位统辖军情五处的女性。
再者,过去情报官员总把自己搞得神神秘秘,外人根本不清楚他们长得什么模
样,而斯蒂拉却公开在报纸上曝光自己的玉照。斯蒂拉接掌军情五处大权之后,采
取远比过去更透明、开放的政策,她认为,让英国人更多地了解军情五处究竟从事
哪些工作,以及拥有哪些权限,其实并没有坏处。她还破天荒地接受英国国家广播
公司(BBC )的采访,甚至就情报工作举行公开演讲,出版介绍军情五处的小手册,
军情五处这个一向神秘的机构逐渐赢得了英国人的好感。相形之下,其他情报机构
就神秘多了。
斯蒂拉的开明作风,当然对其他单位形成不小的压力,英国情报首脑们对她颇
有微辞。此外,斯蒂拉在担任处长期间。和军情六处、苏格兰场(英国警方)激烈
竞逐,成功争取到与北爱尔兰共和军作战的主导权,这件事颇令这两个单位颜面丢
尽。无奈斯蒂拉在对付北爱共和军的工作表现上确实出色,他们也只能在一旁咬牙
切齿。
献给女儿的书
对斯蒂拉来说,在军情五处能平步青云,最后执掌大权,固然是件值得骄傲的
事,但她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工作繁忙使她和丈夫愈来愈疏远,最后走上离婚之
途,两个女儿则仿佛被抛弃似的,长年生活在缺少母爱的环境中。
斯蒂拉对此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承认自己是一位称职的情报处长,但不是
一位称职的妻子和母亲。因此在1996年卸任后,她一直希望,既然无法挽回已经离
去的丈夫,就多对女儿们做出一些精神补偿,而首先要做的,就是向女儿解释,她
抛家舍业、献身情报事业究竟是为了什么。于是,她决定写一本回忆录。题为“献
给两个女儿”。军情五处第一位女处长写回忆录的消息经媒体披露后,出版商蜂拥
而至,争相叫价,其中一名出版商愿意出价100 万英镑来买斯蒂拉的故事。
英国媒体也开始讨论前情报处长该不该靠披露情报机关内幕赚钱。但斯蒂拉一
再表示,她绝不是为了钱才写回忆录,她只是想通过这本书告诉两个女儿:“妈妈
是为了国家,不能照料你们有很不得已的苦衷。”严格讲起来,斯蒂拉的回忆录没
什么机密可言,其中叙述的事情几乎都成了陈谷子、烂芝麻,即使全部抖搂出来也
不见得会引起多大波澜。整部回忆录的重点是在讲她投身情报工作的心路历程,用
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她写的是她为什么从事这些工作,而不是她做了哪些工作。         政府终于开了绿灯
不过。斯蒂拉回忆录中有些章节将谈到英国国内面临的一些威胁、俄罗斯在英
国的间谍活动以及英国各情报机构之间既合作又竞争的事实。这些内容,哪怕只是
轻描淡写,也足以令英国的情报首脑们头皮发麻。
既然如此,那么把这些敏感的内容删掉不就结了?其实问题不在于此,英国情
报首脑们真正担心的是,斯蒂拉的回忆录一旦出版,将在英国情报界创下一个很不
好的先例,今后每个情报员如果都像她这样,退休后就写回忆录卖钱,那这些情报
机构以后还玩什么?情报还有啥搞头?因此,英国情报界于去年5 月11日召开紧急
情报首脑会议,商讨对策。在会上,过去与斯蒂拉有过节的军情六处官员们甚至扬
言不惜“破门而入”,也要将斯蒂拉逮捕法办。有的官员反对这样做,担心效果适
得其反。于是只好放弃了动粗的念头,另寻打击斯蒂拉的途径。根据英国媒体的报
导,反对斯蒂拉出版回忆录最坚决的就是军情六处,该处已和一些街头小报取得联
系,准备把当年搜集到的斯蒂拉“黑材料”
交给他们发布。
然而,“黑材料”尚未抖搂出来,斯蒂拉的书稿却突然失窃。
去年9 月,英国发行量最大的通俗小报(太阳报》 收到了一份338 页长的匿名
手稿,并认为这就是斯蒂拉的书稿。当时《太阳报》把手稿交给了首相府。
政府安全部门的首脑立即对斯蒂拉的手稿进行认真检查,看其是否能以任何形
式出版。现任军情五处和六处的处长再次表明态度:坚决反对出版。在这种情况下,
连斯蒂拉本人对自传能否出版也怀疑起来。去年年底,英国军情五处、军情六处以
及政府通讯局(英文缩写GCHQ)三个部门的领导人在劝阻无效,而且英国舆论逐渐
站到斯蒂拉一边的时候,终于决定听之任之。英国内阁也因此决定授权出版斯蒂拉
回忆录。据悉,随书一起发行的将有一份内阁大臣声明,表明不支持《惊奇一生》
出版的态度,意在阻止将来类似回忆录的出版。   
       俄罗斯要重建克格勃?
范泛
2001年初,有关俄罗斯将重新改组安全机关、恢复克格勃的传闻,在俄罗斯被
炒得沸沸扬扬。日前,俄罗斯《今日报》又载文透露:克里姆林宫确实有重组国家
安全机关的计划,目的是减少机构重叠,提高工作效率。但俄总统普京和克宫其他
高级官员,则对此问题或守口如瓶,或闪烁其词。这更为“重建克格勃”这一敏感
问题平添几分神秘色彩。
新闻界嗅出“重建”气味
俄罗斯总统普京与俄安全会议秘书伊万诺夫1 月份举行的一次会见,引起了新
闻界的广泛注意。根据俄官方公布的消息,此次会见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安全会议在
2001年上半年的工作计划,总统要求安全会议加强在航空、卫生和打击吸毒等领域
里的工作。但知情人士向新闻界透露,这次会见所讨论的核心,实际上是安全会议
“协调各特工机关工作,以提高其工作效率”的问题。据有关报道称,俄有合并联
邦安全局、联邦政府通讯和信息署、联邦保卫局三大机关的设想,从而把保障国家
内部安全的职能集中到一个机构手中,把联邦安全局的地位提高到与过去克格勃几
乎相同的层次。
叶利钦“毁了克格勃”
克格勃是原苏联时期集情报、安全、保卫等职能于一身的超级安全机关。苏联
建立初期,这一秘密机构成为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颠覆和破坏活动的一张王牌。冷
战时期,克格勃与美国中央情报局并驾齐驱,在许多方面甚至超过了美国同行。长
期以来,克格勃具有凌驾于各级国家机关和领导人之上的特殊职权,连俄党政军高
层人士都对它心有余悸。
现在的克格勃系统是90年代初形成的,联邦安全局被认为是其合法继承人。叶
利钦上台后,感到把涉及国家安全的各种特权全部集中到一个机构手中,是一个巨
大威胁,这一机构一旦失控,自己的宝座将面临威胁。于是,叶利钦采取措施,对
克格勃进行改组,分而治之。叶利钦先是将保卫和监听职能从克格勃中分出,成立
了联邦保卫局和联邦政府通讯和信息局;后来又把对外情报和边境安全分立,分别
成立了俄罗斯对外情报局和联邦边防局。剩下的机构几经组合,才最后成立了俄罗
斯联邦安全局。
叶利钦对自己的“作品”十分得意,一方面,各特工机构可以相互制约,达到
权力制衡的目的;另一方面,这一改组又符合国际社会的通行作法,便于为广大群
众和国际社会所接受。
“国安之忧”呼唤重建克格勃
但叶利钦的得意之作很快就暴露出其致命缺陷。分立而治带来了职权上的混乱,
几年前曾一度出现总统直属的保卫局借天子之威凌驾于各特工机关和政府之上的局
面,总统大保镖科尔扎科夫成为左右俄局势发展的核心人物。随着国内民族矛盾的
激化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联邦安全局在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等行动中
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这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已得到证买。
外国间谍乘俄罗斯经济陷入困境之机,加强了对俄罗斯的情报活动。外国间谍
机关一方面有计划地招募俄公民充当间谍,另一方面积极搜集俄武装力量、武器装
备等方面的情报。俄联邦安全局一位原局长曾表示:莫斯科还不曾有过如此多的外
国间谍!
据俄联邦安全局发布的最新消息,在2000年,联邦安全局控制了400 名外国间
谍,粉碎了11起外国特工机关的间谍破坏活动,有30余名外国特工被发现并被驱逐。
由于克格勃的改组和裁员,大批原克格勃官员投身商界,他们或利用特长创办
私人保安公司,或为西方财团、公司和科研组织效力,公开搜集俄政治、经济、军
事等领域里的情报。由于这些人原来长期在克格勃工作,掌握侦查与反侦查的技术,
个个都是窃听等领域的专家,联邦安全局很难真正控制他们。近年来,俄社会不断
传出包括总统、政府总理、副总理和政府其他高级官员电话被窃听的消息,这些秘
密材料均被对手作为证据保留下来。一旦需要便公之于众,致人于死地。
苏联解体使克格勃在国外的情报网受到巨大打击,一些长期为俄罗斯服务的隐
藏很深的情报人员纷纷落网,克格勃元气大伤。此外,俄特工部门人才流失严重,
已严重影响到这一部门职能的发挥。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时代,一些私立公司和企业
肯出大价钱吸引俄情报系统的人员,使成千上万的克格勃另谋高就。同时,收入少、
待遇低又无法吸引优秀人才,俄特工面临青黄不接的窘境。         “重建”构想由来已久
一系列问题已成为俄安全机关继续发展的心腹之患,昔日的克格勃不仪风光不
再,甚至还可能成为国家安全的直接威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克里姆林宫最高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