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异时空-中华帝国 >

第103章

异时空-中华帝国-第103章

小说: 异时空-中华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沟也不小,于是口气便有些过火,而张也是个有些傲气的人,于是便争执起来,双方火气越来越足。
第二十章 冲突
    张一气之下便要立军令状,自愿带人在前面埋伏,他把话放出来:如果抓不到敌军,要杀要剐随便了。
这话一说出来,场面顿时就有些僵了,过了一会大家才意识过来,双方顶上牛了。虽然中华帝国军事不允许军令状这种行为,但是张忆远是前宋降将,有此习惯,而柳长生又是年轻气盛,哪经得起这一激,于是便签了字。
结果,双方各怀心思分了兵,张忆远带着他的地方部队前往埋伏地点,准备守株待兔,而柳长生则指挥主力团进攻。
战斗相当的艰苦,远远出乎柳长生的意料,归化州的守备相当完善,又倚着羊河,守军并不是代州之战散下来的残兵,而是养精蓄锐以久,守将也不是裙带关系的产物,而是相当有经验,有勇气的将领。
柳长生组织了几次冲锋都被打了下来,双方血战连连,凭借着超强的火力,高昂士气的士兵,中华帝国军也曾登上过城头,可是由于护城河的存在,后援兵力一时增援不上,在近距离的贴身博斗中,燧发枪远不如大刀好使,所以在辽军的凶猛反扑之下,中华军被赶了下来,在柳长生的死命令下,甚至有一个营长当场战死在城墙上。
想到即将到来的失败,更想到失败后的耻辱,这是他――一个曾经耀武扬威的人所绝对不可以接受的!于是,柳长生亲自带着最后的预备队冲到最前线,并且为了保住城头阵地,他想出了一个绝对疯狂的主意,这个主意如果让李志远听到,他一定会哑口无言―让炮兵冒着误伤自己同伴向可能的范围发射着炮弹,随时支持步兵作战――步炮协同,这个由后世强大的通讯、瞄准、观测等诸多系统支持起来的多兵种混合作战技术提前了一千年出现。
炮兵疯狂地射击,打光了全部的炮弹,将整个城墙打成一片火海,死在自己的炮火下的中华帝国军人并不比辽人少多少,残酷的战斗持续着,最终,好不容易,在付出巨大代价后柳长生终于攻入城中。
辽军守将在看到失陷已成定局以后,便迅速收拢一批人,骑上马,冲出北门突围。而中华军也已经筋疲力尽,再也无力追击,而原来包围的部队,由于屡次被抽调,残余的人数已经聊聊无几,根本不足以阻挡,结果辽军突出包围。
虽然双方都很累,但是辽军是在逃命,人急拼命,狗急跳墙,再累也溜得飞快,而柳长生只能干瞪眼,目送他们扬长而去。
张忆远早在开战以前就估计辽军失败后很可能会沿羊河旁的大道,向西北逃出关外,于是便带着他的人埋伏在一个地势险峻之处,当地人称为断云岭。
该处只有一条大路通行,一边是滔滔的羊河水,另一边是险峻的断云岭。为了确保胜利,张忆远挖了一大片的陷阱和绊马索,修筑了阵地,以更好的发挥火器的威力,为了恐吓敌军,还准备了大量的旗帜。
当辽军如同丧家之犬一样跑到岭下时,张的埋伏起了作用,辽军纷纷被陷马坑陷住,看到前进无门,后退更是死路一条,辽军最后的勇气完全丧失,纷纷投降,于是张忆远不费吹灰之力便活捉了全部辽军。
情况就这样开始恶化,张忆远成功之后,很是自得,便在友军面前趾高气扬,虽然没说什么话,但是行为举止顿时不一样。
而柳长生正在难堪,看到这样子,心里顿时憋不下这口气,一气之下,便把张扣押了起来,张忆远却也上了火,干脆破口大骂,揭起短来,嘲笑对方无能之极。
柳长生脸皮丢尽,怒气上冲,正所谓恶向胆边生,心一横,便和心腹商议,准备一不做二不休,给张安上通敌罪名,就说阵前斩首了。
没想到,张忆远嘴上虽然不饶人,但却很是机灵,看到被关了半天也没被放出来,便心知不妙,毕竟姜是老的辣,他已经猜到最糟的情况了。而看押的人一开始也只当是一般性的禁闭,由于对方是军官,所以看管是非常松的。张忆远便乘机逃了出来。
张忆远考虑到柳长生的背景,不敢回到自己的部队,于是便远走高飞,准备隐姓埋名躲起来。
柳长生得知后,暴跳如雷,便找到相关的官员商议,在柳的影响下,这些军官因为种种原因站在他这一边。
于是,一份张忆远通敌,现已叛逃的文件便发了出去。
第二天,柳长生冷静下来,发现不妥,张忆远已经逃走,这份抓捕的文书如果得到中央认可,那张一旦被捕,就会说出全部事实。柳长生虽然自我感觉良好,但他可不曾自恋以为会有能力影响到全军或者是地方官员。而且为了避免张被逼向其它官员告状,所以自己不但不能给他加上罪名,反而要给他补上烈士的头衔。以张作为一个前朝降将的尴尬地位,量他也不敢跟自己对着干。事实上,他猜得对,张忆远逃走后,只是隐姓埋名了事,就象绝大多数的中国老百姓一样,根本不曾想到过上告,因为。。。。。。
于是,柳长生又赶紧收回头天发出的文件,重新为张忆远申报烈士。
事情就从这里开始。早在建军之初时,李志远担心军队失控,所以在军队中分细权力,设置了不少垂直的、互不统属的系统。所以,在这一事件中,多个部门都在处理内容相似的同一个报告。在前后两分完全不同的情况汇报面前,大多部门都是不加处理地接受到下级的汇报。
但军法处的一个相关的官员却多了一个心眼,他有些奇怪:头一天还说一个军官通敌叛逃,要申请抓捕,怎么就突然变成了英勇杀敌的烈士呢?他担心会不会是在掩盖通敌的罪行,这后面会不会有更严重的罪行。于是这个姓罗的官员便调了参战情况统计一看,立即看出问题,张忆远的部队只是一死五伤,唯一的死者就是张忆远,部队完好但作为主官却出现在死亡名录中,直觉告诉他――――这太可疑了。
第二十一章 暴露
    作为一个军法官,罗通并不是第四师的直属上级,但他仍然有权对第四师报上来的情况提出异议,并要求:需要重新派人到前线核实情况。
这一提议得到了新任的军法部总监海重一中将的大力支持,不过他打的算盘跟罗通完全不一样,罗通关心的是真相,而他的出发点其实是权力之争。
虽然帝国为了分权在军队中设了军法处,但很多具体细节并不详细,比如军法处的权力到底多大,哪些事能管?哪些事能干涉?在调查时如何行使权力等?这些仍然没有明确规定。相对于军训、战绩考察、政治宣传等相关系统来说,军法处光是名字就给人一种监视、惩处的感觉,一向也被视为干扰军队指挥的人,被军队中的主流…指挥参谋系统排斥,因此地位总是比较尴尬。
海重一虽然并不是个权力欲极强的人,但是每一个有能力的人,总是希望管得越多越好,起码到哪都得受别人尊敬才是,可现在的军法处地位不高,同级的军官对他以及整个军法处都是挺冷淡的,他自然就窝了一肚子火,寻思找个机会,把军法处的权威竖立起来,趁现在还没有定下具体规则,把军法处的手伸得越长越好,形成一种惯例,这样以后的工作才好做,自己这个官当得才威风一些。
听了罗通的报告以后,他也觉得这其中有猫腻,对于这里的罪行是张忆远的罪行还是柳长生的罪行,他不在乎,他只在乎这个罪行是由军法处发现并报告给皇帝陛下的,这就行了。
为了不打草惊蛇,海重一编了个军法处需要到前线考察,了解第一线官兵对军法执行情况的理由,组织一个队伍,由罗通率领,前往第四师,为了更好的掩护,同时也派出另一支队伍到第十师实地调查。
调查队到达后,通过迂回的方式进行调查了解,但进行得并不很顺利,因为军法处虽然有权抓人、扣人,但那是在有犯罪嫌疑的情况下的,而调查的时候呢?皇帝陛下当初并没有明确规定,只能自己掂量着办。罗通也不敢轻易跑到具体人员那里东问西问的,一来怕万一自己没查到问题,这麻烦就搞大了,二来他能想到柳长生手握兵权,万一查出什么对他不利的,柳长生一翻脸,这调查队区区几个人还不够塞牙缝的呢。
出了事以后,柳长生把关系都打点了一遍,绝大多数军官都睁只眼闭只眼,也闭口不提此事,第四师还好说,但是张忆远的部队并不属于他管辖,在战事基本结束后,这支部队就该归还河北路守备师,为了防止这些人乱说话,柳长生也找了种种借口,又找了关系,强行把这个营继续留下,暂时继续由他指挥。
罗通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基本上有了底,最佳的办法就是把这个营调回来,然后再询问一下即能真相大白。
但是怎么调呢,柳长生借口兵力不足,不肯放人,军法处又不好明着出面干涉。
想了半天,罗通决定冒一下险,于是他找到河北路守备师师长卫子玉,把情况和盘托出。当然了,为了鼓动卫子玉,他声称张忆远是被冤杀的,要不然柳长生干嘛心虚呢?
卫子玉目瞪口呆,当时他是想把部队要回来的,毕竟北面战事基本平息,从道理上来说已经不需要他的部队配合了,但是第四师声称兵力不足要继续留人,而参谋处也同意了,柳长生还亲自找他道歉,话说得也客气,而且答应将来肯定有所回报,于是就不再坚持。
居然还有这样的内幕!自己的下属很可能是冤死的!卫子玉当时就火冒三丈,无论如何都要把人先要回来。
卫子玉是李新的内弟,有这层关系,任谁都要客气三分,要不是李新觉得他能力不足,又怕他上前线出事,所以只让他在地方部队呆着。因此卫子玉立即就去找了陆富贵,陆富贵听说第四师扣着地方部队不还,也觉得奇怪,这仗都基本完了,怎么回事?找了参谋处一问,只说是第四师强烈要求,虽然理由不太充分但出于尊重前线军官的意思,于是就批准了。原来小事一桩,陆富贵便当场下令要归还建制。
卫子玉一拿到手令,立即亲自带人陪着军部参谋到第四师要人,在这种情况下,柳长生措手不及,眼睁睁看着卫子玉把人带走。
回到驻地,罗通轻易便获得了所需的全部信息。虽然证据仅仅是一方的,而且官职最大不过营政委,而且只是听当时张忆远说的经过,但这基本上已经足够了。
于是他连夜写了报告,要求逮捕柳长生。海重一如获至宝,立即进宫晋见皇帝。这是因为帝国规定,副师以上级别,无论是撤换还是其它处置都必须由皇帝陛下批准才行。目前各地的守备师也算是副师级。
李志远听说了之后,非常吃惊,这柳长生是他教过的学生之一,也算是天子门生,居然出了这么大的丑闻,而且柳的姐姐是淑妃,在宫中也算是四五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虽然有这层关系,但李志远可不打算包庇,立即批准了海重一的申请,并另外下命令给陆富贵,要他全力配合。但李志远一面对海重一的仔细工作嘉许一番,同时也要求一定要仔细调查,既不能放过罪犯,也不能冤枉好人。
海重一亲自带队,赶往北京,在陆富贵的配合下,第四师师部的军官几乎全部下狱,虽然不准用刑讯逼供,使得很有些人嘴挺硬,如柳长生死活不认帐,但还是有人为张忆远抱屈,因此便说出了真相,基本上就是罗通所猜想的一样,唯一让他想不到的就是张忆远居然没死,只是谁也不知道他逃到哪里了。
于是罗通亲自带人前往张忆远的家乡—大名府,他估计十之八九张会先回家,就算没回,现在看到自己的烈士的身份,肯定会跟家里有所联系。果然,罗通通过张的家人找到了张忆远,这一下,即便是最嘴硬的柳长生也不得不低头认罪。
真相终于大白了,但是如何处理却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论!
第二十二章 争论
    这是第一次处罚中华帝国的高级军官,确切的说,是师级军官。
一直以来,帝国的高级军官都是帝国皇帝李志远一手带出来的,虽然没有给他们换过尿布,但是在李志远的心里,这些人都是他的儿子孙子一样的亲信嫡系。虽然对他们的能力以及忠诚的要求也是相当的严格,但对于小节却是睁只眼闭只眼,只要没有杀人放火、强占民女之类的大过错,一向是从轻处罚的。
但是这一次,情节相当严重,跟以往全然不同。李志远决定一定要处罚,记得中学课本中有一篇《甲申三百年祭》就是以李自成的失败来说明一个强大的队伍在失去自律后,灭亡来得如此之快的事。既可以警惕其它的人员,惩前足以毙后;也让所有大臣看到皇帝陛下还是能平等对待新旧官员的。考虑到特殊性,也考虑到有必要适当限制军法处的权力,所以发上谕称军法处并不能决定帝国高级军官的处罚,李志远要求专门召集大臣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