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高考指导权威书:怎样帮助孩子考大学 >

第6章

高考指导权威书:怎样帮助孩子考大学-第6章

小说: 高考指导权威书:怎样帮助孩子考大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长可以通过各种相关的媒体、报刊、书籍、宣传材料,来了解拟填报的学校和专业在本省招收的名额及录取政策,特别是第一志愿学校及其专业,必要时还可以与该校招生办的工作人员直接对话。很多北京以外的考生想报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可能自己的实力也相当强,但是这些大学分配在各省拟录的名额是有限的,这就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原因。
  除了对国家高考政策的了解、对高校的了解,家长还需要了解孩子所在中学的情况。国家的高考政策基本是稳定的,但也会逐年稳中有进、稳中有改,这就要随时注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信息。
  此外,家长对填报志愿的程序也要了解清楚,到时可以指导孩子,而且事先对此有充分考虑,孩子填报志愿时才不至于糊里糊涂。
  各高校按录取的先后顺序分为四批。首先一批是提前录取院校,包括军事院校、公安院校和少数经批准的其他院校。第一批录取院校即“一类大本”,或称重点院校,包括全国重点院校,进入211工程的院校和经过教育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批准的第一批院校。第二批录取院校是“二类大本”,即非重点本科院校。第三批录取院校指专科录取学校和一些本科院校办的专科专业。
  在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录取院校中,考生均可按顺序填报三个志愿学校,每个志愿学校可填五个专业。
  有关填报志愿的原则,不少家长比较看重孩子考试的具体成绩,其实考题容易大家分都高,考题难大家分都低,所以更重要的参考应是孩子在本校以及本地区的分数排名。
  一般说来,如果一模和二模发挥正常,根据它们的平均分数即可大体估出孩子的实力。这两次考试在本校的排名和在本市、本省的排名是填报志愿时非常重要的依据。
  例如,某考生一模二模的成绩均在本年级1000人中排前100名,一模是全年级第85名,二模是全年级第74名,这样他的成绩就在全校高考总人数的前10%之内。如果该校近三年来排名在前15%的考生都能考上重点大学,即第一批录取的大学,那该生第一志愿报考重点大学在一般情况下是有把握的。
  如果一个考生两次模拟考试的成绩在学校里均排在前20%,位置比较稳定,而该校近三年来被重点大学录取的学生均在前15%以内,那么这个考生考取重点大学的把握就相对小一些。如果选择普通大本学校的较好专业,成功的可能性较大,也不浪费考试时可能获得的高分。
  2.帮孩子出主意
  家长在广泛收集材料的基础上,可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供孩子参考。
  比如,家长可以按照志愿表上的有关顺序,提前拟出两个以上的填报方案。每个方案都可能有利有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那么,怎样充分扬长避短需要家长有充分的考虑。
  家长事前拟出方案只是给孩子一个参考,并非不允许孩子再提方案,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才有比较,才能择优。
  3.让孩子作决定
  填报志愿的最终决定权最好交给孩子。
  不少考生填报志愿是由家长说了算,拟定一个方案让孩子誊抄到正式表格上。孩子很少发表意见,就算发表意见也不被家长接受,这样往往会使方案的优化性降低。毕竟要去念书的是孩子,他的兴趣、他的实力,还是自己最了解。如果家长武断地让孩子执行自己的意见,往往会造成一些偏差,甚至后悔莫及。孩子埋怨一辈子,家长心亏一辈子。
  家长和孩子讨论填报志愿时,我建议双方一定要做到人格平等,大人不要以辈份压人。引导孩子充分发表意见,充分讨论、充分沟通,才能使主观愿望最大程度地接近客观情况,也使最终方案获得孩子的由衷认可。即使由于偶然因素,孩子没考上第一志愿,也能心悦诚服地接受,因为毕竟是自己的意愿。
  总之,充分发扬民主,又不放弃指导和引导,最后的决定权留给孩子。

  注意,千万注意!(1)

  1.八字方针
  填报志愿要牢记“八字方针”:知己知彼、积极慎重。
  填报志愿是双向选择,客观认识自己的实力、自己的心态非常重要。即使考后估分报志愿和分数公布后报志愿,同样要强调“知己”,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是什么,切忌自欺欺人。
  所谓“知彼”,就是知道自己的考分能否达到目标学校、目标专业的录取标准。高校根据当年的报名情况、报名人数、专业分布,从高分往低分依次录取,国家允许各校以100:20提档。怎样才能尽量准确地估计高校当年的提档线呢?以任何一种形式填报志愿的考生,都面临这个难题。
  在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一个方法:一所高校最近三年在某省的提档线平均值,可作为第四年,也就是当年该校在该省提档线的参考值。这个指标不可能绝对符合,因为相对高校每年固定的招生名额,报考人数和考题难易程度、整体分数水平都会发生变化。但是有了这样一个指标,多少能够帮助排除盲目因素。
  报考志愿要有积极的态度,因为它毕竟是高考获得成功的最后重要环节。同时又要慎重,要冷静、理智、科学地对待,切忌头脑发热,怀有侥幸心理。
  2.冷静、理智
  考前报志愿的考生不知道自己能考出什么水平,复习正处于冲剌阶段,压力很大,往往不能冷静对待填报志愿。考后估分报志愿的考生担心估分不准,或者因为考得不好影响心态。分数公布以后再报志愿的,有些考生发挥不理想,不能面对现实,情绪低落。无论属于哪种情况,我都要一再强调,填报志愿时一定要冷静、理智地进行分析,不能让一时的情绪变化左右填报志愿的倾向。
  3.不要盲从
  填报志愿时同学间会相互讨论、相互商量,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也难免相互模仿、相互感染。一个同学报某个学校某个专业,其他水平相当或分数相近的同学也想报这个学校这个专业,容易造成扎堆。各人的实力不一样,爱好兴趣不一样,不能相互模仿,相互模仿造成的扎堆现象对高考录取是很不利的。
  有一年,北京大学数学学院在某省投放18个招生指标,某重点高中一个班就有18人打算填报这个专业。他们认为,报北大数学系是水平高的表现。可是冷静分析一下,全省报考该专业的人数肯定不止这些,赢得了虚荣心就可能失去真正属于自己的成功机会,大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实在没必要。
  4.反复琢磨
  我在前面曾经谈到,填报志愿需要家长做出充分准备,再和孩子讨论,帮助孩子作出最终决定。但是,在决定之前一定要反复琢磨,仔细斟酌,尽量全面搜集来自正规渠道的官方信息,多方面权衡。
  高中学校的教务处老师对该校历年的报考情况和高考成果十分了解,也特别善于评估学生个人的学习实力。拟报高校的招生办老师则能够中肯地指出,学生是否适宜报考这所学校。所以在有可能的前提下,家长最好向这些老师求教。
  5.努力填报好第一志愿
  无论是第一批录取、第二批录取、第三批录取,志愿填报得是否合理、是否成功,95%在于是否选择好第一志愿。
  首先,填报第一志愿要凭实力,而不能凭热情。如果分数不够,有再高的热情也无济于事。
  其次,填报第一志愿切忌“冲一冲”。“冲”是有条件的,本来自己的成绩只够一般重点大学的录取水平,在平时的考试经验中又没有可供“超水平发挥”的因素,硬要盲目地冲一冲,冲北大,冲清华,结果往往是牺牲自己,导致第一志愿报考失败。
  当然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分明成绩已远远超出第一志愿的录取分数线,但是为了所谓“稳扎稳打”而放弃报考该校的行为,同样不是明智的选择。
  6.填报志愿的结构要合理
  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录取院校都分别允许报三个志愿,每个志愿学校中又允许报五个专业。因此,这三所学校的结构也要合理,即第一志愿的学校和第二志愿的学校分数要拉开距离,第二志愿的学校和第三志愿的学校分数也要拉开距离。
  有的考生第一志愿第一专业报北京大学法律系,第二志愿第一专业报清华大学法律系。这两个学校的提档线是相当接近的,假如没被北京大学录取,被清华大学录取的可能性太小了。
  究竟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提档线“应该”相差多少,这也很难说,因为每年考生报考学校的数量难以控制。但一般说来,确保两者之间有30到40分的差距比较合适。
  请家长务必注意,一定要向拟作第二志愿的学校事先咨询清楚,是否真正会收取达到分数线的第二志愿考生。很多学校在这一问题上要求十分苛刻。比如,第一志愿报考该校的考生,分数达到580即可予以录取。但面向第二志愿报考该校的考生,录取提档线则高出40到50分,即620到630分。
  国家教育部规定,高校不得拒绝录取高分的第二志愿考生,但是具体条件由该校自己决定。那么,这所学校将第一志愿考生和第二志愿考生以不同的录取线来区别对待,实际上意味着不愿意接收第二志愿的高分考生。如果事先没有将这些情况了解清楚,等于浪费了第二次录取的机会。
  填报志愿的结构要合理还包括另外一层意思,即专业要合理。面向同一所学校的同一个专业,将它作为第一志愿的考生,录取分数线可能是520分,而将它作为第二志愿的考生,录取分数线就可能是523分或525分。因此,在专业的分数差距方面家长也要注意。


  寒假期间家长做什么

  劳逸结合要有“度”

  对于每一个高三学生,这一年的寒假是12年学习生活的最后一个假期,也是各人自主安排学习的最后一整块时间。家长如何对待孩子的这个假期,通常存在两种倾向。
  第一种倾向是让孩子全力以赴,所有时间都用来复习功课。这些家长认为,开学后几个月就要高考了,刻不容缓。他们甚至给孩子订出几不准:不准上网,不准跟同学出去逛庙会,不准聚会。这样的家长愿望是好的,但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第一,孩子紧张了一个学期,再继续绷着弦儿身体肯定承受不了。第二,马不停蹄地学习容易产生厌烦感觉。第三,憋在家里闷头看书的做法和节日气氛不融洽。眼看着别人欢欢喜喜过春节,独自一个人埋头苦干,心理上就不舒服。
  的确,家长这种“拼时间、拼精力”的观念太残酷了。孩子是考生,也是个普通的人,需要张弛有度的学习和生活。
  家长的第二种倾向是让孩子痛快地玩。孩子念了12年书,每个假期都紧紧张张地学习、补课、提高。眼下最艰苦的日子要来了,索性彻底放松。抱着这样的想法,有的家长带孩子去旅游,有的家长给孩子买电脑让他上网、玩游戏。
  这种做法我也不提倡。,假期太安逸了,一旦开学,孩子从生理到心理都不能很快适应。而高三下学期高密度的“备考演习”容不得半点迟疑,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建议所有的考生家长要提前周全地考虑好假期安排。既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又要珍惜这个考前最后的可稍事休息的阶段,帮助孩子调整身体状况和心理平衡。

  引导孩子有原则

  家长帮助孩子设计一个有意义的寒假,要有正确的原则和正确的出发点。自己的构想再科学再合理,也要通过某种方式使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自觉地朝着有利的方向前进。
  1.多沟通、多了解
  有的家长凭着主观的愿望,不从实际出发,强硬推行自己的做法,把孩子的情绪搞得很
  糟,更谈不上什么积极的作用。
  案例
  河南省考生邱某的父亲,平时很少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也不过问孩子已有的假期安排。为了帮孩子巩固上学期的知识,他规定孩子必须把所有课程复习一遍,再看一遍他从新华书店里买来的“考试宝典”。其实,孩子在寒假里不仅要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参加一些相关的学习班。这位父亲一贯采取厉惩严罚的教育方式,高二时还打过孩子,所以此番发号施令,孩子一听就心里发毛,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邱某告诉我,自己本想利用寒假重点整理一下第一学期的内容,再制定出下学期的学习计划,而父亲的要求打乱了他的步子。明知根本没时间完成这份额外的“作业”,又不敢当面提出异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