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这些中国人 >

第10章

这些中国人-第10章

小说: 这些中国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没有带来精神世界的多姿多彩,精神家园的空寂仍然是人类解放自己的首要任务。宗教的历史可以说与人类寻找个人灵魂突破密切相关。因此,对待宗教,首先应把它看做是人类破突自身的智慧,实现心灵归宿的良『药』。但许多人会搬出马克思的〃宗都就是人类精神的鸦片〃等话语来批驳,而这些语言是就其付作用来讲的,单讲付作用,似乎欠全面,并以此全盘否定宗教,那更是愚蠢之极。

    今天社会的文化人要想在社会中立足,他必须是一个〃大文化人〃,也就是说在他本学科以外的其它领域也必须要有所掌握。当面对学术和现实问题时,要从大的文化背景中去思考,而不是只从自己单一学科角度去看待问题,只有这样,他的文化观察的成果才能被人们普遍地加以接受。比如说:搞哲学的,必须要对与之相关的艺术、经济、社会学等学科有所涉猎。要把社会中出现的问题置景于人类历史和现实的多『色』彩环境中,由此而得到的结论才能放『射』生命的光彩。

    庸俗理想主义是以自己心中对世界的美好为尺度,让不理想的现实符合自己的标准,而不是自己去面对问题。这样做的的结果。是用理想批判现实,让自己在每一次批判中得到一丝感情安慰。有些人一生也不知道自己是庸俗理想主义者,在那里怨天尤人,仿佛世界都〃对不起〃他,事实上,恰恰是他〃对不起〃世界,因为他一直生存在远离现实的理想国中,逃避现实是他生存的原则。以逃避和怨天尤人的方式去生活实在让人不屑,而这样做不如去适应世界,在世界上寻求发展,否则,牢『骚』于自己的生存并无帮助,反而会一无所成。因此,许多实业家就提醒要多研究问题。

    市场经济首先是契约经济,它促使全社会的人、组织和关系全部契约化。换句话讲,一切都法律和制度化。当人们把所有都纳入法律轨道并按之行事时,一切都变得正常和合理,这是市场经济的最理想状态。事实上,每天变化的事情常常使我们身边出现法律真空和违法『乱』纪,对于这些,如果没有健全的〃亡羊补牢〃的挽救措施,便很容易动摇市场经济的基础……契约关系。因此,良好的社会自我恢复弹『性』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物质和意识是人们进行思考和工作时的心理前提,它就象几何学中最原始的公理一样,为几何学大厦构筑了基础,但在公理之后的几何学发展中,人们很少再提及原始公理,这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人们在用公理精神构造几何学大厦,而不是用公理代替几何学本身。哲学本来是针对现实问题进行的理论思考,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我们应遵循的原则,如果在每一个问题上都重提这一问题,只能说明在哲学思维上我们一点也未有前进。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在贯彻这一精神时,应展开具体情况的丰富多彩『性』,让原则在每一个问题上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否则的话,原则等于无。

    权威是任何一个时代都存在的社会现象,它要求人们必须放弃一些权力,同时也把自己大脑的一部分思考的权力交给了权威。换句话讲,人们用权威来替自己思考,替自己安排行动。这种由来已久的现象往往是不被人们知觉,一旦说出来,又是人们不愿接受的,可事实上又不得不这样做。当人们还没有摆脱人本身对社会、群体的依赖时,组织本身就需要用权威来维持自己的稳定,对于个体来讲,我们有权选择信仰哪一种权威,而没有权选择不信仰权威。

    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这是任何哲学派别都承认的事实。现在要指出的是:在二者关系的大背景中,个人所要遇到事情一旦涉及到个人情感时,它表现为一种情感需要,一种非理『性』,它的解决通常只能在意识的层次中,诸如,个人心灵如何沟通来达到个体需要满足等等,针对这类问题的研究就会产生只注重意识的〃唯心主义〃。当我们作深入分析后,不难发现,在某一具体问题上产生的具体学科,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等,不能统统斥之为一种唯心主义心理学,因为它要解决的就是〃唯心〃中的心理问题,而且是一种非理『性』的、不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原则问题。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只存在于哲学研究的本质上,一旦人们具体研究时,原则就不能代替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要把具体中的丰富多彩表现出来,只有这样,哲学和其它学科才能算是完成了各自的任务。

    5。谈《论语》:让现代中国人脸红心跳

    在中国,提起《论语》,恐怕没有人会不知道,因为它的影响太大了,用古人的话讲:〃半部《论语》打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与孔子的名子紧密相联,从我们现在来看,它是孔子的一些弟子对孔子的行为言论的记录,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主流。孔子在后来的朝代演进中,被封为〃圣人〃。它的思想也成为了各朝各代控制社会的主流,这与孔子当时到处流离,处处跋涉形成了有趣的文化现象。现在我们对孔子有批有赞,这已成了个人心中的事情。实际上,许多人是在〃我注《论语》〃,只要是我认为合理的,就拿过来为我所用,这是一种好的现象,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学风。换句话讲,没有让死人拖住活人的大腿。对于现存的文化遗产,要做的不只是研究他们怎么说,这是学人的事情,要做的是怎样利用《论语》为自己生存提供思想工具。下面所体现的是与孔子?论语?中的一些思想认同和差异,其属单向思维,一方发难,但目的明确,在儒家?论语?大幕下的做人生的小?论语?。

    在二十章的语录中,孔子谈问题都很具体,它从思想中把中国人的心理状态从表层的虚伪到内在的真实表『露』无遗,可以这样讲,如果你想了解中国人起居饮食中的文化内函,最好方法就是直接读《论语》。《论语》是中国社会的文化缩影。每个人在里面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身影,比如说:〃孔子的〃君子〃和野人之分,到孟子发展到〃无君子无以治野人无野人无以养君子〃,如果把这句话中的思想仅仅局限在对二者关系的压迫与反压迫上,对孔子就会有所误解,从阶级分析角度看,是一种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但是从当时现实状况出发,社会上确实存在这样君子和野人的区别,他们之间的这种上下关系与他们个人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如果让种田的农民走入官府坐大堂,确实给人一种荒唐的感觉。在这里面透『露』着一种社会分工的问题,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分工是一种现实,如果个人能够从《论语》中读到这层含义,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状况,便会有所发展,例如: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就会从野人一步跨入君子,过上上层社会的生活。当权者心里也很明白,社会就是这种分工的社会。为了消除野人对分工的不满,他就有必要用一种思想为社会准则,弥合人们心中的落差,逐步从不满足到接受,因此,孔子的大旗在他们手中迎风招展,大肆鼓吹。在《论语》中,诸如这种思想比比皆是。

    

这些中国人 二、现代市井百态(2)

    现在街头地摊上,诸如《论语》类的古书很多,许多人买它们是出于不同的需要,因为为学问而研究它们,存在于知识层中,为生存而研究它们则存在平常百姓家中,但是,青年人在朝气拼搏中最好不要去读它们,如果长时间接受它们,你会感到它们在教导你一种认命的思想,一种循规蹈矩的行为。比如说孔子讲:〃中庸之为德也,甚至严矣!民鲜久矣〃。意思是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可算是顶的啊!但人们缺少此德已为很久了。〃文革期间,孔子的中庸思想受到严格批判。现在来看,这种批判从中庸对人格所形成的不良影响还是有道理的。后来,人们对中庸思想进行了正名,说它兴不过是一种方法,即孔子要教人们的是在事物和关系中把握恰当时机,说是一种人生智慧。不错,从哲学的高度应该是这样总结,但当它落实到实际时,它就变成了老好人的践行方法。从读《论语》中,给大众的心理验就是这样。因此,在哲学正名和大众的心理体验上,二者都是正确的,就象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一样,不存在非此即彼的情况。中庸人生对不同的年龄段的人们来讲作用是不同的,对于30岁以下,弊大于利,因为它抹杀了心灵的激情。对于30岁以上的人来讲,它是生命的运行原则,当大家都这样做的时候,你也得这样做,否则便很难生存好。再有一个,古人看到中庸的好处时曾极力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尤其是当权者。这样做的好处是,中庸对人生逾矩起到一种强的思想襟锢作用。可以这样讲,中国文化具有很大的中庸『色』彩,许多的社会现象都可以在中庸的原则下得到解答而不再去问为什么。相反有时也会有人对提出这样问题的人反唇相讥道:〃你怎么还提这样的问题呢?〃这就是人在《论语》中的中庸体悟。

    读《论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用『毛』『主席』的话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思想素质,对同一句话的体悟也会相去甚远。因此孔子讲〃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容而不逾矩〃。孔子能完成《论语》,在于他一个先天优势者,他对人生、世界和掌权者的体悟已达到后人难以达到的高度,所以,他能站在人类的高度来把握芸芸众生的生息繁衍。有许多事情,只要你按照他说的去做,坚持不懈,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水到渠成。就以常听到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为例。大凡能够做到人生谦虚的人,在事业上都会有所成就,如果能够进一步做到〃善者从之,不善改之〃的话,大可成为一代名人。在事实上,回顾身边的人,几乎举不出谦虚的人,单说个人吧,没有人认为自己天生不是一块好料,一旦学到一点知识后,在坐井观天中,老子天下第一。更为不幸的是,有许多人一辈子也走不出自己的井口。当人由自信走向自傲时,在他的心理层次上,就形成一道风雨打不破的自我崇拜的樊篱,一直生活在自己营造的假象中。如果这样的生活在平静的环境中,他也许会一辈子在假象中结束自己的人生几十年,感觉不错,最让人接受不了的是,环境的巨大变迁,它使这种人在新旧环境的对比中撕破假象,重新认识自己,这时,面临最大难题的是:内在已经定型的心理模式的调整。如果个人的心理弹『性』较大的话,还能够适应这个环境,否则的话,最先打败他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所以说,有人强调,在一个的环境中,判断一个人好与不好的第一标准就是:能否找到自我,这是个人幸福的心理出发点。因此,做人首先就要在心中知道,天外有天,楼外有楼,山外有山。其实有些人也明白,但他仍然犯这样的错误。这只能归结到:此人的天份太差了,且一辈子也只能干他现在的事情。这就是社会分工的个人因素,都知道社会在天天进步,按理说,我们也应天天进步。如果用这种原则来苛求人的话,是有点过份,可实际是,别说进步,就是一些人去其不善的恶习,学习良好的习惯都很困难。在短时间内,人们还感觉不到自己已经与社会拉开了距离,一旦某一天忽然醒悟,对周围的人都不认识时,才知道自己已经落伍。比如说看见同龄人一个出国而自己仍在挣血汗钱时,知道已经不是一个档次的人,换一个角度,如果你已把同伴抛在身后而回头注视时,你知道他自己和社会进步的车轮已经不同步了。如果以《论语》中善与不善的角度讲,能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话,即使与同伴拉开了距离,那也是外在社会条件多元化在自己身上形成的多元反应。精确的讲,那是彼此人生际遇不同,值得你骄傲的是,你仍然处在社会进步的前列,你的精神始终在燃烧,这是你处于不败的根本,而且你也不会失败。对于人生的进步,说了这么多道理,一直也没有离开孔子那句话。现在可以看出,有些事情,你只需要做就可以了,甚至有人提出〃只求耕耘不求收获。〃看似有点偏激,其实渗透着人生的大智大慧,说得再多也没有用,因为人生的一部分内容就是〃苦行僧〃模式。在读《论语》时,会碰到许多这样的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轻下断言,要用自己的生命慢慢体会,因为《论语》中的道理是生命与时间的沉淀。

    在孔子的弟子中,最令他满意的是颜回他说。〃贤哉回也!一单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