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不打不骂教孩子60招(节选) >

第6章

不打不骂教孩子60招(节选)-第6章

小说: 不打不骂教孩子60招(节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冲突产生时,每个人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尊严,不希望被他人压制,孩子也是如此。只有父母放下架子,把孩子当成平等的人来看待,与孩子进行商量来处理问题,孩子才会愿意接受父母的建议,共同解决问题。 
                  
第7招 凡事都要与孩子商量(2)
  孩子的事情一定要与孩子商量
  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孩子的事情一定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选择,父母不可替孩子包办,即使父母有自己的想法,也要通过商量的方式,把自己的意见传达给孩子,让孩子权衡利弊后再作出选择。
  每一个孩子都会出现与父母意见不一致的情况,孩子们都希望父母能够尊重自己的意见,毕竟,许多事情都需要孩子付出努力才能实现。如果父母忽视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一味地用父母的威严来压制孩子,孩子即使口头上同意了,内心也无法产生努力的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已经感觉简直就是受罪,怎么还可能与父母和睦共处呢?
  因此,父母一定要把孩子的事情交给孩子自己处理,父母的意见只能通过建议或者商量的方式传达给孩子,帮助孩子全面地认识问题。
  和孩子约法三章
  对于孩子的问题,尤其是孩子的不良行为,父母一定要与孩子商量后制定规则,并约法三章,使孩子遵守。不过,父母千万不可自作主张制定规则让孩子遵守,这样的规则对孩子来说没有什么约束意义。
  与孩子约法三章,仅仅是因为孩子缺乏自制力,规则是帮助孩子约束自己的,而不是惩罚孩子的,父母们一定要认识到这个问题。因此,规则一定要孩子内心认可的,父母一定要与孩子商量后再制定规则,避免产生亲子冲突。
  总之,父母凡事要学会与孩子商量,这样不仅可以增加相互之间的理解,避免许多无谓的争吵,而且还能够教会孩子为人处世,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第8招 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乐(1)
  日本作家森村诚一说过:“幸福越是与人分享,它的价值便越会增加。”所以说,“分”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实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享”的人是快乐的,因为他感受到了真爱和友谊。
  分享是快乐的大门,学会分享,你就进入了快乐的城堡。
  独享是痛苦的大门,只去独享,你就走进了痛苦的泥潭。
  分享的回报在很多时候都是生活的惊喜,分享的习惯除了拥有朋友,拥有关怀,还拥有不一样的体验和经历。分享的时候让我们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一份纯粹的快乐和一种回归的质朴与真诚,与这个浮躁的社会相比,分享的过程让人彼此心里充满阳光。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理体会,当自己有何喜怒哀乐时,总想和人一起分享。我们成年人,有和人分享的心理需要,同样,孩子也需要人与他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因此,父母要注意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乐。
  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乐,有利于协调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让孩子感到父母在关心、爱护他们,从而取得孩子的信任。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信任可使子女感到他们与父母处于平等的地位,从而对父母更加尊重、敬爱和亲近,并乐于向父母倾吐心声。这不仅增进了父母对子女的了解,而且能使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更能有的放矢。
  反之,若父母对孩子持不信任或不够信任的态度,就无法了解孩子的愿望和要求,这样,他们对父母的信赖也势必减弱,家庭教育的效果也势必会大打折扣。
  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乐,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当孩子处于孤独、痛苦时,父母若能及时发现,与孩子一起分担他的烦恼、痛苦,对孩子加以引导帮助,则可以使孩子更快的从痛苦中走出来,让孩子快乐健康的生活。
  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乐,有利于给孩子一个快乐健康的家庭环境。父母与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乐不但可以增加相互的理解与信任,而且可以教会孩子为人处世,促进孩子身心的良好发展。
  在这个分享交流的平台上,父母常常扮演着三种角色,一是倾听者;倾听以获得更多信息,倾听成为孩子的亲密朋友。二是指导者;随时随地调整、引导、提醒。对孩子施与正面影响。三是帮助者;帮助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顺利成长。这三种角色并不一定同时进行。有时只需扮演一种角色,父母只需仔细倾听孩子的谈话就可以了。
  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分享孩子的点点滴滴,并能够或多或少参与进去,无论喜乐烦恼,对于父母来说都是一种幸福。
  苏慧颖的女儿文文发现姥姥每次炒出香喷喷的菜后,总要先用小盘盛出来一些。
  “姥姥,为什么要单独盛出来一盘呢?”她好奇地问。
  “留给你妈妈呀,她还没有下班呢!”姥姥说着,同时把饭锅盖严,“文文,你盛过饭后要记得把盖盖紧,不然等你妈回来饭就凉了。”女儿仔细一看,发现留下的菜又多又好。
  有一次,她神神秘秘地跑来告诉苏慧颖:“妈,我告诉你一个秘密吧!在姥姥家,谁晚回家吃饭谁合适!”
  “分享”,对于幼小的她原本是一种“新发现”,到了后来,习惯变成了自然。
  女儿上小学一年级时的一件小事苏慧颖至今难忘:“六一”联欢会上,老师发给每位孩子一份节日礼物:两块巧克力。
  拿到巧克力,女儿就飞快地跑来找苏慧颖:“妈妈,给,礼物,分你一半!”说完,把一块巧克力塞在苏慧颖手中。
  “好!谢谢你!”当着她的面,苏慧颖立刻把巧克力放进嘴里,“好吃,好吃,真好吃!”
  女儿乐着跑回座位上。
  苏慧颖身边的一位妈妈羡慕地说:“看你多幸福啊!你瞧见前面那个小胖子了吧,就是我女儿。你看他一个人吃得多香啊,居然瞅都不瞅我一眼。”听了这话,苏慧颖觉得女儿懂事了,懂得了分享。
  很快,女儿上小学六年级了。记得一个周末的下午,苏慧颖正在单位加班。女儿突然从姥姥家打来电话:“妈,你今天下班回姥姥家好吗?有好事!你早点回来!”
  “哎!”苏慧颖答应得特痛快,手里加快速度干活。
  一个小时过去了,“妈,你怎么还不回来呀?”女儿又打电话来催了。
  苏慧颖抬头一看表,快7点了。“好!我很快就回去。有什么好事呀?可不可以先透露透露啊?”“我不告诉你!等你回来就知道了!”嘿,女儿居然还卖关子。
  时间飞逝,又一个电话打来,活还没有干完……
  等苏慧颖回到家,天早就黑了,女儿已经睡了。“你这女儿真没白疼,”母亲说着,把苏慧颖领进厨房,“你看看,这是你宝贝女儿亲自下厨炒的黄瓜虾仁。她一直等着你回来,想和你一块吃,可你老不回来!你看,都给你留出来了,全是大虾仁。小的她自己吃了!”
  看着女儿的杰作:一小碗虾仁!每个虾仁的脖子上套了一片黄瓜!整道菜竟然五彩缤纷:白色、粉色、绿色,真美!想象得出,女儿在制作这道菜时是多么用心!她是想和妈妈共同分享这艺术的杰作。
  12岁的女儿,以一颗与人分享快乐的爱心,亲手制作了这份礼物,并以“家传”的分享方式,留下了她一份小小的心意。苏慧颖充分感受到了,一个幼小的心灵,诚挚地乐于把自己创造的快乐,无偿地奉献给别人。 
                  
第8招 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乐(2)
  品尝着女儿炒的菜,又甜又咸。甜的是虾,咸的是苏慧颖感动的泪水……
  这就是分享的幸福。就这样,“分享”,成为了凝聚苏慧颖家人的力量。
  这个案例说明:“分”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实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享”的人是快乐的,因为他感受到了真爱和友谊。
  所以,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乐,让孩子在分享的快乐中健康茁壮的成长。
  许多父母都想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乐,但在具体的实践里却往往做不到,不知道该如何做?那么,你不妨按照下面的方法来做做看。
  增加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
  父母要尽可能多的增加和孩子的相处。父母之爱是其他任何一种形式的关爱都无法取代的,甚至最慈祥的祖父祖母和最称职的老师也不行。
  多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
  经常的交谈与爱抚是亲子间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你除了询问孩子“吃饱了吗”“还想要什么”之外,还要学会用“今天你感觉怎么样”,“你是怎么想的”,“你高兴吗”等问句提问,让孩子表达出对一日不见父母的思念之情,并且学会认真聆听孩子内心真实的感受。甚至,在你真的不得不忙于其他事务时,也别忘了给孩子一个歉意的抚摸。
  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心声
  例如:在孩子不愿意去学校时,不要因为上班时间的临近而粗暴地把孩子交给老师,任孩子大声啼哭。那会加重孩子的被抛弃感和分离焦虑。当孩子不愿随老师离去时,你不妨蹲下身子,仔细听听孩子叙述他内心的不安,因为这时孩子更需要的就是父母的倾听、安慰和抚摸。
  让孩子投入伙伴当中
  父母要建议和鼓励孩子与伙伴一起游戏。这是让孩子感受同伙之爱的好机会。另外,和伙伴的友好交往可以帮助孩子克服和父母、亲人暂时分别的焦虑和孤独感,学习分享爱。
  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而敏感,没有任何理由足以让孩子去独自承受孤独。你不能一味的责备孩子们表现出的叛逆、孤僻,因为此时的他们其实在渴望更多的爱,更多的关怀——尤其是源自于父母的不可替代的爱。
  总之,父母和孩子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不但有利于家庭之间的协调和睦,更有利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因此,父母一定要记住,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乐。 
                  
第9招 注意和孩子说话的语气(1)
  人人都有受尊重的权利,对于孩子也是一样。很多父母不注意与孩子交谈的语气,结果对孩子造成了伤害,这是家庭教育中经常出现的误区。
  很多父母由于没有学会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往往在不知不觉中,用一些孩子不会喜欢的声调,说了一些违反自己本意的话,结果和孩子造成了不必要的冲突。
  琳琳气鼓鼓地回到家里,因为下雨,班上原定的郊游没有去成。妈妈见她不高兴,随口说了句:“哭也没用,要玩还有下回呢。又不是我让它下雨,干嘛一脑门子官司啊?”本来琳琳似乎还没有发作的意思,这一本可不得了:先是呜呜地哭了一阵,不一会儿踱到自己的房间,索性趴在床上哭,而且连晚饭也没有出来吃。
  没有哪一位父母打算让孩子伤心,也没有哪一位父母会对自己说“今天只要有可能,我就要让孩子下不来台”,只不过有的时候没有注意罢了。
  也有很多父母在动怒的时候,往往口无遮拦。因为是他们觉得,对于自己的孩子,他们完全有资格骂,所以多难听的话都能说出来。有时觉得说得越难听,越能提醒孩子注意。哪里想到,许多话是有严重后果的,绝对不能说出口。例如:
  “给我滚!就当我没有你这样的儿子!”
  “你以为你是谁,你可是我养大的!”
  “妈妈不要你这种不听话的孩子,现在马上给我滚出去!”
  “你简直一无是处!”
  “你很讨厌!”
  “养个你这样的孩子,我真是倒了八辈子的霉!”
  “你可是我养大的,有本事别让你老子养着你呀!”
  诸如这类的话对孩子都是一种“威胁”。孩子听到,心里会怎么想?也许他还没有关于“自尊”的意识,可是这话会让他感到自己是个没用的人,是个累赘,可又无力改变这个现实。这种矛盾的心理会让孩子惶恐和无所适从。这样的情绪压抑得太久,必定会化为愤怒,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那时,很可能会有严重的后果了
  有些孩子也许因为太小,就乖乖顺从了父母,但并不表示他认同了父母的话,而是因为内心的恐惧,害怕被父母抛弃。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下,孩子很难健康成长。
  事实上,未成年的孩子被父母抚养,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父母却把它当作是一种负担,当作一种向孩子炫耀和示威的借口。这种思想和行为很可耻。想想,谁不是由自己的父母抚养成人的?
  还有的孩子比较黏人一点,有时喜欢赖着父母。这个时候父母不耐烦了,就会一把推开孩子说:“你知不知道,你很讨厌!”你不愿意陪着孩子玩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要说这样的话来伤害他的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