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炎黄与蚩尤 >

第4章

炎黄与蚩尤-第4章

小说: 炎黄与蚩尤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是共工氏、夸父氏,他们都称之为炎帝。
另一个需要辨明的问题是,神农氏不仅是农耕族团的盟主,也受到半耕半牧、半耕半渔猎等氏族部落的尊崇。神农氏虽然衰微,但仍然是天子,即天下公认的、天授的领袖。也正因为他的衰微,才引起群雄逐鹿,争夺天下共主地位。这里面有祝融氏、共工氏、夸父氏,还有东夷的蚩尤和来自游牧部落的轩辕。太史公交代的明白,轩辕在战败炎帝、擒杀蚩尤之后,是代替神农氏为天子的,说明祝融氏也好,共工氏也好,虽然也被称做炎帝,但还不是真命天子。
以上两个问题好象还没有引起人们太多地关注;但太史公对两次大战的顺序安排,却遇到了激烈的反对。有一种意见认为,黄帝同蚩尤的战争在前,炎帝和黄帝的战争在后。这种说法的影响几乎可同太史公的主张抗衡,在有关文章里随处可见。
黄帝与蚩尤大战在前的意见,源自《逸周书&;#8226;尝麦》里的一段晦涩难懂、好象还缺字短句的话,其大意是说:蚩尤与炎帝争地位,在逐鹿打起仗来;炎帝战败,走投无路,向黄帝求救。于是黄帝出兵打败蚩尤,将其杀死在冀州中部一个叫绝辔之野的地方。后来才有炎帝和黄帝的战争。支持司马迁的学者论证说,蚩尤是炎帝族后裔,炎帝战败后,他是为了给炎帝复仇才起兵讨伐黄帝的;所谓蚩尤四处追打炎帝的说法纯系子虚乌有。两派各持己见,到现在也没有妥协的意思。
根据《逸周书》提供的信息,我认为在炎黄、炎蚩两次大战之前,在蚩尤和炎帝之间确实发生过一次大战,不过炎帝集团的参与者不是神农氏,而是炎帝集团的重要成员共工氏。
共工氏是一个古老的姜姓氏族部落。据说在神农氏之前就开始兴旺,“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左传&;#8226;昭公十七年》引郯子的话说:“黄帝以云纪,炎帝以火纪,共工以水纪,大昊以龙纪”,竟把共工同黄帝、炎帝、大昊(伏羲)三大巨头并列,可见共工氏势力之大。
我最早是从毛泽东主席的诗词里知道的共工氏,他老人家后来称共工是英雄。诗词注解说,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典故出自《淮南子&;#8226;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古水潦尘埃归焉。”其实,共工不只与颛顼打过仗,在其他典籍里,还有他与蚩尤、祝融及高辛等交战的记录,内容和《淮南子》大同小义。
我们所以说蚩尤曾经大败共工,追得他无处藏身,只好去投奔黄帝,还有别的依据。《左传&;#8226;昭公二十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这位土地神是谁封的呢?是黄帝。《礼记&;#8226;月令》:“中央土,其日戊巳,其帝黄帝,其神后土。”说明后土,也就是句龙,后来成了黄帝的得力佐臣。
我们还可以查到共工氏后来投奔黄帝的蛛丝马迹。如今史学界认为,曾经治水失败的鲧,其实就是共工。“鲧”字的发音,是“共工”二字拼音的急读。再说,他们都是与水打交道的一族。
共工是什么时候又被称为“鲧”的呢?《山海经&;#8226;海内经》说:“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山海经》经里的所谓“生”,是表明所属关系。说明句龙投奔的是黄帝属下的骆明部。
共工氏后来一直声名显赫。尧舜时因治水不力和反对舜当接班人,共工和鲧都遭到罢官流放,而共工氏的后代四岳却辅助大禹,即鲧的儿子,治水成功。还有,周朝的开国元勋姜子牙,就是四岳的后代。看来,“霸而不王”的共工氏,在中华民族的融合过程中有过非凡的表现,应该把它写进五千年前那场伟大的战争史诗里。
炎黄时期地略辨
    ——《炎黄与蚩尤》相关之六
对于炎黄时期的地略,最受关注的莫过于“阪泉之野”和“涿鹿之野”。根据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8226;五帝本纪》中的记载,阪泉之野是炎黄大战的地方,涿鹿之野则是黄帝与蚩尤交战的主战场。古今学者普遍认为,阪泉就在涿鹿,两次大战本来发生在同一个地方。也有个别学者论证说,两次大战原本就是一次大战,我们这里姑且不论。
阪泉或涿鹿在什么地方?也就是说,揭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序幕的舞台究竟在哪里?这可是个重大课题,自古一来就争论不休。近些年来各地都在开发旅游资源,纷纷把祖宗从尘封的历史里请出来,借其知名度号召国内外游客,因此对地名权的争夺就更主动一些,也更功利一些。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发挥了作用,想要取得共识怕是很不容易了。
关于远古那两次大战的古战场所在地,就眼下手头查到的资料看,就有六处之多了。综合古今专家的意见,现在位于河北省的涿鹿平原,应该是涿鹿之野、阪泉之野的首选之地。为验证古说,太史公曾亲自去调查过,一孔叫做黄帝泉的泉水至今仍在汩汩涌淌,流传在当地的许多传说,也增加了不少说服力,令众多的古史专家深信不疑。我到涿鹿去旅游,当走到横穿涿鹿平原的桑干河时,忽然冒出个念头,桑干河的“桑”字,是否也和到处植桑养蚕的嫘祖有关呢?她可是黄帝的正妻,应该在轩辕之丘居住过。咱们是门外汉,随便说说而已,算不得数的。
第二种说法眼下也在宣传。属于北京地区的官厅水库一带,有两个村庄,叫上阪泉村和下阪泉村。有学者提出,这地儿就是炎黄决战的阪泉之野。作者粗略估计了一下,阪泉村和涿鹿平原虽然分属两个省市,但距离却不过二、三十公里,这对于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来讲,实在不好区分彼此;如果考虑到五千年的岁月磨损,这点差距可以忽略不记。
第三种意见说,位于河北省中部的涿州就是涿鹿之野所在地。唐朝司马真《史记索隐》说:“或曰,黄帝斩蚩尤于中冀,因名其地曰‘绝辔之野’。”涿州也有个“涿”字,又靠近“中冀”,此说也不无道理。至于“阪泉”二字,凡有泉水的山坡皆可谓之,在太行山山麓可以找出多处来。
第四种意见说阪泉在山西运城市盐湖附近。北宋沈括的读书笔记《梦溪笔谈&;#8226;辨证一》:“解州盐池方一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皆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阪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
第五种说法,认为涿鹿的前身叫彭城,就是今天的徐州市;第六说是炎黄、黄蚩大战发生在中原。
我认为,两次大战应该发生在涿鹿,那里是农耕和游牧交汇的地方。有一条规律,越靠近自己的国门,人民发挥出的反抗能量越大。黄帝正是利用天时、地力、人和才战败了对手。炎黄大战可能在阪泉最终结束了战斗,而蚩尤“九战九胜”之后首次在逐鹿吃了败仗,在撤退的路上又在“中冀”被围歼,他本人最后在《山海经》所说的“凶黎之谷”遇难。“凶黎之谷”也许就在运城一带。历史上许多战事都是这么离离拉拉完成的,不一定是经过一次大战都解决得干净利索。此外,黄帝肯定在中原一带和周边打过仗,那是他打败蚩尤、进入中原以后的事。
蚩尤的根据地应该在冀鲁豫交界一带。《路史》引《启筮》说:“蚩尤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九淖在哪里?当时能找找到这个“淖”(nao)字的地方,就是颛顼的母亲淖子。颛顼是继黄帝之后的“五帝”之一,他的坟就在濮阳市内黄县境内。2005年我去时,刚召开过祭奠大会。墓冢很大,上面长满了树,有明朝立的石碑。离颛顼墓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座同样大小的帝喾墓。帝喾也是“五帝”之一,接替颛顼排第三位。《山海经&;#8226;海外北经》:“务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大概指的就是此地了。
《山海经&;#8226;海内经》:“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寒流。寒流…取淖子阿女,生帝颛顼。”在这里,淖子是昌意的儿媳妇,颛顼是他的孙子。另一种记述把寒流排除在外,说颛顼是昌意的儿子,他的母亲叫女枢。
我第一次理解淖子的涵义是在内蒙古。在高高低底、线条流畅的丘地草原上,间或透出一汪汪湖水,十分诱人,当地人称其为淖子。我忽然明白了,如今一马平川的华北大平原,远古时并不是这样的,而是丘和淖子的组合;后来,黄河携带大量泥沙扫过这片不断受到海浸的地带,才硬是把它淤平了。怪不得春秋战国时代这里的城市多以丘名之。
在夏朝时,濮阳叫作帝丘,可能是因为颛顼大帝居住在这里而命名的。在颛顼未登地帝位之前,也就是在蚩尤、淖子时代,这里叫什么?我认为叫阳丘。因为颛顼的帝号叫高阳,《史记索引》引张晏的话说,颛顼是以他的出身地高阳做为帝号的。“高”应是做修饰用的,阳丘是他的氏族祖居地。
后来,《诗经》里出现过一个叫顿丘的城市,在淇水东岸,应该就是这个地方。
寿丘在曲阜,是少昊国国都,如今那里还有少昊墓。共工氏应在河南境内太行山的东麓和南麓,由西向东的河流经常给居住在下游的祝融、颛顼等部落造成水患,从而引发战争。卫辉市境内有个古共国,应是共工氏聚居的地方。那一带还有一条河,叫洪水河,在京珠高速公路上可以看到,可能和共工氏有关。“洪”字是从“共”字来的,传说共工氏“振滔洪水”,因此成了洪水的代名词。
邢天小传
    ——《炎黄与蚩尤》相关之七
《山海经&;#8226;海外西经》记述了邢天的故事:“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干是盾牌,戚是斧子,短短三十余字,描绘出一位被砍掉头的英雄,顽强战斗的、活灵活现的形象。
一个人敢于“抛头颅、洒热血”,就已经被认为具有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若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无可质疑地达到了人生的至高境界。像邢天这样,虽然掉了脑袋仍不善甘罢休的精神,就更加难能可贵了。具有同样超高级精神的人,《山海经》里还记述了一位,就是炎帝少女女娃。她游东海时溺水而亡,但一股豪气不泯,化作精卫鸟从西山叼来细木微石,决心填平沧海。陶渊明赋诗说: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邢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人性是在精神世界里得到升华的。陶渊明高度赞扬邢天和精卫死而不屈、战斗不息的精神。人总是要死的,如果有机会展示自己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虽然达不到目的,也不会感到懊悔。
邢天是什么人呢?他为什么与黄帝争起神来呢?宋朝的罗泌在《路史&;#8226;后记三》说,“(神农)炎帝命邢天做扶犁之乐,制丰年之咏”,可见他是炎帝族的臣属。从这句话里也可以推知,邢天精通牛耕技术,颇通音律,应该是炎帝族团中一位文武双全的人,且与神农炎帝关系密切。作为游牧部落的黄帝,在涿鹿打败炎帝和蚩尤后,南来向农耕文化地区深入,遭到农耕部落的激烈反抗。邢天也许就是在保卫家园、或者是在给炎帝复仇的战斗中,与黄帝发生争斗而殉难的。
我推测,邢天的故事发生在河北省邢台一带。邢台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最早见于《竹书记年》:“商祖乙九祀圮于耿,迁邢”,说的是商代祖乙居住的城市耿,毁于洪水,后迁居到邢。商朝的祖乙年间距今约3300年,既然他迁来时邢就已经存在了,说明邢比祖乙还要早。
在夏、商之际,或在其以前,除了邢天,再找个有名望的“邢”字是很困难了,把邢台与邢天联系起来,是剩下来的唯一选择。我们可以推测,源于邢天的“邢”可能有两种产生途径:邢天是一个氏族的姓氏,因此其居住地也以邢为名传世。再一个可能是,邢天本来是一个无名氏,被黄帝砍掉脑袋后,才得了个名字叫刑天。因为头长在人体最上端,呼做天;砍头就是用刑,被砍掉脑袋的人叫刑天,也说得过去。古代的同音字有不少是通用的,刑、邢、形本来是不分彼此的;在不同的书籍里,刑天、邢天和形天经常是交替出现的。
蚩尤也被认为是为了给炎帝复仇才出兵讨伐黄帝,他与黄帝的最后一场决战发生在“中冀”,《周书&;#8226;尝麦》:“…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名之曰‘绝辔之野’”。邢台距“中冀”不远,邢天在这里与黄帝相遇的可能性是有的。
还有一点不经之谈,可以供有兴趣的读者做参考:据说邢天人头落地后,他到处爬着寻找,想把头重新安上。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