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历史深处的误会 作者:傅国涌 >

第35章

历史深处的误会 作者:傅国涌-第35章

小说: 历史深处的误会 作者:傅国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氖焙虿蛔魅魏闻Γ敲矗词埂氨┝Α钡氖褂檬嵌允忠环剑庋〉摹胺潜┝Α绷煨浔旧淼淖魑彩强梢傻摹R桓稣嬲姆潜┝Φ摹⒁怨『腿说牢诤诺牧煨淙宋铮Ω靡砸磺惺侄伪苊馕薰忌牟槐匾
1964年的“夏季自由计划”里,就已有了更多政治因素的考虑。一 个原本呼吁人道公正的运动,这时似乎忽视了人道的基础。首先,他们在 动员上千名热情、天真、纯洁的北方大学生参与其中时,没有给予他们年 轻的生命更多的关怀。其次,他们应该知道,这个特定计划面对的不是一 个体制,而是躲在暗处、有暴力倾向的南方种族极端分子(甚至在他们内 心深处有一些不可告人的想法,那就是流血能更快地推动种族隔离状态的 结束)。
我们回顾历史,在肯定一个历史事件的同时也必须指出它存在的问 题。没有一个完美的人物,也绝没有一个完美的历史运动。如果一定要寻 找“完美”,我们只能说,那些具有献身精神的大学生是完美的,至少在 当时,他们继承了这个国家主流精神中最宝贵的东西。从他们身上,我们 看到了一代代前赴后继的反奴隶主义者的精神。他们超越了自己的种族归 属,他们是具有人性反省和人道追求的真正的人。他们本来生活在北方, 已经得到了属于自己的追求幸福的权利,只是一个“人人生而平等”的理 想,使他们中的一些人丧失了年轻的生命!马丁 。路德?金也于1968年被 暴力暗杀。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个非暴力主义者最后都死于暴力之下, 这不仅是他们的悲剧,更是全人类的悲剧。人类真正的持久和平尚未到 来,我们的世界还是一个充满了血腥的世界。
『用灵魂的力量抵御暴力
207
从美国南北战争前的奴隶制到南北战争后100年里的种族隔离、种族 迫害、种族歧视的不光彩历史,我们也看到了几百年来美国的民主制度是 在不断完善、不断进步的,而不是一开始就达到了现在的高度。如果没有 民主,如果缺乏人性的反省和追求,如果人道主义得不到螅铮死嗑徒∩钤谠帜训囊跤爸小C拦返恼龉蹋褪敲裰鞑欢险绞ふ饪橥痢〉厣喜写娴淖ㄖ埔蜃樱褪撬娜说乐饕寰癫欢峡朔诵灾胁写娴氖扌浴〉墓獭
民主和自由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如果人民的基本人权和自由没 有保障,这样的“民主”只能是挂羊头卖狗肉,它绝不是真正的民主。在 美国建国之初,民主理念还是抽象化的,和“人人生而平等”的人道主义 口号同时提出,希望实现的是一个人人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 的权利”的理想社会。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各个地区、区域对于人性的醒 悟程度不同。但美国人期待着这个制度的不断完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 他们表现出了对这个制度惊人的信心和耐心,这是一个整体文化对契约的 尊重。那就是,在制度方面一点一滴地推进,扎扎实实地积累,而不是全 社会跟着几个强权人物,翻来覆去地烙饼。一切最终都要诉诸于人类的真 正特征:人道主义和人性。这是一个制度的严肃性,也是契约文化的最基 本特征。
这个制度孜孜不倦地追求当时最大意义上的公正,而且整个过程向全 体人民公开,没有任何超越制度、凌驾在上的力量在暗中操纵;并且受到 独立的新闻监督。因此人们才可能对一个尚不完美的制度有如此的信心, 两百多年来他们对这个制度的信心就在这里。他们相信,有了讯息自由、 有了新闻自由,逼近的就不是铁马金戈,山呼海啸,逼近的是人道的力量 和人性的觉醒。
只有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才能真正巩固历史的进步,只有民众的人性 反省和觉悟,才是这种进步的坚实基础。20世纪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的 历史性进步最终在制度上确立下来,同时也没有危及美国据以立国的民 主、法治传统。马r 。路德?金的理想终于实现了,正如他在《我有一个 梦》中最后说的:‘‘终于自由了!终于自由了! ”所有的人一一白人和黑 人,因此都获得了解放,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208
希特勒是如何上台的?
——重读《第三帝国的兴亡》
希特勒在德国的崛起是20世纪人类的一大灾难。他 屠杀了至少500万以上的犹太人,80万吉卜赛人,200万 以上的波兰人,600万的苏联战俘和平民(不包括在战争 中死亡的人数〉。他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了近2000 万士兵的死亡,还有2000万泊女、儿童、老人在战争中 死亡。在人类历史上杀人之多能与他比肩的恐怕寥寥无 几。最近重读美国威廉?夏伊勒的名著《第三帝国的兴亡 ——纳粹德国史》,我感到这场人类的大灾难不是由希特 勒个人造成的,德国整个民族、德国的民众都有不可推卸 的责任,是德国的民众将希特勒推上了政治舞台。在某种 意义上,他的上台代表了当时的民心所向,这才是人类最 深刻的悲哀。对此,本书作者说:“对于民主共和国的放 弃和阿道夫?希特勒的得势,德国任何阶级、集团、政党
都不能逃避其应负的一份责任。”(《第三帝国的兴亡》265页)
希特勒像
这场人类的大灾难主要是由希特勒造 成的,但德国整个民族、整个民众难 道毫无责任吗?
魏玛宪法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的废墟上,在战胜国 美国总统威尔逊坚决主张废除君主专制政体的强 大压力之下,1918年11月,德国出现了一个由 社会民主党人执政的共和国,他们在军方的支持 下,把卡尔?李卜克内西、罗莎?卢森堡试图建 立苏维埃共和国的努力绞杀在血泊之中。在魏玛 召开的国民议会上通过了一部民主的宪法,这就 是历史上的“魏玛宪法”。从字面上来看,这是20 世纪*自由、最民主的宪法之一。“结构之严密几 乎到了完善的程度,其中不乏设想巧妙、令人钦 佩的条文,看来似乎足以保证一种几乎完善无疵 的民主制度的实行。”(《第三帝国的兴亡》85页)它 的内阁制政府是效法英、法的,拥有实权的民选 总统是学习美国的,人民复决制则借鉴了瑞士。 它实行构思严密、办法复杂的比例代表制和选票 名单制,是为了防止浪费选票,同时使少数派也 能够拥有议席。
魏玛宪法宣布“政治权力来自人民”;年满 20岁,不分男女,都享有选举权;“所有德国人 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个人自由不可侵犯,所有 人都有权自由表达意见,结社或集会自由,信仰 和良心自由……从字面上看,这部宪法是动人 的,德国人民所享有的自由完全可以与美国比 较,德国成为一个民主共和国。
但是在这种精妙的德国式设计中,却有着不 可避免的弊端。比例代表制和选举名单制虽然可 以防止选票的浪费,却造成了为数众多的分裂小
210
党派,使国会常常没有一个稳定的多数派,导致政府不断更迭。宪法主要 起草人雨果?普鲁斯教授曾主张解散普鲁士等单独的邦,改为行省,加强 中央集权制,但被国民议会否决。宪法规定总统有紧急状态下的独裁权, 在希特勒上台前的三任总理都是未经国会授权,而应用这一条款行使行政 权的。实际上,在希特勒上台前德国的民主议会制度就已经寿终正寝了。 所以人们常说是魏玛宪法本身埋葬了魏玛共和。
此外,按照魏玛宪法,陆军应该从属于内阁、议会。但事实上,军官 团总部是反对共和的。“合法选出的政府没有能够建立一支忠于它自己的 民主精神、服从内阁和国会的新陆军,这是共和国的一个致命错误。”(《第 三帝国的兴亡》90页)还有德国的司法系统、警察系统、控制着大工业卡特 尔的巨头、帝国文官系统中的高级官员等等,都是反民主的势力。而在德 国,所有这些强大的旧势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没有受到任何触动,他们 一一民族主义的、反民主、反共和的力量,在这个国家中是最强大的。所 以魏玛共和国一诞生就摇摇欲坠。
希特勒的纲领
凡尔赛和约给德国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马克贬值、法国占领鲁尔 工业区,给德国经济造成了致命的打击,马克最后崩溃,变成毫无价值的 废纸。工业巨头、陆军反而从中得到了好处,普通民众却在痛苦和绝望中 拋弃了共和国。希特勒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他的政治冒险家生涯。 这个来自奥地利,一无所有、曾经是维也纳街头的流浪汉,1919年在慕尼 黑参加了一个成立不久、微不足道、还不到100个人的小党——德国工人 党。他从未施展过的演讲和组织天賦从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很快就 成为党的领袖。
他以典型的政客手法提出了党的25点纲领,这个纲领无所不包,几 乎能满足每一个人的每一项要求,它能够把农民和大地主、小业主和大实 业家统统都拉在一起。所以他的无所不包的纲领实际上是模糊、不确定 的,因为任何明确而肯定的纲领都会把一部分人排除在外。到1933年竞选 时,他干脆拒不宣布纲领,说“所有纲领都是无用的,真正决定性的东西 是人的意志,稳当的眼光,男子汉的勇气,笃守信仰,以及内在意志—— 这些才是决定性的东西”。贯穿希特勒思想的中心就是血与土,即狂热的
希特勒是如何上台的?
211
种族主义和领土扩张政策。这在当时的德国不仅吸引了陆军、工业巨头,
对广大在战败国阴影中的民众也有巨大的号召力。希特勒还在“德国工人 党”前面加上了 “国家社会主义”的词(National sozialistisch);成
了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简称纳粹党,令人谈虎色变的纳粹(Nazi) 不过是德文“国家社会主义”(有位著名的学者说,按德文原意应该译为 “民族社会主义”)缩写的音译。如果光看名称,我们还以为他要建立一个 社会主义国家。其实在希特勒看来,纳粹党的社会主义口号不过是宣传, 是他在取得政权的道路上争取民众的手段,无非是用来骗取广大工人的选

o
希特勒要搞种族清洗,要扩张生存空间,发动无论对德国还是对全世 界都是灾难性的战争,这些都明白地写在他在啤酒馆政变失败后在狱中开

始口授的《我的奋斗》一书中,而德国民族还是把他推到了国家权力的宝 座上去,这个悲剧到底是谁造成的呢?
民主程序
1924年5月的国会选举中,纳粹党得到近200万张选票,12月,纳 粹党同一些种族主义团体联合参加选举,所得选票不到100万张;到1928 年5月,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只得到81万张选票,在国会中只有12个席 位,是位居第九的最小党。
1924年底希特勒一出狱,就恢复了《人民观察家报》的发行,接着 着手出版《我的奋斗创办《国社党通讯》,通过魏玛宪法賦予他的言论、 出版自由,大力宣传他的种族主义。党员人数也稳步上升:
1925年,27000 人,
192649000 人;
1927年' 72000 人;
!928 年;108000 人,
丨 929 年;178000 人。
1929年,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给他的国家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机会,
失业工人超过了 600万人,人民的苦难成为他实现野心的台阶。希特勒大 喜过望,他要把这一切转化为支持他的政治力量。从1930年到1933年,
212
他离扠力越来越近了。
1930年9月,纳粹党得到了 6409600张选票,107个席位,成为国会
军中的领袖人物。它极大地唤起了德国古老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感情, 由于他承诺既摆脱共产主义,又摆脱民主政体的软弱无力,很快成为一股 不可抵挡的潮流。
在1932年3月举行的总统大选中,希特勒得票11339446张,占 30。1%;仅次于兴登堡(得票18651497张,占49。6 %); 4月的第二轮投 票中,兴登堡得到19359983张选票,占53%;当选总统。但位居第二的希 特勒也得到了 13418547张选票,占36。8%。
同年7月,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获得13745000张选票,占全部选票 的37。4%,在国会608个席位中拥有了 230席,一跃而成为第一大党。11 月重新举行的选举,纳粹党虽然丢了 200万张选票,丧失34个议席,但依 旧是国会第一大党。
1933年1月30日,兴登堡总统“按照完全合乎宪法的方式把总理一 职的重任委诸阿道夫■希特勒”(《第三帝国的兴亡》268页)。“魏玛共和国的 悲剧、德国人十四年来徒劳无益地要想实行民主制度的笨拙努力的悲剧; 终于告终了(《第三帝国的兴亡》263页)德国人民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团结 起来反对它,尽管它最受民众拥护的1932年7月也只得到37%的选票,但 是另外63%的德国人民四分五裂,目光短浅,不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