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1984-第1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撬樟站丛谡庋拇蚧飨峦α斯矗估蛎褡逶谡獬∥按蟮恼秸兴硐殖隼吹挠缕妥晕椅瘢约凹负跷尴薜娜淌芗枘押屠Э嗟哪芰Γ钪战鹿送先胍怀∷且饬现獾某志谜街小�
但是战局的发展对苏联空军而言仍十分的不利,因为他们原有的装备几乎损失殆尽,而随着德军的迅猛前进,大批飞机制造厂被迫迁往乌拉尔山以东地区,即使尽了最大努力,苏联的飞机制造能力仍受到战争的影响而继续下降了,并且由于新厂址往往生产环境恶劣,同时前线又迫切需要武器,因此本身便并不先进的苏联航空制造业不得不通过牺牲质量以增加产量,这造成1941年到1943年苏联空军所接受的飞机往往达不到设计的质量指标。
与之相比为了拖住希特勒征服世界的脚步,西方世界提供给莫斯科的军用飞机性能便显得更为优越。处于战争漩涡之中的英国成为了第一个向苏联援助战斗机的国家。随着英国皇家空军的战斗机联队被直接部署在摩尔曼斯克以增加当地的空中防御能力,大批英国制造的“飓风”型战斗机开始进入苏联空军的装备序列。但是苏联对这批严重水土不服的“战鹰”缺乏好感,对其的评价一直不高。
而由于英国同样处于对抗轴心国的第一线,实力雄厚的美国迅速成为了对苏军事援助最大的“金主”。数以千计的美制军用飞机被拆卸之后,由航母或其他船只运往苏联。而在1941年,西方世界能够使用的唯一一条援助的路线,只能是通过波斯湾,经英国和苏联所控制的伊朗内陆铁路干线,抵达巴库和里海。
与英国人的“飓风”相反,被美、英空军弃若弊履的P―39“飞蛇”战斗机在苏联空军手中大放异彩。而通过租借法案提供给苏联空军的B-25C“比利。米切尔”型轰炸机更受到了苏联空军轰炸机团的追捧。事实上苏联航空工业并非缺乏研制和生产轰炸机的技术。但是莫斯科在战前错误的―以牺牲装甲和武器来使轰炸机具有比战斗机更快的速度―指导思想之生产的SB―2和Pe―2轻型轰炸机所能携带的炸弹数量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苏联空军真正符合实战需要可以携带重磅炸弹的图―2中型轰炸机直到1942年8月22日才得以批量生产。在这样的情况,在美国强大工业生产能力的支持下被不断输送到东线的B-25型轰炸机自然而然的一度成为了苏联空军轰炸机部队的当家花旦。但是利亚斯尼科夫大尉并没有太多机会驾驶着这款战机痛击那些他所仇恨的入侵者。1943年的3月份,他被调离了所在的部队,奉命前往位于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东北部的塞米巴拉金斯克州。在那里他被编入一支由苏联国家安全总政委、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和内务部长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所直接领导的飞行中队,他们没有番号,只有“巴格罗夫克斯基部队”这个让人不明就理的代号。
“巴格罗夫克斯基部队”最多的时候也只有40名来自不同部队的飞行员组成。当然在随后的几周封闭集训之内,不断有人被清理出去。再由其他“政治可靠、技术过硬”的新鲜血液被补充进来。第一次被准许驾驶战机,是在封闭式集训1个月之后,只有在蓝天之上,利亚斯尼科夫大尉也得以一窥整个塞米巴拉金斯克地区的全貌。
这里曾是俄罗斯帝国一个买卖毛皮的交易站。被流放到此的俄国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根据在那里的生活写下了小说《死屋手记》。而苏联内务部队对位于这座城市西南约150公里的一片1。85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单独划分了出来,并实施了森严的军事戒备。
这片以代号“塞米巴拉金斯克-21”而闻名世界的区域,当时在利亚斯尼科夫大尉的眼中并无什么特别之处,整个场区从空中俯瞰大体可分为三个独立的试区域,中央是一片山区,最高山峰为海拔1000米。西部则是广阔的草原。东部则是湖泊与沼泽。利亚斯尼科夫大尉和他的同僚们每天都在重复着简单而机械的工作,他们驾驶着B-25型轰炸机从8000米高空俯冲投掷向预定爆炸中心―一个100×100米的白色十字标志投掷250公斤重的炸弹模型,这显然并不容易,但好在并要求每次都必须命中,只要误差不超过500米便算是合格。
荒诞的梦想――代新版前言
最早有写一本以架空20世纪80年代的中苏战争为背景的军事小说,大体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当时的小隼还是一个初中学生,虽然当年的社会风气早已变得务实起来。那些曾经坐在床头看着巨大的世界地图,从我们伟大祖国的边境线上画出一个粗壮的红色箭头直指莫斯科,渴望“改天换地”的“红色小将”们业已走上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工作岗位了。偏偏一天到晚无心学习的小隼当时闲得X疼,便信马游缰的拿着一本最近世界地图集YY起来。
中苏战争之所以吸引人,大体是因为在小隼那个年代的孩子眼中,地面战远比海上角逐和空中格斗华丽的多。而中苏这两大陆军强国之间不分各雌雄来实在是一件有违天理人常的事情。于是一支红蓝铅笔,几本军事画刊。一场空前激烈的“大乱斗”便开始华丽的上演起来。当时也会每天记录下每天的战局变化,久而久之竟也形成了一份几万字的“战报集”来。
可惜“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随着学业的一天天加重,即便是小隼这样一向“荣辱不惊”的“名师克星”最终也在学校和家长的合力围攻下败下阵来,最终不得不开始“发悬梁、锥刺股”的紧张复习迎考生涯。而那些童年时代的幻想最终也被淹没在海量的考卷和参考用书之中。
从中考到高考,生活总是在无聊着重复着自己。一场考试之后你会发现迎接自己的不过是另一场考试。直到那黑色七月结束,小隼才得以长出一口怨气。无所事事之间在一个旧书摊上偶然觅得一本老书―《“明斯克”号出击》。才看了两章,小隼便勃然大怒曰:“世无英雄,竟使竖子成名!如果不是我忙于考试,又怎么会让这个叫什么久留岛龙夫的日本人抢在前面!”又翻了一下扉页才发现第一版印刷于1980年3月份,于是?ING。
其实相信很多人和小隼一样,《“明斯克”号出击》都是我们开始接触架空军事小说的起点。尽管这是一本立场和角度都很难让我们认同的作品,但是终究为那些和我一样喜欢幻想的男孩们打开了一扇别样的大门,它的出现似乎告诉我们一个本不值得惊奇的现实:原来历史和战争都可以架空和虚构。
今天小隼重新拾起昔日的梦幻,或许有向《“明斯克”号出击》一书致敬的意味。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只有在当那段历史永远成为过去之后,人们才能真正从容的予以面对吧!');
上架声明
说句实话,《决战1984》能够在起点上架对于我和绿窗幽梦这两个已经在网络军文圈中肆混多年的写手而言,多少还是有些惶恐的。以至于惶恐到小隼不得不在拜读了很多起点大神的“同类作品”,最终才勉强压制住心中的那份不安,写下以下这些文字。
其实算起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那些拙劣的构思和文字已经有些年头。但是在起点这个平台上,无论是红色猎隼还是绿窗幽梦,对于大家而言都还是较为陌生的面孔。正所谓“人生若只如初见”,有些时候,我们总是会以过去来衡量一个人或某个事物,然而却往往忽视了太阳每天升起之时,我们所面对的便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决战1984》在起点得以上架,对于我和绿窗幽梦而言,或许都将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一个真正的起跑线,在此小隼除了要感谢那些长期以来,一直在支持我们的朋友之外,更希望他们能一如既往的关注我们、支持我们,并在这本或许不能算是全新的作品中,看到我们在各个方面的改变。
红色猎隼拜上。');
(新版)楔子:重返铁幕(一)
“欢迎来到美丽的白湖!”坐在俄罗斯联邦安全局那依旧带着浓郁苏联时代风格的囚车之中,我一路颠簸着来到了我这次并不愉快的异国旅行的终点站―位于北极圈附近,深入俄罗斯西北部内陆的水域―白湖。虽然生性豪爽的俄罗斯人习惯将这片总面积达到9万平方公里的水域称之为“湖”,但事实上这里却是如假包换的海洋―它是巴伦支海在俄罗斯大地之上的延伸部分。
和之前所获知的相关资料之中的描述完全吻合,由于所处的纬度极高,因此这里的气候比其辽阔而残酷的西伯利亚更为寒冷,一年中约有200多天被白雪茫茫的冰层覆盖着,由于阳光照到冰面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射,致使人类视觉之中所能看到的海水也是一片白色。而我就要这片苍白而无情的世界来开始我在俄罗斯的牢狱生涯。
作为一名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核物理专业的留学生,我被俄罗斯联邦安全局逮捕时的罪名是在校就读期间“在俄罗斯进行了非法的情报搜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完全可以算是一起冤假错案。因为在这整个所谓“俄罗斯核武器技术泄露”案的开始到结束,向我提供大量核武器资料的俄罗斯科学院新西伯利亚核能技术研究所都处于主动地位,随着铁幕帝国的轰然倒塌,集中了前苏联时代绝大多数科研力量,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础研究中都取得过众多世界一流的成果的俄罗斯科学院长期以来都处于嗷嗷待哺的状态。
不仅许多科研项目由于缺乏资金而陷入停顿,就连许多专家学者的工资福利都无从解决。近几年来,虽然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增长,联邦国家财政状况有所好转。莫斯科方面每年大幅度增加对科学、高新技术和职业教育领域的预算投入。但是也主要集中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方面,地处荒凉的新西伯里亚科学城依旧处于积弱不振的状态。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人才外流和科技资料的贩卖自然也就屡禁不止。相对于西方而言,其实我的祖国在这个方面作的还算是比较斯文的。要知道就在我被投入这所俄罗斯著名的监狱之前不久,就有三名越南公民因为涉嫌在俄罗斯非法收集防空导弹系统的有关资料被逮捕并被驱逐出境。
以至于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局长帕特鲁舍夫不无愤慨的说:“不仅一些二流的情报国家在俄罗斯加紧活动,而且一些甚至很难想象拥有情报机构的国家也加紧了在俄罗斯的情报收集活动。”但是这一切又有什么办法呢?谁让曾经拥有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情报机构的国家此刻就象一座无人看管的宝藏呢!
在两名高大但却体形明显偏胖的俄罗斯联邦安全局人员的押送之下,我迈着沉重的步伐走过两座摇摇晃晃的木桥,这是进入这座代号为:OE-256/5号监狱的唯一的两种办法之一,另外一种则是乘坐监狱所提供的军用冲锋舟。虽然围绕着OE-256/5号监狱白湖据说是俄罗斯最美丽的地方之一,但是在这个季节里无论是我还是负责押送的俄罗斯人显然没有泛舟湖上的心情。
和我所到过的大多数俄罗斯地方一样,建造于前苏联时代的OE-256/5号监狱同样充斥着阴冷而破旧的气息。斑驳而高大的狱墙之上,一个个富有俄罗斯风格的了望塔上全副武装的警卫正警惕的注视着周围,牵着一条条壮硕而凶猛的高加索犬的狱警在我前行的方向列队而过,这些据说可以一口咬断人脖子的猛兽的血统据说缘自于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西征时的军用獒犬,而苏联时代更进行了一系列的基因改良。
看着那一对对和俄罗斯人一样夹杂着凶悍和憨气的瞳孔,我多少感觉到了一丝监狱的阴郁气氛。进入OE-256/5号监狱之后,我就被要求把随身物品全部拿出来,甚至是我的腰间的皮带、鞋带都被要求上交了。而随着一扇一扇铁门打开,然后在我身后重重的关上,我被带到了一间没有窗户的房间里面,在我面前出现的一个秃顶而干瘦的俄罗斯老头,他就是这座监狱的最高主宰―监狱狱长瓦希利。斯米诺夫。
凭心而论斯米诺夫比之前的照片上看起来更加衰老也更加不可捉摸。“俄罗斯有许多犯人占主动的监狱,甚至地方长官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得与犯人的头儿商量,但这儿不同,我们控制着一切。当然,有时我也对派我的人只带着笔记本去对付地球上最凶恶的人感到担心。但从来没有一个犯人从这里逃出去。他们甭想通过挖地洞逃跑,因为牢房下面都是水。他们也甭想游过河逃生,我们的警卫可以开枪射中伏尔加河里酒瓶。”他抽着由劣质的烟草制成的香烟,重复着他对于每一个来到这里的囚徒都会重复的话语。他眼神中的混浊和随意,竟让我有一种自己真的要在这里待上好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