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王道:中国历史上的帝王术 >

第28章

王道:中国历史上的帝王术-第28章

小说: 王道:中国历史上的帝王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曾经有黑雾笼罩天地,而阿保机本人则像黄帝一样乘着黄龙离开了人间。此后世选制度带来的影响仍未消除,契丹皇位在耶律德光系后代和耶律倍系后代之间辗转争夺,直到辽朝中期以后才稳定下来。
结语
耶律阿保机是一位富有进取精神的领导者,他渴望拥有更宏大的事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此过程中,他明智地选择了一条向汉人借鉴的道路。这条道路事后被证明是正确的,它确实为契丹族带来了更大的发展,并让辽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许多族人看来,阿保机在草原上的开拓事业很是令人吃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此前从没有想到过自己的部族还可以沿着这样一条道路发展。当辖底看到阿保机树立了汉地皇帝般前所未见的惊人威仪之后,他感到羡慕并想要取而代之,但此时他早已经落在了阿保机的后面。在竞争过程中,抢占任何一步先机都意味着掌握主动权和优势地位,而这种领先地位往往一旦确立就很难被撼动,直到下一轮抢占先机的竞争开始。
在争夺族内领导权的竞争中,阿保机走在了所有人的前面;在争夺草原霸主的地位时,契丹又走在了其他政权的前面。这足以说明抢先一步的重要性,而获得这种先机的前提是拥有进取意识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除此之外,阿保机控制汉化进程的努力也值得注意。他担心部众们会丢失传统的优秀素质,所以在向新政权形式的过渡中,他显得并不急躁,而是采取了一种渐变式的改革,同时尽量维持契丹人司空见惯的本族习俗。从这层意义上说,称他是一位优秀的改革家并不过分。
碎七宝器宋史纪,太祖尝见蜀主孟昶宝装溺器命撞碎之。曰:汝以七宝饬此,当以何器贮食?所为如是,不亡何待!
引言
如果不是周世宗柴荣的英年早逝,赵匡胤一定不会成为五代十国乱世的终结者。在政局不稳、新主年幼的情况下,这位手握重兵的职业军人通过一场并不残酷的政变夺取了政权,并在此后的岁月里结束了乱世割据的局面,将大半个中国重新归于一统。
由于得到皇位的过程不算血腥,即位后的表现又基本令人满意,所以后世人对赵匡胤的印象并不差。但也有人对他首先平定南方的政策感到遗憾,他们认为如果赵匡胤率领着士气高昂的军队首先向北进军,夺回失去已久的幽云十六州,此后的宋朝可能不会陷入一种国富军弱的境地。但如果从赵匡胤的角度看来,先消灭南方的割据政权确实是更明智的选择。南方的小国们虽然在大军面前不堪一击,但却占据着中国最富庶的地区,将它们收入囊中之后,宋朝就拥有了更雄厚的经济基础,而这对于稳定一个新生政权至关重要。
赵匡胤的温和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性格各异的历代开国皇帝中,他算是人格相对宽厚和健全的一位。作为职业军人出身的君主,他对读书人的态度令人刮目相看。这也许是他对别人长处的一种天然的尊敬,也许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冷静的决策,总之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与科技都高度发达的一个朝代,当人们回望这段富足而繁华的历史时,不应忘记正是赵匡胤为它奠定了基调。
军人世家与军旅生涯
自从黄巢失败之后,名存实亡的唐朝政权又苟延残喘了20余年。其间新旧藩镇林立,战乱不休,大小军阀割据一方,各自为政。在经过多年的相互攻击与兼并之后,公元907年,朱温篡唐称帝,建立后梁政权,曾经辉煌的大唐帝国就此瓦解。从此军阀割据成为惯性政治,北方出现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政权的频繁更迭,在更加混乱的南方,更多割据小政权纷纷诞生,中国进入了长期的军阀混战时期,史称“五代十国”。时间的车轮很快推进了半个世纪,北方的契丹民族日益强盛,中原的武人政治却已经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饱尝战乱之苦的民众极度渴望社会安定,中国历史再度出现了统一的契机。
在武人角逐天下的时代里,铁马金戈成了英雄与权力的代名词。当忠贞与道义被一个个篡位的武人挥剑斩于马下之后,谁也不知道这些叛逆的政权能够维持多久,不知道武人政治究竟能走多远。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惨烈让手持兵符的人登上权力的顶峰,成王败寇的循环让整个五代十国如灰色漩涡般绝望而冷漠。谁能够打破循环,重新聚拢起分裂的帝国?民众们需要雄才大略而又施政宽厚的领袖,时代给了赵匡胤这个温和的武人以机会,他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富庶而文明的王朝的开创者。
赵匡胤是河北涿州人,先祖曾经担任过唐朝的县令和刺史,直到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时期,赵氏家族才开始显贵。骁勇善战的赵弘殷擅长骑射,立下卓著军功,深得后唐庄宗信赖,在后汉和后周时期军职步步攀升,到了周世宗统治时期,深受柴荣欣赏信赖的赵弘殷被任命管理禁军,可谓显赫一时。
公元927年二月,赵匡胤出生在洛阳夹马营。据说他出世时满屋异香,刚一降生就满身金黄,光彩夺目。虽然这个传说未必可信,但他确实拥有一个叫做“香孩儿”的小名。出生于军功世家的赵匡胤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军事教育,小小年纪就气度非凡,再加上天资聪颖,学习骑射都要比同龄人强很多。有一回少年赵匡胤和同伴们试着驯服烈马,但还没来得及给马上鞍,它就挣脱缰绳跑到了大街上。霎时间道路大乱,人人自危,但在千钧一发的时刻,赵匡胤飞跃上去,制服了烈马,一街行人因此幸免于难。
小小年纪的赵匡胤已经显示出了非凡的胆识和智慧,稍长一些后,他投到正在招兵买马的郭威麾下,作了一名亲兵。郭威当时还担任着后汉的天雄军节度使,后来他在部下的拥立下夺取了后汉政权,建立后周,是为后周太祖。赵匡胤跟着他耳濡目染,学到了许多政治谋略,就连夺取政权的方法也被他借去,后来在陈桥驿上演了一出极为相似的黄袍加身,取走了后周的天下。
解裘赐将宋史纪:王全斌之伐蜀也,属汴京大雪,太祖设毡帏于讲武殿。衣紫貂裘帽以视事。忽谓左右曰:“我被服如此,休尚觉寒。念征西将士,冲冒霜雪,何以堪处?”即解裘帽,遣中使驰赐全斌。仍谕诸将曰:“不能遍及也!”全斌拜赐感泣,故所向有功。
虽然刚投奔到郭威麾下的赵匡胤还很年轻,而且与父亲共事一主,但他并不依靠父亲的权势作为自己的晋升阶梯,而是勇猛作战,积累下了许多军功。郭威去世后,养子柴荣继位,是为周世宗。周世宗也是一个具有杰出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的人,他高瞻远瞩,采取了许多利国利民的措施,希望能够富国强兵,统一疆土。人们都说强将手下无弱兵,赵匡胤跟随着柴荣这样的英雄,也表现得极为出色。有一回柴荣与北汉军队在高平交战,正打到难解难分的时候,后周的前军指挥樊爱能胆怯逃跑,形势顿时对后周军十分不利。正在危急关头,赵匡胤率领军队,亲自策马直冲北汉军队前锋。北汉军队没想到他如此勇猛,顿时大乱,柴荣率军乘势收复了河东城。赵匡胤在这一战中身负重伤,虽然左臂中箭仍然英勇作战,直到柴荣看到他的伤势,强令他回营时他才住手。有了这样出色的战绩,待到班师回朝之后,柴荣便委任赵匡胤为殿前都虞侯、严州刺史,为自己统领禁军。高平之战对赵匡胤一生事业有很重要的影响。赵匡胤在高平的一次战役中颇卖了一些力气,为郭威的驸马爷张永德所赏识,在世宗面前努力夸赞他的智勇,于是被拔擢为殿前都虞侯领严州刺史,这算是赵匡胤的第一次崭露头角。自此以后,便见两人日益亲密,并且共同树立派系、排斥异己。单从职务上看,此时赵匡胤在后周朝中还没有什么影响力。但高平之战却给赵匡胤带来两项意想不到的收获。一是与张永德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二是赵匡胤受命负责后周禁军的选拔。这与后来赵匡胤的政治举措是有极大关系的。其时,张为殿前司的统帅,而赵则奉世宗之命负责殿前司的扩充,无疑为他们的树立派系、排斥异己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机缘。这其中一个绝好的例证,就是以赵匡胤为首的所谓“义社十兄弟”。十兄弟中大都是后汉时期投军的。这也就是说,高平之战后,他们得到赵匡胤的提拔才得以在殿前司各军中担任中级将领。其中石守信为铁骑控鹤四厢指挥使,王审琦为铁骑都指挥使,刘廷让为铁骑右厢指挥使等等,这与赵匡胤负责“殿前诸班”的扩充无疑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些亲信的存在,为陈桥兵变的实施积攒了实力和基础。

在长期的军旅生涯中,赵匡胤带兵有方,养成了令行禁止、铁面无私的习惯,即使是父亲也不例外看待。当他守城时,为了防患于未然,晚间一律紧闭城门,严禁任何人进出,有一回赵弘殷在夜间领兵到了城下,传呼赵匡胤开城门迎接,但赵匡胤却在城楼上对父亲说:“父子之间固然是至亲,但城门启闭的命令是军令、王命,断然不可违抗。”就这样,直到第二天早上,他才把父亲迎进城。
拿下南唐,统一南北,一直是周世宗柴荣的梦想,所以当他在位时,后周与南唐的战事不断。赵匡胤随着世宗攻打南唐,屡立战功,也因此青云直上。在一次南征未果之后,南唐加强守备,柴荣想方设法要重创南唐驻军却总无机会,正想要与群臣商议战事的时候,赵匡胤却已经领会了世宗的战略意图,带领麾下亲兵出战,没多久就大破南唐驻军,让柴荣喜出望外。此时的南唐也注意到了赵匡胤这位猛将,送去一封招降书和白金三千两想要收买他,没想到赵匡胤却把书信和白金一起上缴,让南唐的计策落空,也让柴荣对他更加信任。于是赵匡胤被进封为忠武节度使,这一年他31岁。
陈桥兵变前后
雄才伟略的柴荣曾经感叹说:“假如我能再有三十年生命,一定要用十年统一天下,十年休养生息,十年致太平。”只可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年仅三十九岁就告别人世,将天下拱手让给赵氏。去世之前,他正在北征的路上,沿途敌军已经望风而逃,许多契丹控制下的城池已经被收复,但柴荣却在此时病倒。
据说病中的柴荣在翻看文件时,曾经莫名其妙地得到一个锦囊,里面装着块木条,上面写着“点检为天子”几字。柴荣顿时警惕起来,对时任殿前都点检的张永德产生了怀疑。随着病情加重,柴荣准备防患于未然,他让跟着自己出生入死、深受自己信任的赵匡胤取代了张永德的位置。不久世宗柴荣去世,儿子柴宗训即位,即为后周恭帝。虽然柴荣在位只有五年半,但他的文治武功已经为结束割据局面的事业奠定了基础,确为五代时最杰出的统治者。
即位的后周恭帝年仅七岁,不能当政,只能让太后辅佐,国家的政治前途因此笼罩在一片迷雾中。不久之后,北方传来消息,说是北汉与契丹联手前来进犯,恭帝急忙命令赵匡胤率大军前去抵御。其实这只是赵匡胤制造出来的假消息,他率军出发的目标不在北方而在皇城。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赵匡胤的计划悄悄泄漏了出去,京城里人心惶惶,许多人已经在收拾东西,打算逃离即将到来的政权交替。
但后周皇室还被蒙在鼓里,也有一些大臣对赵匡胤产生了怀疑,甚至有人打算在临行前把他除掉,但终因当权者们的麻痹大意而未能施行。赵匡胤安然无恙地率军出了京城,当行军到附近的陈桥驿时,他手下亲兵们就开始执行兵变计划,先是宣扬“点检为天子”这条谶语,随后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又率领着众军士,在一个黎明逼近赵匡胤的寝所大声喧哗。当赵匡胤出帐时,赵光义宣布了将士们打算拥立新皇帝的计划,在兵士们一片“现在三军无主,我们愿意拥立您为我们的天子”的高喊声中,有军官将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众将士纷纷拜倒,山呼万岁。
赵匡胤被人们架上了马,接受大家的朝贺。他见时机已到,就揽着缰绳对将士们说:“我有号令,大家都能听从吗?”大家齐声高喊:“惟命是从!”于是赵匡胤就宣布了几条稳定京城秩序的命令:不能惊扰昔日的主人——后周的太后和皇帝;不能怠慢与他同朝为官的后周大臣;进京之后不许擅自闯入朝廷府库和官民之家,更不能趁机抢掠。最后他提醒众人,尊令者将得到赏赐,而违令者格杀勿论。
于是赵匡胤的军队纪律整肃地返回京城,在最短的时间内顺利地铲除了反对派,随后赵匡胤命令将士们回营,他单人独骑进了后周皇宫正门明德门,向仍然对形势一无所知的孤儿寡母们正式摊牌。过了一会儿,将士们押着后周宰相范质等人赶来,赵匡胤一脸悲伤地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