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1:太空漫游 作者:[英] 阿瑟·克拉克-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记录,数世纪以来这儿也发生过许多月震和流星撞击。
机器人在隧道外50米处停了下来。巨大的盖子缓缓移回原位,开始沿着螺纹旋转,像是个巨大的螺栓被旋进了山里。
“没戴墨镜的人,请闭上眼睛或移开视线!”
月面车无线电中传来了紧急的声音。普尔在位子上别过头去,正好看到月面车车顶上的一阵强光。当他转回头去望向尖峰山时,机器人只剩下一堆发红的熔渣。即使对一个大半辈子都生活在真空中的人来说,没有袅袅上升的缕缕轻烟,似乎还是非常不对劲。
“消毒完毕!”从任务控制室传出声音,“感谢各位。现在请返回柏拉图市。”
多讽刺啊!拯救人类的竟然是人类的疯狂制造出的产物!普尔想,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他又回头望着美丽的蓝色地球,她躲在云层之下,与寒冷的太空隔着一层补缀的雪白毛毯。在那儿,几个星期后,他希望能好好抱抱自己的第一个孙子。
不管隐身在星辰后面的,是什么天神般的力量和主权,普尔提醒自己,对普通人来说,重要的只有两件事,那就是“爱”与“死”。
他的身体还不到100岁,他还有足够的时间去面对两者。
尾声
“他们的小宇宙还很年轻,他们的神还只是个孩子。现在评断他们嫌太早,当‘我们’在‘末日’回去的时候,会决定谁该被拯救。”
致谢
最后的感谢
阿瑟·克拉克 于1997年
感谢IBM送我这个完美的、小巧可爱的Thinkpad 755CD,这本书就是用它完成的。多年来我一直被一个毫无根据的传闻所困扰——即HAL(哈儿)这个名字衍生自IBM字母的置换。为了解除这个“世纪之谜”,我甚至在《2010》中,让发明HAL的钱德拉博士极力否认这一传闻。然而,到最近我才放心,“蓝色巨人”完全不受这个联想所困扰,还非常引以为傲。所以我也不再继续澄清这一传闻了,并于1997年3月12日,把我的祝贺寄给了乌班纳市伊利诺大学所有参与哈儿“庆生会”的人。
我要向Del Rey Books出版公司的编辑沙皮罗(Shelly Shapiro)致谢。当我和文字交手之际,沙皮罗那长达十页的意见让这部作品增色不少。(是的,我自己曾是编辑,而现在已经不必忍受这种作者经常加给编辑的罪名——这个行业的人都是失意的刽子手。)
最后,诚挚地感谢我的老朋友,加勒菲斯酒店(Galle Face Hotel)的老板加丁纳(Cyril Gardiner)。在我写这本书时,他热情地提供我一间豪华宽敞的个人套房。在这段混乱的时光里,这是我的“宁静基地”。补充一下,虽然加勒菲斯酒店没有广大的、富有想像空间的景色,但是它的便利性远比木卫三甘尼米德优越。我这辈子再也没有待过比这里更为舒适的工作环境了。
就此而言,或许更令人鼓舞的是入口处所悬挂的牌子,上面罗列了百位光临加勒菲斯酒店的卓越人物。这些人中包括苏联航天员加加林(Yuri Gagarin),他是阿波罗十二第二次登月任务的成员,还有许多优秀的舞台及电影明星:格利高里·派克(Gregory Peck)、亚历克·吉尼斯(Alec Guinness)、科沃德(Noel Coward)、演出《星球大战》的卡莉费雪(Carrie Fisher)……还有费雯丽(Vivien Leigh)和劳伦斯·奥立佛(Laurence Olivier),两人都曾在《2061》中短暂出现过。我很荣幸看到我的名字列在他们之间。
在一家颇负盛名的饭店开始一项计划看起来再适合不过了:纽约的雀儿喜饭店——天才和假天才的温床——而且这项计划应该在另一间在大半球之远的饭店结束。不过窗外听见的,不是记忆中西23街那遥远和温柔的街人车声,而是近在咫尺、风雨大作的印度洋咆哮,感觉很奇妙。
就当我在写这篇致谢词时,我很遗憾得知加丁纳在几个小时前去世了。
知道他已经看过以上的献词,而且觉得很高兴,这让我多少感到一点安慰。
译后记:改变一生的那本书
钟慧元
是的,这本书改变了我的一生。不是说它启发了我的科学思维或者激励我发明了什么重要仪器或什么重要理论。不,我不是科学家,甚至不能算科学爱好者。但要不是这本书,我恐怕只是一个很平凡的上班族,或者,只是一个家庭主妇。
话要从1998年说起。那时的我刚换了工作,吃不饱饿不死心灵虽有点空虚但还算愉快地隐身于某机关。有天突然接到一个电话,那一头的人说,他叫叶李华。我还真是听过这个名字呢,因为我超爱看小说,除了文艺小说什么都看,家里就有一本他的《时空游戏》。
他说,他回台湾想推广科幻,他说,正在帮天下文化寻找翻译人才,他说,你要不要试试看?我们素昧平生,甚至不知道他怎么有我的电话。但总之,我很高兴地接受了,有机会总是好的嘛。不久后我收到天下寄来的试译稿,然后我们开始合译第一本书,也就是天下很辛苦才拿到版权的、克拉克大师刚刚写好没多久的、“太空漫游”四部曲的最终章,《3001:太空漫游》。
我当然知道克拉克是科幻巨擘,也知道科幻小说不会是简单的任务,但叶大哥倾囊相授,把过去几年在美国埋首翻译的经验与心得毫不藏私地传授给我。说好是合译,但他其实比较像老师。我们每周碰面一次,我事先准备好预定的章节,碰面时口译给他听,若他觉得有误解、误译,或诠释得不够好,随时讨论,回家后我把当天的进度化为文字,下次碰面让他带回家看,这就是我们合译的方式。
那时只觉得自己第一本翻译的怎么就是这样硬的书。我几乎不具任何科学背景,从小数学就差,更别提物理化学。而这本书,除了科学、天文方面的用语、理论外,还有克拉克爵士想像中目前的人类社会继续演化下去的状况。整本书旁征博引,在显示克拉克的博学,幸好叶大哥是科学家,但文章里的每字每句,我们还是要推敲许久;书中人物随口的讨论,都必须查证再三。有一章讲普尔与可汗博士对艺术与美学的讨论,里面引经据典、还有各式各样的看法与辩论,在那个google还没有无敌的年代,这种种细节,耗去我下班后的大部分时间。但你也能看到克爵士的前瞻性。他想像中公元3001年的人类不再食用动物制食品,理由是大型的传染病,看看狂牛症、口蹄疫、禽流感,我看人类可能真的会有这么一天。这里我就不再强调他作品的伟大,若想看看整个“太空漫游”四部曲的背景导读,请到叶大哥的网站sf。nctu。edu。tw/yeh/yeh0009。htm。
当时为了作科幻系列,叶大哥特别把《科学月刊》的主编张孟媛挖来,待《3001》进入编辑阶段,我也怀了老大,害喜非常严重,简直是从早吐到晚。当时孟也开始加入我们的“课程”,一起进入系列的第二本书,碰面地点改在天下的小会议室,大家下班后,小会议室里总会飘来隔壁人家煮饭的油烟味,常让我一边忍着吐、一边口译或记笔记。我们每周碰面,一起吃饭、讨论文字文句,也闲聊八卦。此后我再也没有碰过和译者关系这么密切的编辑。我们就这样把克拉克老大的书当作课本,毕恭毕敬地上了一年多的英文与翻译课。
我说不上来那时候受益到底多匪浅,只知道到了今天,我还在受用。当时学到的种种态度,像是仔细、勤查资料、虚心接受指导、翔实转达作者原意、认真记录所有专有名词的译名、出处、勤翻参考书等等,直到现在,进行任何编辑与翻译工作时,也都还是我的原则。更不要提因为这本书的翻译经验,我才有机会踏入自己希望从事的编辑工作。
《3001》于2000年6月30版,我儿子于12天后出生。他们简直像双胞胎,其中之一在我肚子里日渐成长的同时,另一个也正通过一连串的缜密工作印刷成书。儿子今年刚上小学一年级,《3001》兄弟同时以中文再度面世,都是另一个阶段的开始。重读《3001》,像是重新审视怀孕与生产的痛苦过程,不过,成果仍在发展中。
后记:本书资料来源
第一章 慧星牛仔
描绘钱德勒船长的狩猎领地,于1992年发现,参考露(Jane x。 Luu)和杰维特(David C。 Jewitt)合著的文章“柯伊伯带”(The Kuiper Belt; Scientific American; May 1996)。
第四章 观景室
同步轨道(Geostationary Orbit; GEO)中“世界之环”(ring around the world)的概念——它们透过赤道上的塔和地球相连——虽然完全可以看作是奇想,然而却有坚固的科学理论基础。这显然是圣彼得堡的工程师阿苏塔诺夫(Yuri Artsutanov)所发明的“太空电梯”(Space Elavator)的扩大版。我在1982年曾和这位工程师有过一次愉快的会面,当时的圣彼得堡还叫做列宁格勒。
阿苏塔诺夫指出,在地球和徘徊于赤道上特定区域的卫星之间搭起一条缆线,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今日大部分的通讯卫星在GEO上,即是徘徊在地球上的特定区域。有了这样的开始,太空电梯(或以阿苏塔诺夫生动的语汇来说:宇宙脐带)是可望建造起来的,而载运上GEO的系统可完全由电力驱动。只有在旅程的其他时段才使用火箭推进器。
为了避免火箭技术所造成的危险、噪音,以及环境危害,太空电梯惊人地减少了所有太空任务的成本。电力很便宜,载一个人上去轨道只需花费100美元,而在轨道上绕一圈则需花费10美元,因为大部分的能源在下降的旅途中将恢复。(当然,付较高的票价才能享受到好的餐饮及观赏电影。即使如此,1000美元就能来回于GEO,你相信吗?)
这理论是无懈可击的,但是有哪种材料,可以有效地承受距离赤道3。6万公里高的悬挂拉力,并有足够的强度能运送承载上去?当阿苏塔诺夫写他的论文时,只有一种物质符合这些可说是相当严格的规格:结晶碳(crystalline carbon),即人们所知的钻石。不幸的是,在市面上无法购得所需的百万吨钻石,虽然在《2061:太空漫游》我已说明了木星核心存在大量的钻石之原因;而在《天堂之泉》(The Fountains of Paradise)我提出更可取得的来源:在轨道上的工厂,那里钻石可以在无重力的状态生成。
1992年8月,亚特兰提斯号航天飞机试图迈出太空电梯的“一小步”,当时做了一项实验,沿着一条长21公里的系链释放、并取回载重。可惜,投资下去的这项工程却在几百米处就卡住了。
当亚特兰提斯号航天飞机在轨道记者会提出《天堂之泉》,以及这次的任务专家霍夫曼(Jeffrey Hoffman)在回到地球时送我一本他签了名的书时,我感到十分高兴。
1996年2月,第二次的系链实验则稍稍进步了些:载重真的跑完全程,但在取回时缆线断了,因为绝缘体做得不好而导致漏电。(这或许是个幸运的意外:我不禁想起与富兰克林同时代的人,他们试图重复他著名但危险的实验——在大雷雨中进行风筝实验——而致命的事。)
除了可能会发生的危险外,从航天飞机发射出、扣在系链上的负载,看上去就像用假蝇钓鱼:看起来容易,其实并不然。但最终最后的“大跃进”将会完成——一路直达赤道。
同时,碳的第三种形式,碳60的巴克球(Buckminsterfullerene; C60,由60个碳原子构成足球形状的结构),使得太空电梯的概念更为可行。1990年,一群休斯敦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的化学家制造出管状的碳60,其张力比钻石大许多。这群化学家的领导斯莫利博士(Dr。 Smalley)甚至进一步宣称这是至今最强韧的材料,并且补充道,借着它太空电梯就可能建造完成。(最新的消息:我很高兴知道史斯莫博士因这项研发而获得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
现在,有一个令人吃惊的巧合——它怪异得令我困惑:谁在负责这件事。
巴克明斯特.富勒(Buckminister Fuller)于1983年逝世,因此生前并未见到“巴克球”(backyballs)和“巴克管”(backytubes)这些使他身后极富盛名的发现。在他许多最后的旅程当中,有一次我有幸在斯里兰卡开飞机载他及其妻子安(Anne),并带他们去看看《天堂之泉》所提到的特定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