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阴谋与仕途 >

第30章

阴谋与仕途-第30章

小说: 阴谋与仕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杀伐过重,这种暴虐和罪孽难逃后世人的口诛笔伐,恶名必然永负,遗臭万年不止。

第五编  夺门之变 第71节:乱世阉人(1)

    第五编夺门之变

    明王朝自〃靖难之役〃后,国内安定三十余年。此三十余年位于本世纪(十五)初期,是中国人民在明王朝统治三百年中,惟一的比较幸福的日子。……宦官的灾难虽然已经萌芽,像交趾监军马骐竟逼使交趾脱离祖国,即是一个恶兆。可是马骐终于受到惩罚,社会还有一线光明。而三十年之后,宦官时代降临,连这一线光明也都消失,而终于完全黑暗——

    柏杨《中国人史纲》

    赖于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清袁枚

    英宗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三杨、胡濙、张辅,皆累朝勋旧,受遗辅政,纲纪未弛。独以王振擅权开衅,遂至乘舆播迁。乃复辟而后,犹追念不巳,抑何其感溺之深也。前后在位二十四年,无甚稗政。至于上恭让后谥,释建庶人之系,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明史》

    《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乱世阉人

    大明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七日清晨,一个人坐在玉辇上被人簇拥着向奉天殿行来,这个人就是当时的太上皇,曾经的皇帝英宗朱祁镇。众人七手八脚地将朱祁镇推上了皇帝的宝座,在南宫中已经〃修养〃了七年之久的朱祁镇突然再次出现在奉天殿。在宫门外等待上朝的文武大臣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惊得目瞪口呆,乖乖地进宫列班参拜,英宗朱祁镇就此复辟,时隔八年再次成为大明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他的仇人,同时也是他的弟弟,当时的皇帝景泰帝这时正在病中,当他听到皇位被哥哥夺走时,说了一句令人费解的话〃兄为之甚善〃。英宗朱祁镇怎么会成为太上皇?为什么在南宫〃修养〃了七年?是什么人将英宗再次推上皇位?他们的目的何在?满朝文武大臣为何毫不抗拒地接受了英宗?当时的皇帝景帝为何会有这么怪异的反应?这一切都要从二十二年前说起。

    大明王朝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明宣宗驾崩。皇太子朱祁镇继位,改明年为正统元年,是为明英宗。

    这时朱祁镇只有九岁,是明代开国以来继位时年龄最小的一个皇帝。他的父亲明宣宗朱瞻基虽然做皇帝的时间不算很短(十年),但是英年早逝,〃享年〃三十八岁。朱祁镇小小年纪就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同他的祖辈等人相比,朱祁镇的皇位之路算是非常轻巧了。开国皇帝朱元璋造反起家,小时穷苦,孤身一人打下天下,辛劳自不必说。建文帝就惨得很了,还没登基就得考虑自己的亲人(那些外地藩王)会不会来抢自己的皇位,以及什么时候来抢这个问题。而后跟叔叔朱棣整整打了四年,落了个生死不明的下场。永乐帝朱棣的皇位是从自己侄子的手里夺来的,名不正言不顺,不但在生前,而且在死后都背着篡位者的名声。朱祁镇的祖父仁宗朱高炽身体残疾,屡次被自家兄弟朱高煦构陷,多次遭朱棣怀疑,差点被废。朱祁镇的父亲宣宗朱瞻基差点成了再版的建文帝,叔叔朱高煦曾设计在他从南京回北京登基的路上等着他,替他回北京登基,他的皇位也是来之不易。朱祁镇得天独厚,他是宣宗朱瞻基的长子,刚生下四个月就被封为皇太子,这个皇帝做得轻巧之极。

    留给他这个太平天子的,是富裕安定的大明帝国。经过十一年的〃仁宣之治〃,大明帝国国泰民安,政通人和,百姓乐业,仓廪丰足。

    留给他的还有五位顾命大臣——杨士奇、杨荣、杨溥、张辅、胡濙。前三人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杨〃。著名的〃仁宣之治〃就是在仁宗、宣宗二帝和杨士奇、杨荣、杨溥三臣的共同努力下实现的。张辅是靖难之役的名将张玉的儿子,曾率军平定安南(今天的越南),战功赫赫。胡濙曾替朱棣天南海北到处寻找建文帝,也是元老重臣,能力颇为出众。

    除了这五位顾命大臣之外,明宣宗还给朱祁镇留了一座靠山,他就是朱祁镇的奶奶——张太皇太后。这是宣宗苦心积虑安排的第二道保险。当她做仁宗的皇后的时候,〃中外政事,莫不周知〃。当她做宣宗的皇太后的时候,〃军国大事,多禀听裁决〃。宣宗驾崩前,特地在遗诏上写明朝廷大事要禀明皇太后。宣宗驾崩后,宫中谣言纷纷,说是要奉迎外地藩王为帝,张皇太后召集群臣,指着朱祁镇说:〃这就是新的皇帝。〃谣言于是止息。所以,张太皇太后不仅是朱祁镇的保险,而且是朱祁镇的靠山。

第五编  夺门之变 第72节:乱世阉人(2)

    为了大明江山,宣宗已经考虑得够详细的了。他的苦心尤其体现在他选择张太皇太后辅政这件事情上,他选择的五位大臣虽然都是栋梁之材,但是朱祁镇终归是手握最高权力的皇帝,是这个庞大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名分有别,这五个人并不一定能约束得了朱祁镇。所以他又选择了张皇太后(当时张氏还是皇太后)扶助朱祁镇,在这样的双重保险下,朱祁镇即使什么都不干,也能稳稳当当地做个明君。

    当然,明宣宗命张皇太后扶助朱祁镇,这其中也有防备五位顾命大臣专权跋扈,防止皇权旁落的用意。

    朱祁镇接收的遗产实在是太丰厚了。凡事不可能十全十美,朱祁镇自然也是如此,明宣宗留给朱祁镇的还有一位名叫王振的阉人。

    就是这个阉人王振差点颠覆了大明江山,如果他不是最后死于战乱中,估计免不了会有蒙古间谍的怀疑。王振能酿成滔天巨祸,首先应归咎于宣宗于宣统四年设立内书堂一事。这一年,宣宗调用饱学之士,开始教习宦官读书写字,就读人数多达四五百人。这是一件影响极其深远的事情,大明王朝直到1644年灭亡都受到这一事件的阴影笼罩。

    胡惟庸案后,朱元璋废掉丞相,帝国大事小事事必躬亲,虽然每天都像是在服苦役,但朱元璋宁可受苦受罪也不假手于人,一边累得腰酸背痛,一边享受做皇帝生杀予夺的乐趣。到宣宗朱瞻基时,朱瞻基受不了朱元璋那般没日没夜地体力劳动,于是找了两帮人帮他干活,这两帮人就是内阁和太监。内阁负责票拟,太监负责批红(太监是明代宦官的最高职位,以下有少监、监丞等职位,到后来太监才成为所有宦官的尊称),自己则保留最终决定权。票拟,又称条拟,就是内阁大臣将内阁对大臣奏章的意见拟好,写在小纸条上,然后贴在奏章上送入宫中交由皇帝最后裁决。批红是指太监根据内阁大臣票拟的意见,用朱笔加以批示,所以称为批红。皇帝坐镇中间,保留最终决定大权。这个如意算盘打得相当不错。

    费正清先生在《费正清论中国:中国新史》一书中曾这样评价朱元璋自以为得计的〃蠢举〃:〃明太祖废除宰相和中书省,等于将文官属僚斩了首……因此,明朝的皇帝不得不藉助于身边的随侍者(内廷)来理事,进而变成行政、军事,以及其他特殊事物都要靠太监去办。到后来,宫中太监人数高达七万人。〃

    因为再好的制度也要人来执行。朱元璋那一套能够行得通,前提条件是他精力超强,甘愿以苦为乐,并且乐此不疲。朱瞻基的算盘要打得响,前提条件是他不放弃最后的决断大权,不做甩手掌柜。如果这些前提条件不满足,制度的破坏是可以预见的。最终决定权是皇帝的最后手段,如果这个权力也放弃了,那么皇帝也就被彻底架空了。而能够获取这个最高权力的必然是皇帝身边最亲近的宦官。

    朱元璋时期,对宦官防范甚严,并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专门铸造了一块铁牌,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以示儆戒。如果哪个宦官想体验一下弄权的感觉,朱元璋是不会给他这个机会的,而且十有八九会让这位宦官不得好死。朱棣虽然重用宦官,但同时对他们的防范也很严密。所以直到宣宗之前,宦官一直都是比较规矩的,不敢越职擅权。宣宗不仅打破了朱元璋〃宦官不许识字读书〃的祖训,设立了内书堂,而且亲近宠信宦官,司礼监太监金英和范弘受到的荣宠远在一般大臣之上,竟然收到了大臣们都很难得到的免死诏。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宦官专权的种子就这样在宣德年间种下了,然后很快发芽、开花。恐怕朱元璋也不会想到,仅仅到了明英宗时就出现了明朝第一个权倾朝野的太监——王振。

第五编  夺门之变 第73节:飞来横祸(1)

    2。飞来横祸

    土木之变是一场横祸,之所以称为横祸,是因为这场祸事,几十万士兵和几百名官员的牺牲,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张太皇太后死后,三杨凋零,根本就压制不住受英宗宠信的王振。王振小人得势,权倾朝野,作威作福,残害朝臣。最后,不知天高地厚的他竟然异想天开地挟持着英宗去迎击蒙古铁骑,终于酿成了土木之变的滔天大祸。制度与人的双重作用导致了这场险些葬送大明王朝的横祸。

    王振是山西蔚州(今河北蔚县)人,因为他有点文化,入宫后就被宣宗派来服侍太子朱祁镇。王振为人狡黠,善于阿谀奉迎,英宗从小就由他侍奉起居,对他言听计从,甚是亲近,竟然不呼姓名,称这个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的王振为〃先生〃。能把太子哄得团团转,想不发达都不行,英宗继位后仅八个月,王振就被提拔为司礼监太监。

    不过,王振现在的职权虽然重要,却还不敢为所欲为,因为在皇帝上头还有一尊大佛,当时张太皇太后还健在,王振还不敢兴风作浪。张太皇太后要杀王振,估计不比捏死一只蚂蚁困难。所以王振虽然时不时地搞点小动作,玩点小花样,大事是绝对不敢做的。

    王振虽然目前还处于熊市,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但他有一个张太皇太后和五位辅政大臣都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他的年龄。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六个人,尤其是〃挡路巨石〃的张太皇太后肯定是活不过自己的。也就是说,双重保险是有时间限制的。人会老会死,只要不在张太皇太后死前犯事,只要不出意外,王振在这场寿命比赛中铁定赢。张太皇太后的死日就是王振的出头之日。

    张太皇太后一直活到正统七年。这七年中,王振一直不敢过于放肆。即便这样,张太皇太后还要时不时地敲打他几下。王振只能忍耐下去,夹着尾巴做人,这是王振最明智的选择。

    祸根是可以潜伏很久的。谁也不会想到整个大明王朝会差点坏在这个阉人手里,这其中包括明宣宗和张太皇太后。也先能够这么容易地取得土木之变的胜利,王振〃居功至伟〃。英宗七年,张太皇太后去世了。王振终于熬出了头,可以大声呼吸了。历史从此进入了〃王振时代〃。

    倚仗明英宗的宠信,王振开始施展自己的〃抱负〃,压制群臣,专横跋扈,〃生杀予夺,任己爱憎〃。明代宦官专权的局面从此开始形成。

    王振当权,意气风发,俨然皇帝老大他老二,穷奢极欲,大兴土木。〃所忤恨,辄加罪谪。〃侍讲刘球上书陈述朝政得失,其中有对王振的讽刺语句,王振立时将其逮捕,又指使锦衣卫指挥马顺将其肢解。御史李铎见王振不跪,被贬到铁岭卫喝风吃土当兵去了。锦衣卫王永不满王振的作为,匿名揭发王振的罪行,结果东窗事发,王永被凌迟处死。

    王振大权在握,群臣争相阿附,连公侯勋贵外戚见到王振也要称之为〃翁父〃。王振收受贿赂,结党营私,一时间气焰熏天,不可一世。外地官员进京朝觐,都得去拜见王振,见面礼至少黄金百两。凡不顺从者,动辄下狱。当时还只是兵部右侍郎的于谦也因不肯阿附王振,遭王振嫉恨,被下到狱中。若不是于谦名气大,山西、河南的官民纷纷上书鸣冤,连藩王也出来为于谦说话,于谦早就死在狱中了,当然就更不会有后来的北京保卫战了。连朱元璋立的那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的铁牌也被王振偷偷搬走销毁了,没有人敢提出抗议。

    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固然英宗是在王振的照看下长大的,王振对少年朱祁镇的影响无比巨大,但是随着朱祁镇的年龄增长,他分辨是非的能力应该有所提高,结果他对王振还是一如既往地信任,土木之变前如此,土木之变中也是如此,被擒受辱后还是如此,夺门复辟后仍是如此,一直到死,英宗都不愿相信王振是个祸国殃民的奸臣。这两个人,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