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向复旦进军 >

第6章

向复旦进军-第6章

小说: 向复旦进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前,正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学习如果不采取窄化专业,纵向深入,就会把有限的精力白白耗费掉。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武在《又答王气书》中写:〃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马克思也认为,研究学问,必须在某处突破一点。歌德曾这样劝告他的学生:〃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丢掉那匹,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去学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 鲁迅也说:〃若专门搞一门,写小说写十年,做诗做十年,学画画学十年,总有成功的。〃 无论苏轼讲的〃作一意求之〃 也好,歌德讲的人不能骑两匹马也好,还是鲁迅讲的专搞一门也好,都和法布尔讲的〃聚焦〃 是一个意思。

    横观中外,纵览古今,凡大学者、科学家,无一不是〃聚焦〃 成功的。就拿法布尔来说,他为了观察昆虫的习『性』,常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有一天,他大清早就俯在一块石头旁。几个村『妇』早晨去摘葡萄时看见法布尔,到黄昏收工时,她们仍然看到他伏在那儿,她们实在不明白:〃他花一天功夫,怎么就只看着一块石头,简直中了邪!〃 其实,为了观察昆虫的习『性』,法布尔不知花去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数学家陈景润数十年如一日地研究〃歌德巴赫猜想〃。数学离不开〃聚焦〃,作画也是这样。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作画五十余年,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专画兰竹,不画他物,终于成为增画兰竹的高手。还有徐悲鸿擅画马,齐白石植画虾,黄胄增画驴,而古人唐伯虎拿手的则是仕女画。画猫专家曹今奇,现年五十多岁,他从八岁起学画,专画猫,他画的猫曾在中国大陆首屈一指,连许多国外商人也向他高价订购〃猫画〃。如果他们想行行拿状元,恐怕只能是白白浪费时间。无数事实说明,精读窄化专业,纵向深入,这是最经济而又极有效的学习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合理运筹时间,求取最佳学习效果的金钥匙。

    把目标化作行动

    制订目标是为了达到目标,目标制订好之后,就要付诸行动去实现它。如果不化目标为行动,那么所制订的目标就成了毫无意义的东西。

    实际上,相对来说制订目标倒是很容易的,难的是付诸行动。制订目标可以坐下来用脑子去想,实现目标却需要扎扎实实的行动,只有行动才能化目标为现实。

    许多人都制订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这一点来说每一个人似乎都像一个谋略家。

    但是,相当多的人制订了目标之后,便把目标束之高阁,没有投人到实际行动中去,结果到头来仍然是一事无成。

    如同除了穿过黑夜不能到达早晨一样,只有行动才是达到目标的惟一途径。

    目标已经制订好了,就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犹豫,而要坚决地投人行动。观望、徘徊或者畏缩都会使你延误时间,以至使计划化为泡影。

    万事开头难!要干成一件事情,人们总是觉得迈第一步困难重重,总是下不了决心,就像俗语所说的那样:老虎吃月亮无处下爪!

    于是便迟疑不决,犹豫不定,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这样推来推去便延误了时间,也就推迟了成功之日的到来。

    对于一个想干一点事情的人来说,这样迟迟不见行动是十分有害的,不仅不能实现自己确定的目标,而且消磨意志,使自己逐渐丧失进取心。

    一个人要做一件事,常常缺乏开始做的勇气。但是,如果你鼓足勇气开始做了,就会发现做一件事最大的障碍,往往是来自自己的内心,更主要是缺乏行动的勇气,有了勇气下决心开了头,似乎再往下做就会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有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这样不断地做下去,你就会发现高目标越来越近,你的目标正在渐渐地化为现实。

    朝着你确定的目标持之以恒、换而不舍地做下去,这便是实现任何目标的推一的办法,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也许,当你开始行动的时候,你还不能看见你所追求的东西是什么样子,你的目标还是一团模糊的影子,这时你往往会感到困『惑』,感到目标的遥远,感到跋涉的艰难。但是,只要你毫不停顿地做下去,坚持不懈地干下去,你就会发现你离目标越来越近,目标在你的眼里越来越清晰,最后终于以动人的姿态展现在你的眼前。

    快节奏工作是成就事业的法宝。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时,第一次采用了鲁迅这个笔名,当好友许寿堂问及鲁迅有什么讲究时,鲁迅回答说,用这个名字的原因之一,是取愚鲁而迅速之意。他认为自己比较笨拙,无论对学问或者干事情,效率赶不上天分较好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更加勤勉,做事迅速,才能在一定时间内,收到和别人一样的效果。爱因斯坦在瑞士联邦专利局工作时,他快节奏地用三、四个小时就做完了全天应做的事情,然后利用办公桌的抽屉进行学习和研究,终于在1905年,在几个领域内同时取得伟大成就,开创了科学史上的先例。

    凡事拖不得。鲁迅的写作经验就是〃马上〃。鲁迅在一篇题叫做《马上日记》的《豫序》中写道:〃……然而既然答应了,总得想点法。想来想去,觉得感想倒偶尔也有一点的,干时接着一懒,便搁下了,忘掉了。如果马上写出,恐怕倒也是杂感一类的东西,于是乎我就决计:一想到,就马上写下来,马上寄出去,算作我的划到簿。〃 他还在逝世的前一个月,写过一篇叫《死》的文章,说由于生命产生了〃为先前所没有的〃 对一切事情〃要赶快做〃 的想法,〃因为在不知不觉中,记得了自己的年龄〃。鲁迅经验的可贵,就贵在〃马上〃 和〃要赶快做〃上。

    翻阅历史,所有伟大人物的历史,都是一部和时间赛跑的历史。马克思说:〃我不得不利用我还能工作的每时每刻来完成我的著作。〃他的头脑就像停在军港里待发的一艘军舰,准备一接到通知就开向任何思想的海洋。列宁在一生中,也处处进『射』着和时间竞赛的光芒,他总是十分珍惜时间,把生命的每一分钟都献给革命。

    戒〃拖〃 的妙方就是学会如何同跳动着脉搏一样的、和正在想溜走的〃现在〃 打交道。在每个人的生命的长河里,都泛着分分秒秒光阴的波浪,它们稍纵即逝,却又〃法力无边〃,能把你推向成功的彼岸,也会引你触礁覆没在险滩。时间中惟有〃现在〃 最宝贵,抓住了〃现在〃,亦即抓住了时间,成功就会向你招手。而〃拖〃却是影响你抓住〃现在〃的最大障碍,就像你成功航线上的礁石。有的人经常为一种不可名状的期待所烦扰,总觉得来日方长,〃现在〃 无足轻重,只有〃将来〃才会有无限风光。对于这种〃现在〃只是〃赊账〃,〃将来〃 决定一切的观念,朱光潜老先生说得好,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此身担当起,不推倭给别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

    1933年新年伊始,《东方杂志》举办题为〃新年的梦想〃征文,在应征回答〃梦想的中国〃的百多人中,梦想〃大家有饭吃〃者有之,梦想〃大同世界〃 者有之,等等,鲁迅读过后十分感慨,他认为梦是好的,但更应面对现实,并且深情地说:〃然而要实现这(梦)境的人们是有的,他们不是说,而是做,梦着将来,而致力于达到将来的现在。〃奉劝那些〃梦〃将来成功,为社会贡献力量的人们,再不要拖拖拉拉,延误光阴,而要致力于达到这一种将来的现在,从今天就立即行动起来,今天行动,不是比明天要早20多小时吗!?

    

向复旦进军 3。找到适合自己的高效学习模式

    平庸的人轻视学习;单纯的人赞美学习;聪明的人利用学习。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劳逸结合法

    光学习、不玩耍,聪明的孩子要变傻

    西方有句名言,意思是:光学习,不玩耍,聪明的孩子要变傻。适当的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在学习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大家都知道一个学习效率公式:7+1大于等于8,就是每天7小时学习,1小时娱乐锻炼,效果大于8小时连续不断地学习。所以,保持充沛的体力和精力,也是提高效率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学习的胜利意味着获得新知识,但学习消耗的却是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一味地发挥〃拼命〃精神,整天只知道学习,头悬梁,锥刺股,最终只能是精疲力尽,学无所成。列宁十分反对这种〃学习狂〃的精神和做法,他说:〃不懂得休息,就不懂得工作。〃『毛』泽东也曾责问鼓吹这种精神的人说:〃又叫马儿跑得好,又叫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便宜的事?〃

    学习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视觉神经在接受到外界的信号刺激以后,把信号传到大脑,引起大脑皮质响应区域的兴奋,信号刺激强度和持续时间与这种区域兴奋成正比例关系,即强度越大,时间越长,兴奋就越高。大脑在这种兴奋状态下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记忆理解等。一旦学习的时间超过大脑兴奋的极限,大脑皮质的该区域便由于工作过度,而逐渐失去兴奋的能力,开始由兴奋过程向抑制过程转化,于是疲劳就产生了。

    如果你发觉自己反复读一段文字仍然不能吸收,那就表明,你已经达到了一天学习量的最高峰,应该立即停止学习。科学家调查表明:大多数人认为,他们一天学习最适合的时间长度是五个小时。如果你是精力旺盛的人,学习的时间会延长些。

    大脑是学习的机器,它的工作状态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率。学习作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一样都会产生疲劳。当体力劳动产生疲劳之后,立刻休息片刻就可以恢复。但是,脑力劳动的恢复就不同了。即使停止学习,大脑兴奋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平静下来,因此,对于大脑的保护就是休息和放松。

    爱因斯坦疲劳后,就拿起他的小提琴拉上几首喜欢的曲子,使自己从那些符号中解脱出来。当有人问他的业余爱好时,他毫不犹豫地说:〃小提琴。〃

    马克思在研究中一旦感觉到疲劳,就找出一张草纸,画一些图,借助这种方法转移大脑的兴奋区域。

    聪明的学习者,善于在自己的大脑产生疲劳前,及时转换学习的内容,或通过休息和运动转移兴奋热点,巧妙地把紧张和放松交替在一天的学习中,保持最佳的身体和心理状态。

    厚积薄发学习法

    厚积薄发,顾名思义,就是平日不断积累知识,到关键的时刻能够喷发出来的意思。学习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并非可以一『潮』而就的,它需要平日里对一点一滴知识的积累,它包括每一个公式的记忆,每一项语法的掌握,可以说每一位名人的成就,都是与始终如一地努力学习,认真积累分不开的。

    在学习上没有任何捷径,只有不断地积累……积累……积累,以至于最终喷发。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学习的过程。切莫急功近利,只要踏踏实实地学好你每天该学的东西,最终胜利就会属于你。

    凭着平时的积累,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并磨练出一套技巧,那么你就为自己创造了成功的机会。

    据《扬子江报》报道,2001年从江苏省高考阅卷点传出佳话,在作文评卷中,一位考生用古白话文写就的佳作不仅仅让阅卷的老师一致拍案叫绝,给了满分,南京大学也表示愿意采取特殊政策破格录取该生。

    积累得来的满分

    据了解,赢得满分的蒋听捷是南京13中理科班的学生。小学时,他就开始阅读古典名著,《水跳、《三国演义》、《红楼梦》,尤其是《三国演+义》的很多章节都能熟读成诵。除了古典文学,他还喜欢鲁迅的杂文、钱钟书的小说和一些名人传记。也许是因为阅读广泛的原因,他的语文成绩一直很好。高中开始,他就喜欢用自己擅长的古白话文书写文章,偶尔也作诗、填词。据他的语文老师讲,得知蒋听捷高考作文得了满分,她既高兴又惊讶,蒋听捷真是闯出的一匹黑马!因为班上有好几个同学作文都不错,在区里比赛还得过奖,蒋听捷却不在其中,但蒋听捷常用古白话文写作,非常简练,有的寥寥数笔,却很有灵气。看来真是〃功夫在诗外〃。

    没有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没有平时深厚的古白话文基础,怎么能写出这样的美文!

    不动笔墨不学习

    怎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