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纯粹理性批判指要 >

第3章

纯粹理性批判指要-第3章

小说: 纯粹理性批判指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康德哲学思想的自然科学背景,主要是牛顿的力学。牛顿力学的辉煌成就,更坚固了康德早年就一直抱有的对自然科学的热忱信念。科学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他认为是千真万确无可否认的事实。可是,自然科学的这种普遍必然性的根据又是什么呢?显然,中世纪的神学的解释是不成立的。牛顿力学的成就,已致命地打击了传统的世间和超世间,自然与超自然的对立。牛顿告诉人们:整个宇宙受同一引力定律、同样的运动定律支配的。整个宇宙是其各个部分互相影响着的一个整体。所以,近代自然科学第一个时期最辉煌的业绩已把上帝从运动的宇宙中赶了出去。但是,另一方面,近代发展起来的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也都不能回答科学知识可能的根据。这就形成了康德毕生从事研究而为之做出重大贡献的两个问题之一:具有真理性质的科学知识是如何可能的?

另一个他所要极力解决的问题是:如果因果必然联系(即科学知识的基础:因果性)普遍统治着整个自然界,应该怎样解决人的自由。即探讨人的自由原因对实践行为的决定作用。在这个问题上,康德深受卢梭的影响。人的本质、权利目的等问题,深为康德所关注。而这些问题又显然与自然科学发生着尖锐矛盾,这使康德十分苦恼,幸亏有卢梭这一位强有力的好向导。卢梭对普通人的“自然良心”和道德感情的极力渲染,对人人生来平等,对民主权利,对自由原则的热情歌颂,无不使康德倾心神往。受其影响,康德认为一切作为有理性的人无论如何都不应放弃自由。

总之,一方面是牛顿发现的自然因果律,另一方面是卢梭宣扬的人的自由,正是批判时期康德所要解决的问题。

③对康德解决这两大问题直接提供了思想资料,因而对康德批判哲学形成产生较大影响的是经验论和唯理论两大哲学思潮。

康德的早期自然科学思想都表明他对当时人类理性和科学的力量的信心。但是在有机生命的起源问题上他做了一个否定的回答,他认为:第一,“由于不知道对象的真正内在性质,并由于对象的复杂多样性”,也就是缺乏具体的足够的科学材料;第二,由于无法“用力学的原因来完全清楚地说明一棵野草或一个幼虫的产生”,也就是不那么容易像研究天体起源那样把一切“归结为最简单的力学原因”。可见他对有机体生命起源的可能性持怀疑论的倾向,他开始意识到当时以机械力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方法固有的局限性。

另外,作为一个理论自然科学家,他所具有的自然科学的唯物倾向,与他作为一个受莱布尼茨—沃尔夫派传统教育的哲学家所具有的唯理论和形而上学倾向,必然会产生出尖锐的矛盾。首先,他根据科学的材料得出,事物存在的理由和对事物存在的认识的理由是不同的,例如天文学家根据木星的卫星蚀这一光学现象去测定光速,这些光学现象就是认识的理由,但光的运动和速度的存在理由则是以太的特性。康德由此指出,事物的存在不能从事物的概念推演出来,而只能通过经验被给予。因此,唯理论者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是不能成立的(这种本体论证明将在最后面的辩证法里提到,即他们认为只需通过对上帝概念的反思,便能得出必将有一个实际存在的上帝的推论)。其次,康德还根据科学材料说明,逻辑的对立和实在的对立是两回事,前者是对同一事物同时既肯定某种东西又否定那种东西,这种对立是互相排斥的,其结果是无;实在的对立虽然也彼此否定,但这种对立到处都是互相结合的,其结果是某种东西。例如说某一物体在同一时间、同一意义上既运动又不运动,这是不可能的;但同一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对立方向的力的影响则是完全可能的。这种实在的对立在自然界、心理现象和道德关系等方面是极普遍的,例如不可入性和可分性、善和恶、美和丑等等。康德认为实在的对立是事物的实在理由,它本身不是逻辑的对立,因而不是逻辑理由。认识事物的本性必须依靠实在理由规律,而唯理论的形而上学只以逻辑规律(同一律、矛盾律)为准,因此并不能认识事物,自然也不能由此推出上帝的存在。

与以上康德摆脱唯理论的基本立场的两个方面相联系,康德对沃尔夫唯理论的方法,即依据逻辑规律,构成逻辑判断,进行三段式推理以得到各种概念、判断、推理的组合形式的方法,作出了批判。他把这种方法所依据的旧形式逻辑称为“受人尊敬的古董的斑痕”,他主张不是要抛弃它,而是要改造和简化它。此外,他把莱布尼茨-沃尔夫派唯理论的方法形容为既不知道从哪里出发,也不知道到哪里去,逻辑思维过程在任何地方都碰不到经验,称用这种方法获得的知识是虚伪的形而上学,尤其是在所谓精神实体的学说方面。但康德并没有一般地否定形而上学,而只是否定莱布尼茨-沃尔夫的旧形而上学;他仍然深信,一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理性知识的哲学体系是可能的,并试图以经验所予的概念,如科学提供的概念来改革形而上学。

总之,康德是依据自然科学的经验论原则来批判莱布尼茨-沃尔夫的唯理论的,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经验论倾向越来越鲜明。但是,康德虽然力图按经验论原则来改造认识论,却仍对经验论从经验开始,再由此上升到一般的和最高的概念这个认识原理感到不满足,因为经验只能确定事实的因果联系,却不能使我们理解“为什么”如此,不能告诉我们事物的本质和本性。康德特别指出,我们根本不能认识精神的本性,而只能认识精神的现象和支配现象的规律,人类的认识是有一定界限的。

60年代末起,康德哲学思想发展的方向有了一个重大的变化,这就是:否认因果性观念来源于经验,而主张在纯粹理性中去探索其源泉,否认我们的表象和概念中包含有不依赖于主体、人类的客观内容,而极力论证自在之物(自在之物即人不能认识作用于其感官使人产生事物表象的背后那个物体是什么,因为呈现于我们脑海中的已经是经过加工了的,所以不能认识那事物的本身,所以称为“物自体”)不可知,可知的仅为主体的表象,仅为现象。现在我们来看下这一思想形成的原因。首先,休谟的怀疑论对康德哲学思想的转变方向起了关键性的影响作用。休谟证明因果性的原理既不是唯理论所谓的“自明的”,也不是能用唯理论的逻辑方法证明的,这一原理的提出在感觉经验中有其根源。休谟对唯理论的这一攻击,促使康德中断了唯理论方面的独断主义迷梦,而不再认为理性知识(如因果性原则)不依赖于感性经验而独立存在于抽象的概念分析和逻辑的判断、推理之中。休谟对作为科学知识的经验主义认识论基础的攻击,动摇了康德按照自然科学经验论原则来改造认识论,以经验所予的概念来改造形而上学的企图,也就是打断了他在经验论方面的独断主义迷梦,使他抛弃了认为一切客观必然的知识都来自于感觉经验这种朴素唯物主义的信念。当然,康德仍然深信他当时的自然科学(数学、力学)是可靠的,这种理性知识具有绝对的必然性和普遍性,是不容怀疑的,因此他不同意休谟的怀疑论结论;但同时,由于不能解决来源于感性经验的知识怎样会上升到具有绝对必然性和普遍性的理性知识,他又同意休谟的前提,即经验归纳不能证明因果性原理的客观必然性,不过他认为,这一前提并不说明一切客观必然的知识都不可能存在,而是说明这种客观必然性原则另有来源,即来源于理性。总之,在康德看来,为了得到有关事物的实在的知识,必须反对认为理性知识可以不依赖于感性经验的看法,而为了保证理性知识的可靠性和反对怀疑论,又必须坚持理性知识的客观必然性有不依赖于感性经验的独立的来源。正是这一尖锐的矛盾,直接导致了康德批判哲学的产生。其次,这一时期处于高潮的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特别是卢梭的思想,对康德的哲学转向起了很大的影响作用。在卢梭的启发下(这里不赘述其思想),康德认为哲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替一切人恢复其为人的共同权利”,即恢复人的独立和自由。但是卢梭那些关于自由的抽象议论是同按照社会契约建立民主共和国这一实践要求紧密相联的,康德则将自由同因果必然性绝对对立起来,使之成为处在自然界中的人摆脱或超越这个自然界的因果律而自由抉择行动的能力问题,仅仅是因为有这种自由才道德,因而为了道德才必须假定自由。当然,康德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家,承认人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人同自然界中一切事物一样也是受因果律支配的、绝对无自由的;但是,如果作为自然界一分子的人同时又属于另一个不受因果律支配的世界,那么人的自由就是可设想的,道德也就是可能的了。康德认为,这样一个世界是不可能认识而只能信仰的。于是知识与信仰就有了冲突,而为了自由等是可想象的,知识就必须服从信仰。而唯理论的最大错误即在于力图从理论上证明这些只能信仰不能认识的东西,实际上贬低和危害了信仰。因此,为了给信仰留出地盘,最重要的是首先批判人的理性认识能力,把认识限制在它本来的范围之内。再次,康德自然哲学思想的发展也对他的哲学转向产生了推动作用。如果像牛顿一样承认时间和空间的绝对实在性,我们理性在解决作为整体的世界的问题时,就会碰到一些无法解决的困难,要想解决它们,就必然陷入自相矛盾。这些无法解决的矛盾,康德称为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详见辩证法一章),如世界是否有一个开端的问题。最后,莱布尼茨站在唯理论立场上批判经验,同时又企图从唯理论立场上调和唯理论与经验论。这一方法给了康德很大的启发,因为他所面临的也是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冲突问题。莱布尼茨调和唯理论与经验论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认为“永恒真理”早已作为一些非任意的关系形式存在于感性经验之中,理智通过对感性经验的反省,就可以清楚明白地意识到它们。康也就是说,必然真理(必然性与普遍性)是理性的特性,而不是来自经验或外部世界;但是离开了对感性经验的反省,也不能意识到它们。康德从莱布尼茨这里吸取了两个最重要的观点:认为理性的特性是普遍性与必然性的源泉,即理性知识的可靠性是由于它来源于理性;理性知识被分为先天的形式和经验的内容。

总之,一方面他同意经验主义的观点,认为我们只能认识我们所经验的,感觉是知识的材料。知识是属于观念性质的知识,它不是关于事物本身状态的知识,而是关于现象的知识,即关于感官所接受的事物的知识。另一方面,他又不能同意经验主义者把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根据仅仅归于经验的观点,特别是不能同意休谟把因果原理归于习惯性联想,仅表示主观联想的必然性,因而自然科学只能是或然性知识,而无真理性质的破坏性结论。康德作为一个卓越的自然科学家,对于自然科学的可靠性具有坚定的信念,在他看来,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原理具有客观有效性是不容置疑的。如果连这个事实都要加以怀疑,那么任何经验也不可能,我们的知觉世界还抵不上一个梦。在解决这一对矛盾上,康德受莱布尼茨的启发。莱布尼茨认为,理性本身有一些天赋的内在原则成为永恒法则,它们早已作为一些必然的关系潜在于感觉经验中并起着我们常常感觉不到的某种现实作用;理智通过对感觉经验的反省就可以清楚明白地意识到它们,从而得到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这启发了康德,他同意理性主义的意见,不再把普遍必然的真理归源于经验。感觉提供知识的材料,心灵按照由它的本性所形成的必然的方式整理感性材料,我们有关于观念的秩序的普遍必然的知识。

康德的批判哲学就是在这些复杂的、互相矛盾的思想影响之下形成起来的。终于促成了《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的完成。在书中康德指出以往的哲学是一个无止境的战争的战场,哲学之所以成为这样一个战场,是由于研究者追求那种超出经验范围之外,因而不受经验检验的原理,同时又采取只承认自己的学说是真理这种专制态度,这种哲学家就叫做独断论者,其必然后果是导致怀疑论。独断论在哲学王国里进行专制统治,它在没有事先考察人类理性即认识能力的限度之前,就断定理性自身具有的原理或范畴即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定,断定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