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如果这就是宋史 >

第94章

如果这就是宋史-第94章

小说: 如果这就是宋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吗?!
如果你是赵光义,这样一份旷世厚礼从天而降,你要不要呢?
高天流云写历史——如果这是宋史(317)
发布时间:2008…03…26 17:00
要?还是不要?
在当年的大宋朝堂之上,能瞬间把这问题返回到最初的取舍点上的,不是一位超敏锐的政治高手,就是一个品牌纯正、无可救药的傻子。
抛开定难五州的丰富物产不说,光看它的地理位置,就必须得牢牢抓住,绝不放手。
银州——今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党岔镇;
夏州——今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红墩间乡白城子村,回到五胡乱华时代,这里就是匈奴人赫连勃勃所建大夏国的都城“统万城”;
宥州——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城川镇;
绥州——今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
静州——有些争议,指认最多的是今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李自成故乡)。
翻开现在的地图,这些地方都压在大宋国都开封城的左上方,直接威胁到关中平原。关中,赵匡胤曾经设想迁都的长安就在那里。这样,问题就简化了,如果定难五州有人作乱,大宋国陕西境内的永兴、鄜延、环庆、秦凤、泾原、熙河等六路经略都将不得安宁,其辖区的金明、塞门、承平、平戎等370余砦,屈丁、安定、定远、安塞等350堡更要时刻备战。
所以,谁如果想不要它们,那他纯粹是个疯子、傻子,甚至是一个卖国贼。
但是请留意,这时如果有人神情呆滞、目光闪烁、全神贯注地思索,还在念叨着要还是不要,那么这个人就真是太……不好说,不能说他有多聪明,起码是很理智。
因为你用最笨的办法想一下啊,这样的好地方,为什么当年的太祖皇帝赵匡胤就没伸手呢?再往前数,为什么连天可汗李世民也仅仅是在那儿设立节度使的职位,并且随便当地人“恤其家属,厚其爵禄,听其召募骁勇以为爪牙,凡军事悉听其便宜处置”,让那块地儿彻底的民族自制呢?
高天流云写历史——如果这是宋史(318)
发布时间:2008…03…26 17:24
因为“羁縻”。
“羁”——
马络头,即马“嚼子”。有了这东西,人类才能驯服牲畜。引伸到政治手段上,就是派出军队去硬性压服;
“縻”——牛缰绳,和“羁”差不多,“马用羁、牛用縻”,但这里就泛指温柔亲切的软招子。不能总打,得在适当的时候,用经济、物资,甚至皇帝的女儿们去安抚一下。
只有这样,又拉又打,简称胡萝卜加大棒,才能勉强把彪悍难制,又地处僻远的异族人收服。而且小心,这些人时刻都会背叛。就算到了明、清两代,边疆的改土归流都从没消停过。
但要说明的是,以上种种,都不过是常识。赵光义自幼读书,他父亲、他哥哥当年在战场上抢战利品时,都特意给他一车一车地往家里拉书,这点小科普对他来说真是太儿戏了。高明的人要往深里想,历史只能代表历史,不然魏晋南北朝时,那些胡人还敢梦想到中原来撒野吗?
赵光义抛开陈旧的历史概念,仔细地分析起这批西夏人无偿送礼的原因。
来的人是西夏定难军节度使李继捧,他带着自己的全家老小献地归降,明说了,就是想在开封城里当个京官,再不回去。但是里边却另有文章,严格地说,这时他己经被西夏人抛弃了。
原来的领袖是他的哥哥李承筠,2年前死了,儿子太小,只好由弟弟,也就是李继捧来接任。可惜他不是赵光义,在那片必须很强很暴力才能生存的土地上,没人服他。没办法,篡位就要分生死,眼看危机临头,他突发灵感,想起了在很久很久以前,世上流行过一种保命法则。
唐朝末年的藩镇时期,混不下去的节度使可以偷偷地跑到皇帝身边宣誓效忠,然后就能良田美舍安度余生。这不是很好吗?于是李继捧就来了个照本宣科。
很好,分析结果立即得出——1,假设李继捧是真心的;2,如果他是真心的,那么西夏部落就己经乱了;3,如果西夏部落乱了,那么就必须得抓紧时间了。
西夏是块超级肥肉,看看它的四周,东边是完成了统一大业的宋朝;东北方是当时全世界最强大的种族契丹;西方是繁荣的西域大国高昌;西南方最要命,是他们的世仇,高原上的种族吐蕃。哪一面都是虎视眈眈。你不下手,自有别人下手,你要下手,就必须得抢在别人的前面!
怎么办?这个时候,难道还允许赵光义犹豫吗?
高天流云写历史——如果这是宋史(319)
发布时间:2008…03…27 17:07
赵光义迅速伸手,他赐给李继捧大批金银财宝,给李氏一族在京城盖起了超豪华住宅,然后向党项方面下令,所有李氏族人立即全体搬家,目的地,京城大房子。
同时派尹宪为夏州知州、曹光实为都巡检使,文武齐备,几乎是在瞬息之间就把当地的“土官”变成了内地性质的“流官”。
了不起吧,改土归流在赵光义这儿做得就是快。
政令发出,宋朝人紧锣密鼓去西夏捡便宜,一切也都进行得非常顺利。党项的贵族们99%都非常听话,他们俯首贴耳离开了自己祖居近200多年的故乡,跟着宋朝的“护送”军队向开封进发。其中李继捧的叔叔、绥州刺史李克文尤其恭顺,他把唐僖宗赐给党项人创业之祖拓跋思恭的铁券御札都带来了,献给了大宋的皇帝赵光义,以此表示全族改头换面,重新做人。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很眼熟呢?如果把李继捧改成钱俶,把西夏换成吴越,是不是一切就都是夕日重现了?都是主动送上门来,都是举族搬进开封,从此和宋朝的官家们做邻居,一切美满和谐。
真的吗?
要注意,这都是对宋朝人而言,请换到党项人那边去思考,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李继捧吗?内迁的消息就像一只筛子,把党项人中最桀骜不驯的人过滤了出来。
这一天,银州城有一个刚满20岁的党项青年,他带着几十个随从,抬着自己乳母的棺椁,来到了城门。他对把门的宋军说,要到城外去给乳母安葬。
理由充分,况且他的身份也不算太高贵,他只是李继捧的一个族弟而已,当时的官职是管内都知蕃落使。
就这样,他们出了城,然后从棺椁中取出了弓箭兵刃,纵马狂奔300余里,逃入草原深处,在现今鄂尔多斯大草原水草最丰美的地斤泽地区扎下了营寨。就在这里,西夏人的反抗开始了。
这个党项青年的名字,叫做李继迁。
从开始就是仇恨,回顾一下党项人和宋朝人的历史——赵匡胤刚刚登基,当时的党项首领李彝殷就立即遣使上贡,并且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李彝兴,来避赵匡胤父亲的名讳,同时贡献大批的党项战马;
到了李彝兴的儿子李光睿,不仅四时上贡,奉献战马,而且还奉命向北汉挑战,来配合宋军的行动。等到赵光义登基,他又主动把自己的名字改成李克睿,来避赵光义的讳;
李光睿死,其子李继筠完全继承祖、父两代的恭顺原则,把宋朝当上国天子崇敬,可惜死得太早,两年之后,党项人的首领就变成了他的弟弟李继捧。
李继捧更上层楼,把党项全族当了贡品……
而宋朝人给了党项人什么呢?不过就是一句口头的允诺——“许之世袭”。我准许你们可以在自己的故乡,自主地生活。
现在,连这句话也过期作废了。
由此可见,党项人没有半点对不起宋朝的地方,甚至连一点点的失礼冒犯都没有。这是之后千百年间所有的史学家都必须承认的事实。可是上国天朝却欺侮了他们,趁他们出了一个民族败类的时候,迫不及待地抢夺了他们的家园。
是的,你可以说,国与国之间没有道义,只有利益,赵光义遵循了帝王之道,他的强取豪夺很正常。那么,西夏人的反抗以及他们的报复,也就再正常不过了,在这之后的百十余年间,无论人家做出了什么,宋朝人也应该无话可说。
高天流云写历史——如果这是宋史(320)
发布时间:2008…03…27 17:24
但是在当时,一切还都刚刚开始,正是见利不见弊的时候。宋朝君臣弹冠相庆,刚刚开始笑,结果更大的喜讯从天而降。
当年的9月份,辽国的皇帝耶律贤突然病死了,年仅35岁。而且绝妙的是即位的人不是他成年的弟弟,而是他才12岁的儿子耶律隆绪。这样的一个小孩子懂得什么?辽国的皇权落在了他的妈妈,皇太后萧燕燕的手里。而这位皇太后,当年却只“高寿”29岁……
完蛋了,不说当时的契丹人和宋朝人是怎么想的,萧燕燕本人是当众哭了——“母寡子弱,族属雄壮,辽防未靖,奈何?”
当真是奈何,里里外外,从此你就要当家了,尤其是不管辽国内部是不是服你,至少南边还有一位大宋皇帝!真是空前的利好,一连串的喜讯让宋朝人心花怒放,但赵光义本人却愈加沉稳,他在观察,首先看幽州。自从皇帝耶律贤死后,辽国南面的第一重臣耶律休哥也消沉了。他再不出战,只缩在幽州城里,把自己的窝修了又修补了又补,甚至都安份到了宋朝的马、牛放牧时偶然跑过了国界,他都会派人送回来……
这一切都说明了什么?别去翻书,就假想一下自己是公元982年时的宋朝人。很简单吧,辽国空前虚弱,机会来了,用一句曾经流行的话,就叫“趁你病要你命!”此时不打,更待何时?
但是不忙,抓了满把好牌的赵光义一点都不忙乱,他坐在开封城里,安静地观察着辽国接下来的走向,他有很多的事要做。首先他得把新得的党项五州消化掉,还有,这时的军队也不是当年远征燕云的时候了……但是一切都非常平稳,就在这种平稳之中,曹彬出事了。
有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曹彬,是当时的第一军人,你发现手下的大兵们军饷不够,实在是苦哈哈的过不下去日子。你怎么办?先说啊,向皇帝要,皇帝老儿不给,你那么多的俸禄,又是众所周知、备受爱戴的老首长,那么你自己掏腰包给部下们一些,是不是很美德啊?
你信不信,这就是罪,是中国历代所有皇帝都忍受不了的罪中之“罪”!
高天流云写历史——如果这是宋史(321)
发布时间:2008…03…28 16:34
话说好多好多年以前,孔子他老人家突然决定去看望一下自己的老学生子路。子路己经当官了,虽然小点,可也是一县之长。老师问——子路,来,报告一下你的政绩听听。
子路想了想,什么是老师最爱听的呢?对了,仁爱,这是老师所有思想的最精粹所在。于是他说——老师,本县前些日子闹饥荒,弟子本着救人之心,未经请示,就开仓放赈,百姓们很高兴很感激哪。
却不料他老师瞬间勃然大怒,对他的态度就像面对着一个乱臣贼子——我怎么有你这么个弟子,你简直是大逆不道!
老师,我错在哪儿了?——子路还是不懂。
唉,孔子哀叹——孺子不可教也,只有天子才有资格放赈救灾,你这样做,百姓们感激的是谁啊?你在动摇民心,在收买民心,在与君争利!这是为臣子者最要不得的祸乱之兆!
于是以后千百年间所有的儒家子弟们都知道了应该怎样侍奉皇上。可惜,曹彬大枢密使却不知道,没办法,他天赋再高,品德再纯良,读的书终究还是不够。于是做了错事自己还不知道,直到有一个小官,是镇州的驻泊都监兼酒坊使弥德超突然把他告发,他的罪名比子路还要高得多,因为他——收买的是军心!
好了,别说是赵光义,就算是老主子赵匡胤都容不下这样的罪名。曹彬问题的严重性和恶劣性质不是教育改造的问题,而是彻底回炉,让他重新投胎作人的问题。
一句话,他死定了。
危难时刻,他那么多的熟人没一个敢出面劝解,尤其是军中的好友。比如潘美,只要敢说话,就会火上浇油,让皇帝更加误会军队己经拉帮结伙。怎么办?堂堂的曹彬就真的死在几锭银子上?
关键时刻,一位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站了出来,他叫郭贽。此人的资历很高,是宋太祖乾德年间的状元,想想赵匡胤17年间才考出来几位进士,就知道郭先生的才学到了什么地步,而且这时他还是著作佐郎、右赞善大夫,兼太子侍讲(太子的老师)。他挺身而出,为曹彬辩冤,史称其“犯颜直谏”,最后都跟赵光义说出来了这样的话——“臣受皇上非常之恩,誓以愚直报答皇上。”
我知道我这样很蠢,但我一定要说,并且这是报答你。皇帝,请你分清楚这里的利害。
赵光义强压怒火,有很多的话他没法直接拿到台面上讲啊,无奈之中他乘机反问——是吗?你说说看,愚直有什么好处?
郭贽的回答只有四个字——“犹胜奸邪!”
掷地有声,至少要比奸邪小人好!
赵光义苦笑了,曹彬所谓的“罪”,再加上平时的安份表现,真的杀了,似乎也真的过分了些……好吧,罢曹彬枢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