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模式-职业经理人-第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传统结构。他提出“我们不能再以职能分工来管理,而要以流程为管理的标的。每一个组织必须去找出核心的流程,指派专人去负责那个流程,而不是去管理
某一个部门”。
在亚洲,不少组织亦开始了“企业再造工程”。一家大银行以顾客需求为基点对工作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大大提高了为顾客服务的效率。以往开立储蓄存
款帐户平均需21分钟,现在只需9分钟,大大方便了顾客。
七、变革基本技巧
变革组织需要两方面的基本技巧。
一是创造的技巧。变革是全新的事业,它需要人们具有极富创意的设计师的技能。
变革需要重新设计。设计新的工作流程、新的工作方式、新的组织结构、新的观念形态、新的管理系统、新的管理方式等等。这些,都离不开创造。
二是沟通的技巧。要变革,还需要极佳的沟通技能,通过有效的沟通,去了解、把握顾客的需求,排除组织内部的疑惧与干扰,组织起协调一致的团队
来进行变革。
领导者的变革意识、变革理念、变革目标、变革方式要广为宣传,渗透到全体员工心中,形成组织一致的共识。韦尔奇在GE变革中就非常注重协调与沟
通。有效的沟通使他获得了董事会一班人的共识与支持,在组织中形成了一批改革中坚、“改革种子”,再以中坚、“种子”去影响周边的人,使他获得1/3
员工的支持与合作。不要小看这个1/3。重大变革,能有1/3的人支持你、配合你,不算少了。能多些,当然更好。但现实地说,真诚的拥护者、支持者
超过1/3,还真怀疑——是否真在进行重大变革?是否真在进行根本性的变革?随大流的人会多些,但他们不一定真支持。
回顾变革的往事,韦尔奇有痛切的感受。他深深感到,变革过程中他面对的最大挑战是沟通:如何说服GE人相信变革是必要的,让他们相信惟有变革他
们才会是最后的赢者。他不断提醒人们——changeordie(要么变革,要么死亡)!为从事沟通、促成共识,韦尔奇亲自抓GE管理训练中心。把一批批的
公司干部、员工送进中心,灌输及培养韦尔奇最重视的价值观念——自信、坦率、面对现实的勇气,哪怕是身处艰困的逆境。训练中心是韦尔奇的“黄埔军
校”,为他培训出一批批拥护改革、善于改革的中坚力量。
韦尔奇在GE毫不留情推行激进的、根本性的、威胁性的、革命性的改革计划。他将公司既有成令完全推翻,撤销了数十个业务部门,裁撤了1/3以上
的工作职位,使30万人离开了公司。有幸保全职位的员工,韦尔奇也向他们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真是一场罕见的企业变革“大地震”。
以往,GE公司遵循传统管理理论的所有工作程序、工作方式,工作明确细分,然后加以组合。这种做法形成了装配线及军事化的管理制度,创造了庞大
财富,却疏离了员工。韦尔奇的努力方向是建立以价值为主的组织形态,使员工与雇主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心态,以共识去创造效率。
管理学家们给韦尔奇以极高评价,认为20世纪有两位企业领袖将以其见地为世人所景仰。一位是通用汽车(GE)的艾尔弗雷德·史隆,另一位便是通用
电气(GE)的杰克·韦尔奇。
韦尔奇不愧为变革时代企业界精英的杰出代表!
八、变革三部曲
我们可以将组织变革的过程,视为既相互关联、又有明显先后顺序的三部曲。
1。第一部:觉醒
核心——意识变革的必要,改变员工的心路历程。
关键因素:从上到下建立危机感,击退抵制变革、抗拒重生的各方阻力。
主场景:宣布变革日程,唤醒公司动力,打破旧有心态和文化。
阻力主要来自于四方面:
心理阻力——源于过去的心态和思维盲点:固步自封、“食古不化”、耽于安逸、不思进取及对未知的恐惧。
技术阻力——工作习惯、过去的投资和不想改变的惰性。
行政阻力——对打破现有的权力结构的顽强抵抗。原有的、强大的权力联盟被打乱,权力进行再分配,权力秩序发生重大变更,这一切无疑会招人反抗。
利益阻力——这是根源,上述一切均落脚于此。物质、精神、发展利益的大调整,使不少人痛心疾首。
对付阻力的办法:
——你必须强调危机,一再声言:“狼来了”,“达摩克利斯剑高悬于头顶”。必要时,要揭开“安宁未来”的虚假面纱,让其显露“残忍的狰狞”,使人们看
到危险,并怀有对危机将临的恐惧。拿破仑说得好,恐惧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动力。今天仍不例外。韦尔奇说,如果不进行变革“半个世纪才建立起来的企业
可能在两年内就得关门”。“关门”就是危机,就是威胁。人们往往如此:为了不失去更多,而愿意作一些让步与牺牲,愿意吐出一些现成的“占有”。
——你必须全力打破陈旧过时的组织机制与结构,与过去决裂。按韦尔奇的说法——“重建GE”。
——你必须唤起整个组织的“情感动力”,构造起崭新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以精神和行为的依托,帮助员工走出迷惑与困境,适应新环境,适应新
生活。
GE公司价值观:
唯有顾客满意才能保障工作;
尊重他人;
开放;
改革是持久的,没有不能改革的事;
刺激、珍惜改革,视改革为契机,而非威胁;
建设性的冲突促进发展;
对付矛盾是一种生活方式;
追求卓越,摒弃行政官僚;
每个人的贡献都很重要;
做善事能感染他人;
“共同所有权”(员工参与管理,有自主行事的自由)。
——你必须注意指挥链:管理阶层可能是最大的反对者。因为,他们的既得利益多。
——你必须物色改革中坚,培养、配备具有变革意识与行为的领导新人。
——你必须亲自控制“警察”、媒体和教育体系,掌握“笔杆子”、“枪杆子”。
企业的“警察”就是财务监控与审计。媒体,就是组织内所有的沟通形式与方式。
在GE,韦尔奇直接控制管理训练课程,每隔一星期,他一定亲自到场,为所有学员检查、修正课程方向,从新聘员工到资深主管毫无例外。而课程中的
一道重要讨论题是:
韦尔奇是GE公司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总裁;
韦尔奇是GE历史上最大的混蛋。
韦尔奇要的就是这种直逼主题的、总裁与学员之间互动的、无拘无束的讨论方式。
在变革的觉醒阶段,人们更多看到的是破坏,而不是建设;人们更多涉及的是提出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它常常使人们感到困惑、迷茫、甚至失望。
旧有精神支柱被折断,旧有行为链条被切断,熟悉的环境变得陌生,而新的一切却在遥遥的迷蒙之中。这是一个“除旧”而有待“布新”的阶段。
2。第二部:展望
核心——为组织的未来描绘蓝图、理想,提供方向。
在变革的第二幕大戏中,工作人员的情绪开始注入积极因素,先前的挫折、恐惧导入了振奋人心的新方向。人们从“无定”中、找到了目标,寻着了
依凭。改革的方向、目标愈来愈清晰。
勾勒理想的过程:——围绕中心概念集思广益和组织创意,然后取得反馈,并且考虑各种利益相关者。这个过程充满创意,往往也很混乱。它是一项
“进程”中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大声思考”,让尽可能多的人参与谋划,从所有可能的渠道寻求反馈。
为适应时代的需求,你创立的目标、理想必须是:
——具有挑战性;
——明白易懂;
——不是一个人的梦想,而是团体的整体追求;
——不僵化,不死板,能随时间演进。
同样重要的是,不仅要勾勒理想、目标,而且要有具体的行动方案来支撑这些理想、目标,构架从现实到目标的桥梁。如果没有具体的行动方案,没有
切实的行动,理想、目标很快将成为变革倡导者的笑柄。这种嘲笑会毁掉变革!
20世纪80年代末,韦尔奇提出21世纪的企业理想,他认为21世纪的企业特色在于不分界限。旧式公司有一层一层的界限、区隔和指挥链;新式企业
就是要摒弃这些妨碍生产力发展的结构,让信息不受限于部门或企业界限自由流通。这就是韦尔奇倡导的——“无界限管理”、“无界限理想”。唯有“无界限”,
才能使信息在组织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组织与顾客之间顺畅流通,才能使组织既具有大企业的力量,又具有小公司的效率、活力与自信。
人们戏称杰克·韦尔奇为“中子杰克”。意为:他像中子弹一样,打掉组织建筑物内的所有横向隔墙,上下隔板及组织与外部顾客的围墙,使信息顺畅流
动。
“无界限管理”——确实为信息时代组织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3。第三部:重建
核心——将蓝图付诸行动,朝着理想、目标前进。
案例:微软成功的秘密
微软公司在1975年初创时只有3个人,一个产品,年营业额仅1.6万美元。可是经过20年的发展,到1995年公司雇员已增加到17800人,有200多
种产品,营业额达6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公司,占有最重要的软件市场80%-85%的份额。微软公司对计算机行业的影响比任何公司都大,没有一个计算机用户能够避开或忽视微软所做的一切。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年
仅40岁)也一跃成为计算机界的巨子、美国的首富,个人财产达130亿美元。他成功的秘密被M。A。卡斯马诺和R。W。塞尔比1995年写在《微软公司的秘密》
这本书里,从七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微软进行竞争和运营的战略,其中前二种便谈到了人才问题。
第一,寻找既懂技术又会经营的精英来组织和管理公司。从一开始,公司就严格挑选管理人才和其他雇员,其条件是这些人必须既掌握软件技术,同时
又懂得如何将这些知识和技术转变成金钱。因为如果公司的总裁、总经理和其他高层管理人员既懂技术又熟悉市场,那么一旦机会出现,他们就会抓住它,
不失时机地进入市场。有了这样的人才,公司就有了适应产品开发和市场需要的坚实的组织基础。一旦需要,他们将能重新组织并找到更多的杰出人才来帮
助公司进行经营和为未来作准备。无疑,盖茨就是这样的人才的代表,他在微软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第二,通过组建功能重叠的专家小组对创造性人才和技术进行管理。为了促进革新和提高效率,需要广泛培养人才,并在多功能小组中使用他们。
为此,微软建立起功能不同,但在边界处又有重叠的技术和责任小组,让从事产品设计、制造、售销和质量控制方面的专家在这样的小组里一起工作,
而不是在一个大的官僚部门毫不相干地各干各的,以便于创造功率更大的计算机硬件所需要的更加复杂的软件产品。
本书由“北京爱博赛软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制作;
如需该书的原版请与北京九州鼎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发行部联系。电话:010…62328573;联系人:李小姐
企业形象塑造
第四章
品牌战略
一、商品开发
(一)商品的整体概念
商品的概念是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不同而逐步改变的。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们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且,这五个层次是由低到高逐步发展的。体现这种需要的消费当然也会有不同的要求,这便形成了不同的消费观念。随着人
们需要层次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商品的概念也就不断地变换着内涵。商品的整体概念包括三个层次:
商品实质层、商品实体层和商品延伸层。
商品整体概念图
1。商品实质层
即商品的功能和效用。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商品本身,更主要的是要获得商品给他带来的某种需求的满足。例如:消费者购买VCD
实质上是为了满足其闲暇时休息和娱乐的需要;购买微波炉是为了自己烹饪的需求。商品的实质层是商品的效用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缺少这一层,消费者
就不会去购买这种商品。因此,企业在制定开发和营销策略时,首先要考虑到商品的实质,明确商品能够带来的功效和益处。
2。商品实体层
商品的功能和效用总是通过一定的具体形式反映出来。商品的实体层向人们展示的是商品实质的外在特征,它包括外观形式和内在质量以及促销成分,
即品质、包装、品牌、造型、款式、色调等。在消费水平不高或商品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消费者购买商品主要考虑的是功能和效用,而对商品的形式的要求
居次。随着消费观念的提高和买方市场的出现,消费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