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这些中国人 >

第15章

这些中国人-第15章

小说: 这些中国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尚的人……

    钱睁着一双媚眼,向智慧和阴谋同时暗送秋波,看谁会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钱伸出一双贪婪的手,向勤劳和冒险同时频频致意,看谁能够紧握瞬息万变的信息;钱迈开一双无形的腿,向胆识和投机同时指明了路标,看谁敢越自己心中的座座高山?

    在〃拜金热〃中,〃金钱万能〃是一种新的必然,还是一种陈旧的回归?

    毋须讳言,〃金钱万能〃是对〃权力万能〃的否定,〃人与人金钱关系〃,是对〃人与人人情关系〃的否定。〃拜金主义〃的产生,也说明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中国正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

    当今,官本位基础仍很雄厚,而钱本位也以其难抵御之力冲击官本位,但我们真正要追求的应是人本位,并且现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我们社会逐步向人本位社会发展过渡。4。下岗工人:路在何方

    下岗,是痛苦的,但坐以待毙,更加痛苦。

    兵法云;置之死地而后生。

    下岗,似乎给人们带来的是生存危机,似乎是剥夺人们的生存权利。但危机意味着转机,剥夺意味着自强。危机和剥夺,只是意味着我们要告别过去的大锅饭时代,意味着我们要开始追求新的生活方式,并且会有向前发展的机遇。

    下岗,意味着再就业。

    下岗职工完全有理由寄希望于『政府』。劳动者就业是国家政策。就业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政府』高度重视,挑起重担,制定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就业培训和再就业机会,进一步放开就业渠道、搞活就业形式,去着力化解当前的就业矛盾。

    下岗职工也完全有理由寄希望于社会。就业这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的建设,需要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需要社会真诚的理解、积极的支持和广泛的参与。

    但是,我们不应是盲目的理想主义者。

    如此沉重的再就业压力,完全指望『政府』大包大揽,不现实。社会的支持、参与,也无法代替每一个下岗职工自己的努力。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可能凭自己实力走向市场去冲浪会有惊奇的成果出现在自己面前。

    市场不相信神明,市场也不相信眼泪。我们不能再像计划经济时期那样两眼向上、完全躺在国家身上一味地等靠要。下岗职工,应该是到了丢掉幻想、迎接挑战、勇敢地参与就业竞争的时候了。

    靠自己,怎么靠?一要有新观念,二要有真本事。如此方能实现再就业。

    再就业确实不那么容易,农民进城热『潮』不减,下岗职工日见增多,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是,我们也看到,一方面,有大批下岗职工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社会上又有成千上万的工作岗位急待人们去就职。为什么?多少年端铁饭碗已经习惯了,不少下岗职工的心理素质、思想观念、价值追求难以适应新的现实。一是择业的主观要求脱离实际需求,〃体面、钱多、活轻、家近〃,期望值往往过高;二是受传统择业观影响,〃一全民,二集体,不三不四干个体〃,抱着把职业分成三六九等的偏见不放;三是依恋于过去的大就业观念,希望再捧一个打不破的〃铁饭碗〃,缺乏对多种就业方式的认同,更不愿从事各种非正规就业。

    下岗职工往往以一种不正确的择业观以图再就业,往往失败得很惨,其具体表现如下:

    (1)〃工作(劳动)既舒适又要多挣钱,否则宁肯待业也不干〃。这是选择职业时常见的误区之一。在选择职业时,考虑收入无可厚非。但必须从整个社会经济收入水平和个人劳动能力水平考虑选择收入较高的职业,不能只想收入高不高而不考虑个人劳动能力,更不能宁肯不就业也不选择收入较低的职业。

    (2)〃不符合我的志趣、爱好的工作不干〃。这是选择职业时又一常见的误区。选择职业时不顾个人劳动能力水平如何,也不考虑个人有兴趣、所爱好的职业能提供多少就业职位,只想个人兴趣、爱好,不符合的就不就业,即使就业也不认真去干,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3)〃不管具体职业岗位『性』质是否能最大限度发挥我的特长,只要牌子响的单位干什么都行〃。这是职业选择的又一误区,所谓单位的牌子响,在市场经济中,就是一个单位的工作效率高或经济效益好,企业文化素质水平高、社会信誉好、知名度高。到这样的单位就业固然很好,不过这样的单位对就业者的素质水平的要求自然也高。

    (4)〃管它什么职业,只要能找一个离家近而又不累、能自由点的单位就行。〃择业时考虑家与单位的远近是必要的,但是随着城乡交通状况和交通工具的改善,家与单位的距离不能成为择业的主要条件。更重要的还是要考虑所选择的单位是不是能使自身的劳动能力、才智得到充分发挥。

    (5)〃管它什么职业,只要能稳定地干一辈子就行〃。这也是下岗职工选择职业的误区。当然,选择职业时,考虑相对稳定是应该的,总不能在一个单位干几天就换地方。但是,想找一个稳定干一辈子的单位的想法对下岗职工来说,并不一定可取。因为在市场经济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变化,知识不断更新,那种几十年不变的职业岗位是越来越少了。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但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那个不看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只要被企业录用就有了生活保障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提高自己的技能也就是职业素质在再就业过程中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下岗人员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参加相应的就业与转岗培训,练就一门专长或实用技术,再次择业的机会也许就多了。

    路,就在脚下。希望就在前头。勇敢迈出第一脚,迎接你的将是一片光明。

    下岗,是一次痛苦的磨练,也是一次新的选择。不少职工不仅重新找到了工作,而且重新认识了自己,为实现自己的价值,捕捉到了新的机会。

    下岗职工,挺起你的脊梁来,勇敢地面对就业的竟争,不断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相信你在难关重重的再就业道路上,干出一番事业,有一些作为,真正走向成功。

    5。文艺界:商海即是舞台

    在中国,徜徉于文学艺术殿堂的名人们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不甘寂寞,他们借风扯帆,拨浪弄『潮』,把从文和经商自古不相容的两者集于一身,给变革中的社会平添了奇光异彩。原本人们就挺关注他们的,可现在却要用新眼光去审视他们了,并且从中受到启发。

    文人、艺人〃下海〃经商热,波及文学界、戏剧界和音乐界等,从著名艺术家到当红新秀,相继跻身商界另辟新业。在上海,著名电影艺术家秦怡和歌唱家朱逢博是沪上艺人经商的先行者。这支先行军中还有〃伤痕文学〃的始作者卢新华、老诗人王宁宇、作家宗福先、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等。尽管他们的事业并不是一马平川,但毕竟走出了一条属于他们自己的路。

    也许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文化圈一些先行者们通过经商而迅速致富的现实,激发得其他人再也不愿等〃红头文件〃给长工资、加奖金,纷纷纵身商业大『潮』,去体验〃人生难得几回搏〃的滋味。

    在沪剧电视连续剧《璇子》中扮演主人公周璇而成名的茅善玉,是上海沪剧界青年旦角演员中的头牌明星,曾荣获上海市优秀青年演员奖、大众电视金鹰奖等多种大奖。

    《璇子》那段《金丝鸟》主题唱段,被她演唱得婉转动人。如今由她投资的贸易公司就以〃金丝鸟〃命名。

    茅善玉说,这家注册在浦东的公司的经营将是多方面的。她已开始做一部分生意,计划租下南京路的两个店面,推出〃金丝鸟〃牌号的羊『毛』衫,并有意开一个快餐店。最近一段时间她经常出席许多开业典礼,不仅仅是助兴,而是开始结交生意场上的朋友,介绍自己公司的业务。

    〃沙漠王子〃赵志刚,越剧尹派小生,曾获首届江浙沪越剧青年演员电视大赛一等奖。全国越剧青年演员大选赛最佳演员奖,并当选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市劳动模范。如今他成了以他的代表剧《沙漠王子》命名的〃王子酒家〃的总经理。这家酒店虽由东风实业公司投资,但赵志刚认为,这也是他与商界的一次社会合作和知名度投资。酒店尚未开张,已有许多越剧『迷』打电话向他预定酒席。

    在电影、电视和广告中频频亮相的青年舞蹈演员周洁,最近也涉足商界,经营房地产。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无所不能的〃孙悟空〃,现今也放下了〃金箍棒〃,与一家糖果公司联手生产经营〃六小龄童〃高级『奶』糖,同时,又应聘担任了上海申联科技发展总公司的高级顾问。工人作家胡万春最初以稿费开设书店,并与人合伙兴办私人企业,他投身商界数载,事业有成,不久前跨出国门,赴越南与上海雕塑家沈默联手从事民间贸易,在河内创办了几家公司及〃中国上海产品展销部〃。

    人们虽然对各种各样的新鲜事一般不会大惊小怪,但面对这么多他们所喜爱、所敬仰、所崇拜的名人,忽然不再以他们所熟悉的形象出现时,他们还是惊诧的。由此引发的社会议论此起彼伏,跟名人〃下海〃一样热闹。

    〃本来文艺市场就不景气,文艺队伍不稳,现在舞台上的名角都走了,无疑是釜底抽薪。〃对文艺舞台担心过重的人这样认为,他们说:明星是完全可以以自己擅长的表演艺术、艺术作品以及名声去赢得观众赢得市场,又赚钱又繁荣文艺,何必到商海苦苦挣扎呢?〃隔行如隔山,文人经商未必轻车熟路,马到成功。〃〃当红歌星见异思迁,对稳定文艺队伍将发生不可估量的离心作用。〃对文艺界担心过重的人这样说。

    也有人认为:〃港台娱乐圈里,大明星都拥有几家公司,却都由亲朋代理,本人仍以主要精力投身艺术事业。〃他们深知滚滚财源因演艺而得,岂可为财源滚滚而头脑发热。持这种观点的人希望艺术家们〃下海〃从商还须审慎从事,不应因经商而废艺。

    对新生事物推波助澜者认为:〃文人,艺人得风气之先,是思想解放的一个表现。在市场经济生长的今天,没有经济实力做后盾,艺术难以发展。与其空叹'难以为继','消极等待','『政府』扶持',还不如以商养文,另辟蹊径。〃

    也有人说:〃文人、艺人从政的不少,但很少有人说三道四,而'下海'从商却众说纷纭,究其原因还是轻商重文的思想在作怪。〃

    〃下海〃者们却有自己的看法。一位经营服装生意的艺术理论研究者谈起经商的动机时说,最重要的一点是,处在生活底层的文艺界人士有着强烈的翻身欲望。担任一家文艺艺术公司总经理的著名越剧演员王文娟希望赚了钱来支持艺术事业。胡万春则认为文人和经商并不矛盾。他把经商实践视为生活积累,他自己一边经商,一边在构思一部反映企业经济改革的长篇小说。

    胡万春讲述了他的〃下海〃初衷:〃我们从前是一年演三出戏,现在是三年演一出戏,人闲着是最大的浪费。我经商不求赚几百万、几千万,只是为了在社会舞台上一试身手。〃

    茅善玉说;〃改革对每个人机会都是均等的,每个人都可以有参与意识。演员为何不能经商?过去羡慕外国明星,既搞艺术又有实业,而中国演员没别的事干,只能在舞台上终了一生,这是很可悲的。〃她认为,有经济实力做保证,适当的时候收山隐退,对舞台对演员都是一种良『性』循环,有利于艺术发展。

    上海大学文学院创作教研室主任张锦江副教授发出了感慨:〃文人到了该自救的时候了。〃现在已成了海泰经济贸易公司总经理的张锦江,最理解文化人的苦衷,海泰公司在创办伊始就订下了扶植文化事业的宗旨。

    下海经商并不像舞台上作戏,必须要真枪真刀地实干。文人,艺人名气再大,而商界是讲竞争讲实力的,真可谓〃商场如战场〃。他们在商场中仅是学步者,挫折和坎坷向其涌来。朱逢博创办的逢博酒家曾因同合伙人的合同纠纷而诉诸法院,她所经受的磨难终究给〃下海〃者积累了经验。〃名人经商最重要的就是脚踏实地。'名气'最多只能做一个月的生意。在生意场上我们都是小学生,要从头做起。〃茅善玉的这番话显示了一部分〃下海〃者的深思熟虑。

    文人、艺人经商总脱不掉文人气、艺术味。赵志刚把他的〃王子酒家〃设计得像个舞台,颇具艺术情调。孙徐春也把他的〃昨夜精美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