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教材--硕士-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寻找资料的时候,为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定要学会经常后退一步,用更宽阔的视野审查资料。
(2)留心小事
要留心小事,因为事物发展的最关键的链条常常在于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情。
(3)盯住最显而易见的部分
你很难直接看到自己的眼睫『毛』,因为你的眼睛已经完全做到对它们的熟视无睹。我们的思维也是如此,所以我们总是忽略最显而见的事物。
(4)转移注意的焦点
我们总是习惯于注意自己已经注意的地方。结果经常这样,我们绞尽脑汁,也只能看到自己已经看到的地方,而对其他的信息视而不见。
(5)多角度审视
任何一个事物都不会只有一个属『性』,任何一个材料都不会只有一个用途。无论材料的多寡,富有创造力的解题者总能够从多个角度看已有的材料,尤其是那些表面上关联不大,但感觉上却总是很有用的材料。
(6)看看其他领域
眼睛盯着一个问题领域,这往往会阻碍自己发现更新鲜、更充分、更漂亮的材料,因为思维的惯『性』很容易使自己在一个特定的问题领域中做循环思索。这个时候,就需要跳出来,看一看其他领域,从别的地方寻找一些材料以启发自己。很多富有创造『性』的设想都源于广泛涉猎多个领域,并将这些领域的某些材料应用于自己的问题领域。
(7)信息暴『露』
有时候人们过于看重自己的能动『性』。譬如,在寻找材料阶段,解题者多数会赞成这样的一个观念:一份努力,一份收成。要获得必要的资料,就必须付出相应的努力。
大体来说,这样的观念没什么错,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信息的能动『性』。简单地说,就是许多时候,你只要将自己暴『露』在一个大的信息环境里,相应的信息就会随意地进入你的视野。这就是信息暴『露』法寻找材料的意义。
(8)随意寻找
设想你静静地坐在一间屋子里。突然,一个人在你背后大喊一声:〃好大一只蜘蛛!〃那么:你会怎样去找这个蜘蛛?
再设想,这个人大喊一声:〃看那只大蚂蚁!〃
再设想,这个人大喊一声:〃蚊子!〃
再设想,这个人大喊一声:〃大黄蜂!〃
在如上每一个情况中,你的眼睛似乎都知道如何有选择地寻找目标。你会查看墙壁和天花板寻找蜘蛛;你会查看地板寻找蚂蚁;你会注意在附近的空间寻找蚊子;你会扫视窗户寻找大黄蜂。并且,多数时候,你果真是毫不费力地似乎仅仅凭借着直觉就找到了这些目标。不妨说,你的眼睛,抑或你的潜意识知道从哪里寻找目标,这就是随意寻找的含义。
简单地说,随意寻找就是,听凭你的直觉的导引,寻找所需要的资料。
(9)随手记录
新发现,新设想,新信息一旦出现,不要对自己说:〃一会儿有纸有笔的时候我要把它们都记下来。〃因为这些东西可能会转瞬即逝,等到你有纸笔的时候,它们也许已经毫无踪影了。所以一定要养成随手记录的习惯。
3。弄清问题
弄清问题阶段,发散加工的任务是尽可能多地实现问题的重新定义,收敛加工则尽量找出对问题的最佳定义。这就涉及到问题的定义和再定义。通过发散加工,你会形成一个基本认识。但这时的定义往往不够准确,这就需要对问题再定义。所谓再定义,就是重新认识问题,考虑已有的表述形式是否恰当,是否体现解决者真正的意图。
该阶段的发散加工,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工作:熟悉问题;组建问题的框架和细节;寻找问题的新表述形式;回顾问题。
经过前面两个步骤的工作,你已经提出一个初步的问题。该阶段的第一个工作就是真正搞懂这个问题的表述形式。如果有文字的表述,首先理解文字;如果没有文字表述,自己试着把问题的文字表述写出来。仔细审视琢磨每个词句,让它的意思在你脑海里逐渐清晰而鲜明。可以暂时抛开一些细节。
回顾所有寻找到的事实,并特别注意那些你认为是核心的和应优先考虑的事实,从这些材料出发写出问题。
寻找资料阶段得到的材料并不一定都有价值,在这里,要将重点放在优先考虑的材料上,并尽量从中发现描述问题的新角度。然后用〃如何……〃的形式写出来。
将重要的材料放在合适的位置,试着组建问题的框架。所谓问题的框架,即问题的起始状态是什么,目标状态又是什么。
找出框架后,把问题的主要部分再细细地考虑几次,要逐个地考虑,并试着在不同组合中考虑。同时,分析一下问题的细节,将每个细节同其他细节联系起来考虑,审视一下每个细节在整个问题中的意义。
弄清问题的时候,须明确一点,即绝大多数问题都不止一种表述形式,它们可以通过几种不同的方式加以界定。实际上,你对任何给定问题的解决途径本身就反映了你的定义方式。
还有另一方面也需要注意,即如果问题的定义不够清晰明确,它也就可能无法为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依据。可能是问题的定义模棱两可,也可能是问题的定义太过一般化,从而难以找到可行的解决方法。
在发散的最后,再看看所有已经产生的定义,不要对这些定义进行任何的评价,而是从它们出发,再努力地想出2…3个来。
至此为止,你已经可以开始进行寻找问题阶段的收敛加工了。
弄清问题阶段,收敛加工的目的是选择出最佳的问题定义。收敛加工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预收敛
不看前面写过的问题,写出至少5个问题,这5个问题最准确地描述了你要解决的情况的特点。这个阶段看似发散,实际上是对前面发散结果的一个分析概括,因而还是收敛『性』的。
(2)击中问题
选择最能体现你的兴趣的问题。
(3)寻找相关
对选出的问题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根据相似『性』将选出的问题分组,这样的每个组称为一个〃焦点〃。
(4)聚焦目标
做了什么,比做了多少更重要。解决问题的量并不重要,是否解决了正确的问题才重要。
4。生成方案
该阶段,发散加工中重要的是〃渲泄〃:将出现在你脑海中的所有想法用最快的速度写下来,再使用一些技巧帮助你产生更多的创意。收敛过程与上两个阶段步骤大体相似,通过击中问题、寻找相关和聚集目标,最终选择出最好的方案。
三、创新过程后期
创新过程后期包括寻找标准、选择方案、接受方案、实施方案、回顾总结五个阶段。1。寻找标准
该阶段,发散加工的任务是找到各种可能的评论标准。收敛过程与其他几步的收敛大体相似,首先是击中标准和寻找相关,除些而外还有一寻找标准阶段所特有的过程就是使选中的标准尽可能地具地化。最终保留下那些最具体的与问题有关的标准。
寻找标准阶段的收敛加工的前三步和前面几个阶段中的收敛加工有较大的相似,都包括了击中和寻找相关。但是它还有它自身的一个特殊的过程,即标准的具体化。越明确、越实际的标准越有效果,越能帮助给下一个阶段的选择方案提供更准确的评价根据,使有价值的方案不会被删除,缺少实用『性』的方案不会被重用。
寻找标准的收敛加工大体包括如下三步。
(1)击中标准
发现你认为与问题有关的标准。
(2)寻找相关
检查所有被击中的标准,找到它们之间的相关。
(3)具体化
如何来使标准更明确呢?这就需要大家有意识地寻找潜在的标准,使标准越细致越好。这就会更有效地使用标准指导决策。所谓使标准细致,就是让所选择的标准在最大程度上是针对要解决的问题的,而不是一种泛泛的标准。
2。选择方案
该阶段的发散加工主要有两个任务:确定筛先和改进方案的标准、减少方案数量的同时提高其质量;产生一些解决方案。在收敛加工中,相应地对标准和方案进行收敛,收敛的具体过程包括筛选、精选和修改:首先是对发散中确定的标准进行收敛;其次是根据这些收敛后的标准对解决方案进行收敛。选择方案阶段,已经得到很多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但很多只是一个粗略的方案,在寻找解决方案的阶段,就要对这些方案进行辨别,找出其中最有价值的并加以改进。
但这个阶段决不是那样简单地对方案进行严格的筛先和否定没有价值的方案,相反要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更多的发现每个方案中有益的方面,努力将它们转化成现实可行的方案。
生活在德国的伊朗人依拉迪·赫萨比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发明家。他最擅长的就是抓住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由直觉产生的灵感进行判断,从而作出新的发明。有一天,他的妻子向阳台上的花卉洒杀虫剂,他见到后十分生气,心想:〃难道一定要用有毒的杀虫剂吗?〃他忽然想到,人体有的地方从来没有虫子叮咬,这就是耳孔。这样,要选择制造一种没有毒的杀剂,说不定可以从耳孔中的物质来着手研究。这下,凭着自己的直觉,当天他就让人在实验室里对耳垢进行成分分析,发现耳垢由120多种不同物质组成,其中有一种物质能够驱虫,甚至将虫杀死。后来他在此基础上发明了不含毒素的杀虫剂。直觉在他选择的关键时候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3。接受方案
接受方案阶段,发散加工的任务是尽可能多地发现帮助和阻碍的因素,收敛加工则从中选出最重要的因素。
接受方案的第一步是自己首先接受,即让自己对找到的方案充满信心,这样你才有说服别人来接受你的方案的底气。第二步是要让别人接受,即向别人〃推销〃自己的方案。
接受方案的根本功能是通过对可能出现的障碍的预测和系统分析,可帮助更轻松地应付各种问题。但接受方案不是硬来,如果克服障碍得付出巨大的代价,那就要考虑要不要接受自己的方案。譬如,你的方案需要一个与你有很大矛盾的成员的合作,如果你无法协调你们的关系,那么这个方案可能会永远没法实现。
刚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就急于实施往往并不明智,没有经过仔细的考虑就行动对解决问题没有益处。这个时候,务必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清楚该方案对解决问题的效果高低。
(1)时间的充足『性』;
(2)问题的重要『性』;
(3)困难的严重『性』。
如果时间十分紧急,或者问题并不严重,即使不解决也没有重大影响,也许并不需要接受方案这个阶段。但若时间充足,问题十分重要,而且这个问题解决起来颇有困难时,寻求接受就显得愈发重要。
接受方案阶段,首先是通过发散加工来发现一些〃帮助〃和〃阻碍〃,即那些会促进或妨碍实施方案的因素,然后由收敛加工先出最重要的帮助和阻碍因素。此外,还可使用〃潜在问题分析〃的技术使我们对方案形成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
4。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阶段可以分为两个子阶段:制定计划,执行计划。
计划是方案的进一步细化的『操』作步骤。一个完整的实施计划应该对是谁、要做什么、在哪里、在什么时间、怎样做以及为什么做等要点有详细阐述。使用它来指导人们的行动就像用地图指导人们的方向一样。通过上面的寻求接受阶段对方案实施的充分考虑,现在我们就可以开始制定一个现实的行动计划。这个行动计划应该包括对具体的时间、地点、执行人和方式等的详细阐述,还要考虑到责任者的动机和能力等问题。
一个完整的计划应包括三种行动:紧迫的、短期的和长期的。
(1)紧迫的行动:指那些需要在当天完成的事情;
(2)短期的行动:指那些计划在近期内(如一周或一个月内)要做的事情;
(3)长期的行动:指那些在一年或更长时间内要进行的活动,由于时间间隔比较长,往往这些行动最容易发生变化,因此在考虑长期计划进不要对它限制太多。
16世纪,西班牙探险家科尔特斯在韦拉克鲁斯登陆,卸下装备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船烧掉。然后他给下属们打气说:〃勇士们,现在你们只有去战斗,或者去死。〃他之所以烧船,就是为人排除第三条路,即向后转,回西班牙。他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