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处世妙办事:做人做事的糊涂艺术-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走,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公司的恢复与复兴当中,不计报酬地为公司加班加点地工作。
每个员工都期望得到尊重,希望获得平等的与人交流的机会,谁给他这个机会,谁就能得到他丰厚的报答。左洪君给了员工这个机会,所以得到了员工们的一致拥护。
在管理中〃士气不可无,傲气不可有〃,所以管理者在对待员工时不可流露出盛气凌人的姿态,尤其当自己有所成就时,更要谦虚谨慎。
第52节:魏玛电器变罚为奖
魏玛电器变罚为奖
德国魏玛电器公司是一家有着上千员工的大企业。像其他企业一样,魏玛电器公司的一整套规章制度,详细地规定了从总裁到员工应尽的职责和应享受的权利。但与其他公司不同的是,魏玛电器公司的规章少有惩罚条例,多的是奖励条款。
有的公司设定残品率为5%,超过比率的,相关人员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而魏玛公司却这样规定:出残率为5%,降低一个百分点,奖励若干奖金,连续一个月不出残者,加倍奖励;连续三个月不出残品者,全厂通报奖励;连续半年不出残品者,组织旅游……
同样是一个规定出残率的问题,处理的方式不同,取得的效果自然不同。当别的公司屡罚不止,残品率仍是居高不下时,魏玛公司的残品率却不用管理者操心,始终在百分之二、三之间徘徊,甚至会出现全企业某月残品率为零的现象。
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管理的观念与模式也不同。魏玛电器公司的做法使自己始终处于不败的地位。
公司老板赫顿先生说:罚,在起到警示作用的同时,也破坏了员工与企业的关系。而奖,使员工将企业视作一个大家庭,所有人亲如一家。这种规定巧妙地调动了员工生产的积极性,使他们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工作。魏玛电器公司不是不罚,而是将罚转换成不奖,当公司重奖那些有贡献的员工时,没受到奖励的员工便会产生受到处罚的感觉,为了拿到奖励,他会在接下去的日子里奋起直追。
由此可以看出,赫顿先生是个真正精明的老板,他以有限的奖励,换取了无限的利润。
第53节:亚伦危机中发工资
亚伦危机中发工资
1933年,经济危机笼罩着整个美洲大陆,大小企业纷纷破产,许多曾经威风一时的老板都加入到靠领取救济金度日的行列中。那些尚在运行着的企业也是如临深渊,小心翼翼地对待每一件事,惟恐出现一点小的纰漏,而导致整个企业的崩溃。
在这种危机四伏的时刻,哈理逊纺织公司发生了一起大火灾,整个厂区沦为一片废墟。这对哈理逊公司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3000名员工悲观地回到家里,等待着老板宣布公司破产和失业风暴的来临。
他们在不安的漫长的等待中,他们终于等来了老板发来的一封信,信里只是告诉工人们在每月发薪水的那天,照常去公司领取这个月的薪金。
在整个世界一片萧条、人人都在自保,不管他人死活的时候,能有这样的消息传来,员工们大感意外,他们纷纷写信或打电话向老板表示真诚的感谢。老板亚伦傅斯告诉他们:公司虽然损失惨重,但员工们更苦,没有工资他们无法生活,所以,只要他能弄到一分钱,也要发给员工。
3000名员工一个月的薪水是一笔数额非常巨大的资金,更何况纺织公司已经化成一片废墟,别说是处在经济萧条期,就是在经济上升期也很难恢复元气。既然恢复无望,还要掏自己的腰包给已经没有用的工人发工资,老板不仅是糊涂透顶,简直是疯了!
亚伦傅斯不仅糊涂这一次,还继续糊涂下去。
一个月后,正当员工们为下个月的生计犯愁时,他们又收到老板的第二封信,信上说再支付员工一个月的薪水。
3000名员工接到信后情不自禁,泪水早已夺眶而出。在失业席卷全国,人人生计无着,上班都拿不到工资的时候,能得到如此的照顾,谁能不感念老板的仁慈与宽待呢?
老板的糊涂终于有回报了,第二天,员工们陆陆续续走进公司,自发地清理废墟,擦洗机器,还有一些人主动去南方联系中断的货源,寻找好的合作伙伴。
仅仅用了三个月,哈理逊公司重新运转了起来,在当时的环境下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奇迹的取得是员工们忘我工作,日夜奋斗的结果。
当初曾经有人劝说亚伦傅斯领取保险公司的赔款,然后一走了之;见他傻乎乎地用钱给工人发工资,批评他感情用事,嘲讽他糊涂。而这时那些人真正理解了他的用人之道,看出了他的精明。
亚伦傅斯用他宽以待人的管理精神,使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现在,哈理逊公司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纺织公司,分公司遍布五大洲60多个国家。
亚伦傅斯的经历告诉我们,舍得付出,就会有回报,而且是出乎意料的回报。
宰相丙吉问牛不问人
汉宣帝时有一位宰相名叫丙吉。有一年春天,丙吉乘车到外视察,当他经过一座繁华的都城街市时,恰巧碰见有人群斗,死伤极多,但是他若无其事地走过现场,什么话都没说,继续往前走,下属们面面相觑,无奈地摇了摇头。不久,一头拉车的牛吐出舌头气喘吁吁地从对面走来。丙吉马上派人去问牛的主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旁边的随从看见这一切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宰相对群殴事件不闻不问,却担心牛的气喘,如此岂不是轻重不分,人畜颠倒了吗?这时他的一个下属鼓起勇气请教丙吉。
丙吉微笑着回答他:〃取缔群殴事件是长安令或京兆尹的职责,身为宰相只要每年一次评定他们的勤务,再将其赏罚上奉给皇上就行了。宰相对于所有琐碎小事不必一一参与,在路上取缔群众围斗更不需要。而我之所以看见牛气喘吁吁要停车问明原因,是因为现在正值初春时节,而牛却吐着舌头气喘不停,我担心的是阴阳不调。宰相的职责之一就是要顺调阴阳,因此我才特地停下车询问原因何在。〃众随从听后恍然大悟,纷纷称赞宰相英明。
所以说,经营管理者不应事无巨细,统统参与,而只要掌握大局:第一对大局的判断和掌握,第二是调整团体的能力,第三是让员工各尽所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性。
管理能手刘晏
唐朝有位叫刘晏的人,他的官衔为转运使,负责筹集钱粮等物资。当时正是战乱之后,国家的各种开支费用都十分紧缺,刘晏是个机智聪敏的人,善于在有无之间随机应变,在各地设置了驿站相互观望,用高价招募善于骑马的骑手专门负责打听和上报各地的物价,即使是远地的物价,他也想尽办法得到信息,用不了几天就可以传到刘晏那里,这样对于掌握国家财政经济有了主动权。
刘晏在经济管理运作中,主张政府在丰收地区粮价偏低时,用较高的价格买进粮食,在歉收地区粮价偏高时,用较低的价格卖出粮食。这样有利于调节物价,保持各地市场和社会稳定,国家亦可从中得一些经济利益。当时政府采纳了刘晏这些管理意见,果然收效明显。
在刘晏当转运使之前,运往江滩的粮食由于路途上河流急湍难行,运输管理又不得当,往往一斛粮食运到关中,能保留八斗就已是相当的高了。刘晏上任后认为长江、汴水、黄河、渭水的水力情况相机行事。他造了几种类型坚固的运船,分成几段路向关中转运粮食,长江上的运船到扬州,汴水上的运船到河阴,黄河的运船到渭水入河口,渭水上的运船到太仓。其间沿河设立了粮仓,一段一段地递相运转。这样,每年沿河运送的粮食达到一百多万斛,不但没有一斛一升损失,而且效益大大提高。
刘晏后来管理盐的买卖也成效卓著。他使用官府食盐专卖法,把盐的买卖混乱局面治理好了。他坚持只有产盐的地方才能设盐官,这样既可减少盐价负担,还可杜绝贪官。对于那些远离产盐区的地方,刘晏就以政府名义在产盐区收购,然后转运到那里,贮存起来,陆续卖给广大百姓,价格比那些哄抬盐价的商人低得多,使市场得到平抑。这种做法,当时称为常平盐。刘晏这种食盐专卖办法,即使百姓利益得到一定的保护,又为政府增加了不少收入。
刘晏对财务和商业的管理有其独到之处。他总是能把政策灵活调节、因时、因势、因地而变,从而总能适应情况,掌握主动。相信他的做法对众多经营者有不少启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