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历史深处的误会 作者:傅国涌 >

第16章

历史深处的误会 作者:傅国涌-第16章

小说: 历史深处的误会 作者:傅国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君宪救国论》分上、中、下三篇,以对话形式阐述“非立宪不足以 救中国,非君主不足以成立宪。立宪则有一定法制,君主则有一定之元首, 皆所谓定于一也”的观点。他称其为“救亡之策,富强之本”,而将民国 以来的政局混乱,统统归结为共和的弊端。他认为人民的程度还不知道共 和为何物?更不知法律、自由、平等是什么?贸然由专制直接进入共和, 只能是富国无望、强国无望、立宪也无望。中篇着重提出了政治继承权的 问题,认为只有君主立宪才能防止出现为争夺元首地位而发生内战。下篇 是讲“假立宪,必成真革命”,详细列举了清朝假立宪导致灭亡的例子,指 出必须真立宪,才能以正当安国,以诚实取信于民,“政府所颁,一字即 有一字之效力,乃为宪政实行”。
其实,杨度的君主立宪思想和袁世凯之间的距离十分遥远。这才能解 释杨度一直未得到重用的真正原因。他率先提出君宪救国论得到袁的赞 许,只不过是起到了为袁称帝造舆论的作用而已!在共和都已出现的中
逆流而行:杨度与君主立宪思想
95
国,杨度的君主立宪思想诚然是历史的逆流,但这个人不像一般政客毫无 政见,一切从现实利害、升官发财这一角度考虑问题,其中也确实包含了 他的某种理想在内。
筹安会
8月,袁世凯的政治顾问美国人古德诺在《亚细亚报》公开发表《共 和与君主论》,其实已在《君宪救国论》之后。不久,杨度等6人发表《发 起筹安会宣言书》,此后帝制论甚嚣尘上,短命的洪宪帝制呼之欲出。
这6人中有4人曾是革命党人,孙毓筠和杨度关系密切,在日本加入 同盟会,曾潜入南京从事革命活动,被捕下狱,杨度驰书两江总督端方营 救过他。辛亥革命后他出任过安徽都督,也是个风云人物。胡瑛与宋教仁 是少年朋友,16岁就参加华兴会,萍醴浏起义失败后被捕下狱,在狱中还
K
指挥革命,豪气干云,是个传奇式人物。武昌起义后,他一出狱就自立为 武昌军政府外交部长,后来还在烟台当山东都督,李燮和参加过华兴会、 同盟会、光复会,是后期光复会主要领导人之一,在上海组织光复军,对 上海独立贡献很大,孙中山任命他为光复军北伐总司令。
刘师培是著名学者,精研汉学,参加过同盟会,编过《民报》,鼓吹 无政府主义,也出卖过革命党人。严复学贯中西,以翻译《天演论》等西 方著作而闻名于世,是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与袁世凯的大儿子袁克定 交情很厚。事后他说自己列名发起人,事先并不知道,只是杨度和他纵论 时政时,他曾表达过自己的见解。不久,报上出现筹安会的发起书,他也 在其中,他称这“何异拉夫政策! ”人们似乎不太相信他的辩解,对这位 中国留学界先觉的失节表示了极大的遗憾。
6人中杨度是个关键人物,他对君主立宪的信念一直没有放弃过,从 留学日本时期到洪宪帝制的破灭,他的政见基本上是一贯的。所以相比之 下,臭名昭著的“筹安六君子”中还是他比较可以理解。
杨度在有〖0,811人签名的《筹安会请愿书》中提出国体问题应立即 付诸民意机关表决,再以国民会议通过宪法。这比起辛亥革命之初主张由 国民会议来决定国体有所变化,但力主以民意方式促成帝制则是一贯的。
他踌躇满志地对记者说:“君主立宪本为予生平惟一之政见”,“与从
前国事共济会之宗旨略同”。“至于鄙人宗旨,于‘君主立宪’四字,一字 不可放松。立宪而不君主,必不足以固国本,鄙人所反对也;君主而不立 宪,必不足以伸民权,亦鄙人之反对也。”表示他言行一致,从清末以来 就抱定这一宗旨,十几年如一日。只要君主立宪成功,他本人无论在朝在 野,都将为这一目标而努力,“为一生之责任”。
事实上,筹安会出笼后,梁士饴紧接着就策划成立了全国请愿联合 会,筹安会也就门庭冷落车马稀了。10月,杨度就放弃了筹安会这个牌子, 改组为宪政协进会,确定“此后本会方针,应注重立宪问题”。筹安会一 共只存在了两个月。
书生气十足的杨度却自信自己有开创之功,新朝宰辅非他莫属。当袁 世凯赶制龙袍时,他也向远隔万里的巴黎订做首相新装。新装还没制成, 洪宪帝国已经夭折,这些衣装至今还存放在巴黎。
毕竟是书生
陶菊隐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中说袁世凯骂杨度是“蒋干”,蒋 干在《三国演义》里是个容易受骗上当的书生。杨度的老师王湘绮称他是 “书痴”,在《湘绮楼日记》里说:“弟子杨度,书痴自谓不痴,徒挨一顿 骂耳! ”(这则日记写于袁世凯称帝时〉他自己写诗也自称书生,有“书 生襟袍本无垠”等句。胡汉民说他在日本留学时“读书甚勤”。还有人说 他“有口才,一言既出,四座生风。”这些材料都勾画了一个书生气十足 的杨度形象。
今天我们再读他的《湖南少年歌》与《黄河》歌词,依然能够感受到 他少年书生的意气风发。《湖南少年歌》是1903年在《新民丛报》发表的, 传诵一时,对湖南青年影响尤大。诗中自述“归来师事王先生,学剑学书 相杂半”,号召“尽掷头颅不足痛,丝毫权利人休取”。陈独秀曾在《新青 年》上发表过一篇《欢迎湖南人的精神》,其中也引用了两句因此而脍炙 人口的诗句:“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他能文章,有辩才,精通各国宪政,是个难得的人才。但他的身上缺 了些英雄气,多了些书生气。在和梁士诒等形形色色、老谋深算的官僚、 政客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窥见他的某些书生本色,在袁氏当政的民
逆流而行??杨度与君主立宪思想
97
初政坛上他也从未出任过什么有实权的要职。1913年9月,熊希龄组织“名 流内阁”,原拟杨度出任交通总长,杨还想推荐蔡锷为陆军总长,但梁士 饴从中一作梗就没有成功,让他改任教育总长,他则以“帮忙不帮闲”为 由拒绝了。袁世凯也仅仅授以勋四位和参政院参政等闲职。所以纵观民国 以来的几年,他是颇为失意的。
和梁士诒比较,他们同时考取清末经济特科,梁是第一名,他是第二 名,在清朝最后的袁世凯内阁里,梁是邮传部次官,他是学部次官。但进 入民国以后,梁一直春风得意,手握实权,是袁世凯的得力助手,在民国 史上以“财神”著称。他们的仕途之所以完全不同,其原因正在于:梁八 面玲珑,善于察言观色、见风使舵;杨则才气纵横,雄辩滔滔,仍然不脱 书生气。梁城府很深,从不流露真感情;杨容易动真感情,对袁世凯他是 真心想感恩图报的。
杨度组织筹安会,梁士诒马上授意组织全国请愿联合会,与筹安会争 妍斗胜,甚至比筹安会更直接,声势更大,13太保中的显赫人物如段芝贵、 袁乃宽等都参加了他的联合会。如果说筹安会还只是以研究政体相标榜, 请愿会则是一个实际劝进的团体。
在杨度为同时代、不同政见的友人所写的挽联中,我们也依稀看见他 作为书生的一面。他对朋友、老师的情感,他的才华都毕露无遗。他的老 师王湘绮说他“憨直”,不圆通。曾将他与蔡锷比较,认为杨度才螅粒弧∫猿吻逄煜伦孕恚强悸遣恢埽庇谇蟪桑田芍锹巧畛粒鼗炒笾尽《宦斗婷ⅰH绻田赡苡胙疃群献鳎堑某删筒豢上蘖俊�
蔡锷与杨度虽然政见不同,却也算得上是知己。他俩同是湖南人,在 日本留学时蔡锷“与杨度最善”,休假日必到杨度家吃饭。他所抱的军国 民主义,必须假手雄才大略的君主,才能有所作为。因而每与坚决主张君 主立宪的杨度论政,“如水乳之调融。”
1913年10月,蔡锷“自请解兵柄为天下先”,到北京后“与杨度过
从甚密”。当帝制论出来时,袁世凯对蔡锷甚忌,派人监视,但蔡“夷然
如平日”。杨度等也说和蔡锷“有乡谊,且持论夙合,必无他”,“袁疑稍
释”。蔡锷在他的遗嘱里自述平生之志,并为杨度开释,对他作了较为中 肯的评价:
“本人少年时,羡东邻强盛,恒抱持军国主义。是项主义,非大有为
之君,不足以鞭策而前,故政体孰善,尚乏绝端之证断。后因袁氏强奸民 意,帝制自为,逞个人篡窃之私,不惜以一手掩饰天下人耳目,爰申正义, 以争国民人格。湘人杨度,曩倡《君宪救国论》,附袁以行其志,实具苦 衷,较之攀附尊荣者,究不可同日语。望政府为国惜才,俾邀宽典。”
当时杨度作为“筹安六君子”之首正被通缉,所以这份遗嘱就隐而未 发,不知杨度是否知道。但他在得知蔡锷的噩耗后写过一个挽联,极尽悲 怆之至:
“魂魄异乡归,于今豪杰为神,万里河山皆雨泣;
东南民力尽,太息疮痍满目,当时成败已沧桑。”
1916年4月10日,洪宪帝制行将落幕,杨度备受各方攻击,他在向 袁世凯请求辞去参政院参政一职的辞呈中说:
“世情翻复,等于瀚海之波;此身分明,总似中天之月。以毕士麦之霸 才,治墨西哥之乱国,即令有心救世,终于无力回天。流言恐惧,窃自比于 周公;归志浩然,颇同情于孟子。”
文中把自己的心迹比喻为“中天之月 ' 清澈明亮。又以德国毕士麦 t今译俾士麦〉和古代的周公、孟子自况,依然是那么高傲、那么自命不 凡。20日他发表通电,表示“君宪有罪,罪在度身”,如果杀他有补于国 事,他万死不辞。而且到了这个时候他还反对栗求“元首退位”。
5月1日,他对《京津太晤士报》记者说:
“政治运动虽然失败,政治主张绝无变更。我现在仍是彻头彻尾主张 ‘君宪救国’之一人,一字不能增,一字不能减。十年以前,我在日本,孙、 黄主张共和,我则著论反对。我认共和系病象,君主乃药石,人民讳疾忌医, 实为国家之大不幸……除君宪外,别无解纷巳乱之方……梁任公是我的老同 志,他一变再变……国体问题,我应负首责,既不委过于人,亦不逃罪于远 方……俟正式政府成立,我愿赴法庭躬受审判……且退一步言,政见不同, 亦共和国民应有之权利/记者说他“态度安闲,辞意坚决”。
逆流而行:杨度与君主立宪思想
99
杨度终生都没有忘记袁世凯当年的知遇之恩,虽然他有自己的政治理 想,但他的君宪救国的抱负只有通过袁这样的旧权威才能实现。在袁的身 边他一再劝他容忍革命党,劝他信任蔡锷,他曾极力向袁世凯推荐,“力 言蔡锷主持建军工作”,希望他来改造北洋军;劝他以诚待人,施行真正 的宪政。他毕竟是个书生。
袁世凯也许认为他书生误事,临终还说:“杨度误我! ”杨度则在挽 联中说:
“共和误民国,民国误共和,百世而后,再平是狱;君宪负明公,明公 负君宪,九泉之下,三复斯言。”
洪宪帝制的失败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以佛经 自娱,在出世超脱的佛学中重新思考人生、反省过去。他以“虎禅师”为 名写了不少论佛的杂文和偈语,其中有这样的话:
“无我即佛;一心无二即佛;自由平等即佛。
随偈入世,满目疮痍,除救世外无事,除慈悲外无心。愿作医生,遍 医众疾。”
看来他在佛学中领悟到的还是救世,所以他的佛学不是出世的,而是入
世的。
同时,他醉心于古代的碑帖,以书法来寻求心灵的平衡,晚年还在上 海卖过字画。44岁生日那天他作过一副自寿联:
开天辟地,先盘古十曰而生;
东奔西逃,享民国七年之福。
临终前几天他还为自己写了自挽联:
帝道真如,如今都成过去事;
医民救国,继起自有后来人。
历史深处的a會
100
1943年:史迪威 曰记中的蒋介石
1943年,无论对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来说,还是对 中国抗日战争来说都具有转折意义,两次安排战后世界 格局(包括东方格局)的会议——德黑兰会议和开罗会议 在这一年召开。60年前,也即上一个癸未年里,蒋介石 抛出了《中国之命运》。也是那一年,他代表中国出席了 著名的“开罗会议”,中国跌跌揸撞成了 “四强”之一,蒋 介石也勉强成了 “四巨头”之一。临危受命从美国来到中 国指挥中缅印战区对日作战的史迪威将军,曾与蒋有过 频繁接触,他们曾产生许多矛盾、摩擦,他笔下的蒋介石 是由许多细节构成的,是活生生的,不是历史教科书式
的。《史迪威日记》(世界知识出版社I〃2年版)不仅有助于
我们进一步了解蒋介石和1943年的中国,也促使我们更 清醒地反思这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