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第四级簿 >

第38章

第四级簿-第38章

小说: 第四级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部的手泵。医生却也没有 反抗。我直感认为他知道我是对的。再说,当天一上午他都在我们的病房里 呆着,检查了比伦敦所谓的专家一辈子接触过的拉沙热病人少说也得多上一倍 的真正患者。 四周多的是观众,都见到现场这一出好戏。直升飞机一升空,大家齐声欢 呼起来。拉沙热对他们说来大熟悉了,都知道此病的厉害。有人能活过来,得 到康复,好大喜事,让大家高兴。现在,珍妮有人送回去了,我们省了这一趟。 不过,现在回想,要是有我们陪着走的话,不用说,她会好得多,再也不该受 到她后来受到的那种对待了。 隆吉机场一听到直升机来了,严阵以待。很明显,珍妮还是被当作传染『性』 极大的病人。

    否则为什么要命驾驶员在机棚后面降落,躲开众人的视线?说起来,好像 是执行秘密军事任务。直升机刚着地,运输机上就跳下一队头戴防毒面具,身 穿红『色』防护隔离服的皇家空军。

    他们一上直升飞机,首先把珍妮塞进泡沫隔离箱,飞快扛回运输机,飞 走了。

    就在飞机启动升空前,这帮英勇的机组人员没有忘了把防护装置脱下、抛 向跑道。这就是他们为了保护自己,排除只存在于他们想象中的感染危险的应 付办法。无法讳言,接照他们的看法,这些防护服对英国是太危险了,而留给 塞拉利昂当地人是完全不成问题的。

    当时这一幕恶劣丑剧,英国海外服务志愿队长布赖恩从头至尾看在眼里, 震惊之余,惭愧得无地自容。好在他尚能自持,还知道把这些废弃物塞进小车, 驮回了塞格布韦马,也把经过向我们说了一遍。

    大家听了,真不知是该哭该笑。不管怎么说,谁都同意我们得开一个舞会, 来上一次烤山羊大宴。此时此刻,谁都该轻松一下了。晚会非常成功,化装 表演增添了出奇的高『潮』。因为迈克尔和两名护士把英国运输机组人员抛弃在跑 道上的防护套装穿了上场,尤其精彩的是,还戴上防毒面具,出尽洋相。因为 隔着防毒面具,怎么喝清凉可口的星牌啤酒呢?他们三人还真的有办法,痛痛 快快喝了个够。

    究竟是谁出的馊主意把珍妮关进所谓的隔离箱,那种害怕根本不存在的危 及飞行机组人员的风险的用心,昭然若揭。哪里是为了珍妮考虑。十分明显, 谁考虑了珍妮的苦痛?如此病弱之躯,心血管系统波动不稳,需要悉心照料犹 恐不及,哪能往泡沫盒里一塞了事?尤其恶劣的是,泡沫盒里无空调,岂不是 干烤珍妮?她的囚禁生涯并非仅此而已。英国医学界和社会群众因无知而盲目 惊恐,对拉沙热怕得要死,硬要把珍妮留在所谓的隔离舱内长达 60 天之久。也 许我们可以这样说,珍妮能够逃脱拉沙热带给她的厄运,真是命大。但她能熬 过英方给她安排的这一段隔离治疗,更是命大,而且是真正的命大!事实是, 她只有在『尿』中残存少许病毒,这也是康复了的拉沙热患者的常见现象,根本无 需继续隔离。常规治疗完全可以解决问题。后来珍妮终于得从隔离舱解脱出来。 终究因为禁铜日久,举步也很艰难,当今,世界多数地区已经排除使用隔离舱 的概念。唯独英国固执不变,独行其是。

    具体的伤害之外,竟然还做得出进一步刺痛患者心灵的事来。英国海外服 务志愿队收到一份相当于 75000 美元处理费用的帐单。他们没有医疗保险。要 是当时大家按乔的意思办,让一名医生陪珍妮坐民用英国喀里多尼亚航线班机 头等舱,那这份帐还不知要贵上多少,因为英国当局可能就要扣押飞机,对 全体乘客都来上一遍检疫!

    有意思的是,直到今天,生病那一段的情景从来没有再在珍妮的脑子里出 现过。再使劲想,她自己也只能记得她到达塞格布韦马的那一天,嘴里直说有 点发烧和头痛。别的,全记不起来了!

    

第一卷 24。塞镇日落

    珍妮可以不记得自己的遭遇,我和乔却耿耿在心,认为国际医学界务必引 以为戒,不能像珍妮一般丧失记忆。这次事件中可资总结的教训很多很重要。 就是为了这个原因,等到那年夏日来临,我把当时我正在那里工作的科林代尔 中央公共卫生实验室的几名专家请在一起开个会,也请刚刚再访塞拉利昂公干 完毕、正在飞返亚特兰大途中的乔留下来一起参加。乔一如既往,做了很好的 报告,总结他在拉沙热研究方面的进展:拉沙热如何扩展传播,又因何停止扩 展、没有传播,如何诊断拉沙热和对症治疗的方法。

    随后我们又去邀请多多少少、方方面面过问和参与过珍妮病例的人们,甚 至有幸之至,得与那位拒绝把珍妮遣送回国的著名顾问见面晤谈,也把他请了 来了。至于那位空军医生,同意现身说法,抱着他那副高科技的呼吸面罩,上 台畅舒胸怀。关于珍妮禁铜 60 天的情况,由当时负责照料她的斯图尔特·格洛 弗(dr。stuartglover)医生介绍,在我把临诊情况叙述完毕之后,珍妮本人 上台接受现场提问。从她回答的神情态度看,我感到芳华重睹,当年干练的护 士又回来了!

    我喜欢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的所作所为,其影响可能延及下一代的传染 『性』疾病医生。

    他们自然会对一切事实证据作出自己的判断,从而认定在对出血热采取保 护『性』措施方面英国『政府』的做法,从最好的角度看,是根本不必要的,而从最坏 的角度看,则是具有危险『性』质的。

    于是我们致力于把这些看法向全世界传布,同时也决心在非洲一一拉沙热 的核心地区,进行同样的努力。这是我和乔两人共同的事。乔和他的好友法哈 里·阿萨德蕴酿于 1985 年间在塞格布韦马开一次讨论大会。法哈里原是全球防 治艾滋病研究项目的奠基人、工程师。

    这样的讨论大会也是史无前例的创举。从表面看,想在塞拉利昂的农村地 区安排一次国际『性』的聚会几乎没有可能。所有代表的吃住行全成问题。当地无 旅馆、无餐厅、甚至无电、无自来水、无飞机场、无车辆,一应全无。要说有 的全是尘土飞扬的上路。再就是大量拉沙热。

    唯独乔坚持不变。

    “如果我们真想在拉沙热方面教会他们一些真正有用的东西的话,”他说道, “就是让他们见识见识拉沙热。”而法哈里从来都是只鼓励、不泄气。好吧, 那就干吧。

    两名和平队队员苏珊和安德鲁·斯科特,应邀替我们负责后勤工作。这方 面的问题可多了。他俩接任伊始,就让凯内马的天主教会负责提供与会代表住 所和食物。珍妮输血那会儿,好不容易找到的 rh 阴『性』血型献血人就是那个教会 的传教士。接下来我们要找的是辆能把全体与会人员每天拉来塞格布韦马的大 巴士和解决他们每天一顿中饭。

    好在苏珊精明强干,在她手里没有办不好的事。她替我们找来了玛丽。玛 丽在当地是出了名的最好厨娘。由她主灶的小饭馆的饭食,家喻户晓。经她摆 弄出来的会议伙食,像当地门德地区特产的最好大米和附近江河沼泽的鲜鱼 等等,连尝遍日内瓦和巴黎国际一级烹调美食的代表,也视为珍馐,赞不绝口。 讨论大会会场设在弗里敦的一家多少能保证用得上电的旅馆,比如至少在 一段时间里不停电。大多数代表来自非洲各地区,也有欧洲人士,还有一个苏 联人。传说这苏联人是个克格勃特务,官方身分是世界卫生组织工作人员。因 为美国大使馆人员历来尽全力支持我们的活动,出于礼貌考虑,与会代表都去 那里拜访作客,等我们从使馆出来,大家都觉得我们这位俄罗斯朋友举止出奇: 他突然停住,眼睛直瞪瞪看着远处海湾。

    他含糊不清他说道,“我得去街那头看看一一马上得去!”说完,拔脚就走 了。 我们全都望着他离去,望着他走进挂着有镰刀锤子图样的鲜艳红旗的门洞。

    “哦,我的天!”法哈里叫道,“他可是大大的有失检点。他没去觐见苏联 大使,倒是先踏进了美国大使馆。要是叫他们看见他从这里出去的话,他可要 麻烦了。”我们全部大笑。

    在弗里敦听了两天大会发言。我们准备好去乡下现场了。清晨 5 点钟就把 大家全叫了起来,上街候车。大巴士是塞拉利昂『政府』提供的。我们原作了两手 准备,怕说好了的车万一来不了。然而这一次,真该感谢,我们提出讨什么就 有什么。 上车往北开,路太不好走,车身晃晃『荡』『荡』。一路上的景象连东非来的同行 都感到意想不到。同是穷苦的非洲,尽管见惯了自己国内的落后穷相,却没有 料到塞拉利昂竟会窘迫到如此地步。本国虽穷,也不像这样。

    车抵塞格布韦马,我们把代表们分作三组,各有分工。第一拨巡查病房, 同拉沙热注院患者见面。第二拨去民户田间,见识一番乡村居住条件,同时抓 些老鼠试试。最后一组留在实验室听讲诊断拉沙热的技术。 当晚,大家在凭临凯内马市区之小坡上集合。一面享用野炊的饭菜,同时 介绍一下活动情况。 就在这几次大小会议上,代表们凑齐了作为世界卫生组织指导的非洲出血 热处理办法,多简单!省事省钱,又管用,都是以我们在塞拉利昂行之有效的、 我们大家都熟悉的技术为基础的。就这类讨论大会本身而言,这次会议独出心 裁,异乎寻常,极有收获!

    珍妮·桑德斯的情况如何?不用说,珍妮是这次大会上众人瞩目的主题人 物,珍妮恢复健康后下久,就返回护士岗位工作。我同乔在 6 个月后订了一次 机会人探访珍妮和多米尼克。两人已结婚,庄在伦敦南邓水晶宫附近的一套公 寓里。故友重逢,共享外卖的比萨饼,边吃边叙别情,珍妮说起往啊,总觉得 给大家添了麻烦。其实,她静思当年往事,总也想不起那段苦痛的经历。我想, 忘掉那一切倒是件好事,何必时常挂念,多受难忘的折磨?珍妮两口子现已迁 居伦敦西区,已有三个子女。 塞拉利昂标志着我个人一生的重要转折点。我从事拉沙热项目研究是 1985 年到 1990 年间的事。对这个国家产生了很深的感情。嗣后每年都去那儿一两次, 住上一段时间。有时与乔同去。每去一次,都发现当地又发生了同上次不同的 变化,变好的不多。1990 年去的那次,刚到就看出塞格布韦马变了模样。但是, 对它的变化规模和程度,都是直到当天晚上回到镇内时才知道些眉目。

    那天傍晚,我正在临街的一家小酒吧里坐着,不是埃迪酒吧。埃迪早已离 去了。一般说来,街上应该是熙熙攘攘,乡亲们从田间归来,忙着采购。当地 的孩子喜欢拥在酒吧周围,围观我们这些老外。他们叫我们“pumwe(白人佬)”。 爹娘不来赶,是不舍得离开的。坐在酒吧里,望哪儿,哪儿都是悠悠晃晃、蹈 蹈跳跳的牲口,无主的太多,鸡羊更成群。还有勉勉强强凑乎着上街跑上几趟 的车辆。所有这些构成塞格布韦马上下班高峰段的交通风景线。精彩的是司 机们的真功夫,瞧他们:个个左转右拐,前后腾挪,在这一堆活物缝隙中前进 的大好身手。别忘了还有路面数不清的坑坑洼洼。然而,具体到这天傍晚,街 上静得叫人寒战。连狗羊也无踪影,孩子们全都消失。仅有的望得着的不多几 个也是一脸紧张神『色』。即使偶而看我们一眼,眼神也紧张。看来就是要出事。 空气凝重、沉重,全然不是因为要下雨的缘故。

    突然,一辆军用卡车窜上山坡,开过坐落在一棵大树荫里的警察局面前, 惊起在树上营案的一群黄肚皮传巢鸟。等它们再次落下来护寞时,嗽耿声响成 一片。军车就在我和朋友们坐着的酒吧面前停住,打车上跳下一名军官向警察 局奔去,像是有什么必需解决的急事。军车上守着几个穿着完全不合身的『迷』彩 服的新兵,一脸惊恐地望着我们,个个冲锋枪在手,长弹盒上膛。顿时,整个 街面上一片惴惴不安的寂静。大家集中目光,等着看军车那儿的动静。过了 几分钟,军官回到车边,钻进连厢。军车起动,下坡,加速,走了。

    “一切太平,没事了,”我们说道。

    就这样,静静地过了一小会儿,大家好像是约好了似的,一起呼出了一口 气,又都活跃起来。我们把杯里的啤酒喝干,起身走了,没说话。当天晚上, 我还按以前的老习惯,一个人蹲坐在奥斯汀住宅外面那块高耸的岩石上。太阳 余热尚在,暖乎乎的,最让我感到称心惬意了。极目远眺,望得到潘古玛山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