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千古中医故事 >

第18章

千古中医故事-第18章

小说: 千古中医故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医药学家,什么人都接触,下至贩夫走卒,三教九流人等无不结识。当然,他尤其喜欢跟医生接触,宫里的医生他都认识。由于他给人家留面子,宫里的医生也就有一些人,跟他成了特别好的朋友。
在宫里这些医生里面,孙思邈交的特别好的朋友,对孙思邈有重大帮助的,那就得说是甄权、甄立言兄弟二人。这兄弟二人都是很了不起的。甄权,是今天河南扶沟人,那时候叫许州扶沟,出生于541年,死于643年,活了102岁,比孙思邈还大一岁呢。他是给隋文帝、隋炀帝、唐高祖看病的医生,那真正是由隋到唐的两朝御医,一生写了很多书。他弟弟叫甄立言,比他小四岁,545年出生,死于贞观年间,也活了一百来岁。兄弟俩一个擅长针灸,一个擅长治寄生虫病,写了很多书。尤其是这个甄立言,写的《古今录验方》,五十卷,里头有很多药方。我们知道,后来孙思邈写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也都是药方,自从孙思邈这两本书一流传,甄立言这本书就失传了。大家想能不失传吗?我书里的内容你那书里全有,当然我这书就失传了。这哥俩儿,对孙思邈可真是很好,把自己所知所懂的,都跟孙思邈交流,所以孙思邈日后有很大长进,应该说和他在宫里面结交的这些朋友有重要的关系。
当然,孙思邈的医术,不仅仅是跟宫里面学的,也有在江湖上学的。他一听说哪儿有一个老医生,特有本事,不管是几百里还是几千里,他一定要去。我们看《新唐书》、《旧唐书》就知道,在今天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四川、青海,还有山东、安徽、江苏,所有这些地区孙思邈都去过。有的时候这一去,就专门是为了拜访一个医生。从陕西走到四川,一路上,他无偿给人看病;有偿也行,就是我给你看病,你管我一顿饭。这人得有一个好的名声,你走到哪儿,你的名声传到哪儿,然后你到我这医生这儿来,我才能把我知道的偏方给你。这叫什么?这叫医德。所以孙思邈那个时候,一路之上真得走。有一次,从陕西到四川,走着走着,给人家看完病,他自己就病了。
这个曾经治好过无数人疾病的孙思邈怎么会病了?他得的究竟是什么病?我们大家都知道一句俗语叫做“医不自治”,身为医生的孙思邈在外行医的这一次突然病倒,是否将会危及他的生命?
什么病?丹毒。过去的人,老想着长生不老。谁不想长生不老呢,我也想,我活两万岁才好呢,可吃什么药才能活两万岁呢?不知道。你想吃这药,我也想吃,这更是医生的职责。所以很多医生,就天天在那儿炼,一硫二硝三木炭,拼起来一块儿吃,吃完了肚子就爆炸了。孙思邈在写他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就是这么记的,人都说这种方子用了长生不老,统统给我烧掉,我就配过这个药,一硫二硝三木炭,吃完了我这个脑袋就大了,左额生丹毒,长了一个大包。他走到四川云阳,早上起了一个大包,到晚上满脸都是大包了。云阳县令是他的好朋友,赶紧动用全县的人找医生,把所有的那些游医都给我叫来,给孙先生看病,看了七天七夜,没好。能好吗?就吃这长生不老药,吃成这样,人怎么治?最后人家孙先生开了一个药方。怪了,他好了。通过这个事儿,孙思邈可是受到了极大的触动。到后来,他写《备急千金要方》的时候,就说到了这么一句话,“石在身上,万事休泰”。过去管长生不老药,有叫石的,有叫丹的,有叫散的,叫什么的都有,为什么叫石呢?因为很多长生不老药,都是拿石头磨成细面吃的,当时的人认为,吃石英石磨成的面,可以长生不老,所以就叫石。那么他说“石在身上,万事休泰”,是说你要吃了石头,一万年你都好不了,泰是好的意思。“药不可服石也”,千万不能吃石头。自己吃一肚子石头,还想好,还想长生不老?然后他还说,“宁食野葛,不服五石”。穷急了,随便找点葛根吃都行,但是不能吃石头。后边还说,谁要告诉你吃石头的药方,说吃这个能长生不老,赶紧把它给我烧掉,说“有识者遇此方即须焚之,勿久留也”。当然了,孙先生说的话不是每个人都听的,唐太宗李世民想长生不老,最后吃了,死于公元649年。也没活多大岁数,不到五十岁。到后来,大清朝雍正帝,在圆明园专门开了一个炼丹厂。炼完了丹自己吃,还送给李卫吃。他给李卫写信,说李卫我告诉你,我昨天吃了好多丹丸,我觉得这个好,我现在专门给你弄了十斤,你可千万不许给别人吃,你都自己吃了。你说这能不吃死吗?最后雍正帝前脚死了,没三年,李卫也死了。
孙思邈反对吃这些长生不老的丹丸,应该说对后世有着重大的影响。当然在不断与别人学习的过程当中,人家孙先生也确实逐渐变成了一个全能的医生。他什么病都会看,尤其是对于养生、食疗、针灸,特别拿手,有特别好的见地。
650年,孙思邈回到陕西,用了两年,把《备急千金要方》写完了。659年,孙思邈在唐高宗的一再请求下,搬到了长安城。665年、666年这两年,孙思邈陪着唐高宗和武则天从陕西经河南,经山东,过曲阜,到江苏转了这么一圈。673年,孙思邈再度回到老家陕西耀县。就在这一年,孙思邈收了一个徒弟,这个徒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孙思邈先生的关门弟子,卢照邻。
卢照邻是唐朝初年着名的诗人之一,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这样一个诗人为什么没有去找一个着名的文学大家拜师,怎么反倒找孙思邈这样一个郎中做师傅呢?
说起卢照邻,我们前面给大家介绍了,他是以诗而闻名的,怎么变成孙先生的关门弟子了呢?这话可长了。您有所不知,卢照邻这个人确实很有名气,但是这个人年轻的时候,得过一场病,这个病,我们中医叫风痹,现在的西医叫麻风病。在673年他得了麻风病,花了一年的时间,所有的郎中都给瞧遍了,人人都说,这我瞧不了,您另请高明吧。卢照邻就说,您给我推荐一人。人家郎中说有一个人挺有能耐的,你找他去吧,那人姓孙,叫孙思邈。
卢照邻知道孙思邈这个人,在孙思邈的眼中,卢照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气小识短,刚愎自用,恃才傲物,还有什么浮躁、狂妄,其实卢照邻不是这样一个人。但孙思邈也没说错,搁上谁呢,得这么一身病,然后谁都不理你,你活得还挺快乐?你还不狂妄?你还很谦虚?搁谁得这种病,谁也会气小识短。但是要注意,这医生讲究什么?三分病,七分养,主要是振作人的精神。所以面对卢照邻这种病号,孙思邈首先就得开导他:圣人和之以至德。你知道为什么孔圣人称为圣人,那是因为人家德行好,人家才能长寿,德行不好,再有钱,再吃药,也得早死。明白吗?所以你要想看好病,这我告诉你很简单,我能给你看,他们都看不了,但有一样,你得学会尊重别人,你得宽宏大量。你是病号,谁愿意跟一个病号挨着,除了我这样的人,对不对?所以人家对你不好,你不要太在意,我对你好不就行了吗?以后在我这儿干,给我当弟子,我开个药方,给我抓抓药不就行了?在哪儿不是干?就这样教育了他一番。孙思邈把卢照邻说得心活了,立马跪那儿给他磕头了。从此以后,从673年卢照邻第一次见孙思邈,一直到孙思邈去世,卢照邻就没离开过孙思邈的家。卢照邻跟了孙思邈足足九年,真的天天跟着。所以我要说他是关门弟子,大家还别不承认,真是关了门的弟子,一直没出师。所以呢,这个时期孙思邈教育卢照邻,你要是不听我的,德行不治,纵服玉液金丹亦难延寿。卢照邻一看,我师傅说的话不假,你看我师傅,小时候得那么多病,人家不也过来了?
我跟着你指定没错,于是乎他就跟着孙思邈了。他心情愉快了,马上提笔写《长安古意》,这是卢照邻最有名的诗,一生的代表作。《长安古意》便是他得了麻风病,见到孙思邈之后,人家给他开导完了,病情好转才写下的。那诗真是写得好。刚才这个故事,有两个出处,一个出处就是《旧唐书》卷二百零一的《方技传》,还有就是卢照邻的《病梨树赋·序》,里面都有记载,大家可以去查,写得还很详细。
成名后的孙思邈,给当时许多着名人物都看过病,也在许多史书上留下了他治病救人的故事。但是,孙思邈作为一个出身民间的医生,在他百岁的人生中,究竟还有过哪些为百姓治病的事例,这一次他的医术又将要面临怎样前所未有的挑战?
下面的这个故事便出自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
一天,有个面色苍白、精神委靡的病号,来到孙思邈的家。孙思邈不在家,他外出行医去了,徒弟在家。当然,这徒弟不是卢照邻,因为这故事发生在卢照邻犯病之前好几十年。大徒弟在家里正支应着摊子,便问这病号,你怎么了。这病号说,大夫,我跟您说,我都憋了三天,就是尿不出来,不知道怎么了,光喝不能尿。大徒弟说,你这病好治,这病叫癃闭,特别好治,你放心,躺那儿吧。癃闭,癃是一种病,闭是一种病。如果尿得少而缓,这叫癃;完全尿不出来,这叫闭。癃闭这是中医说法,要按西医这叫尿潴留。躺那儿以后,这大徒弟拿一根银针,找到关元穴,关元穴就是丹田,肚脐眼下面三寸,一按那儿,一扎,拔出来,去吧,好了。人家病号起来,去外面转了两小时,还不行啊!还不行那坐那儿吧,我给你开药。我给你开一剂药,叫五苓散。你就甭走了,我给你开完了药,我给你熬,熬完了,你在我这儿吃,好了你再走。得了癃闭,扎丹田穴,这可很早就有这个方了,到现在中医治疗这病的时候也是这么治,是第一步。当然,如果说扎丹田不管事就是这第二步。这五苓散出自哪儿啊?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这五苓散主要有五味,其中有两味药,一味叫猪苓,一味叫茯苓,另外搭上三味泽泻、白术、桂枝,这五味药加在一块儿,叫五苓散。那么这五苓散治的是什么?利水渗湿,温阳解表,然后如果再加上点川楝子、橘核、小茴香、青皮,就可以治癃闭了。话说这大徒弟,给人家熬完药,说喝了吧,去厕所吧。病人又转了两个时辰,说大夫,您让我喝那么多药,我这肚子又盛多点了,你看刚才没喝的时候,我的肚子才这么圆,喝完了药,肚子更圆了,还是不行。这大徒弟一想,那你住这儿,明儿早上我师傅就回来,你找他。一宿无话,第二天早上,孙思邈回来了。这病号肚子越来越圆,就问大夫,您看我这肚子,什么病啊?您那徒弟说叫癃闭。哦,没事,你躺那儿,徒弟你先去做饭。这徒弟做饭先得剥葱啊,拿葱这么剥。哎,那葱你给我。孙思邈把这葱拿过来,拿剪子一剪,剪一小尖,把葱顺着尿道就捅进去了,然后拿嘴扑扑一吹。没事儿了吧,病人的肚子转眼瘪了,这叫葱叶导尿的故事。孙思邈在记载这个故事的时候,记述得特别简单,就是寥寥几句。在《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里面有这样几句话,“津液不通,以葱叶除尖头,纳阴茎孔中深三寸,微用口吹之,胞胀,津液大通便愈。”好了,这故事就讲完了。像这种故事非常多。民间除了这故事之外,比这故事神的有的是。请看下一讲。
【三 药王着书之谜】
652年前后,已经七十多岁的孙思邈在古稀之年,写下了《备急千金要方》这样一部中国古代并不多见的传奇医书。而三十年之后,已逾百岁的孙思邈,竟然又写下一部《千金翼方》,这两部书被后世的人们合称为《千金方》。那么,这样一位在古代极为少见的百岁老人,究竟在他的书中写了些什么?这样一部医书为什么要用“千金”这样似乎不太相关的字眼来命名?而在这一部千古流传的《千金方》中,我们是否可以在它的字里行间发现有关孙思邈长寿养生的独门秘诀所在?
上一讲,我们讲了很多孙思邈为别人治病的故事,不过,这些故事其实都是一些用智慧治病的故事。像这种故事还很多。比如说,在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就记载着下面的三个故事。
有一天,一个大汉急急忙忙跑来说,孙先生,我老婆生了一孩子,生下来孩子好像就死了,您能不能给瞧瞧,看能不能救活?孙思邈说那我就去看看吧。到那儿一看,这孩子脸膛全紫,身上也都是紫的,再一看,嘴里头有很多污血。孙思邈一想,这孩子生下来要是死的,他嘴里怎么能有血呢?肯定带着气,肯定没死,只是气息微弱。一想,怎么办呢?干脆,你们赶紧给我找两棵大葱,找来两棵葱,剥完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