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时空-中华帝国-第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志远清点一下自己的人,截自目前已经多达五百多名家奴,近一半是少年。
除了特别老的人之外,全部编排好,安排进学堂,早晨起来就做煅炼,因为会有些体力活,所以煅炼主要是全面性的。然后是上学,内容从识字到数学物理常识都有。下午则视情况而定,身强体壮的就干活为主,少年就以学习技能为主,跟着工匠学习,争取把新知识尽快与实际结合起来,晚上继续上学。
为了管理好这些家奴,防止他们“腐化堕落”“忘本”,李志远让家奴中一些见识比较多的,吃过很多苦的老人组织一个工会,负责一定的管教之权,打骂的事让他们去做,自己只要做好事即可。再经常组织一些忆苦思甜的节目,比如血泪控诉、白毛女之类的,让他们牢记仇恨,也牢记李大善人的恩情。
在当时,大户人家的家奴都不是很多,因为家奴干活的效率不如佃户,宋代又不许随便杀害家奴,而且主人家还要承担家奴的两税等,考虑到费效比不高,所以有钱人家一般都只是少量买来做下人,而佃户才是剥削的对象。
而在李志远这里,当家奴吃得好,住得好,没人打骂,还有免费的学可以上,一家人可以在一起。这么好的条件连许多雇工都羡慕。所以这些政治工作几乎不怎么太费劲就达到无比的效果――李志远在他们心中简直象神一样伟大。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煅炼,家奴的体质有了相当的提高,李志远开始试着加入军事教育。把青壮年分一批,约五十多人,再把一些年龄约十四五岁,体质较好的挑出六十几个来。之所以挑十四五岁是因为按十年计划,还有七八年就要造反了,这个年龄到那时正好二十一二正是青壮年,血气方刚,正好可用。
对于军事,李志远没有什么经验,只是从电视,从网上看了一些,在他眼中,军队最重要的是纪律,令行禁止,这是军队的根本,然后才轮到体能,技巧等,不过李志远的这些“士兵”,可是作为将来的将军培养的,光有军人的素质是不够的,还要知道如何打仗,李志远的训练方法非常简单独特。
李志远把他们尽可能根据体力平均分成甲乙两组,然后安排每三天打一架。让他们自由对打,当然了,不是要打倒,而是只要用绳子绑住谁,谁就得退出,当一组人全部退出时,另一组就获胜。接下来的三天里,不但赢的组有加菜,还可以轮流骑马玩,宋代马很少,李志远好不容易才买来十来匹马,让胜利者骑高头大马,既满足他们的虚荣心,又随便练了马技,真是一举两得。不但如此,而且输的组员还要给赢的组员洗脚。表现最优秀的人还发一颗小红星加一贯钱。
第一次试打时,场面乱成一团,双方毫无组织都是冲上去乱打一气。其它的小孩有不少也在边上观战。激动得大喊大叫。李志远边看边笑,也不管他们。
最后甲组胜了。一帮小孩开心得哇哇直叫,而乙组垂头丧气。晚上时,李志远大致跟他们说了一下,如何打胜的好办法,把组织,指挥,分工,结阵的大致道理针对性的提了一点。甲组没怎么上心,还在兴奋着呢,而乙组则专心得多。一心想着学几招复仇呢。
乙组很窝囊地给甲组洗了三天脚,终于第二次战争到了,乙组围成一堆,而且基本上都是每几人一组,动手时分工明确,有人拦阻,有人抱头,有人拖脚,有人捆绑,甲组这次一败涂地。
这一下,轮到乙组趾高气扬了,在晚上讲课时,双方注意力集中很多。对李志远的话不再当成耳边风。
双方战况越来越激烈,水平越来越高,双方已经基本掌握了分工,结阵等的含义,每次都小心翼翼地等对方分散出错,然后再朴上去。谁也不敢过于突出。
看到已经出现停滞,李志远又漏了一招,讲了快速冲锋,破坏对方指挥体系的概念,结果甲组敏锐地学到了,当即由几个最有力的组成强劲的尖刀,在乙组还没反应过来的情况下,撕开阵线,破坏乙组结的阵,虽然付出了不少代价,但最终获胜。看到出现新玩法乙组迅速跟上,尝到甜头两组立即将前些天形成的后发制人丢在脑后,都采取快速进攻,快速包抄的方式,以快打慢。
当这种战场上没太多新意的时候,李志远变更场地,让地方更大,让双方都看不见对方的情况,这样又使两帮小孩又多了解了侦察,分兵、诱敌的含义。也将打架的频率由三天一次琢步降低,留出更多的时间让他们思考。
每一场打架都有专人负责记录,用来事后分析讨论,李志远不断引导他们思索:为什么会赢,为什么会输,怎么才能赢,怎么才会输。看着这些小孩子开始思考,开始总结经验教训,开始懂得团结、纪律的重要性,开始懂得越勇敢越会赢的道理,懂得指挥分工等等。李志远心里暗暗高兴:掌握了最基本的战争原理再去学习兵法,才不会犯下纸上谈兵的大错,才能真正培养出名将。
说句心里话,李志远对赵括之死非常可惜,这么聪明的人却这么毁掉真的太可惜了,世人都认为这是他纠由自取,可李志远不这么看,赵括这么聪明,对战争这么有兴趣,绝对是个人才啊,可惜却没人培养,连他父亲名将赵奢也认为他很聪明,精通兵法,但只会纸上谈兵,可是既然知道,为什么不把他放在第一线培养呢,从士兵做起,一步步到低级军官到高级军官,以他的聪明以他的钻研精神,肯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军事统帅。但赵王却把他――一个只知理论却没有实践的人放到统帅的位置上,赵军怎么能不败呢?在李志远的心中,所有的军官必须从低级军官做起,那种小说中一发现某人能说会道就任命做高级军官的事在李志远面前是肯定行不通的,就算是诸葛亮,来我这也得从班长做起!
而且随着战况的激烈,双方竞争意识非常强,对于体质煅炼也越来越主动,至于技能方面除了对站队,行进等枯燥的训练还只是抱着应付的想法之外,对跑步,爬山,格斗等都主动要求延长时间。
一帮半大小孩子玩得不亦乐乎,全心全意投入打架游戏之中,并没有想到在不知不觉之中开始学习战争之道。李志远喜孜孜地看着,心想我未来的元帅们将军们,你们玩得越起劲越好。
至于青壮劳力,李志远也挑了一些出来,训练方法类似于前面的。只不过重点对他们则跟少年们反过来,是进行训练为主,打架为辅。
至于技能,李志远最看重的是行军,他记得以前看拿破仑的战争艺术的时候就非常欣赏拿破仑在劣势下迅速以转移兵力,在局部形成优势,吃掉敌军一部份,使敌军阵线崩溃。这一点实际上中国古老兵法中讲得也是很多的,只是往往说得太玄,太哲学,搞得大家看不懂。
李志远甚至有时候猜测,拿破仑的兵法说不定就是学的中国兵书,因为相比那时候僵化的战争指挥,拿破仑的战术思想太先进了,是他自创的吗?值得怀疑,记得他临死时,曾评论过中国是一只沉睡的巨人,不要去惊醒中国。拿破仑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从他的口气看来,要么他吃过中国的亏,要么就是肯定的知道中国很厉害、很强大。事实上拿破仑从未到过中国,而且那时候亚欧大陆之间的交流不多,了解中国的人聊聊无几,很多人甚至渺视中国当成土著,葡萄牙人曾经自以为只要一万五千人就能征服中国。因此在这种情形下所以只能是第二个原因,而无论是经济也好,文化也好,都没有看到拿破仑借鉴过中国的一丝一毫,而当时最重要的无非是武力,所以相信拿破仑肯定学过中国兵法,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在实战中发挥巨大的用处,因而对中国产生畏惧感!
一个学生都能从零乱的翻译中学到如此强大的东西,那老师岂是“可怕”两字所能形容的,相信拿破仑一定是这么想的。
撇开关于拿破仑同志的胡思乱想,回到眼前来,从此以后,经常能看到大队人马全副武装行军,跑得满山遍野的。
为了通过竞争激发潜力,李志远也将他们编成小组,成绩既按个人也按组统计,即有类似上面的对抗性比赛,也有竞技性比赛。
这一来,李志远忙得跟陀螺似的,又要上课,又要操练,又要协助工匠做技术指导,不过每天再怎么忙也肯定要按时煅炼,按时睡觉,毕竟李志远还想当皇帝呢,身体可是革命的本钱啊。只是李志远的体质是越来越好,体力也越来越充沛,在训练时李志远一般也跟着,经常是学员们都累倒了,他反而没什么事,学员们都对仙人弟人更是心服口服、顶礼膜拜。
第十七章 玻璃镜
在训练时,李志远也听从意见,请了一个教头,据说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此人姓卢,大名府人,三十多岁,很老实的一个人,李志远仔细观察了一下,放下心来,跟自己知道的事实基本一样,力量虽大,但并不出众,武功虽然强但也敌不过二三十人一拥而上。嗯 一切都在掌握中,既没有魔法也没有神功。放下心来,跟卢教头聊了一下武术。
“不知卢教头会什么套路”李志远问道,因此这些天来,只见他一招一式练习,没见他演过哪一路。
“惭愧,小人现在还不会”卢教头满脸通红。“不过,再过几年小人就可以练套路了”
李志远大吃一惊,看他平时功底很扎实,不象是骗子吧,再说真是骗子也不会直说啊,详细一问才知道,练功从来没有练套路的,比如卢教头本身,拜师后先练五年基本功,再练五年招式才算出师,据他说还是比较快的啦。
套路一般来说只有高手才练的,毕竟所谓套路就是把很多招式通过适当的修改连贯成一气,这样练起来就快多了,但是多少会影响招式的发挥,而且不容易记清楚招式的变化。对于初学者说,套路不但是一点用也没有,反而还影响对招式的记忆。毕竟打人的时候,只是一招一招的使用,如果不能把招式练得成自然反应一般,打架的时候哪想得起来啊。只有成为真正的高手之后,招式已经完全烂熟,几乎成了本能反应,所以才可以随心所欲把招式连成套路来煅练,当然了这样一来每个高手的套路与别人的自然有所不同。
不过江湖上还有一种人专练套路,卢教头补充道,他们就是江湖卖艺的,耍起来威风凛凛,但毫无实用价值。毕竟打人的时候凭的是招式的熟练而不是套路。
李志远听得目瞪口呆,原来如此啊,想想看非常有道理,就拿围棋来比喻吧,围棋中也有一类相对固定的应对,称为定式,通常都是无数高手千锤百炼的结果,每个初学者都会学定式,了解定式。只听说过下棋时用了某个定式的,但没听过把定式串起来下的。这和比武一样,双方只是一招一招对打,跟套路一点关系也没有。在招式没有练精之前练套路只会适得其反。难怪得在自己的时代咱们中国武学越来越低落呢,浪费大量时间尽学些好看无用的套路,不去练基本功,不去练招式,能不没落吗。
虽然武功的事很让人伤心,但其它方面进展不错。
玻璃的研究是势头良好,一开始炼出的东西工匠很得意,还指望李志远的表扬呢,但李志远很不满意,颜色不纯。李志远虽然不懂怎么做,但他有这么多理论知识,而且也见过真正的玻璃,想都不用想这是里面杂质太多了的缘故,去除的方法不外乎精选原料和添加点别的材料。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玻璃的品质越来越好,很快就能出品了。
自从教了吹玻璃的技巧之后,几个工匠如获至宝日夜练习,目前已经做成了各种东西,实验室的常用器皿,如烧杯,烧瓶,锥形瓶等基本都配套了。
出于谋取暴利的需要,李志远只准出售其中的精品,质量略有不足的宁可打碎回炉也不愿低价卖。这可是李志远深思熟虑过的,虽然便宜货可以通过量大来赚钱,但是要想提高产量,技术就要推广,容易被人偷学去,这东西将来李志远可是准备仿效《大航海时代》里用玻璃珠换黄金的,流传出去怎么办。而且运输也会更麻烦,玻璃重,易碎,价格底就显得运输成本高,这样就得设分厂,技术更易于流失。所以在未能确保技术前宁可少卖,反正它又不是生活必需品。
镜子也做出来了,主要是均匀平整的玻璃出品率太低,好不容易才搞出来。当然了银镜反应李志远谁也没教,建个独立的实验室完全自己动手做。把李志远搞个手忙脚乱,幸好只是做小型镜子,还基本上达到要求。
李志远打算,每个月只做几个镜子。而且不打算自己卖,而是偷偷运到杭州由当地的四海分行以海外富商的名义出售。李志远是这样设想的,假如直接以自己生产的名义对外公开的话。所谓匹夫无罪,怀壁有罪,既然镜子卖得这么贵,很多有权人当然不愿掏腰包了,就想以权谋私找到厂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