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风云百年-中国1908-2008 >

第55章

风云百年-中国1908-2008-第55章

小说: 风云百年-中国1908-2008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遮天蔽日的一场厮杀,一直打到下午,再也见不到一个站着的日军了。这应该算是中国抗日以来的首胜,但对于歼敌数目争论很大,当时出于战争的需要,中共和国民政府对外都大大的夸大了战果,后来的内地教科书沿用了当时的战报,直到80年代后,才逐渐改变,歼敌书一降再降,目前内地教科书把歼敌数量定格在1000人。但仍有很多学者在对此事进行探究,他们认为这场打了一天的战斗其实的只歼敌五六百人,其中还包括三百多朝鲜民夫,而我方为了这点战果伤亡千余人之多。
我觉得探究歼敌多少不是我这部书的重点,我只想告诉大家,第一,我们赢了对手。第二,这是中共第一次也是八年抗战中唯一的一次参与正面战场的抗战,尽管是在正面战场打策应。第三,日军无一被俘,我军也无一逃跑,在战斗精神和意志上我们不输给以顽强着称的日军。
这次虽然是惨胜,但抢了不少东西,有吃有喝有武器弹药,最重要的是是一万多件军大衣,够115师一人一件,这对于只有单衣的八路军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马上就要入冬了。
后来林彪骑着缴获来的东洋马,穿着日本军大衣出去兜风,被晋绥军一个尽职尽责的哨兵发现,以为是日本军官呢,一枪就把林彪给撂下马来,好端端一个林大将军,只打了一仗就退出了抗日战场,等再次出山时,已是国共争天下的时候了,这林彪好像就是为内战而生的。


阎锡山指挥的太原会战在历时一个多月,经历了天镇战役、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太原保卫战后,以失败告终,除了平型关战役中115师这场小胜仗外,几无胜绩,第九军军长郝梦龄将军战死沙场,在他留给妻子的绝笔信中这样写道:
此次抗战,乃民族、国家生存之最后关头,抱定牺牲决心,不成功便成仁。为争取最后胜利,使中华民族永存世界上,故成功不必在我,我先牺牲。我既牺牲后,只要国家存在,诸子女教育当然不成问题……余牺牲亦有荣。为军人者,为国家战亡,死可谓得其所矣!
在山西所有大城市均告陷落后,中国军队退守子洪镇、韩侯镇、兑九峪等地,但始终没有离开山西,与日军继续进行了八年不间断的敌后抗战,直到将日寇赶出山西赶出中国。
再回过头来说淞沪战场,国军苦战到10月,战场已经从上海一直扩展到整个淞沪地区,战斗也进入到了最为惨烈的时期,此时日军完成了军事调动和武力配置,海军的舰炮和空军的轰炸机毫无顾忌的向中国守军阵地成吨成吨的倾泻着钢铁,而敌人的地面攻击也越来越凶狠。
蒋介石参加军阀混战至今已20载,年年打仗,却从未遇到日军这样强悍和野蛮的对手。日军补充来的都是陆战精锐,而中国军队在头两个月的狂攻之后,已是精英尽出,后面再调动上来的大都是各地的杂牌部队,战斗力锐减,这一进一出,形势逆转,国军再也无力对日军继续保持进攻态势,开始转攻为守。
不过令蒋介石振奋的是,他独揽军政大权已是十年光阴,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令出如山。调令所到之处,习惯于各自打着小算盘的军阀们,不讲条件、不提困难、不远千万里杀向了淞沪。
在敌人越来越密集的火力覆盖下,中国军队死伤惨重,川军20军徒步、划船、坐火车整整走了一个月,终于在10月初赶到上海,没有时间休整直接投入到战斗中。就这么一支穿着草鞋、连飞机见都没见过又刚刚经过长途跋涉的羸弱之师,竟然以伤亡7000人的代价在大场一带与日军激战了七昼夜。
在争夺最为激烈时,一个连上去10分钟就全部阵亡,一个师扔进去几个小时就没了,淞沪战场已成一个巨大的焚尸炉。我们几乎被敌人的重型武器压的抬不起头来,由攻转守的中国军队终于到了几无还手之力的时候,无数的英雄儿女血洒疆场甚至奉献出自己的生命,其作用似乎只是消耗对手的弹药。可即便如此,军令仍然能够得到执行,即使明知生存无望,只要号令冲锋,这些十几二十岁的小伙子们依然会不折不扣的执行上峰的命令。这在过去二十多年的内战中是根本看不到的场景,稍遇强敌,不战自溃的事,大家都见的多了。
为什么还不撤退,蒋介石怎么了?你难道想将全国五分之三的兵力全部消耗在淞沪战场吗?


有一种说法,是蒋介石将希望寄托在11月初召开的国联上,希望列强的介入,解决中日纠纷,为达此目的,他要求部队坚持再坚持,至少要再坚持10天到半个月。我想这确实是一个主要原因,但也许还有个原因,要想长期抗战,就需要从上海将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工厂转移出去,而这需要时间。
可坚持到10月底,中国军队实在无法抵挡日军的攻势,10月26日,日军攻陷大场、江湾、闸北、庙行地区。中国守军腹背受敌,战局危急。为避免全军覆没,中国最高军事当局决定将主力撤至苏州河以南阵地。为掩护大军撤退,第88师奉命留下1个团,死守闸北,牵制日军。这个任务最后交到了524团手里,原团长已经阵亡,接受命令的是刚刚由团副晋升为团长的谢晋元。
谢晋元,黄埔四期生,他没有任何犹豫的接受了这一有去无回的任务,率领该团一营400多官兵在闸北四行仓库布防,整个上海就剩下了这支孤军,接受采访时,为了虚张声势,谢晋元随口说了句“我们有八百人”,从此“八百壮士”威名远播。谢晋元和他的部下们抱定必死的决心,“晋元决心殉国,誓不轻易撤退,亦不作片刻偷生之计,在晋元未死之前,必向倭寇索取相当代价。余一枪一弹,亦必与敌周旋到底!”。这一守就是四天四夜,30日,接到蒋介石“珍重退入租界,继续为国努力”的手令,才于31日撤到租界,后谢晋元被叛徒刺杀于孤军营。
中国军队撤出上海后,马上铸成第二道防线,并未撤出战斗。可就这么一犹豫,11月5日拂晓,日本新组建第10军在柳川平助指挥下,由舰队护送在杭州湾金山卫附近之漕泾镇、全公亭、金丝娘桥等处突然登陆,包抄淞沪中国军队防线南方的背后。11月8日,蒋介石被迫下令全线撤退。三个月的苦战,特别是最后的抱头挨打,使中国军队的战斗意志受到极大摧残,面对潮水般涌上来的日军,已经错过了有序撤出战场时机的中国军队顿时阵脚大乱,撤退变成了溃败,溃败竟然转眼间就变成了溃逃。将军们已经无法收拢部队。因为无法有效组织第二道防线,首都南京门户大开。
下一节:烽火连天日,朗朗读书声。
在这一节里,我将一笔带过“南京大屠杀”,一是讲的太多了,我也没太多可以说的,二是我讨厌整天跟个娘们似地,一而再再而三的说:你打我了,你把我打惨了,你必须承认你打我了,你必须承认把我打的满地找牙。其实你打我了,我当然要说,不说大家怎么知道你该打呢,但说一遍大家知道了就行了,被人打的满地找牙也不是什么长脸的事。我们好歹是战胜国,小日本好歹是向我们无条件投降了,整天哭爹喊娘的弄的一点胜利者的尊严都没有

第三十九章 烽火连天日 朗朗读书声
从上海逆长江而上300公里的地方,就是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这是中华民国最繁华的都市之一,上海沦陷后,南京无险可守,已成孤城。日军兵锋所向,不日即可兵临城下。
南京守军大都是刚刚参加完淞沪会战的残破疲惫之师,部队新败,军心已经动摇,短期内极难再次振奋起他们英勇抗战的决心。战还是不战,这是个问题。
何应钦、李宗仁、白崇禧等大部份将领都主张放弃南京。因为从战术上讲,我们一无可用之险,二无可用之兵,根本守不住。从战略上讲,我们要做好持久抗战的准备,个别城池的得失无损我抗战大局。蒋介石的德国军事顾问也主张放弃南京,不作“无谓的牺牲”。可蒋介石还是决定要守一下,因为此处是国家首都,是总理陵寝所在,一枪不放就撤出,怕被民众的口水淹死啊。这个守城的理由实在不够充分,可蒋介石提出,你们撤退我留下镇守南京,如果我死了,你们要继续抗日,争取胜利。国家元首此时说出这样的话来,其它反对的声音自然就不太好意思说了,湘军将领唐生智站了出来,说委员长国家还需要你,你撤退统领全局,此处就交给末将吧。
于是唐生智临危受命,宣称要与南京共存亡。有人说唐生智此举是沽名钓誉,有人说他早已边缘化,想趁此机会重获兵权,这不是屁话吗?率一众残兵败将,迎战来势汹汹的虎狼之师,如果我们现在干部的名和誉都用这种方式得来,我想我们老百姓会乐得将名誉送给他们。
南京背靠长江,可谓是背水一战,可唐司令觉的还不过瘾,人家马谡前辈比这弄的绝,所以他又命36师为督战队,统一掌管江上船只,谁也不许从挹江门撤退,又命令陈兵江北岸的胡宗南,谁敢乘船北逃,你给我格杀勿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人家唐生智一下用了两个典故。
接着他给自己的长官部暗中留了一艘小火轮,各个师旅长也不含糊,上行下效都给自己备好了逃命船,这招厉害,即可逼士兵努力杀敌,又可在实在抵敌不住的时候自己逃命,想当年项羽、韩信、马谡加一块都没想出这办法来,算是唐生智的军事创新吧。
日军并未在攻陷上海后马上向南京进兵,日本近百年的对外战争从来没有受到过淞沪会战这样的损失,三个月下来,中国是被打残了,他虽然未伤筋动骨,却也遍体鳞伤,所以11月7日,日本参谋本部给上海派遣军和第十军的命令是:“扫荡上海附近之敌,追击的战线为苏州、嘉兴以东”。不光不准备马上攻取南京,甚至准备让这些日本军人“凯旋归国”。可日本这群狂热的军官们认为敌国首都就在眼前,已是唾手可得,岂能在此时罢手收兵。尤其是第十军,他是在淞沪大战的最后阶段才杀上来的,与其它部队的人困马乏、损兵折将不同,这支部队尚在兴奋期,11月15日,第十军召开了柳川司令临席的军团扩大会议,会上血气方刚的年轻军官们提出了第十军单独进攻和占领南京的计划。最后通过决议:“全军独断敢行,全力向南京方向追击。”,“粮草不足就现地解决,弹药不足就打白刃战。”
11月20日,日本参谋本部才得到第十军擅自向南京开进的情报,参谋次长多田骏中将急令其停止进攻,结果第十军根本不听号令。11月22日,上海派遣军松井司令打来的电报:“为了尽快解决事变,要求军部批准向南京进军和占领南京。”拍完电报的松井石根也不等回复,当即挥军西进,和第十军展开了一场攻占南京争抢头功的竞赛。咱们老说日本人有纪律性,可在侵华战场上我们看到的却是日本军人屡次的抗上用兵,而这些人并未因此受到处罚。不仅如此,参谋本部的军官们还对日本军人这种行为采取了普遍赞赏的态度,多田骏无奈之下,于11月28日下达了攻取南京的命令。


守卫南京的主力是刚从上海前线撤退下来的精锐36师、87师和88师,以及由军事学院学生组成的教导总队1万2千余人,另外还有一些非主力部队,共计10万余人。12月5日,南京外围部队和日军交火,南京保卫战开始。12月8日,南京城三面被围,只留了渡江北逃一条路。这在军事上叫做“围三缺一”,如果四面全围,则会使守军的崩溃值大幅度提高,日军此时人手不够,无法实现全歼中国守军的目的,因此采用了“围三缺一”,就是希望中国军队快点崩溃。
12月10日,日军对南京发动了总攻。日军首先向地形上比较容易进攻的光华门发动攻击,守卫光华门的是目前最有战斗力的教导总队。战斗十分惨烈,日军曾一度占领光华门,又被教导总队发动反攻夺回。坚守中华门和雨花台的八十八师抵抗也十分顽强,到12月12日为止的3天激战中,日军伤亡人数多达7200余人(死2600人,负伤4600人),但仍没有能够突入南京城内。
可12月12日,蒋介石命令南京守军撤退,可能他认为南京保卫战的政治目的已经达到了。唐生智当即在晚上7点召开军事会议,宣布撤退。此时尚未到城破之际,如果组织好掩护,维护好秩序,那么大部分人马当可平安脱险,毕竟城北的长江上没有敌人布防。可唐生智在下达了撤退命令后,8点钟就乘自己暗中留下的小艇逃之夭夭了。有些个师旅长们一看唐司令跑了,连部队都没回,坐上自己准备好的小艇也跑了。下面部队知道军官逃跑的消息,战斗意志当时就垮掉了,还守什么阵地啊,跑吧。往哪跑?只有一条路,挹江门。这边36师并未得到解除“任何人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