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读帝王悟经典人生 >

第26章

读帝王悟经典人生-第26章

小说: 读帝王悟经典人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间的纠纷和争端,以相互谅解,消除人民的困惑。如果能一直正确地行使这一职责,那么将是智慧与口才的正确彰显;一旦心生邪念,变成为欺诈之人,则令人愤恨。游行的根源是仁义道德,泛爱天下,广交天下朋友。以文会友,相互容让,求同存异,以便加强自身修养,为国为民建功立业。如果行为方式正当,就是君子;一旦走上了歪道,就成了奸佞之人。一正一邪,相差如此之大,着实需要警惕。所以说,重在推行大道,大道盛行,“三游”自然会衰毁。
(六)杂家与农家
杂家产生于议事之官当中,他们的思想兼容儒家和墨家,并糅合了名家和法家的主张。所以他们深明国之大体和治理的大道,这是杂家的最大优点和长处。后来行为放纵的人加入到杂家后,开始恣意妄为,破坏了杂家的优良传统,因此使杂家失去了民心,这就是杂家的流弊。
农家大多出身于农业官员。他们种植农作物,勤于劳作,提倡耕种和养蚕,鼓励以勤劳达到丰衣足食的目的。天下的稳定最为重要的是人民和粮食。农家的长处就在于此。后来那些见识浅薄的人,主张让君王和大臣们也去耕种,也去养殖,严重违背了君臣上下的关系,使农家的地位受损。这就是农家的流弊产生的原因。
为君者如果让自己成为能自制的杂家,有理性的农家,那么也就有了治国平天下的基本条件:谋略和粮食。
                  
《读帝王悟经典人生》 第四部分
第七编 君道之吸取兴衰成败之教训(1)
范晔说:“自古以来丧失祖宗开创基业的皇帝,之所以遭到灭亡是有原因的:夏、商和周三个朝代,都因为女色导致祸患的发生;秦朝因为奢侈和暴政而被消灭;西汉因为外戚的势力增长而遭到灭亡;东汉因为宦官的独断专权而无法摆脱国家倾覆的命运。”可见,前人对成功和失败原因的分析已经很深刻了。
有很多君王看到了前人失败的教训,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就采取一切办法加以防范,这固然是一条出路,但是仅凭消极的防备,是不能改变大局的。
秦朝皇帝看到周朝最终被自己分封的诸侯灭掉因而自己任命官吏,不再分封诸侯,但没想到竟然会被身为匹夫的陈胜、刘邦和项羽等人推翻了;汉高祖刘邦想到项羽轻易地从函谷关进军关中。自己是从武关入秦,最终灭亡秦朝,因而取得政权后加强对险要关隘的把守,并不断扩充军队,可是没想到汉朝最终被王莽不夺一关一隘篡夺了;王莽因为自己专权得天下,因此登基后不断削除大臣们的权力,但没想到他并没有因为朝中大臣专权失掉帝位,而是由于农民暴动;更始帝刘玄看到王莽因为遭到百姓的唾弃才丢掉了天下,于是篡位后处心积虑地想出了一些从表面上看能让百姓高兴的措施,不采纳谏官的意见,自认为这种做法能安定天下,却没想到落得个赤眉军包围自己,近臣亲信背叛自己,从而丧失政权的下场。因此为君者要从各个方面加以戒备和谋略,才是解决问题,保住江山的根本。
从秦朝到隋朝,考察其兴亡的原因,除了天命的因素之外,最主要的还是以下两点:大多数得到天下的帝王都是因为得到德才兼备的人的辅助,为人民兴利除害;而那些丧失君王位置的人,大都因为任用小人管理国家,自己奢侈无度造成的。
贾谊说:“干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招来祸患,再好的方法也难免会被奸猾之人钻空子,只有真诚地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才能避免灾难。”
所以,君王应该从大局出发,申时适度,任用贤能,严惩奸佞,肃清小人,奖赏君子。一切统治都离不开人,只有人用的合理得当,只有君主管理的恰如其分,那么国家是不可能治理不好的。
自春秋以来到隋朝的灭亡,政权交相更替,作为君王的统治方式几乎都被用到了,但都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弊端,导致了国家的灭亡。历史的经验,成败的教训,恍如昨日历历在目,给后世君王留下了可贵的治理天下的财富,用之不尽,借鉴一二大事必成。一、兴衰无常,教训良多
乱世之时,烽烟不断,国与国之间战事连年,你胜我败,只在朝夕,国内政治昏庸无度,导致民众愤恨发难,天下大乱,兴衰只在旦夕,无常变化,人力所不能为也。
例1:周的衰弱与五霸的兴起
周朝统治天下三百多年,在成康兴盛之际,曾四十多年不用刑罚,天下依然太平无事。
周文王之所以得到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主要是由于他接受了姜太公的劝说,礼贤下士。姜太公对周文王说:“虽屈居于一人之下,却高居于万人之上,只有贤能之士能做到。”周文于是开始王对贤能之人以礼相待。来见的有六人,求见的有十人,一经呼唤即成为朋友的有上千人。由友及朋,由朋及党,由党及群,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逐渐如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他用这种办法来结交天下贤能之人有三分之二之多。所以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但仍然向商纣称臣,可见其为人之贤德。
随后五霸相继兴起。这些霸主大都是德贤兼备之人,常常辅佐天子,兴利除害,诛除暴虐,禁止邪恶之事,正天下,使天子得到尊重。但随着五霸的先后死去,圣贤之人就很少出现,天子于是成了孤家寡人,发号施令没有人去施行,诸侯恣意妄为,以强凌弱,以众欺寡,激起民怒,战事接连而起。
吴国向楚国兴兵。吴王向伍子胥征求如何征讨楚国?伍子胥回答说:“楚国执掌者虽多却彼此不团结,没有一个能在忧患时担当大任的。如果派三支军队骚扰楚军,第一支军未到,楚军就会全部出动。他们出动时,我立即撤退,当他们撤退时,我再出动,反复几次,楚军一定疲惫不堪,然后再进行多方面的误导。等到楚军彻底疲乏之后,再调遣三军共同来攻打它。这样必定能大胜。”吴王听从了伍子胥的建议,兴兵攻打楚国,楚国走向衰败。
越王开始讨伐吴国,勾践问大夫文种说:“怎么样讨伐吴国呢?”文种回答:“攻打吴国有七种方法:尊天命,事鬼神,使吴国日益空虚;美女相送,愉悦吴王,使他的斗志丧失;推荐能工巧匠,说服吴王建造华美的宫室,使其财物困乏;赠送阿谀奉承的奸臣,向吴王献媚,使吴王狂傲不羁;唆使进谏的大臣向吴王进言,使吴国内部相互争斗;趁吴国衰弱不堪之际,用我国的精锐部队攻打它。”越王勾践采纳了文种的建议,于是把美女西施进献给吴王,美人之至,吴王高兴异常。伍子胥好言进谏,吴王非但不听,反而杀了伍子胥。越国又把雕刻着黄金的精美栏杆进献给吴王,吴王于是开始建筑姑苏台,共用五年时间才完成,众多老百姓被累死在路上。越国又将蒸熟的粟米种子送给吴国,吴国播种后,颗粒无收,全国发生大饥荒,吴国最后不攻自破。
                  第七编 君道之吸取兴衰成败之教训(2)
兴兵动武可以夺天下,一兵不发一样可以令敌国消亡。
齐桓公想要削弱楚国,就铸造大量的钱币从楚国高价买活鹿。楚人看到鹿贵,都纷纷弃农猎鹿。齐桓公趁机耕地种粮,并储藏了大量的粮食,数量足有平常的五倍之多。楚国人虽然挣了很多钱,却没有粮食,齐桓公看时机已到,封闭关门,楚国民众纷纷投降齐国,不久国民就增加了近一半。及至在柯地会盟,齐桓公想要背弃信义,不归还鲁国侵地,管仲劝说桓公,不背曹沫之约,树立齐国的威信,诸侯见此纷纷归顺齐国。
对别人施恩可能会使自己拥有的减少,但从长远的利益来看,他将获得比给予别人更多的回报。
齐桓公与晏子坐在大厅之上。齐桓公感叹道:“真美呀,像这样的宫室将来谁会拥有呢!”晏子说:“也许是陈氏吧?陈氏虽然没有大的功德,却有恩惠于别人,官爵俸禄这些东西,他从你这儿索取的少,施与别人的却很多。你厚征暴敛,陈氏优厚施与,所以人民都归顺他。《诗经》说:‘虽无德与汝,且歌且舞。’陈氏施恩的行为,必定得到人民的颂扬。”后来陈氏果然篡夺齐国大权。
智伯让韩、魏的君王跟随自己攻打赵国,但韩魏两国却想阴谋反叛。智果对智伯说;“韩、魏二王大概要反,不如杀掉他们,不然就亲近他们。”智伯说:“该如何亲近呢?”智果说;“魏宣子的谋臣赵葭,韩康子的谋臣段规,都是能让其君王改变主意的人,你与这两个人约定打败赵国后,就分封给这两个人万户之县各一。如果这样,韩魏二王就不会背叛。”智伯认为智果的计策不妥,封赏过于厚重,没有采纳。后来韩魏两家造反,杀了智伯。
所以说:“懂得给予,是获取政权的法宝。”
对于夺取天下的策略,从来都是智取胜于豪夺。
郑桓公在偷袭郐国之前,先打听了郐国豪杰、良臣、善辩之士的姓名,然后用郐国的良田分别贿赂他们,继而又封以高官显爵,并把这些封赐书规规整整地写在册籍上,埋在城门外的坛场上,郑重其事地用鸡狐之血来祭祀。郐国国君见状以为这些贤士要图谋造反,把这些豪杰、良臣、辩士统统都诛戮了。郑桓公势无可挡地成功偷袭了郐国。
后来,齐国的大权被田常篡夺,范、中行、知、赵、魏、韩把持晋国朝政,再后来,范、中行、知三家相继败亡,赵、魏、韩三家分晋,成为战国时的诸侯国。从此之后,百姓的日子再也不得安宁。
强国致力攻,弱国忙于守。合纵连横,战火四起,士兵的头发在头盔里长满了虱子,百姓的冤苦无处诉说。统治天下三百多年的周朝从此彻底灭亡了,各个诸侯国也是强者生,弱者亡,天下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
例2:秦的灭亡
各诸侯国经过多年的混战,终于被势力强大的秦国分别吞并。统一六国后的秦国,并未广施仁政,而是以严刑治国,以暴政理民,大批阿谀谄媚的朝臣受宠,而将有用之才派到边陲无用之地把守:派蒙恬北攻匈奴,派尉佗戍卫南海,驻兵荒凉无用之地。残暴的政治使民不聊生。秦始皇驾崩后,天下大乱,叛军蜂起。
陈胜吴广在阵地起义。陈胜、吴广等众人被迫到渔阳服徭役,路经大泽乡时,天降大雨,道路泥泞,受阻难行,估计已经超过了预定的期限。按照当时的秦律,超期一律斩首。于是陈、吴二人商议:“现在已经过期,按法当斩。现在起义也是死,反正都是死,但为了国家而死不是更值得吗?”于是二人先用鬼神之事在众人之间树立起威信,接着杀了押送他们的官吏。然后二人招呼属众说:“大家在这里遇大雨,已经超期,按法当斩,即使不被斩,那么等到戍边累死的人也有十分之六七,壮士不死便罢,死也应当死得其所。王侯将相难道都是天生的吗?”属众都赞同道:“愿意听从你的命令。”于是二人分派将领,攻占土地。陈胜自立为陈王。
后又有武臣、张耳在赵地起义。
武臣率众平定赵地后,自封为武信君。在大军行至范县时,通过蒯通的游说,武信君并未使用一兵一卒就取得了胜利。
蒯通到范阳县面见徐公说:“蒯通我是范阳一个普通人,我可怜你就要死了,特前来吊唁。但也同时祝贺你遇到我得以起死回生。”徐公拜谢后问道:你为什么吊唁呢?”蒯通回答:“你在范阳任县令已经十年了,杀害别人的父母,使别人成为孤儿,砍断别人的手脚,使别人伤残而终,伤天害理之事你干得太多了。慈父孝子之所以不敢前来杀你是畏惧秦法。现在天下大乱,秦法失去了威严,慈父孝子不久后必定争先恐后要来杀你,以平复他们的怨气或成就他们的美名。这就是我吊唁你的原因。”徐公又问:“那你为什么又祝贺我可以起死回生呢?”蒯通回答道:“赵武信君不知道我蒯通无才,所以派人来拜访我,询问将来成败之事,我将去拜见并游说他:‘通过战争取得土地,获得城池,我认为很危险。如果你用我的计策,能够不战而胜,不用攻击而把城池占领。只要传递一纸檄文,千里江山即可归顺。’赵武信君一定会问:‘此言何意?’我就说:‘你若来攻打范阳,范阳令肯定要整顿军队,守卫城池,准备作战。人都贪生怕死、贪恋富贵,必定有投降你之意,假如先投降却没得到好处,边地的其他城池就会相互转告:范阳令先投降而被杀,我们一定要使城池固若金汤,不能被攻破。所以,你不如用华丽的宫室、华贵的马车结交范阳令,让他到燕赵周围宣扬,那样边地的其他地区就会相互转告;范阳令先投降而荣华富贵。周边诸国必定会如坡走泥丸相继投降你。’这就是我所说的传递檄文,千里可定的计策。”徐公斟酌再三后万分感谢蒯通。于是准备车辆马匹派遣蒯通游说武信君。蒯通就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