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CEO康熙回忆录-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傅宏烈的痛斥,我从心底是欢迎的,事实上,他的态度就是我的态度。让三藩财务经理以身说法,比任何人的话都有分量,傅宏烈的发言大大挫了尚可喜、耿精忠的锐气。
由于吴三桂没有到场,这次会面并没有达到我所想要的效果。尚、耿对吴三桂的马首是瞻,让我对吴三桂的认识更深了一层。这次与尚可喜、耿精忠的会面,让我更坚定了撤藩的信念。
一个月之后,我收到尚可喜的一封信,他以年迈为名,恳求辞去平南公司的董事长一职,并提议其子尚之信继任,说什么德能兼具,堪当重任。
三.畅春园盛宴:杯酒释兵权的经典路演(2)
这封信刚到北京,就引起了集团员工的议论纷纷,有的说批准,有的说不准,各有各的理由。但我的心里却十分清楚,这是三藩的有意试探。如果我批准了尚可喜的辞职信,让尚之信继承了平南公司,那么平西公司的董事长则由吴应熊继承,而靖南公司董事长也应该由耿精忠之子继承。这样一来,一脉传承,这三家公司更像是他们的家族企业了。而且如果批准了尚之信继承董事长,以后再想找什么理由撤掉可就难了。
这正是千载难逢的撤藩契机。我准允了尚可喜辞去平南公司董事长一职,但告诉他“尚之信继承之说待下一步商定”。
七月,耿精忠也效法尚可喜,直截了当地辞去了靖南公司董事长之职,我毫不犹豫地照准了。尚可喜、耿精忠接二连三的辞职将吴三桂逼向了墙角,我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吴三桂终于熬不住了,依葫芦画瓢,写了一封辞职信,说年纪太大,眼病也恶化,又添了心脏病,“不能处理日常事务”了,因此也请求退休。
在接到信的第一时间,我紧急召开了一个闭门会议,让与会者将他的请辞信传阅了一遍。熊赐履说:“从这封信来看,吴三桂似乎抱怨公司对他不信任。既然尚可喜、耿精忠两人都请辞了,吴三桂当然不能例外。但是不能给‘照准’两字,应该用鞭子加糖的策略,主动辞职应该给予嘉奖,而牢骚满腹,却要驳斥。让他不要做出损害公司之事。”
我让周培公当场写了一封回信:“我已任命甘文接任平西公司董事长一职,他会按照原来的战略规划,管理好云南、贵州的业务。吴总,你是大清的功臣,与大清休戚与共,大清以前承诺不会做出对不起你吴总之事,以后也不会,这点请你放心。你见到信就可来北京,咱们当好好喝上几杯,一醉方休。”
2。 并非鸟尽弓藏
祖父曾许诺吴三桂:“有大清就有平西公司,有平西公司就你三桂。”这几十年来,父亲与我都一直恪守这个祖训,但说到底,平西公司并非他一个人的平西公司,公司仍旧归属于大清,他只不过是一个获得更多授权的经理人而已,大清的董事会仍旧可以行使任免权,对吴三桂进行罢免。
也许有人认为撤藩是我违背祖之川,是一种鸟尽弓藏的行为。对此种说法,我并不认同,难道让我牺牲大清十万员工的利益而迁就吴三桂?难道为了一句三十年前的诺言就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这并不是一个商业道德的问题。
商业道德不仅仅局限于道德层面,更在于遵循商业准则。赢利性、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商业信用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成功的标志。商业信用不是一句简单的诺言,更在于实践诺言的过程。
这三十多年,大清并没有违诺。即使到现在,大清仍旧一如既往地支持平西公司的发展,给予充裕的储备资金,支持其各类投资。但当支持变成一种依赖和惰性时,我有必要重新审视支持的力度,甚至考虑是否值得再去投入。盲目是一种愚蠢的行为,我不愿成为一个商业雏儿,任由吴三桂摆布。以其道还施其身,这是商业场上的另一条准则。
事实上,撤藩并非鸟尽弓藏之举,我只是让吴三桂安享晚年,我在其老家购置了一套豪华别墅,以作其退休的奖赏。
以宽治人,是我人生的一大信条。无论是对商业对手,还是对商业伙伴、员工,我一直恪守这条信念。我信奉“没有永远的对手,却有永远的朋友”。无论鳌拜,还是吴三桂,我的初衷是能够在双方可谅解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化解彼此的过节。
即便是鳌拜,我亦以德报怨,对吴三桂,我也依然如此。不管如何,在并购大明的过程中,吴三桂功不可没。对于其功绩,我们不可忽视;对于其过,我们也要正视。
除了严重经营亏损外,吴三桂最大的问题在于其冒险精神,也就是商人的“赌”性。这在一个公司的创业初期是可取的。在公司创业阶段,靠创业者的胆识和魄力往往获得成功;赢得第一桶金;然而随着企业的发展,这种仅靠个人感觉来决策的方法,会将企业带入危险的境地,远远适应不了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市场瞬息万变,商业机会稍纵即逝,创业者只能管窥一斑,因此,变个人决策为集体决策,建立风险预警体制尤其重要。随着平西公司的壮大,吴三桂的赌性未减反增,竟将所有资金都倾注在房地产业上。这样的决策者,不利于大清的长期发展,大清也不需要这样的决策者。
三.畅春园盛宴:杯酒释兵权的经典路演(3)
3。神秘崛起的大周
给吴三桂信回信后的第二天早上,我并没有去办公室,而是径直去了朱国治的家,会见了朱国治、傅宏烈。我开门见山地问朱国治:“平西公司的财务状况是怎样的?”朱国治似乎早就准备好了答案,他告诉我:“从账面上看,平西公司的财务并无问题,但是从形迹上看,吴三桂似乎对财务控制得很严,对我的防范也很严,重要的账本我根本接触不到。”朱国治的谈话进一步证实了我的猜想:吴三桂在转移资金。四个月后,这个猜测得到了证实。
朱国治和傅宏烈分别递给我一份厚厚的财务分析报告。不出我所料,吴三桂果然在平西公司账目上作了手脚。一方面他们向大清谎报亏损,另一方面他们在囤积资金,私自开展业务。朱与傅的报告只是提出了问题,但是并没有详实的证据说明他们转移了资金。
一般而言,一项投资无法在三年内赢利的话,就会被放弃或者出售,但三藩是一个例外。它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在某种程度上,它不仅是祖辈付出心血的结晶,更具有不可低估的商业潜力。我从来没有想过放弃这三个市场,它是大清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旦失去必将对大清的整体战略产生严重冲击,从市场份额上看,这三个公司的业务覆盖了小半个南方市场,对于任何一个想做大的企业来说,这块市场都是必争之地。这几年,偶尔有一些投资者想收购这三家公司,都被我断然拒绝。
几天之后,一个名叫刘玄初的人给我打了一个电话。他告诉我,他想收购平西公司的股份。就在这天,朱国治告诉我,一个名叫大周的乳业公司在昆明大张旗鼓地开始了相关并购。
大周公司的神秘崛起,让人不得不对其财富的起源充满兴趣。在云南,平西公司几乎垄断了整个乳业市场。大周刚刚挂牌成立时,几乎所有人预告了它不久后必将灭亡。然而一切都出乎意料之外,大周不仅没有中途夭折,而且在接下来的半年内,其在乳业方面的营业额甚至超过了平西公司。不可否认,大周公司在营销上屡有创新,在定位上颇为精准,似乎一切都按照市场规律在运作,但种种迹象表明,大周具有浓重的平西痕迹;但这是外人很难觉察到的。对于时刻关心平西、关注吴三桂的我来说,大周似乎在沿寻着平西初始的轨迹在前行,平西与大周此消彼长,这两家公司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接下来的事情更加验证了我的猜测。朱国治在一个布满灰尘的仓库里,找到了一份1656至1658年的账册,账册显示,这两年有数千万计的管理费用支出和折旧摊销。正是这些巨额的费用造成了平西公司的亏损,如此不合理的财务结构意味着什么?
这几件事情中,似乎有一条暗浮的脉络隐现其中。突然,一种可怕的预感涌上心头,会不会是吴三桂鲸吞了这些资金,然后反手收购大清?我一直担心,陈年的隐患会一朝爆发,如今终于成为了事实。这一夜,我彻夜未眠,脑子里一片空白。
四.杨起隆:多米诺骨牌效应(1)
1674年,发生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我最心爱的太太赫舍里去世了;第二件大事是北京城遭遇了百年罕见的大地震,故宫引发了一场大火;第三件大事是在五台山祈福途中,偶遇僧人行痴——我的父亲,虽近在咫尺,却似远在天涯。
也是在这一年,大清的灾祸也接踵而来。三桂系员工集体辞职,钱庄集体催贷,牧场危机,杨起隆举报风波,这一连串的事件让我心力交瘁。
这是我一生中最灰暗的时光。前一年,我力排众议,坚决执行“撤藩计划”,短短一年不到的光景,形势急转而下。我第一次感到了深深的倦意,我曾以为一切尽在掌握,谁知一切都游离在我想像之外。我就像一柄张到极限突然被折断的弓,再也无力去延续往日的豪情。
1.集体辞职引发的人事地震
1674年夏,我让折尔肯协助吴三桂办理交接手续。在并购大明前,吴三桂就和折尔肯有书信往来,吴三桂加盟大清,折尔肯从中出了不少力。这次派折尔肯去办理交接手续,有两方面考虑,一是为了避开“逼宫”嫌疑,二是为了防范吴三桂在办理交接前转移资金。后来的事实印证,这番周全的考虑是多余的。
在折尔肯在到达云南的当天,吴三桂安排一次高规格的饭局。在五华山的一个高级包房里,吴三桂和他的副总马宝,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联合唱了一出双簧。吴三桂佯装谦恭地说:“十月份我将公司的一项投资完成,就辞去平西董事长一职,请折总放心!”然而扬长而去。不到十分钟后,马宝闯入宴厅,质问折尔肯:“你们是不是在逼吴总?吴总这三十年为大清作出了多少贡献,难道你们就这样不留余地?”
随后,平西公司那些愤怒的员工将折尔肯围在办公室里,把通道堵得严严实实。他们扬言:“如果折总不给出一个明确答复的话,那么他们甭想从平西公司走出去。”显然,这是一次有预谋的围攻,而这次预谋的总导演是吴三桂。
折尔肯被困在办公室里整整一天,直到晚上六时,等所有人散尽之后,吴三桂才现身。就在折尔肯被困的时候,朱国治和甘文被保安请离了平西公司。第二天,在夏国相的带领下,车间工人进行了罢工,整个生产线陷入停顿状态。在平西公司,到处流传着“大清收归之后,所有员工将一个不留”的谣言,所有的员工都没有心思工作。在平西的厂区,上千人围聚在一起,等待吴三桂的最后发话。
“我就快要离开平西公司了,大家还记不记得,咱们是怎么创业的?回想那段时光,真是感慨万千。那是一种怎样的艰难状态,为了大清我们吃了多少苦?如今,平西公司刚刚上轨道,康熙却要行这鸟尽弓藏之事。我不该叫大家跟着我离开大明,是我害了大家!”
吴三桂的到来引起了人群的骚动。“吴总,你不能走哇,如果连你都走了,我们也不想干了!”一位老员工激动地说。
这消息出乎我的意料。我未曾想到,吴三桂在员工心目中的地位如此之高。在后来的资产盘点中发现,每年大清的拨款中,有相当部分被吴三桂作为薪水和奖金发给了员工。他通过损害大清的利益,为自己打造了一个关爱员工的企业家的光辉形象。从这点上来说,吴三桂不愧为一个十足的野心家。
吴三桂倒戈的同时,也带走了他在企业里所有的亲信,波及大清各个部门的大规模集体辞职出现了。在吴三桂的信息封锁下,总部对这次集体辞职事件,居然一丝异样都没觉察,我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经过了仔细考虑之后,我并没有挽留那些追随吴三桂而去的员工。我并不为这些人的出走感到可惜。对于三桂系员工,我并非持有一种有色的观念。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我心中的理想团队是一个能认同我、认同公司并为之奋斗的团队。一个不认同变革、不认同企业价值的团队,并不是一个我所要的团队。况且,集体辞职几乎没有挽回的余地,这一事件并非员工与企业谈判的砝码,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所以,如果强加挽留,对于整个大清并无益处,反而会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