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十大王朝的最后时刻:帝国不语对枯棋 >

第34章

十大王朝的最后时刻:帝国不语对枯棋-第34章

小说: 十大王朝的最后时刻:帝国不语对枯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将顺着这一米阳光逃往生天。
 
他们向御林军提出投降。这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投降秀,之所以选择向御林军提出投降而不向其他参战部队投降,那是因为御林军们骄傲轻敌。
 
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让黄河在这关键时刻结冰了,十几万“流匪”从容策马渡过黄河,从几十万大明官兵的重重包围中神不知鬼不觉地突围了。
 
百年一遇的大雪,浑账透顶的御林军,重重地打击了崇祯这个励精图治的君王——这是天不佑大明,“流匪”此次野马脱缰,势必要再将这个国家闹得天翻地覆,怎么办?怎么办——现如今,还能怎么办呢?
 
崇祯感到一阵心力交瘁。
 
农民军如野马脱缰,他们渡过黄河后,迅速攻克黄河南岸的渑池县城,随即向新安、洛阳进发,先后横扫河南二十多个州县,一路上摧枯拉朽,迅雷不及掩耳。
 
农民军的攻势如火如荼,官兵们的围追堵截却是各为其主,显得毫无章法。农民军愉快地发现,官兵们撒下的天罗地网破绽百出,都不能将他们捕住。
 
河南大部沦陷,湖广、陕西、四川也同时告急,崇祯决定设立五省总督,协调统一指挥五省剿匪的军事行动。但是,这个总督不能是洪承畴,而是现任延绥巡抚陈奇瑜。此人争强好胜,杀伐决断,军功不在洪承畴之下。就让他来做五省总督,协调统一指挥陕西、西河南、湖广四川五省剿匪的军事行动。




第187节:命运的玄机,王朝的密码(1)

崇祯对这个决定,那是用心良苦。他之所以敢大胆起用陈奇瑜,正是看中了他的争强好胜。
 
崇祯有个直觉:用陈奇瑜,应该是用对了。他和洪承畴两人互相形成制衡,大明的江山才是安全的。
 
但事实证明,崇祯再一次看走眼了,一个王朝再次走向了它的拐点。
 
命运的玄机,王朝的密码
 
崇祯七年冬天的第一场雪,下到了崇祯皇帝的心里面。
 
一夜之间,几十万农民军突出于陕西、山西、湖广等省,会集于河南。
 
崇祯八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凤阳城热闹无比。
 
农民军静悄悄地进城了。
 
一个时辰之后,朱元璋的祖坟着火了。朱元璋亲笔题写的皇觉寺碑也被烧了。
 
一个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天下第一大姓人家的祖坟被毁,老天究竟会给这个励精图治、双眼通红、郁郁寡欢、神情略带一丝神经质的中国皇帝以什么暗示呢?这是此时此刻崇祯最想知道的事。
 
崇祯在一路的寻寻觅觅中,曾经总是以为风景就在前方不远处,可那锦绣花丛中,悄然断魂处,是否隐藏着一个王朝的大限,隐藏着上天对一个男人万丈雄心的嘲笑和颠覆呢?崇祯并不知道。
 
他只能费尽心机地一路寻找,寻找那些命运的玄机,王朝的密码。可一切都是凶兆,一切都是下下签。火光骤起,他骇然起身,茫然四顾。却只见四野苍茫,百鬼狰狞,他又惊又惧,进退两难,真是不知如何是好……
 
梦醒时分,崇祯不由得潸然泪下。
 
祖坟被毁,不仅崇祯难过,崇祯的老师、少詹事文震孟也难过。他洋洋洒洒写了一篇文章,叫《皇陵震动疏》,直言不讳地分析了社会制乱之源,认为当今社会党争烈、腐败兴,边事坏,军纪崩,是大明开国两百多年来国内国外矛盾最激烈的时期,皇上真是生不逢时。但是生不逢时才能有所作为,皇上应赫然一怒以安天下,发哀痛之诏,明罪己之怀,按失事之诛,正误国之罪,行抚绥之实。先收人心以遏寇盗,徐议浚财之源,尽斥患得患失之鄙夫,群策群力,国事庶几有救。




第188节:命运的玄机,王朝的密码(2)

崇祯看了《皇陵震动疏》,觉得真是说到他心里去了,他决定按文中所说的几条去做:
 
一、赫然一怒以安天下。崇祯赫然一怒下令处死杨一鹏。吴振缨原来也打算处死的,后改为流放边境去充军,也算是重处了。
 
二、发哀痛之诏,明罪己之怀。崇祯再一次写下《罪己诏》,自己承担了祖坟被毁的全部责任,并表示要和大明官兵同甘共苦,共赴国难。为了表达真正的“罪己”, 崇祯此后搬到武英殿去住了——武英殿冬冷夏热,通风不凉,原本是不适宜一个皇帝居住的。可崇祯还是住进去了。同时他还每天吃素,不听靡靡之音,不穿华美的衣服,表达自己心中虔诚的忏悔。
 
三、行抚绥之实。祖坟被毁就要着手立刻重建。在这方面,崇祯动了不少脑筋。他亲自下令给户部和兵部,要配备重兵守卫祖坟;要在凤阳建城墙,阻挡“流匪”再度进入祖坟所在地;同时为了表达自己的悔意和诚意,崇祯还从他个人伙食费中节省出一万五千两银子,同时动员皇后也掏出贴己钱来用于重建祖坟。
 
祖坟终于重建完毕,看上去是那么的金碧辉煌、牢不可破。崇祯心里的负罪感减轻了不少。
 
为了肃清匪患,崇祯任命杨嗣昌为兵部尚书。
 
一上任,杨嗣昌就向崇祯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计划。
 
那么这个围剿计划要是实施起来,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呢?
 
杨嗣昌向崇祯说得很明白,至少需要再增加十二万的兵,二百八十万两的银子。
 
兵从哪里来不成问题。大明这么大,人口这么多,在里头仔细拨拉拨拉,拨拉出十几万精壮男子还是不成问题的。成问题的是银子。养活官兵们的银子。前几年打仗主要是加派辽饷,像崇祯三年就加派了辽饷六百八十万两,老百姓们已经哭爹骂娘了,随后几年之所以“流匪”遍地,可以说和那次加派有很大的关系。现如今又要加派“剿饷”,老百姓们能答应吗?
 
“剿饷”加派得越多,就会有越来越多交不起饷银的老百姓被逼无奈成了新的“流匪”——这是恶性循环啊!




第189节:命运的玄机,王朝的密码(3)

但是不这样又能怎样呢?事实上崇祯也是很想爱惜民力的。国库空空如也,他曾经召集内阁五府六部的高官们带头捐款,试图内部消化这二百八十万两银子。但是高官们却只愿捐出一两个月的工资,当然崇祯很明白这些高官的隐秘心理,都不是傻子,都知道钱捐得越多越可疑,如果不是贪污受贿,哪拿得出这么多钱——巨额资产来源不明啊,所以捐出一两个月的工资就成了他们的最好选择。
 
崇祯对衮衮诸公终于不再抱有幻想,他要杨嗣昌想想看,有没有可能动用各省财政来解决军饷问题。哪怕是先借用一年也可以啊。但是杨嗣昌摇头了。杨嗣昌是曾经在户部做过官的,深知各省财政都是吃饭财政。所以,除了加派“剿饷”,真是没有别的办法了。
 
崇祯也终于明白什么是大势所趋。羊毛出在羊身上,好在大明这头羊还比较大,身上的毛也多,经拔,先闭着眼睛拔下去再说。哪一天拔光了再想别的法子。羊总不会咬人吧,最多委屈地哼哼两声——崇祯乐观地作如是想——有什么办法呢,谁叫你生逢大明末世而不是大唐盛世?崇祯十年闰四月,崇祯心情复杂地起草了诏书,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加征“剿饷”。
 
这是一个王朝的饮鸩止渴。事情走到这一步,怕离它的大限也就不远了。
 
崇祯十一年九月,皇太极联络蒙古,兵分两路,从墙子岭、青山口处突破长城要塞,大举进犯明朝。
 
十月初二,京城戒严。自从崇祯登基以来,京城已经不止一次戒严,而每一次戒严都是因为皇太极来了。
 
而这一次,形势更加急迫。
 
因为皇太极倾巢出动。
 
因为皇太极联络蒙古倾巢出动。
 
因为皇太极带着愤怒联络蒙古倾巢出动。
 
皇太极这是要致大明于死地。皇太极发怒,崇祯当然不敢小视。他下令让辽东前锋总兵祖大寿回防,同时命令卢象升总督天下援兵保卫京城。卢象升最终战死,死在巨鹿前线。死在清军的重重包围之下。死的时候身中四箭又挨了三刀,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九岁。




第190节:命运的玄机,王朝的密码(4)

卢象升一死,京城失去了一个有力的守护者。王朝的壮美时刻似乎迫在眉睫了,好在崇祯在最关键的时刻还是为自己留了一手底牌,洪承畴、孙传庭带领部队及时赶到,这两个人,一个被任命为蓟辽总督,一个被任命为保定总督,等于是守住了京城的前后大门,与此同时,祖大寿也从青州赶来,一时间,京城、山东、河北云集了明朝的精锐部队,大清国对明朝下底传中的路线被堵死,一个王朝的危机暂时被解除了。
 
但是这场持续时间长达半年之久的战争却让崇祯震惊不已:清兵深入大明腹地两千里,破城七十余座,包括顺天府、保定府、济南府等在内一一沦陷,而大明虽然集中了精锐部队,却始终没有打过一场漂亮的歼灭战。和以往一样,清兵与其说是被赶出大明的,不如说是主动撤出大明的。
 
在给大明沉重打击之后撤出大明的。
 
在给大明严厉警告之后撤出大明的。
 
大清崛起了。
 
大明衰落了。
 
崇祯心寒了。这是一个王朝的气数啊,难道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崇祯焦头烂额之际,李自成和张献忠愉快地举行了谷城峰会。
 
这两个在江湖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就今后农民军的发展与明朝时局的新动向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一致认为,农民运动大有可为,必须抓住机遇,分头发展,趁着清兵进攻大明之际,快速地做强做大自己。
 
革命形势重新如火如荼,李自成在江湖上的金字招牌再一次体现了它的品牌价值,三个月内,在他身边竟然站起了几十万的人马。
 
崇祯十四年的正月,洛阳的天空还飘着雪花,这个城市过年的喜庆甚至还超过了往年。但是喜庆只属于那些衣衫褴褛操着一口陕西方言的农民军,并不属于这个城市惶恐不安的市民,更不属于这个业已存在了两百多年的王朝——大明王朝。因为从行政意义上说,此时的洛阳与明朝没有一点关系了,它的最高统治者是原失业驿夫,现自称为闯王的李自成。




第191节:命运的玄机,王朝的密码(5)

紫禁城的天空也飘着雪花。
 
这雪花并不比往年更多,但崇祯却感受到了一股深深的寒意。
 
阶级斗争确实是很残酷的,很血淋淋,很没有人性。八年前的正月,朱家在凤阳的祖坟被张献忠扒了,今年正月,福王朱常洵——当今皇帝的叔父被李自成给着了吃了。苍天哪,大明的气数真的快到头了吗?
 
崇祯病倒了,在他登基十四年之后病倒了。崇祯宣布停止上朝三天,在家闭门思过。
 
这是一个王朝统治者的深沉反思,不过崇祯却很难思考或总结出什么规律性的东西来,大明朝的命运密码在二百多年前就已经在起作用,现如今的崇祯也只能是尽人事而已,谈何改变呢?命运密码是不可以改变的,任何局中人都只是它的棋子。崇祯总算有些明白了。但是对于谜底,崇祯还是有着孩童般的好奇心:在前路风景上,究竟有多少柳暗花明又一村;每一个置身其间人的命运归宿会是如何,特别是他崇祯,还将经历怎样的惊涛骇浪?崇祯太想知道了。




第192节:江山如寄:从戊申到甲申(1)

江山如寄:从戊申到甲申
 
公元1368年是戊申年,公元1644年是甲申年。以天干地支而言,它们只有一字之差。
 
但恰恰是这两个年份,构成了一个王朝的起点和终点。
 
戊申年的朱元璋意气风发,完成了从和尚到皇帝的人生身份转变。
 
和所有有能力改朝换代的君主一样,朱元璋幻想着一个王朝的天长地久,他绝想不到两百多年后的某个甲申年,会是他亲手建立的这个王朝的大限。
 
当然崇祯也没有想到。
 
登基之初,他也曾意气风发,力图中兴大明。
 
但为时晚矣。就在这个甲申年的三月,一切戛然而止。
 
准确地说,是在三月十九日的子时,崇祯将自己那颗多疑的头颅无奈地伸进了煤山脚下一颗歪脖子树上系着的绳套里时,一切戛然而止。
 
但一切他又看得分外分明,从来没有这样的分明。这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十九天啊。
 
甲申年的这个三月,注定只有十九天。
 
也是一个王朝最后的十九天。登基十七年来,崇祯总算有时间将自己和一个王朝最后的时光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三月一日,崇祯上吊前十八天。李自成的部队围攻大同。大同总兵不战而降,巡抚自杀,在大同的代王及其宗室被农民军处死。崇祯看见此时的自己是真急了,不顾一切地要吴三桂放弃宁远,率兵入关。但是为时已晚,直到三月十九日子时崇祯上吊之时,吴三桂还走在进京的路上。同时,他发动各级官员捐款救国。但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