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深处的误会 作者:傅国涌-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乔嗄晷目怖锿贰!辈田傻木窈诵木褪俏摹⊥蛲蚬裾烁瘢皇俏患和妓嚼S辛苏庵志窳α浚蹦瓴呕帷∽鞒稣庋赖赜猩氖难裕绻だ蚬Τ缮硗耍徽鋈说拿匚唬弧∪绻О茉蛳咨碜婀急肝惶油夤饨纾膊涣魍鐾夤埂」赂豢拔省U馐且陨次拦埠偷氖难浴N乙晕谡饪橹晃食砂堋ⅰ〔宦凼欠牵分鹑ㄎ徽呷绻甑墓爬贤恋厣希饧妇浠坝绕渲档么笫椤√厥椤
在中国近代军阀多如牛毛的混战局势中,职业军人中竟然产生了蔡轉 这样一个人格高尚、目光远大、让后人只能仰视的人物,是整个民族的大 幸。我以为蔡锷本质上是一个有知识分子品质的人,作为梁启超心爱的弟 子(即使在他声望如日中天之时,他对梁始终执弟子礼甚恭),他从小受 过良好的人文教育,具有深厚的人文修养,共和观念早已渗入他的骨髓。 这些因素对他作出重大的人生抉择至关重要,所以整个几千年的中国文明 史中,只有他拿着枪用行动说出了如此坚定的、带有人气的话“为国 民争人格”。
蔡锷:『为国民爭人格』
89
。1 '?::…?3 V ;;?;,
y/t
ny
逆流而行: 杨度与君主立宪思想
1915年12月23日,蔡锷发动护国战争之前,以唐 继尧等的名义给袁世凯发了一份最后通牒式的电报,其中 要求惩办13个“帝制祸首”,即所谓的“十三太保”,除 “筹安六君子”外,还有“七凶”(即朱启钤、段芝贵、周 自齐、梁士饴、张镇芳、雷震春、袁乃宽)。西南独立各 省直到推倒帝制以后也坚持起码要惩办这几个人,但在 1916年7月黎元洪、段祺瑞政府发表的通缉文告上,13 个人只剩下了 5人,添上另外的3人,凑成8人,其余一 律宽免。重读这个文告让人感到这真是一场闹剧:
被通缉的8人是杨度、孙毓筠、梁士饴、朱启钤、周 自齐,加上顾鳌、夏寿田、薛大可。榜上无名的人中,段 芝贵是个小站出身的军阀,手里有兵,又有人力保,严 复、刘师培是学者,也有人为他们开脱;胡瑛、李燮和 是老革命党人,有人要求照颐;袁克定不算祸首不说,还 为雷震春、张镇芳求情,当然他们也是带兵的军阀;袁 乃宽姓袁,也可以不问。这样原来的13个人中只剩下了
5个人,大概觉得人数太少不好搪塞,就添了 3个人。顾
繁是约法议员、政事堂的参事;夏寿田是袁世凯的一个幕僚;薛大可则是 一个报人,写过几篇帝制的报道,署名为“臣记者”。这8个人大致上都 是:一、没有军阀背景;二、不是国民党旧人;三、不是遗老重臣、硕学 鸿儒。当然,北洋政府对他们也都是网开一面,通而不缉,所以8个人没
有一个真的被捕的。
张勋当时曾通电反对惩办帝制祸首,他说:“君主民主,主张虽有不 同,无非各抒己见,罪魁功首,岂能以成败为衡? ”也算是为他自己一年 后的复辟事先辩护。
?闹剧在历史上是经常重复出现的。仅仅一年以后,张勋率辫子兵进 京,又和康有为一起演出了一幕复辟帝制的闹剧。在这次的内阁成员中, 就有好几个洪宪帝制的余孽:袁乃宽是内务大臣、张镇芳是度支(财政) 大臣、雷震春是陆军大臣、杨士琦是交通大臣,几乎都是要职。其中前面 3人就是13个帝制祸首中没有遭到通缉的,更显示出民国政治的荒唐,如 同儿戏。
张勋事先曾邀请杨度进京参与复辟,被他拒绝了。张勋复辟的第三 天,他向张勋、康有为公开发出通电:
“两公向以复辟主义闻于国中,此次实际进行,度以不自由之身,虽于 事实毫无助力,然平生信仰君主立宪,姑于两公宗旨亦表赞同。惟尝审慎思 维,觉由共和改为君主,势本等于逆流,必宜以革新之形式、进化之精神行 之,始可吸中外之同情,求国人之共谅。且宜使举世皆知为求一国之治安, 不为一姓图恢复。至于私人利害问题,尤宜牺牲罄尽。有此精神胆力,庶几 可望成功。而公等于复辟之初,不称中华帝国,而称大清帝国,其误一也;
阳历断不可改,衣冠跪拜断不可复,乃贸然行之,其误二也;设官遍地,以 慰利禄之徒,而宪政如何进行,转以为后,其误三也;设官则惟知复古,用 人则惟取守旧,腐朽秽滥,如陈列尸,其误四也。凡所设施,皆前清末叶不 敢为而乃行之于今日共和之后,与君主立宪精神完全相反。如此倒行逆施, 徒祸国家,并祸清室,实为义不敢为。即为两公计,亦不宜一意孤行,贻误 大局。不如及早收束,速自取消……盖无程度之共和如群儿弄火,而无意识 之复辟又如拳匪之扶清,两害相权,实尤较缓。所可痛者,神圣之君宪主义,
逆流而行:杨度与君主立宪思想
91
经此牺牲,永无再见之日。度伤心绝望,更无救国之方。从此披发入山,不 愿再闻世事/ (原载天津《益世报》19丨7年7月4曰)
张勋复辟只有13天就宣告失败,杨度从1902年留学日本时就已接受 的君主立宪思想在坚持了 15年之后也彻底崩溃。虽然他忠于自己的政治理 想,不见异思迁,不翻云覆雨,有他的政治节操,但至此他君宪救国的梦 想完全破灭了。杨度内心的痛苦是自然的,他也认识到在共和国成立之 后,再搞君主立宪已经是逆流而行。遗憾的是,谭嗣同献身的戊戌变法本 身就是悲剧,rfri他参与的洪宪帝制不过是一场闹剧。至于张勋复辟,则是 闹剧的余波而已。尽管如此,杨度对君宪救国确是真诚的,所以他还不失 为是一个悲剧人物。
从代草《宪政考察报告书》到宪政公会
杨度1902年赴日留学,一年后,回国考取经济特科第二名。因有人 指控他是康梁余党或革命党而被剔除,并遭到缉拿,被迫第二次东渡日 本。1905年,他被选为中国留学生总会干事长,剪去辫子。留日期间,他 接受了君主立宪思想,清廷派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五大臣宪政考察报告 书就是他代笔写的。内容包括东西各国宪政的比较、中国宪政大纲应吸收 东西各国之所长、实施宪政的程序等,对此后的预备立宪进程产生过一定
影响。
1907年,他在日本创办《中国新报》,组织 政俗调查会(后改名宪政讲习会、宪政公会),以 设立民选议院为立宪运动的中心目标。
他在《中国新报》第一号至第五号连续发表 长达14万字的《金铁主义说》,提出了“世界的 国家主义(经济的军国主义)”学说,倡导政治 革命,对西方的国会制、责任内阁制、人民的自 由权利等介绍非常详尽,指出“人人可为权利义 务之主体”。虽然显得有些乱,但还是为我们了 解那个时代中国人所认识到的宪政思想提供了线 索。他的理想是:
杨度像
杨度的君主立宪思想诚然是历史的逆 流,但是否包含了他的某沖理想在内
呢?
历史深处的。
92
世界的国家主义——经济的军国主义——金铁主义(对内富民对 外一一强国)
具体途径为:
工商立国一一扩张民权——有自由人民…政党军事立国——巩固国
权——有责任政府一一国会
也就是说,他主张由拥有自由的人民组成政党,产生国会,监督政府, 富民强国。他的结论是“有政党以开国会,则政治革命之事易成”,目标 是要建立一个君主、国会、责任内阁二位一体的制度。
他还在《中国新报》等报刊发表了不少宣传君主立宪的文章,主张速 开国会,国民自己负起立宪责任,反对开明专制,也不赞成由清廷立宪。 他认为清廷是放任不负责任的政府,中国的前途应该寄望于人民。但他反 对暴力革命,倡导政治革命,认为清廷是最易推倒的政府,舆论的力量就 够了,以国民的能力促成清廷的倒台。杨度的君宪论“虽欠正确而意态温 和,文辞婉约,不急不徐,引人入胜”,当时有不少人为他所吸引。近百 年后再回头看他的这些主张,我们难道有理由认为在辛亥革命前的中国; 他的政见是一点价值也没有吗?
1907年10月,杨度回国奔丧。12月成立湖南宪政公会,起草《湖南 全体人民民选议院请愿书》,请他的老师王湘绮作过修改后联络不少湖南 名流联名上奏,开清末国会请愿运动的先河。当时的《东方》杂志说“国 会请愿,首为国民发未伸之意者实为湘人”。
1908年春天,袁世凯、张之洞联名保奏他“精通宪法,才堪大用”, 进京出任宪政编查馆提调,候补四品。袁安排他在颐和园向皇族亲贵演说 立宪精义,当场答复他们的数十条质询,极力主张开设民选议院,表示要 主张到底,“生死祸福皆所不计”,引起朝野注目。这也是他和袁政治上结 合的开始。
杨度不仅大造开国会的舆论,还在北京设立了宪政公会支部,号召 3年召开国会。这一年梁启超的政闻社被禁止后,他继续在京城宣扬立宪、 伸张民权。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和预备立宪时间表,以九年为期。 杨度因此备受海内外舆论的攻击,虽然他公开声明对此他“未尝参与一 字”,但他又为君权特重的规定作辩护,结果为立宪派、革命党双方所不 容。在以后的国会请愿运动中他就销声匿迹了。袁世凯被黜后,他在朝廷
逆流而行:杨度与君主立宪思想
93
也失去了靠山。
1909年他上奏请厘定君民的关系、行政立法的关系、中央地方的关 系作为宪政实施的宗旨,没有引起什么重视。不久他就请假回乡,直到 1910年资政院将要召集前才回京。在国会请愿运动热火朝天之时,他才打 破了长久以来的沉默,奏请立即召集国会。他列席资政院开院大会,说明 他参与起草的新《刑律》,是当时名动一时的三大演讲之一,让“听者神 旺,记者腕疲”。
国事共济会
在1911年成立的“皇族内阁”中,杨度是统计局局长,武昌起义爆 发后,他来到袁世凯的故乡河南彰德,成为袁的一名幕僚。在随后的袁内 阁名单里,他曾是学部次官(副大臣)。由于他与孙中山、黄兴和袁世凯 都有密切关系,自认为可以居中操持一切。
11月15日,他与汪精卫一起发起“国事共济会”,宗旨为“使以君 主民主一问题,不以兵力解决,而以和平解决,要求两方之停战,发起国 民会议,以国民之意公决之”。
他以国亊共济会君主立宪党领袖名义向资政院上陈情书,建议南北即 日停战,召集临时国民议会来解决君主民主问题,清廷与革命军都应服从 决议。
资政院曾三次集会讨论这一陈情书,由于议员们有分歧,更因为南方 的反对,云南都督蔡锷就曾通电反对,《民立报》斥之为无聊的举动,所 以没有结果。杨度后来自述这段经历“然其时全国鼎沸,选举难行,国会 无由成立”。他们试图通过国民会议迅速解决时局的计划流产了,只得于 12月5日宣布解散国事共济会,改变方式,直接与黄兴函电商讨南北议和 问题。黄兴电复汪精卫,请他转告杨度,如果袁世凯能迅速推倒清政府, 就推他为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因此加派杨度为参赞,随议和代表唐绍仪南 下上海,秘密斡旋南北议和,目的就是希望利用杨度和黄兴的关系通过他 们所带的国民会议方案。
按照杨度的设想,只有经过国民会议,袁世凯才不会背上篡夺的恶 名;只要袁取得中国最螅持握叩牡匚唬菔辈槐丶平献芡郴故腔实鄣拿
义。他离京南下前,就在京、津向各方面说明,到上海后还派人向各省游 说:即便用总统名称,袁世凯仍可以为拿破仑,使共和再为君主,不料一 语成谶。
1912年3月,他和北京新闻界人士、一些原资政院的议员成立了共 和促进会,转而支持共和。有人说他如果真的认为共和不适宜于中国,为 什么不在这个时候和梁启超一致,力持君宪主义,却成为推倒清廷的内幕 人物?他后来解释是满、汉情感既裂,已无弥合的余地,只有另造君统。 又说“予在大总统幕中,亦不得已牺牲予平日宗旨,勉强与赞助,以免一 时危亡之祸。”他的政见前后是有过一些变化,但大体上说他还是个君主 立宪的信奉者。
《君宪救国论》
1915年3月,杨度写出《君宪救国论》托同学夏寿田(为袁幕僚中 三要角之一,是杨度举荐的)密呈袁世凯,因为他早已通过这位同门窥见 袁称帝的野心了,所以才投其所好,想一言为天下先。袁阅后说:“姑密 之。然所论列,灼见时弊,可寄湖北段芝贵精印数千册,以备参考。”还 亲笔写了 “旷代逸才”四字,由政事堂制成匾额颁给杨度。
《君宪救国论》分上、中、下三篇,以对话形式阐述“非立宪不足以 救中国,非君主不足以成立宪。立宪则有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