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新莽王朝 >

第28章

新莽王朝-第28章

小说: 新莽王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皇族近亲支系的后裔,凡因犯罪而被褫夺宗籍的,全部恢复原身份。
第三,全国职位相当于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凡是年老退休的,以原俸禄三分之一作为退休金,直到死亡为止。
第四,对于鳏夫寡妇等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以及破产失业的平民百姓等弱势人群,政府都给予生活补贴或者经济补偿。
在王莽授意下出台的这项政策,真是无所不包,几乎对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施予了恩惠。这一政策出台后,群臣称颂,万民讴歌,王莽的威望如日中天。
人们都在传说,安汉公恩润四海、泽及鸟兽,真不愧是周公重生啊!

(十)炉火纯青

事实上,当时虽然王莽在朝中权势显赫,却并未达到伯父王鳯当年“一言九鼎”的地步。当时的听政形式是,皇帝刘衎年幼,一切朝政都由太皇太后王政君代为处理。当然,由于王政君年迈体衰,精力不济,加上王莽又是最信任的人,一切朝务都由王莽在实际上打理。
在进位安汉公之前,王政君与王莽姑侄两个,是一条藤上系着的两颗苦瓜。他们的心思基本上是一致的:尽一切所能,夺回最高权力。
王莽使出的一切权谋,都是围绕着这一根本目的来进行的。在王政君的“配合帮助”下,王莽坐稳了朝廷的头把交椅,完全控制住了局面。
然而,“人心不足蛇吞象”,自打坐上了这个“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宝座,王莽的心思却又突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的脑海中,一直在翻腾着,一直在苦苦思索着一个问题:“如何才能令让王氏家族永保富贵,万世不绝?暗礁重重,不得不防啊!”
王莽的担心是有道理的,绝非杞人忧天。现在的王家虽然权势显赫,如日中天,但是却隐隐地潜伏着危机。
太皇太后王政君七十多岁,风烛残年,没几天活头了。王莽本人也快五十了,还能支撑几年?王氏子弟的后辈中,虽然也不乏王闳、王去疾、王邑、王寻等青年才俊,可是由于当年汉哀帝刘欣的压制,致使他们的资历极浅,在朝中缺乏威望。
更令王莽担心的是,皇帝刘衎已经十岁了,再过五六年,他就要亲政了。假如不抓紧时间培养年轻后辈,巩固家族势力,一旦太皇太后与自己有个三长两短,后果不堪设想!
想到这里,王莽有些不寒而栗:我王巨君真心想做周公,皇帝却未必甘心做成王!也许,这又是一个孝宣皇帝。的确,假如皇帝刘衎是类似汉宣帝那样城府幽深的人,王氏家族岂不要重蹈霍氏家族的覆辙?岂不是要全部完蛋?
王莽虽然大权在握,但从行政程序上来说,一切奏疏都要最终保送太皇太后批准。王莽一想到这个,心中便好生焦躁:“老太太年纪大了,难免被人利用。若是被隐藏的对头们钻了空子,整出事来,如何得了?”王莽心乱如麻,却又不知如何是好。思来想去,他决定:先不管这些,先把权柄统统集中到我手上,然后再见机行事!
王莽不愧是权谋高手,经过几天的苦思,他终于想出了办法。他指使大司徒马宫、大司空王舜率领群臣上奏王政君:“太皇太后年事已高,理应安享清福。可是,如今各地二千石及更高级别官员的考绩陟黜,以及各州举荐的茂材、异能之士的选拔,都要经过太皇太后面试才能使用,真是太辛苦太皇太后了。臣等以为,这些小事都应交给安汉公主持办理,无须太皇太后亲自处理。”
选拔任用官员这样的大事,居然被马宫、王舜等人说成是无足轻重的小事!表面上是甘言如蜜,实则利口如刀,暗藏杀机。王莽这一招,实际上是要把原本属于王政君代行的大权,全部揽过来!
王政君现在已经整整七十二岁了,对于如此繁重的政务,确实也是力不从心。如果是倒退二十年,或者换了安汉公是别人,王政君当然会有所警觉。但是,她一见众臣都这样说,也就没有怀疑,同意了这个建议,自己也好乐得轻闲。
几日后,王政君下诏:“从今以后,除了加封侯爵之事以外,其余的日常政务,都由安汉公与四辅共同协商,然后再裁决处理,不必向朕禀报。另外,以后官员的政绩考核,茂材、异能之士的选拔面试,都放到安汉公的官署中进行,不必再入宫了。”王莽接到这个诏书,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如此一来,我的安汉公衙门,岂不是成了朝廷大殿了?我王巨君的权力,与皇帝有何两样?
大喜过望的王莽,岂能失去这样的机会?这一次,他一反常态,连个“让话”都没有,立即照单全收,接管了所有权力。
在安汉公署衙中,王莽利用考核官员政绩之机,将满朝所有官员一一接见。在接见中,王莽对他们嘘寒问暖,关怀备至,以示恩意。临走时,还以个人名义,赠送给官员们丰厚的礼品。这次,王莽真是不惜血本,自掏腰包。按照官阶不同,人人有份。上级给下级送礼,真是史上罕见。王莽的权谋手段是跟伯父王鳯学的,经过几次惨败的摔打、磨砺,他现已青出于蓝,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
从此,王莽的时代到来了……
 
第七章 步步为营

(一)苦心孤诣

元始二年(西元一年),王莽虽然贪恋权力,有了独断专行的苗头。但是,此刻他却并无篡位之心。他所做的一切,唯一的目的是:王氏家族长享富贵。伯父王鳯当年开创的基业,决不能毁在自己的手上。经过几年艰苦的努力,王莽终于当上了安汉公,完全掌握了朝廷大权,成了大汉王朝的无冕之王。
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他费尽心机,日夜操劳,将对头们一个个扫地出门,终于稳定住了局势。
然而,王莽大权独揽,引起了天下人的怀疑。有的甚至说:“安汉公王莽,野心勃勃,心怀叵测,必将有逆谋!”以右扶风名士申屠刚为代表,率先向王莽发出了责难之声。
申屠刚字巨卿,是右扶风茂陵县人。其第七世祖申屠嘉,在文帝时做过丞相,是汉初名臣之一。申屠刚性情质朴憨直,素慕史䲡、汲黯风骨,立志报效国家,打算此生要做一个大汉朝的忠臣。早年,他在右扶风做功曹,并不得志。
在家之时,申屠刚就对王莽的所作所为嗤之以鼻。当时,为了汲取历史教训,避免傅太后、丁太后驱逐王家之类的事再度发生,王莽下令:“禁止朝臣与汉平帝的外戚冯、卫二族交往,违者严惩不怠!”对此,申屠刚感到忿忿不平。他忧心如焚,认为安汉公王莽居心叵测,大汉王朝前景实在不妙。恰好,朝廷下诏各地举荐贤良方正,申屠刚也被右扶风推举成为其中的一员,来到长安做官。
在廷问对策当中,申屠刚写了长篇奏章,引经据典,指斥王莽有不臣之心:“臣听说当年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听取直言,礼贤下士,平均权力,广布恩宠,顺天地之心,举措绝无失当之处。然而,召公对周公独揽大权很是不悦,四方诸侯传布流言,都说周公有不臣之心!”
申屠刚又说:“如今圣主刚离襁褓,即位后就与至亲骨肉分离,与外戚断绝来往,不能互通亲情。况且汉家制度,注重外戚,推崇孝道,实是为了安定宗庙,以国家为重。眼下之计,应赶快派遗使者征召中山太后到京师,安顿别殿居住,使圣上与其亲属能够经常见面。再征召冯、卫两家亲属到京,只安排担任闲散官职,使他们能亲执武器,充当宿卫,以抑止祸患的发生。如此一来,谁还敢对安汉公造谣?流言自然会消灭。上可以令国家安定,下可以保全四辅之令名。”
申屠刚的这一奏章,首先当然是递交到了王莽的手中。看到这个奏章,王莽勃然大怒:“好小子,你有种!胆子也太大了!”他急忙入宫觐见王政君,奏道:“姑母,有人想把皇帝的外戚也弄进长安来,您说这该怎么办?请看,这就是他的奏章!” 王政君览奏大惊,喃喃地道:“可是,按照大汉旧制,这人说的好像也没啥错啊?”王莽嘿然一笑:“太皇太后,傅、丁两家的前车之鉴,您不会忘记了吧?这些年,我们王家吃的苦,难道还不够多吗?”王政君览奏色变:“嗯!你说的也是啊。依你之见,且当如何?”王莽森然道:“快刀斩乱麻!这等不知天高地厚的腐儒,赶出去!”王政君重重地点了点头:“那就按照你的意思去办!越快越好!”
几日后,王莽草拟诏书,以太皇太后王政君的名义下诏严厉申饬:“申屠刚妄引歪理邪说,曲解经义,着其罢归田里!”申屠刚丢了官,被遣送回乡为民。
可是,留言并未随着申屠刚的被贬出京而停息。各地对于王莽的流言蜚语还是屡禁不止,说什么的都有。对此,王莽实在是委屈莫名:我王巨君为了大汉江山,昃衣宵食,费尽心力,居然有人这样说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一门心思为王氏谋划长久富贵,有什么错?难道要等着第二个宣帝上台,杀了我王家的满门,你们才满意吗?
为了平息谣言,塑造公忠体国的形象,让天下人都知道安汉公就是周公在世,王莽立即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六月二十日,王莽为了作出某种暗示,以皇帝刘衎的名义下诏,加封周公之后裔。加封鲁顷公之八世孙——公子宽为褒鲁侯,以继承周公的香火。又加封孔光之孙、褒成君孔霸之曾孙——孔均为褒成侯,为孔子做万世之祭祀。
为了令天下人感激王氏的恩惠,王莽请王政君以太皇太后的身份下诏:“天下凡已判定有期徒刑的女囚,全部释放回家。但每月须缴三百钱的雇山钱(类似保释金),由官府雇人从事劳役。每乡核定一名贞节女子,免除她家的徭役。另外,为了鼓励农桑,朕决定派遣十三名大司农部丞,一人兼管一州,劝导农民农桑生产。”
九月,王莽下令,赦免天下所有囚犯无罪,一律释放回家。
为了获取令名,王莽在王政君的配合下,真是苦心孤诣,其情可感。的确,相对于汉成帝刘骜、汉哀帝刘欣这两位昏君,王莽的才能何止强了一星半点?
在王莽的治理下,国家的局面有了改善,大汉帝国慢慢走出泥沼,显示出了中兴气象……

(二)诛心之谏

到了元始二年(西元二年),随着王莽不断加强权力控制,朝廷的行政效率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内政方面,他施恩布惠,勤于政事,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事实上,王莽当政的这两年,一扫成帝、哀帝时期的萎靡之气,也赢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赞叹。王政君心中也是非常满意:“巨君真是好样的,有这么个好侄子,老身也就安心享请福了!”
可是,王莽的心中却并不踏实。他深知王氏家族十余年来一直低迷不振,自己在朝中的根基不稳。如果不能继续努力,一旦有个意外突变,自己随时都有可能被拉下马来。为了巩固权力,夯实根基,王莽决心: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让普天之下的所有人,都晓得我王巨君的威德!
这年春上,黄支国(今印度康契普纳姆)派使者不远万里,扬帆渡海而来,向朝廷贡献了一头罕见的动物——犀牛。王莽很是惊讶,亲自召见,亲自询问使者:“你们远道而来,真是辛苦了!贵国究竟在何方?走了多久了?”使臣答道:“鄙国在南方大海之中,距长安三万余里!我等走了接近一年,才来到这里。” 王莽大悦,厚赏使者,令其返回本国,请过望改年再派使者到长安进贡方物。
黄支国的进贡,令王莽的心中得到了很大的满足:看来,我王巨君还是有两下子的,连远在天边的蛮夷都不远万里前来贡献,真是史无前例!
外邦进贡这一意外事件,使王莽来了灵感:上下民众们普遍相信祥瑞图谶,如果祥瑞纷出,岂不是更有说服力?如此一来,我的地位岂不是更加稳固?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王莽抓住时人们的心理,开始了一系列暗中运作。
在王莽的授意下,有些地方官员心领神会,马上开始了行动。越郡官员首先奏报:“近日,本地发现有黄龙在长江中游动!”太师孔光、大司徒马宫早就是王莽喂熟的“看家狗”,立即上奏太皇太后:“安汉公威德所至,感动上天,出现了千古罕见之祥瑞。前有黄支国进贡犀牛,今日又有越郡发现黄龙,这就是明证!”孔光、马宫还奏称:“安汉公德高望重,堪比周公,臣等以为,应祭告宗庙,向列祖列宗报告安汉公的盛德!”
这两个“马屁精”的肉麻吹捧,顿时引起了大司农孙宝的强烈反感。他虽然年近七十,仗义执言的本色依旧不改。他草章上奏王政君,严厉驳斥孔、马二人的无稽之谈:“按照经书的记载,周公是圣人,召公是贤人。二人共同辅政,却对政见往往不和,总是在争论。通过争论,查漏补阙,最终共同中兴王室。二人虽然彼此不和,却并不影响其形象,的事迹,甚至被传为佳话。如今风雨不调,老百姓缺衣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