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谋与仕途-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读者也不要突发奇想,猜测可能是世宗自己导演了这场戏。世宗要罢免张永德,直接一道命令就可以了,根本就用不着耍这些花样。
不过,赵匡胤是受益者,这是确切无疑的。别人斗来斗去,最后反倒便宜了一边的赵匡胤,让他轻轻巧巧地把胜利果实捡了去的可能性也是比较小的。赵匡胤又不是道德标兵,以他处心积虑安插亲信、结交权贵的手段和心计,以及他后来发动的兵变的行为来看,无论怎么说都洗脱不了嫌疑。
世宗当然明白这件事情背后肯定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要借自己的手来除掉张永德。世宗自己也想解除张永德的威胁,所以将张永德从要害部门调走,从这点来说,世宗确实是遂了幕后黑手的心愿,不过接下来他就挑选了心目当中最可靠、最忠诚的赵匡胤继任殿前都点检。他自认为对赵匡胤有知遇之恩,赵匡胤绝对不会篡夺自己后代的江山。
世宗对赵匡胤有知遇之恩。赵匡胤几年之间就升到殿前都指挥使这个高位,成为殿前司的领导人之一,固然是他作战勇敢、奋不顾身,却与世宗的有意栽培和提拔分不开。世宗没有想到的是,这样的恩义加上如此的信任还是没有抵得过赵匡胤对权力的追求,柴荣死后刚刚半年,赵匡胤就篡夺了柴家的江山。所谓君臣恩义不过如此。
第三编 陈桥兵变 第40节:谁主沉浮(1)
3。谁主沉浮
世宗低估了权力对人们魔力般的诱惑,权力面前,恩情、爱情、亲情等等统统不值一钱,都要乖乖地给权利让路。即使恩情、爱情、亲情还有一点用处,那也是因为它们可以换来丰厚的利益,获取更大的权力。
显德六年(959年)六月十九日,世宗柴荣病死,只有七岁的柴宗训继位,由年轻的符太后听政,宰相范质和王溥辅佐。
紧接着,七月,朝廷下诏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为淮南节度使,副都指挥使韩通威太平节度使,赵匡胤为归德节度使。
从世宗去世到陈桥兵变这半年里,赵匡胤抓紧时间行动,将殿前司变成了自己的亲兵机构。原来一直空缺的殿前副都点检和殿前都虞侯一职,分别由赵匡胤的好友慕容延钊和王审琦出任,而石守信当时已经担任殿前都指挥使。整个殿前司系统都掌握在赵匡胤的手中。而殿前司的竞争对手侍卫司原本不弱于殿前司,此时它的最高长官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另有一批侍卫司的军官也被调走,侍卫司的力量大为削弱,无法与殿前司相抗衡。副都指挥使韩通虽然留在京城,却孤掌难鸣,难有回天之力。
至此,整个朝廷已经成为赵匡胤的囊中之物。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动手的借口了。
既然只欠东风,赵匡胤也就不必坐等东风吹起,干脆来了场人造风。这就叫功夫不负有心人。
960年,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忽然从镇州、定州(治所分别在今河北正定和定县)传来军情急报,契丹与北汉合兵南下进犯。这个东风大得很,大到震动整个朝廷,影响整个北周。北周朝野震撼。柴荣驾崩,柴宗训年幼继位,孤儿寡妇这种时候最怕的就是外患。真是怕什么来什么,而且是一下来了两个。这时柴荣去世刚刚半年,新继位的小皇帝年仅八岁,符太后也无统治应变才能,茫然不知所措。能够领兵退敌的舍赵匡胤其谁?范质、王溥商议之后,命赵匡胤率军北上御敌。次日,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率先头部队出发。
乱世之中,人心不稳,谣言最易随之产生。五代十国时期,力大为王,军人自立夺权的事情屡有发生,后周小皇帝如此年幼,主少国疑的事情在所难免,再加上契丹、北汉联合入侵,京城内更是人心惶惶。就在这时,不知从何处传出这样一个流言,说是大军发兵之日,众人将拥立点检赵匡胤为天子。当没有把握辨别流言真伪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宁信其有,而且越是慌乱,这条谣言越是传播得更广。鉴于每次兵变都会有抢劫等一类〃副产品〃发生,谣言所到之处,士民百姓纷纷收拾东西,出城避难。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外面乱成一团,宫廷对此却浑然不知,真是奇也怪哉。
陈桥驿
初三,赵匡胤率大军出发。当晚,部队停留在陈桥驿(今河南封丘县东南陈桥镇)。当天白天没有发生拥立赵匡胤为帝这等大事,不过也不是任何异常情况都没有。大军之中有一人名叫苗训,此人自称通晓天文,看到了太阳下面还有一个太阳(当然只有他一个人能够看见)。这种二日并存的说法暗示性相当明确,只要稍有脑筋的人都会明白是怎么回事。苗训把自己发现的这一〃天文奇观〃告诉了赵匡胤的亲信楚诏辅,并神神秘秘地跟他说:〃这就是天命啊。〃后事如何,史书上就没有记载了。不过推断起来,楚诏辅应该会迅速把这件牵扯到谋逆篡位的怪事汇报给赵匡胤得知。
不知是否苗训将自己的〃发现〃也告诉了其他士卒,大军扎营以后,将士们开始纷纷议论道:〃当今主上年幼,我等即使拼命打仗,也无人知晓。不如拥立点检做天子,然后北征也不迟!〃
如果说苗训的〃发现〃充其量不过一件怪异之事,那么现在军士们的议论就是不折不扣的泼天大事了。有一个军官李处耘把这一情况汇报给了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赵匡胤的心腹、归德军掌书记赵普。正说间,一群将士闯了进来,纷纷要求拥立赵匡胤为帝。赵普说:〃太尉对朝廷赤胆忠心,如果知道了你们的举动,一定轻饶不了你们。〃诸将相顾愕然,他们原以为只要说出拥立赵匡胤为帝,那么赵匡胤还不乐得屁颠屁颠的立马答应?没想到赵普说出这话来。这是他们原本没有想到的,有些人顿生惧意,就此散去。过了一会,这些人却又都回来了,与刚才不同的是,这次他们手执明晃晃的刀剑,纷纷叫道:〃此等大逆不道之事,即使偶尔在军中说起,为人侦知,也会身死族灭。如今我们计议已定,太尉若不听从我们的请求,我们也不能就此退却,甘受灾祸了。〃赵普又对这些人说:〃如今大敌当前,我们应该先考虑退敌,然后再讨论这些事情。〃这就是开玩笑了,只要稍有常识的人就知道谋逆之事绝对不能半途而废,一拖再拖。这些武将并不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坚决不同意。赵普知道这些人主意已定,再也不会萌生退意,满意地说:〃朝代更替,虽说自有天命,实则在于人心。昨日大军前锋已经渡过黄河,节度使们正在地方虎视眈眈,如果京城动乱,不仅外患不能解除,四方节度使也会趁机作乱。如果你们约束士卒,禁止剽掠,不让京城出现动荡,那么四方节度使也就不敢轻举妄动,你们也可以长保富贵,永享安乐了。〃这些将领听说能够长保富贵,永享安乐,自然无有不从,凛然听命。赵普、张光义连夜派衙队军使郭延赟回京联络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和殿前都虞侯王审琦做好应变的准备。
赵普
一场政变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赵匡胤哪里去了呢?他当天晚上或真或假地喝醉了,一直在帐篷里或真或假地呼呼大睡呢。
黎明五更时分,谋划政变的将士再也按捺不住,一齐涌向赵匡胤的寝所。赵匡义和赵普急忙入内向赵匡胤禀报。赵匡胤〃迷迷糊糊〃地被叫醒,慢悠悠起床穿衣间,环立帐外的将士已经纷纷拔出刀剑,高喊道:〃诸将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声震原野。赵匡胤还没有来得及答话,早已有人将黄袍披在他身上。众将士一起跪下,高呼〃万岁〃。这些人将赵匡胤强行扶上马,簇拥着他朝汴梁行去。
第三编 陈桥兵变 第41节:谁主沉浮(2)
读者读到这里,可能会觉得这些谋乱将士们不仅公然谋划政变,而且竟然以刀剑威逼赵匡胤,似乎赵匡胤不答应,就要动手干掉他,最后又强拥着赵匡胤回汴梁,其胆大妄为令人难以置信。其实这正是五代十国时期牙军的风格。
不明五代十国历史的人,往往想当然地以为这些士兵敢于相互串联,敢于挟刀剑威逼赵匡胤都是出于赵匡胤、赵光义和赵普等人的暗中策划和指使,整个过程就像是在拍电影,而那些士兵只是受蛊惑的无知之人。这种看法实在是低估了五代十国牙军的主动性和他们的能量。
原因还要从安史之乱讲起。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节度使拥兵自重,与朝廷抗衡。为了牢固控制军队,节度使一般都挑选精兵作为牙军(即亲兵或卫兵,乃是节度使的私兵,最早由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所设,这就是有名的魏博牙军)。唐末混战中,朱温终结了大唐帝国。后梁以及后来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由牙军发展而来的禁军都是军队的主力。
牙军因其超强战斗力成为左右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但事物都是两面的,这些牙兵往往桀骜难制,动不动就会反噬。牙兵恃宠而骄,多行不法,表现得非常积极活跃,〃民主〃意识浓厚,甚至敢逐去主帅,另选他人。例如前边提到的魏博牙兵,一百五十余年间,主帅史宪诚、何进滔、韩允中、乐彦祯、赵文弁、罗弘信的废立,都经牙兵之手。后梁太祖朱温则死于牙军刀下。历史上有名的后唐庄宗李存勖也是被叛乱牙兵乱箭射死,而叛乱的起因只不过是一则谣言,魏博牙军立刻军心动荡。这时魏博军节度使杨仁晸手下有个叫皇甫晖的人见局势混乱,便想混水摸鱼,来个富贵险中求,于是纠合同党劫持了节度使杨仁晸,逼迫杨仁晸同谋富贵。杨仁晸不从,被一刀砍死,乱兵便强行拥立指挥使赵在礼做乱。李存勖得到消息后,派出李嗣源前往魏州平乱。令李存勖想不到的是,李嗣源借机与乱兵合流,回攻李存勖。李存勖不肯拿出钱来奖赏手下牙军,手下牙军就不肯为他卖命,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本是个戏子,靠演戏坐上了这个职位。他见李存勖气数已尽,于是煽动士兵自谋富贵,果然一呼百应,应者云集。李存勖中箭身亡,一代英豪就这样死于宵小之徒。这些牙军的嚣张跋扈、胆大妄为由此可见一斑。
到世宗时,世宗借高平之战的机会,对禁军进行了整顿,骄横的禁军才稍微收敛一点。
甚至到了宋太宗时期,禁军仍然蠢蠢欲动。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太宗出兵燕云,一日夜里,太宗忽然不知所向,军心立时慌乱,这时就有人计划拥立太祖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为皇帝。后因太宗很快返回,这件事情才不了了之。
所以不要自以为是地将陈桥兵变这些禁军士卒看成是完全被动的棋子,只知道傻乎乎地听从上级将领的命令。这些士卒们是否受人蛊惑唆使,我们无法断定。不过以牙军甘为富贵冒生死之险的优良传统来讲,他们完全有可能自发作乱。我们不能因为赵匡胤是兵变的发动者就把所有的事情都推到赵匡胤身上,一口咬定是赵匡胤派人烧起了第一把火。不过,赵匡胤既然早已下定了政变的决心,如此重逾泰山的大事,怎么会呆呆地等时机会自己出现呢?时刻关注着事态的发展是一定的,做好了在背后煽风点火的准备也是一定的,如果士卒自发地生出异心,则在一旁火上浇油,如果士卒暂时没有生出异心,那么就挑唆催生出士卒们的异心。
这些禁军士卒将领都是一些投机分子,他们将自己的功名富贵押在了赵匡胤身上,希望自己的投机行为能够为自己带来巨额回报。士卒们出来当兵打仗是为了荣华富贵,哗变也是为了荣华富贵,奔的都是最直接最实在的东西,谁都不是傻子,会去做那没有好处的事情。先前哗变的那些士卒是这样,陈桥兵变的这些士卒也是这样,后来打算拥立赵德昭的人还是这样。说他们是些政治投机分子并不为过。后州开国皇帝郭威政变后,为了酬谢那些将他推上皇位的士卒,特地允许他们事成之日可以在京城大掠三日。也就是说,这些人可以以朝廷士卒的身份行土匪之实,公然进行抢劫,而且绝对不用担心受到追究。这等好事,哪个不抢着去做?
赵匡胤既然早已计划好一切,又怎么会像个傀儡一样,听凭那些投机的将士为所欲为。他挽住辔绳,严肃地对将士们说:〃你们既然贪图富贵,推举我为天子,我有号令,你们能听从吗?你们如果不肯听,这个皇帝我是不能做的。〃众将一听,纷纷滚鞍下马,齐声说道:〃一切听从皇上的命令。〃赵匡胤见这些人肯听自己的话,放下心来,对他们说:〃诸位兵变回京,少帝和太后是我们的主上,不得惊动侵犯;朝中公卿大臣与我同堂并立,也不得对他们有所欺凌;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