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中医故事-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僖钥敌幸轿鳎羌兄饕Ψ裼谥匦薇静菡饷匆桓鑫按蟮睦硐搿�
为了编纂《本草纲目》,李时珍到各地进行考察,他进深山入老林,甚至请教游医和农民,不仅对每一种草药都进行了认真的核实,而且还收集了许多珍贵的民间偏方。李时珍一路走来,一边考察,一边行医,这一路上,在民间都留下了一些什么神奇的故事呢?
我在这里讲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都是流传在江西、安徽交界的湖口地区,这是很小的一个地区,而这个区域恰恰是李时珍出外考察的时候经过的、停留过的地区。
一个故事叫“诊活死人”。就是说李时珍把一个死人给医活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李时珍在考察的路上,突然迎面碰见一队人,这是一队出丧的人,他们都很悲痛,抬着一口棺材,要把这个棺材送到墓地里去埋掉,李时珍一看这个棺材从里往外在滴血,作为一个医生本能地非常注意这个情况,李时珍仔细一看,发现滴出来是鲜血,不是淤血。李时珍就赶紧拦住这些送葬的人,说慢一慢,这个棺里的人可能还有救。送葬的人就告诉李时珍,说这里边是一位妇女,因为难产大出血死亡,已经请教了周围好多医生了,我怎么会凭空相信你这么一个游方郎中呢?因为那时候没有照片,也没有报纸和电视,当然没见过李时珍的形象,我们怎么能为了你开棺呢?要知道在古人来说开棺是件大事。李时珍说你先把它打开,我试一下。别人还是不肯,说死人都是入土为安的,李时珍就发了狠话,里面流出来的是鲜血,我敢说里面的人有救,因为李时珍知道里面的人是因难产而死的,应该有救。他说我不仅能够让你的娘子复活,我还能让她生下孩子。那些人一听都楞了,心想,这样的话就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了,就把棺材放下,打开棺盖,抬出里面这位因难产,在他们认为已经死去的妇女。李时珍首先是对她进行按摩,按摩完了以后在妇女的心口、心窝扎针,过了一会儿,这个女的活过来了,而且在腹中的孩子也顺利地生了下来,还是个大胖儿子。这个故事就叫做“诊活死人”,在湖口地区,也就是安徽和江西交界的地区,传播很广。
另外一个故事,叫“诊死活人”,就是李时珍把一个活人给诊死了,这两个故事还是相关的,都在湖口地区广为流传。这又是个什么故事呢?
李时珍“诊活死人”这个故事在这个区域都传开了,大家说有一个非常神奇的医生,经常在这一代游方。有一天,李时珍来到一个镇上,大家一看,知道就是那个神奇的游方郎中。就像看神一样,一下子把李时珍围在街道中间,有向他请教的,有请他看看气色把把脉的,李时珍当然也走不了。正好旁边有一家药店,药店的老板有一个大胖儿子,正在柜台里面吃饭,一听说神医来了,那当然很高兴,就翻身爬过柜台,我们知道过去药铺的柜台跟当铺的柜台都很高,大家从鲁迅先生的小说里都可以知道。这个胖小伙子翻身跃过柜台,扒开人群,拼命地挤挤挤,就挤到李时珍面前,来看热闹。看到李时珍以后,这个胖小伙子对李时珍很尊敬,就说先生,我终于挤进来看到你了,久仰大名,您能不能看看我有什么病啊?李时珍就搭了一下脉,跟他说,小伙子,真可惜,你年纪那么轻,恐怕活不过三个时辰了,你赶紧回家,不要倒在外边,不要让家里人到外边来收尸。小伙子一下就火了,心想我好心好意,饭也不吃了,又翻过柜台挤开人群来向你请教,你怎么这么说话?我刚刚还吃了四碗饭,喝了半斤酒,我怎么就要死了呢?旁边围观的人当然也觉得李时珍有点太过分了,你把一个活生生的人诊为活不过三个时辰,按照中国的传统来讲,这是咒人死啊。李时珍也没有解释,过了一会儿,人群散开不久,李时珍还没离开这个镇,就传来了这个小伙子暴病身亡的消息。别人才想起李时珍有这个话,于是来就请教李时珍。他说很简单,第一、他刚刚在吃饭,饭已经吃得太多了,又喝了大量的白酒。然后翻过高高的柜台,再拼命地挤进来,这时肠子已经受到致命的损伤,而实际上等他到了我面前,他已经没治了,所以我才说他活不过三个时辰。这是另外一个故事“诊死活人”。这两个故事全部在湖口一带流传。
李时珍用了18年的时间进行野外考察,又用了10年的时间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自己重修本草的心愿。《本草纲目》汇集了1800多种药物,11000多个方子,这些药物和方子是为了给后人查阅的,但这么庞杂的内容,如何分类才能便于查找呢?我们查字典可以按拼音,也可以按部首,那么李时珍是按什么来整理这些中草药和方子的呢?
在编纂《本草纲目》时,李时珍考虑,如何以一种体系来对这些药物和方子进行分类。这是科学的事情,不能就这样一堆放在一起,弄一个大全就完了。原来的分类法被李时珍抛弃了,他发明了十五部六十类分类法,这被后来的科学界大为赞叹。他把药物分为水部两类,火部一类,土部一类,金石部四类,草部十类,谷部四类,诸如此类,把这1800多种药物分门别类排进去,再附加11000多个方子,这当然是了不起的。
李时珍从年轻时发愿重修本草,到年过花甲终于编纂完成时,已经耗尽了家中所有的财力,李时珍已经没有钱来出版《本草纲目》了。而李时珍最大的心愿,就是让这部《本草纲目》早日出版,造福于世。然而令李时珍没有想到的是,出版这部书,比编纂这部书更难。
正好是在《本草纲目》写成定稿的第二年,万历皇帝,原来挺好的一个皇帝,突然不愿意儒生议政,他觉得底下乱七八糟都在议政,这些儒生很讨厌,下令关闭全国的书院,不许儒生们聚在一起出去乱讲,不少人掉了脑袋,这是很大规模的一场运动。而出版界战战兢兢,也不大敢出书了。张居正也在这一段时间去世了,给全国的经济文化带来一片好现象的改革突然终止。1584年,张居正遭受开棺戮尸,他的尸体被抬出来,遭受鞭打,然后烧成灰。这对古人来讲没有比这个再大的耻辱了,没有比这个再大的惩罚了。所以全国的这种经济局面、文化局面又出现一个混乱,甚至倒退。1586年,李时珍的家乡又一次遭受大灾,这次大灾引发了规模很大的农民反抗,战火就在李时珍周围在燃烧。他时时刻刻要担心这部珍贵的稿本和那么多精美的绘图毁于兵乱。
1579年,李时珍不顾年世已高,断然北上,到哪里呢?到明朝的政治、文化中心南京,寻找出版的机会。我们知道,明朝是有两个首都的,北京和南京,有两套行政班子,北京有个礼部尚书,南京也有个礼部尚书,北京有什么官衙南京就有什么官衙,南京唯一缺的就是没有皇帝,皇帝在北京,皇帝只能是一个,别的官都是两批人马,所以他到了南京。李时珍利用到南京的机会到江苏泰昌,去拜见了曾经担任过湖广按察使,当时正罢官在家的王世贞,李时珍找王世贞干什么呢?原来,是想请王世贞以文坛主盟的崇高声望为《本草纲目》写一篇序。用李时珍的话来讲,“愿乞一言,以托不朽”。我愿意请您写篇序,这样可以跟着您的闻名我就不朽了,这当然是客气的话,是古代文人间经常有的一种行为。当然李时珍也会想,就像今天一样,有一位大家给自己的书写序,你的书就比较好出版了吧?其实都是一样的想法,所以李时珍才从南京到了泰昌。王世贞不仅答应写序,而且还留身份和自己相差甚远的李时珍在他的家里住了好几天。不过李时珍所要求王世贞写的序似乎并没有当场就写出来,写出来花了多少年大家知道吗?居然是十年,这个序写出来是十年以后的事情,哪一年?1590年,这一年王世贞去世。王世贞差不多就是为《本草纲目》写了个序以后就去世了,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渊源,早不写晚不写,他拖到1590年写。序对《本草纲目》做了很高的评价,当然,李时珍对这次南京之行总体来讲不能不失望,因为刊印《本草纲目》是他晚年心目中最重要的事情,而这件事情,这次南京之行并没有能够解决。
李时珍当年满怀希望,背着《本草纲目》的手抄本来到王世贞家请序,就是希望《本草纲目》能够早日出版,然而一个序,尚且拖了十年之久,那么《本草纲目》又经过了多少年才出版的呢?为这部书耗尽毕生心血的李时珍,有没有看到自己这部《本草纲目》的问世呢?
1590年,李时珍终于盼来了好消息,南京的藏书家、刻书家胡承龙答应将《本草纲目》刻版复印。南京之行的善果在好几年以后才显现出来。然而,就像完全靠这件事情支撑着一样,如今书既然已经得到承诺,可以开始付印,而李时珍再也支持不住了,不久就病倒了,从此以后,这位医中之圣再也没有能够康复。1593年,李时珍去世,享年76岁。而《本草纲目》刻成是在1596年,他去世3年以后。李时珍终于没有能够亲眼看到自己的心血变成当时的出版物,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那么《本草纲目》到底有哪些发明和贡献,请看下一讲。
【三 本草耀神州】
明代神医李时珍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有没有关联?为什么《本草纲目》被西方称为“十六世纪中国百科全书”?李时珍为中医到底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我们已经了解了李时珍一生的主要经历,那么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到底对我们的历史文化,做出了哪些贡献?他留给我们后人哪些财富?我们应该怎么去评价他?怎么去学习他?毫无疑问,这是讲一个历史人物的题中应有之意。
李时珍离开我们已经有四百多年了,可是,他的影响依然存在,不仅存在,而且影响非常之大。我们会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感觉,什么感觉呢?好像李时珍在今天依然生活在我们中间,和我们是同时代的人。这么说,有没有夸大其词的嫌疑?这么说,有没有证据?我这么讲,不仅没有夸大其词,而且是有足够的证据的。怎么证明?很简单,如果大家有空去逛一逛书店,随时都会看到大量的书,冠以李时珍的大名,目的很清楚,只不过是现代好多人还是认为,第一,李时珍的好多见解,包括医学的见解,营养学的见解,在今天依然有效。第二,也有好多现代人,希望能够借助李时珍这个辉煌的名字,来为自己的着作增色。在书架上,我们随时可以看到和李时珍相关的书籍。我就有一次这样的经历,在一家书店,我很轻易地就看到了五本书跟李时珍相关。我就拿这五本书来作例子作证据,在每本书里面选一两个案例,来证明我的说法。
当然,在讲这个之前,我首先一定要跟大家说明的是,我们着重的是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去解读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李时珍,我不是医生,我也没有足够的医学知识来做什么保证,所以在接下的讲解中,会提到一些方子,如果大家要去服用的话,最好先去听听医生的意见,我负不了这个责任。请大家一定记住我的这个请求。
第一本书是《名医李时珍——抗衰老良方》。现代人什么都可以没有,但是不能没有健康,对不对?我们什么都可以接受,但是不能接受衰老。我们不接受,我们要反抗。那么怎么抗衰老呢?这部书就是从李时珍身上汲取智慧。
我举两个方子:一个方子叫“安神益气方”。安神益气大家都懂,他用的是什么方法呢?用新鲜的麦门冬,是一种药,把它捣烂,搅成汁,和上白蜜,放在银器当中,长时间地去煮,并且不停地搅动它,搅到什么样子呢?像糖一样,就像小时候吃的那种麦芽糖,挑起来,然后随温酒服用,每天坚持就能达到安神益气的效果。这个方子就是李时珍创制的,见于《本草纲目》,这是一个例子。
第二个方子,开胃进食。现代人不愿意胖,但是也不愿意胃口不好,吃不下东西,很矛盾,又要满足口腹之欲,又不愿意长一身赘肉,但是开胃健食总是必须的,这本书里介绍,用茴香二两、生姜四两捣匀,放在一个干净的器皿之内,上面覆盖一张打湿了的纸,盖上放一宿。然后在银制的器皿当中,或者石制的器皿当中去炒,炒到黄了焦了,把它磨成末,然后和酒搅拌,做成一粒粒丸子,每服十丸到二十五丸,用温酒服下,有开胃健食的功效,可以使人肥健。这方子也是李时珍创制的,他认为这么开胃健食,以后就使人非常地肥健,健是我们想要的,但肥是我们害怕的。这个方子,也见于《本草纲目》。这是第一本书。
第二本书叫《李时珍药膳菜谱》,现在都讲究药膳,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看,马路上好多饭店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