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运筹帷幄--人生篇 >

第16章

运筹帷幄--人生篇-第16章

小说: 运筹帷幄--人生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国亡家『乱』,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没有英明的君主和贤良的父亲听从他们,所以天下认为他们的君主、父亲的所作所为可耻可辱,因而怜惜这些臣子和儿子。现在商君。吴起、大夫种作为人臣,是对的;他们的君主,是错的。所以世人说这三个人成就功业却不得好报,难道是羡慕他们生不逢时而死吗?如果只有等待死了以后才能够立忠成名,那样微子不配称仁人,孔子不配称圣人,管仲不够称伟大。人们建立功业,难道不期望成全自己吗?生命和功名都能成全的,是上等。功名可以效法,但牺牲了生命的,是其次。声名蒙受耻辱,但生命保全的,是下等。〃范睢对此称是。

    蔡泽稍微得到机会,就趁势说:〃商君、吴起、大夫种,他们作为人臣,竭尽忠诚,成就功业,当然值得羡慕了,阎夭服侍周文王,周公辅助周成王,难道不也忠诚圣明吗?就君臣关系而论,商君,吴起、大夫种同闳夭。周公哪一个更值得羡慕呢?

    范睢说:〃商君。吴起、大夫种比不上。〃蔡泽说:〃这样,那么你的君主慈善仁爱,任用忠良,厚待老朋友,他贤能明智,同有道德的人关系密切,讲节义,不背弃功臣,跟秦孝公、楚悼王、越王相比,怎么样呢?〃蔡泽说:〃现在你的君主亲近忠臣,不超过秦孝公、楚悼王、越王,您施展才智,能替君主转危为安,修明政治,治理混『乱』,加强军队,排除忧患,解决困难,扩大耕地,种植稻谷,使国家富强、家庭充裕,加强君主地位,尊崇社稷,显扬宗庙,天下没有谁敢欺骗、冒犯你的君主,君主的声威可震撼四海之内,功业彰显于万里之外,声名光辉流传千秋万代,你跟商君、吴起、大夫种相比怎么样呢?〃范睢说:〃我不如他们。〃蔡泽说:〃如今君主亲近忠臣、不忘老友比不上秦孝公、楚悼王、勾践,而你的功绩和受到的宠信亲近又比不上商君、吴起、大夫种,然而你的俸禄丰厚,职位高贵,私人的财富超过他们三个人,如果自身不退让,恐怕后患会比他们三个更厉害,我私下替你感到危险。俗话说'太阳正中以后就偏斜,月亮圆满以后就亏缺'。事物极盛以后就要衰落,这是天地间的常规。进退伸缩,随着时势变化,这是圣人的常道。所以'国家政治清明就做官,国家政治黑暗就隐居'。圣人说'龙飞腾在天,利于见贵人'。'不合道义而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如同浮游的云彩一样'。现在你的怨仇已经报了,恩德已经报答,心愿已经实现,却没有应变的计谋,我私下认为这是你不可取的。再说翡翠、鸿鹊、犀牛、大象,它们所处的形势并不是不远离死地,但之所以死亡,是因为被钓饵『迷』『惑』。苏秦、智伯的智慧,不是不足以来避免侮辱,远离死亡,但之所以死亡,是因为他们不断地被贪欲『迷』『惑』。因此圣人制订礼法,节制欲望,向人民索取而有限度,使用民力而根据时节,征用民财而有止境,所以心志不自满,行为不骄矜,总是同道义相符而不失却道义,所以大下能传承不断。从前齐桓公九次会合诸侯,匡正天下,到了葵丘会盟的时候,因为有骄矜的心志,背叛他的国家有九个。吴王夫差的军队无敌于天下,合恃勇敢强大而轻视各诸侯国,欺凌齐国和晋国,所以终于导致自己被杀,国家灭亡。夏育、太史唯叱咤呼喝,惊骇三军,然而自己死在普通人手下。这些都是因为他们处于极强盛的地位而不顾道义,不保持谦卑,不厉行节俭而带来的祸患。

    〃商君替秦孝公申明法令,禁止『奸』邪的根源,尊贵的爵位一定要用来奖赏,有罪的人一定要受到处罚,统一权衡,平正度量,调整轻重,废除田间小道,以便安定人民的事业,统一人民的习俗,勉励人民从事农耕,使地尽其利,一个家庭没有两种职业,勤于种田,从事积蓄,练习攻战兵阵的军事,因此军队一出动,土地就扩大,不发动军队,国家就能富强,所以秦国无敌于天下,在各诸侯中树立了威望,成就了秦国的霸业。功业完成以后,就以车裂之刑处死商鞅。〃

    〃楚国土地方圆几千里,士兵上百万,白起率领几万军队来跟楚军交战,第一次战役就攻下了鄙、郢,烧毁了夷陵,第二次战役南下兼并了蜀国和汉中;又越过韩国和魏国去进攻强大的赵国,北上活埋了马服的军队,屠杀了四十多万人,把他们全部歼灭在长平城下,血流成河,喊声如雷,接着入侵围攻邯郸,使秦国拥有称帝的基业。楚国、赵国是天下的强国,也是秦国的仇敌,从此以后,楚国。赵国都畏服而不敢进攻秦国的原因,是因为自起的威势。白起亲身征服七十多个城邑,功业已经完成了,就赐他剑让他『自杀』而死在杜邮。〃

    〃吴起替楚悼王制订法令,削弱大臣的权势,罢免无能的,废黜无用的,裁减无关紧要的官员,杜绝私下的请托,统一楚国的习俗,禁止游『荡』的人,使务农力战的士民十分精锐,南下收服杨、越,北上兼并陈国、蔡国,破除合纵连横的主张,使游说的人无法开口,禁止朋党,勉励百姓,安定了楚国的政局,军队威震天下,声威慑服各诸侯国。功业已经完成,吴起也终于被分解肢体。〃

    〃大夫种替越王深谋远虑,避免了会稽亡国的危险,化危亡为生存,变耻辱成光荣,开垦荒地,扩充城邑,开辟土地,种植五谷,率领四方的土民,团结上下的力量,辅佐贤能的勾践,向夫差报了仇,终于征服了强大的吴国,使越国成为霸主。功业已经彰显了,勾践终于负心杀了他。〃

    〃这四个人,功业完成之后不离去,才招致如此祸害。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能伸不能屈,能进而不能退的人。范睢明白这一点,超然避世,长期作陶朱公。你难道没见过那些赌博的人吗?有时要下大赌注,有时要分次下注,这都是你所清楚知道的。现在你做秦国的宰相,出计谋不用离开座席,定谋略不用走出朝堂,坐着就能控制各诸侯国,攻下三十多个地区,来充实宜阳,疏通羊肠饭的险塞,阻塞太行山的要道,又斩断范氏、中行氏的通道,使六国不能合纵结盟,修筑栈道千里,直通蜀国和汉中,使天下都畏惧秦国,秦国的欲望实现了,你的功劳也到极点了,这也是秦国要分功的时候了。如果这个时候还不隐退,那么商君、白起、大夫种就是榜样了。我听说用水作镜的人只见到自己的面容,用人作镜的人可知道自己的吉凶'。古书上说。'成功的地方,不能长久停留'。这四人的灾祸,你怎么看待呢?你为什么不在这个时候归还相印,让贤能的人来接受它,自己隐退,居住山岩,观赏流水,一定会有伯夷一样的廉洁美名,长期做应侯,世世代代继承爵位,又有许由、延陵季子一样辞让的美名,王子乔和赤松子一样的长寿,这跟以灾祸为结局相比哪一个好呢?你选择哪样呢?如果自己不忍心离开,迟疑而自己不能决断,一定有那四人一样的灾祸。《易经》说'亢龙有悔',这说的就是那些能上却不能下,能伸却不能屈,能进却不能退的人。希望你仔细考虑这件事!〃范睢说:〃好。我听说'欲望如果不知道满足,就会失去形成欲望的条件,占有如果不知道知足,就会失去形成占有的条件'。幸蒙先生指教,我范睢恭敬地听命。〃这时就请蔡泽入席。尊为上宾。

    几天后,范睢上朝,对秦昭王说:〃有个刚从山东来的客人叫蔡泽,是个能言善辩的人,明白三王的事情,五霸的业迹,世俗的变化,足可以把秦国的政务委托给他。我见过的人很多,没有人比得上他,我也比不上他。我大胆地向你推荐。〃秦昭王召见蔡泽,跟他交谈后,很喜欢他,任命他作客卿。

    范睢趁机托病请求归还相印。秦昭王硬是挽留范睢,范睢就借口病重。范睢免去了相位,秦昭王喜欢蔡泽的谋划,就任命他作秦国的宰相,向东收服了周朝。

    范睢静观形势,知进退,是大智慧者,进退之术被他运用自如,不但保住了『性』命,还保住的名声,留名万世。

    方圆人生:

    人世冷暖变化无常,人生道路崎岖不平。当你遇到困难走不通时,要明白退一步的方法;当你事业一帆风顺,一定要有谦让三分的胸襟和美德。

    ■ 以退为进是良策

    为人处世必须学会谦让,不能处处争强好胜,不能事事出头『露』尖,难行的地方退一步或许会海阔天空。人生得意的时候也应把功劳让与别人一些,不要居功自傲,不能得意忘形。何况人类的感情复杂无比,人心的变化也是层出不穷。今天认为是美的东西明天就有可能认为是丑,今天认为是可爱的东西,明天就有可能认为是可恨。

    所谓〃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也就是〃人情反复,世路崎岖〃的道理。当年韩信微贱时就曾深深体会到此中的辛酸。尤其世路多险阻,人生到处都有陷阱。这就要培养高度的谦让美德,遇到行不通的事不要勉强去做。这句话说,人生之路有高低、有曲折、有平坦,当你遇到挫折时必须鼓足勇气继续奋斗,当你事业飞黄腾达时,不要忘记救助那些穷苦的人,因为这样可以为你自己消除很多祸患于未然。这样,知退一步之法,明让三分之功,不仅是一种谦让的美德,而且也是一种安身立命的方法。

    说到人的本『性』时,有必要说说人的人格。人的本『性』是原有的,人格是后天修为的。我们知道,儒家入世的目的就是积极地完成一个完整的人格。完整的人格是方,善良的人格是圆。方圆并济即可使人功高不傲,善于为官和与人相处。

    功高不骄,终能同甘

    朱元璋能由一介村夫而成为一代王朝的开国皇帝,除去时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朱元璋本人超群出众的智谋与韬略外,他的谋臣刘基功不可没,还有一个也是功不可没的,这个人就是徐达。

    〃指挥皆上将,谈笑半儒生〃的徐达,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一个农家,儿时曾与朱元璋一起放牛。在其戎马一生中,有勇有谋,用兵持重,为明朝的创建和中国的统一立下赫赫战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将帅才,深得朱元璋宠爱。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人,却从不居功自傲。徐达每年春天挂帅出征,暮冬之际还朝。回来后立即将帅印交还,回到家里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按理说,这样一位儿时与朱元璋一起放过牛的至交,且战功赫赫,甚至朱元璋还将自己的次女许配给他,完全可以〃享清福〃。朱元璋也在私下对他说:〃徐达兄建立了盖世奇功,从未好好休息过,我就把过去的旧宅低赐给你,让你好好事几年清福吧。〃朱元璋的这些旧低,是其登基前当吴王时居住的府低,可徐达就是不肯接受。万分无奈的朱元璋请徐达到旧府低饮酒,将其灌醉,然后蒙上被子,亲自将其抬到床上睡下。徐达半夜酒醒问周围的人自己住的是什么地方,内传说:〃这是旧低。〃徐达大吃一惊,连忙跳下床,俯在地上自呼死罪。朱元璋见其如此谦恭,心里十分高兴,即命有关部门在此旧低前修建一所宅低,门前立一碑场,并亲书〃大功〃二字。

    徐达功高不骄,还体现在他好学不倦、严于律己,放牛出身的徐达,少年无读书机会。但他好学章儒,虚心求教,每次出征都携带大量书籍,一有时间便仔细研读,掌握了渊博的军事理论。因此每每临阵指挥,莫不料敌如神,进退有据,且每战必胜,令人心服。身为统帅的徐达,还能处处与士兵同甘共苦。遇到军粮不济,士兵未饱,他也不饮不食;扎营未定,他也不进帐休息,士卒伤残有病,他亲自慰问,给『药』治疗。如遇上士卒牺牲,他更是重视而筹棺木葬之。将士对他既感激,又尊敬。

    本来可以声『色』犬马的徐达,却平生无声『色』酒赌之好,〃『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所疵,昭明乎日月〃。朱元璋赐与他一块沙洲,由于正处于农民水路必经之地,家臣以此檀谋其利,徐达知道后,立即将此地上缴官府,〃其无私欲,持大节类如此〃。

    1385年,徐达病逝于南京。朱元璋为之辍朝,悲恸不已,追封为中山王,并将其肖像阵列于功臣庙第一位,称之为〃开国功臣第一〃。

    徐达之所以能不居功自傲,除其个人良好的修养,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每个皇权的确立,无不依仗文臣武将的运筹帷幄和决胜千里。但功臣往往成为权臣。在中国历史上,功臣权臣夺取皇权或挟天子以令诸侯,甚至皇袍加身的例子也不鲜见。所以,历代皇帝总是在政权到手后,视功臣为最大威胁,千方百计收回其权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