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信任何人-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不仅仅在企业中如此,小到个人,也是如此。作为一个商场中人,可以说有大部分朋友都是在谋取共同利益的过程中结交的,利益越一致,关系越深厚。尽管人与人之间有各种矛盾,但利益的凝聚力会使双方去磨合、修复,自动寻求平衡。
朋友是一个多好的词汇,当它与利益放在一个天平上的时候,不用多想,一定是往利益的一边倾斜,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
正是因为利益,朋友变成了仇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也正是人际关系的缩影。人之所以需要聚在一起,过社会化的生活,是因为人们需要彼此的帮助和支持,有时是物质的,有时是精神的,如果这个前提不存在了,友谊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儿时的好友,如果谈的都是往事,难有新的火花,久而久之,关系也会淡化。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这不是否定友谊的存在,而是探讨一种使其更长久、更丰富的途径。
感悟:
现实中,往往朋友是最容易不讲规则的。因为是朋友,碍于情面,很多规范也都简化了、省略了,人情代替了一切;一旦出问题,利益摆到桌面上的时候,说不清道不明,生意没做好,朋友也没得做了。所以,“亲兄弟,明算账”,“先小人,后君子”,越是朋友,越要将规则定在前面。要知道,在利益在前,友谊是经不起考验的。
4。不要太相信自己的眼睛
有时候眼睛看到的,未必是真实的。就像你在夜幕的霓虹灯下看自己身上的衣服,所看到的颜『色』和白天时看到的颜『色』绝对不会是完全一样的。有时候,眼睛看到的仅仅是假象。就像我们抓河中的鱼,总是觉得它离水面很近,但当我们以眼睛判断的位置去抓他们时,却往往空手而归,阳光的折『射』给了我们错误的直觉。在商业中更是如此,陷阱上面总是布满了『迷』人的鲜花,让你一脚踩空还喜不自禁。
太相信自己的眼睛,容易认知失误,造成一些不良的行为。刑警们如果看到的只是事故现场表象,就很难去逮捕逃犯归案;商人如果太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么就不会轻易地赢取利益。他们依靠的不仅仅是眼睛,更重要的会思考的大脑,智慧是可以超越一切的,包括感官和直觉。
不要被假象『迷』『惑』
以前有一对非常恩爱的夫妻,丈夫常年在外经商,妻子则在家守候。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丈夫突然很想念他妻子,算算自己也好久没有回去过了,就决定回家探望探望。他冒着严寒一路奔波,终于赶到了村口,村里各家各户点燃的灯光让他更感觉温馨,他想自己的爱妻这时候也已经点着了灯盏,于是又加快了脚步。
但是,当他到了家的大院门口时,却看到了让他伤心欲绝的画面:从窗口里映出了他日思暮想的妻子正与一个男人在吃饭,他看到妻子还欢快地夹菜放到了那个男人的碗里。他再也不想看下去了,他不敢想象自己心爱的妻子会对背叛他。他想不通为什么,但再也难以继续往家走,他深深地吸了口气,冬日的寒气沁人心脾,也冷到了他的所有骨头缝里,他飞奔出村,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过。
转眼之间他已经成为了白发苍苍的老人,想想自己将很快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但心中却永远有个令他心痛的结。他不想就这样带着遗憾离开人世,他要打开那个心结,要看看那个男人到底是谁,于是他又回到了当年的家。这时候他的妻子也变成了个满头白发的老太太,她一脸的倦容,孤独地一个人生活着,看到妻子这样他突然感觉心好疼,因为曾经自己是那么的爱她。但令他不解的是,为什么妻子一个人孤苦生活呢?当妻子看到了自己日思夜盼的丈夫终于回来了,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她泪流满面,说这么多年一直在默默等候着他,问他为什么一走了之,直到现在才回?他又想到了那一幕,就质问妻子,妻子听后身子突然踉跄了一下,她悲苦地说那个男人是她失散多年的亲弟弟,只不过是来探望她……
丈夫心里突然涌上来万千滋味,他大哭,抱着妻子久久不愿分开……
很多时候,人们的思维都容易形成一个定式。他们总是认为,眼见为实,亲眼看到的就是真的。殊不知,事实上并非如此,就像这对夫妻一样,丈夫一时的鲁莽造成了一对相爱的人几十年的相隔,这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情呀!如果当时他能够上前问清楚,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根据上面的故事,我们是否该好好斟酌一下,这祖先的经验之谈是否真得是正确的无可挑剔呢?眼睛看见的未必就是事物的真相。
生活中如此,商场中更是如此,如果你只是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那么类似的悲剧将会不断地上演。因为,商场中是利益至上的,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争取,很多人都会故意制造一些假象来『迷』『惑』对手。如果不用理智去战胜这种错误的认知,就很难去用心胸来包容,结果往往做出令自己痛不欲生的决定。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古人很早就有这样的辩论:当人身处不同的位置时,所看到的景象也是不同的。所以人们千万不要只凭自己的认识习惯来判断一些事实,这就要求我们不要局限于思维,不要太早下定结论,要用我们智慧的头脑去验证这一切,这样就不会因误会而遗憾终生了。
商场中如果你过分地相信自己的眼睛,无异于将自己的身家『性』命交到别人的手上。
眼见不一定为实
孔子有一位学生名叫颜回,传说有一次颜回在煮粥时,发现有脏东西掉进了锅里,于是他就连忙用汤勺把它捞了出来。但后来他又想,粥是做给老师吃的,但是里面却落入了脏东西,这是对老师的不敬。于是,他决定倒掉这锅粥。正当他要把它倒入垃圾桶里时,另一个思维闯进来,这粮食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的劳动所得,就这样把它们倒掉了实在可惜,于是他就把这锅粥喝了,决定再给老师煮一锅。恰巧这个场景被孔子看到了,误以为学生在偷吃,就严厉地批评了他,颜回一脸地委屈向孔子解释了一遍。孔子听后,沉默良久,然后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说呢?”
人们往往只相信眼睛看到的,可是很多时候眼睛看到的只是一部分,而不是整个事实的全部。一叶障目,对于局部的认识往往造成了我们过早的定论。我们在对待问题时,如果能一颗平静的心去分析和思考,就不会被假象所『迷』『惑』。听说过盲人『摸』象吧,『摸』到大象腿的就说那是柱子,『摸』到大象身体的,就说大象的体型是一面厚的墙。即使是亲眼所见也很难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商场中各『色』各类的人都有,你觉得他对你够热心,但也许他是想试图抓住你的把柄;你觉得他对你够真诚,但也许真诚下面覆盖的是狡猾;你觉得对他十分了解,却不知道他实际上戴着一个面具来和你交往。总之,商场人士一定要有一颗善于分别真假的心灵。
人们看到的往往是事物的表面现象,而这种表面的也最容易『迷』『惑』我们的双眼,但不能『迷』『惑』我们的心。我们不能被局限的感官认知,就模糊了事实。不要被世俗的观念来限制我们的思维。真理是通过多次的辨证才得出的,如果我们大家都因为局部的现象而错误的去认定事情的样子,那么真理永远不可能存在。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已经不成立了,尤其是在充满虚幻的商界中,人要学会用反面的辨证的思维去看待一件事情,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感悟:
眼睛给我们带来的视觉误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心会跟着眼睛去走,去感觉。只要我们善于用逆向思维去看待,就可以远离那些固有的传统的经验之谈。
记住,在商场中,千万不要让自己限于呆板的胡同里面,学会多思考,学会用智慧来解开事物的真实面目。这样就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少掉入一些算计。真理永远都是真理,不会因为片面的认知而不成立。
5。最好的未必是最适合的
鞋子合适不合适,只有自己才知道。同样,一个人是否过得幸福,自己的内心最清楚。最好的就一定适合我们吗?未必!同样一件衣服,穿在不同人的身上就会有不同的效果。完全没有一个最好的概念,穿上合适,看起来就很好看。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口味,就像吃饭,有些人偏淡,有些人偏重,有些人偏辣,有些人偏酸,但有个共同的答案就是:适合自己口味的才是最好的。
这个道理,放在商场中同样也是适用的。同样一个策略,别人用起来可能会财源滚滚,自己用起来却可能会一败涂地;同样一种产品,在别人那里也许会滞销,在自己这里却可能畅销。所以,最好的未必是适合自己的,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适合的,才最重要
有两个充满梦想的孩子,一个喜欢弹琴,希望自己以后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爱好绘画,想象着自己的作品能够别人们称赞。但不幸的是,想当音乐家的孩子,突然耳朵聋了;想当美术家的孩子,忽然眼睛瞎了。他们哭着埋怨老天的不公平,埋怨老天捉弄人。
这时,孔子听到了他们的埋怨,就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孩子们眼泪汪汪地说了自己的梦想。孔子抚『摸』了孩子的头,和蔼地对耳聋的孩子说:“你的耳朵虽然坏了,但眼睛还是明亮的,为什么不改学绘画呢?”接着,他又转向了另一个孩子说道:“你的眼睛尽管坏了,但你还有一双灵敏的耳朵啊,如果该学弹琴的话一定会有所成就的。”
孩子们听到这样的话,突然意识到自己还有没有缺失的东西啊!为何不好好利用已经拥有的呢?他们继续开始了对梦想的追求,只不过,不再是以前的那个梦想。
最后通过孩子们彼此的努力,他们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追求。改学绘画的孩子,渐渐地感到耳聋反而更好,因为它可以避免一切喧嚣的干扰,使精力高度专注。改学弹琴的孩子,慢慢地,也觉得失明反倒有利。因为,它能够免除许多无谓的烦恼,使心思无比集中。
从此两个孩子名誉天下,当他们再遇到别人埋怨的时候,他们就对抱怨的人说了孔子当年对他们说过的话。
有些人会说,老天真捉弄人。其实,上天是公平的,我们在一方面失去了一些东西,但在另一方面,我们也会得到补偿,关键是看我们是否能去利用现有的而去创造属于我们的幸福。善于抓住那些我们可以做到的,很重要。故事中的两个孩子针对自己的特点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最后也一样实现了梦想。
商场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很多人看到别人发了财就会眼红,于是把别人的经商模式拿来自己用,但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其实究其原因只有一点:那就是不合适。在很多时候,人们都去追寻自认为最好的东西,但往往忽视了是否适合自己。
人各有所长,同样成功也是多元的,三百六十五行,行行都能出状元。那些适合自己的,自己擅长的,是我们的优势所在,发展起来也会更快些,朝着这个目标前进,成功会离我们更近些。都说成功无捷径可走,这难道不是一个捷径吗?千万不要去追大流,大众的眼光不一定是最好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点。我们要学会针对自身的特点来塑造更完美的自己。
找准位置,方能成功
据说,著名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奥托·瓦拉赫,他的成才过程是非常曲折的。在他开始读中学的时候,听从了父母的话选择了文科,结果期末考试结束的时候,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绝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听老师这么说,父母不敢再去决定孩子的志向,让奥托·瓦拉赫自己选择,他开始改学油画。但是让人费心的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依然是班上的倒数,学校的评语更是让父母大吃一惊:“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大家公认的笨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无独有偶,在这个时候,他的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于是就建议他试学化学。父母在无可奈何之下听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