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哲学讲演录-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够纠结起来构成一个东西、构成万物呢?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产生。
正因为有自发的偏斜,所以原子和原子之间才有了纠结,才有了冲撞、碰撞,才有了乱七八糟的东西,然后再形成游涡运动,最后在站在涡运动里形成各种各样的事物。所以,原子的偏斜是伊壁坞鲁的根本原则,他实际上是暗示了自由,而对自由你能够提出原因吗?当然物理学不考虑自由,物理学不考虑自由是物理学的局限。伊壁坞鲁提出来在科学的根子处是人的自由,这恰好是他的伟大之处,所以马克思把伊壁坞鲁称为古代最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你要他为自由提供原因,那你就在自然科学的名义下把他的伟大贡献给抹杀了。当然马克思这样评价有他自己的解释了,我们且不去管他。但是伊壁坞鲁这里至少可以体现出亚里士多德所谓的个别性的原则,这个原则在伊壁坞鲁这里被他发挥到极致,他就强调个别性,而个别性再不能解释了。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也是这样,感性的、个别性是没法解释的,它是一切推理的根据。我们刚才讲归纳法,一直归纳到感性,就再不能往下推了,它是一种探索、一种追求。以这种偏斜恰好体现出亚里士多德的个别性原则。原子是个别性的,原子有其自发的能动性,它能够形成万物,是形成万物的动力源。所以,由这种偏斜伊壁坞鲁就打破了决定论的束缚,而在德漠克利特那里还是决定论的,一切都是必然的。伊壁鸪鲁突破了决定论,而使得自然界成了一个自由的王国。没有什么决定性的东西,万物都是有偏斜的、有偶然性的,你不要把所有事情都算定了。而且,他还导向了一种无神论。我们没有看到神,即使有的话,神也是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在不同的世界之间游荡,无所事事,不加入事物之间,因为我们看不到,所以神只是些游魂,并不能影响我们的生活。关于感性和理性的关系,伊壁坞鲁也做出了比较妥善的解决。他认为,感性和理性不能相互脱离,感性离不开理性,理性也离不感性;但是,最终的准则是感性。
感性会犯错误,但是感性也会纠正错误,感性的错误要由感性自身来纠正。理性当然也有用,但是根本的准则应该是感性。当然,伊壁鸪鲁的原则里面也有内在矛盾:直线运动与偏斜运动的矛盾。原子本来是不可分的,但是如果你把运动归结为它自己的内部,那么你就必须把原子的内部加以分析,要分析其内部的运动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于是,原子本身就成了复合的了,就不再是原子(不可分)了,它就被分解了。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也提出了这一点,就是直线和偏斜两种运动之间的矛盾,它涉及到单一和复合性的矛盾。原子有两种特性z一个是单一性,不可分割嘛;外一种是复合性,原子的运动又是由直线运动和偏斜运动复合而成的。那么单一的原子如何能够产生复合的运动?再一个就是认论上面的,原子是看不见的,我们只能通过理性推出这两者之间存在矛盾,但这无法得到感性的证实,更不能由感性来解决。那么,这样一种矛盾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个别性原则本身的内部矛盾,是个别性本身固有的矛盾。
所谓个别性的矛盾,就是〃这一个〃是不可说明的,但是你又要说它,你一去说明它,它就不再是〃这一个〃了,它就是那普遍的东西。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的第一〃感性的确定性〃里面说的就是这个矛盾,〃这一个〃不可说,你只能指着一个东西说〃这一个〃,但是一旦你说出来〃这一个〃,它就是〃这一个〃了,就变成另外一个了,你刚才的〃这一个〃和现在的一个〃就不一样了,它就成了一个共相。所以〃这一个〃有种天偏离自身所指的倾向,这种倾向就在于人也好,万物也好,都是有生命的,不可能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伊壁鸪鲁的个别性也是如此,他要表达出个别性的能动性来,但又要把这种能动性固定在普遍的原子身上。
个别的、感性的东西当它被绝对孤立起来看待时,它就是不可分析、不可说明的;而当人们要通过它的外部关系对它加以说明时,它就不再是个别的,而成了普遍的东西了。对于这样一种矛盾,如果你要解决它,就必须要解释普遍的东西。从个别性我们发现了它固有的内在矛盾,那么如果我们来试一试从普遍性方面是否可以避免这种矛盾?那就走向了普遍自我意识的哲学,这就是斯多亚派。这一派不是从伊壁坞鲁的个别性、自发性的努斯原则出发,而是抓住了亚里士多德的普遍性、规范性的逻各斯方面,来构成自我意识的哲学。这就是下面我们要讲的斯多亚派。
二、斯多亚派:普遍自我意识的哲学
(一)泛逻辑主义
斯多亚派又译作斯多葛派,是因为这些哲学家们经常在画廊之下讲学,画廊在希腊语里面称之为〃stoa〃,所以称之为斯多亚派或者斯多葛派。它的创始人就是芝诺,这是另外一个芝诺,这个斯多亚派的芝诺跟前面讲的爱利亚派的芝诺是两个人。他生活在公元前336年到公元前264年。他的一生品格高尚,生活严谨,非常崇尚道德上的圣洁,但他最后是以上吊自杀而死。为什么?下面我们要具体地加以解释,为什么这么一个哲学家70多岁了最后要上吊这很有哲学意义。
他的接班人叫克雷安德也是自杀的,活了99岁,最后觉得不应该活下去了,绝食而死。可见这样的学派,它的宗旨是排斥幸福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他们与伊壁鸪鲁学派是完全相对立的。他们提倡一种禁欲主义,追求道德高尚就不要去追求享受,而且要折磨自己,故意折磨自己,实行苦行主义。据说有的斯多亚派人为了证明自己的坚忍不拔,为了证明自己能够忍受苦难,互相比、赛看哪个把手放到火上烧得更久。这个学派把真理的标准从感性转向了理性,当然这个转向也有它的过渡,最初他们还是崇尚感觉、知觉的,但后来他们把理性称之为〃内心的知觉〃,而与感性、外在的知觉相区别。感性是外在的知觉,他们也强调知觉,但却强调内在的知觉。内在的知觉实际上是一种内心的理性直观,最清楚明白的事情只有在内心才能知道,部的感官则是欺骗人的。
所以他们排斥感性,主张用理性来统治感性,思考理性怎样制约感性的问题。于是他们特别重视逻辑,重视亚里士多德的〃逻各斯〃精神。刚才讲到伊壁坞鲁重视亚里士多德的个别性原则和努斯的自发性,斯多亚派则是重视他的〃逻各斯〃精神,即理性推理的普遍性原则。据说,〃logic〃这个词就是斯多亚派创造出来的,他们把〃逻各斯〃发展成了〃logic〃。他们对付逻辑不像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仅仅是把逻辑当作他的形而上学的另外一部分,也就是工具论的一部分,而没有把逻辑运用到解释整个宇宙体系。斯多亚派恰好就是把逻辑推广到整个宇宙结构。整个宇宙结构都是一种逻辑结构,都是可以推出来的,宇宙中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是可以按照不矛盾律等等推出来的。所以,他们的逻辑成了一种〃泛逻辑主义〃。
亚里士多德还不是泛逻辑主义,他虽然创立了形式逻辑,但形式逻辑并没有真正用到他自己的体系里面。斯多亚派则是用形式逻辑解释整个宇宙,所有的东西都可以用逻辑来解释。罗素在《西方哲学史》里讲到这种〃泛逻辑〃主义,认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推出来,都是可以算出来的,后来像莱布尼兹就认为包括哲学问题我们都不要争了,现在我们拿出笔和纸来〃算一算〃,就可以把哲学问题解决了,这就是一种泛逻辑主义。当然莱布尼兹还加上一种〃泛数学义〃,因为他的逻辑是一种数理逻辑论。〃泛逻辑主义〃在斯多亚派那里是返回到了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就是一种解释世界的原则。
但是赫拉克利特还有一个就是〃火〃的原则,斯多亚派也非常推崇。斯多亚派一个是推崇〃逻各斯〃,一个是推崇〃火〃,他们回到了赫拉克利特,像伊壁坞鲁回到德漠克利特一样,也是回到前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资源。斯多亚派认为整个世界是一场宇宙大火,而且这场大火是循环、的,过几百年就循环一次,把一切都烧毁,一切又重新开始,而宇宙大火里面的规律和原则就是〃逻各斯〃,所以他们认为〃逻各斯〃是宇宙大火、世界大火的必然规律,是不可逃避的。对人来说就是他的命运,他们称之为〃命运〃,命运是不可逃避的,这是一种宿命论。伊壁鸪鲁是反对宿命论的,他强调一种个别性、一种个体的然性,甚至强调一种自由。但是斯多亚派认为自由是很虚假的东西,一切都是命运所决定的,〃太阳底下没有新东西〃。这是西方的一句谚语,这句话从斯多亚派就有了。所以人活在世上,如果他能把握到〃逻各斯〃,那么他活了这一世,就等于把握到了永恒,也就等于把握到了无数世。他活一辈子也就等于活了元数辈子,因为所有人世间的生活都没有什么区别,从本质上来说没有区别。从感性上来说当然每个人的生活都不一样;但从本质上来说,每个人生活底下的逻辑、〃逻各斯〃是完全一样的,理性的法则是完全一样的。什么他们要自杀?原因就在这里。
他觉得自己活够了,世界上的东西他都知道了。理性无非就是逻辑,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无非就是那个体系嘛,他几天就可以把它学完,学完了以后怎么样呢?他都知道了。所以活着也没多大意思,只要你把握到〃逻各斯〃、把握龟到人的命运,就可以不以人的生死为意,实际上你就永恒了,跟〃逻各斯〃融为一体了。所以自杀也好,生也好,死也好,实际上都是永生,都是不死的了。所以这些人认为人的使命就是要服从命运,服从命运就是服从〃逻各斯〃,也就是服从自己的理性,只有自己的理性才能把握〃逻各斯〃。因为〃逻各斯〃就是宇宙的理性、世界的理性。服从命运你就可以不动心,不动心就表现在你不为任何感性的诱惑所动。你掌握了〃逻各斯〃怎么还会动心呢?你就达到了哲人境界。所以最高的德性就是服从。
服从什么呢?服从〃逻各斯〃、服从理性。斯多亚派人表现得十分自制、刚毅、忍耐,自觉地把自己的〃小我〃融入到〃逻各斯〃的〃大我〃里去,融入到一种普遍的理性里面去,所以这是一种普遍的自我意识。在世界的规律里面,在世界普遍的〃逻各斯〃的法则里面,他们看出了自我的本质,自我实际上是带有普遍性的。这是没错的,自我确实带有普遍性,虽然是〃小我〃,里面也包含有普遍性,也包含有〃大我〃,〃小我〃和〃大我〃实际上是不可分的。那么伊壁坞鲁派是强调了〃小我〃这一方面,自发性的方面,斯多亚派则是强调〃大我〃这一方面,普遍性的一方面,强调把自我融入到普遍理性中去。他们有一句名言〃命运是不可抗的,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反正得走,与其让命运拖着走,不如自己走,眼随着命运的指引自觉地走,这才是聪明人,才是智慧的。
(二)人格平等学说
既然理性的灵魂、人的灵魂、人的这种自我意识是一种普遍的理性,那么斯多亚派就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人人平等的原则。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一个灵魂,每个人都通过这个灵魂而同化于普遍的〃逻各斯〃。在世界理性面前,每个人的个体的特点是微不足道的,人的感性、外在的东西是微不足道的。比如说你的高矮胖瘦、财产多少、地位高低、种族、荣誉、被人瞧得起瞧不起,这些东西都是身外之物,关键的是每个人都有理性,所以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每个人平等,所以每个人都有一个人格。所谓〃人格〃,就是每个个体中的普遍性。每个人都有同样的人格,你不能侮辱别人的人格,不能把他降到人格以下,哪怕他犯了罪。我们今天讲罪犯也有他的人格,其实就是从斯多亚派那里来的。斯多亚派认为所有的人在人格上一律平等。感性的外部世界对于人格来说没有关系,人凭借自己的人格在感性的外部世界面前是完全独立的,所以他们取消了一切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比如说皇帝和奴隶,这个差距是最大的,最高的是皇帝,在奴隶社会最底层是奴隶,但是他们认为这两者是平等的。同样,不同种族的人、外乡人、异邦人跟本国的、本城邦人一律平等,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也不管你是穷人还是富人,地位如何,血统如何,人人平等。所以他们由此提出来了一种〃世界主义〃的理想。斯多亚派是世界主义的。
这个世界主义后来在西方,比如说在康德那里,被作为一种基本的原则。康德经常谈到〃世界公民〃这样一个概念。就人格而言,每个人其实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