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经济学-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货币产生于人类为生活而进行物品交换的需要,是作为物品交换的媒介而存在的。人们刚开始的时候,是没有货币的。当时,人们需要的物品并不多,想要哪样物品,就可以用自己拥有的物品直接去换。假如一个人狩猎时获得了一只鹿,他想需要食盐,而另一个人拥有食盐,他想获得食物,于是这两个人直接交换就行了。后来,人们需要的物品越来越多,不得不寻找一种能够为交换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物品。这种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货币。这种物品在当时都是非常珍稀的,人们不容易获得。
历史上曾经有过很多物品作为货币使用,如中国人用龟壳、贝壳、布帛、烟草,法国人用兽皮,阿兹特克人用可可豆,印度原始居民用杏仁,危地马拉人用玉米,巴比伦人用大麦,蒙古人用砖茶等。这些物品之所以能被分离出来充当货币使用,是因为随着人民社会分工和交换行为的日渐频繁,易货交换需要一种大家普遍愿意接受的物品作为媒介。
人类对用哪种物品作为货币的挑选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后来,人们发现金、银、铜、铁等金属容易建立重量和质量标准,更易保存和携带,而且它的制造需要人工,无法从自然界大量获取,就用它们来取代早期的货币实物。数量稀少的金、银和冶炼困难的铜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金属。在金属货币之后,又诞生了纸币,因为其本身的价值和其所代表的价值不等同,被称做信用货币。今天,一些新的货币形式正在出现,如最新的电子货币等。
货币是商品,但又不是普通商品,而是特殊商品。其特殊性并不在价值方面,而在使用价值方面。黄金被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被作为货币后,其使用价值便“二重化”了,它既具有以其自然属性所决定的特定的使用价值,如用于装饰、制作器皿等,又具有以其社会属性所决定的一般的使用价值即充当一般等价物和交换手段。很明显,当它以第一重使用价值出现时,就是普通商品,而以第二重使用价值出现时,才是货币。货币在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有两个基本特征:
第一,货币能够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货币出现后,整个商品世界就分裂成为两极,一极是特殊商品——货币,另一极是所有的普通商品。普通商品是以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的形式出现,而货币则是以价值的尺度出现,普通商品只有通过与货币的比较,其价值才能得到体现,所有商品的价值只有通过与货币的比较之后,相互之间才可以比较。
第二,货币对一切商品具有直接交换的能力。由于货币是价值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谁占有了货币,就等于占有了价值和财富。在实际交换中货币作为一般的交换手段,是不存在对方对其使用价值特殊需求方面的障碍的,货币的交换能力是超越使用价值特殊性限制的,是具有直接交换性质的。一般等价物是商品交换赋予货币的属性,与货币材料是否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没有关系,普通商品的意义在于通过交换满足人们生产或生活方面的特殊需要,而货币的意义则在于充当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充当一般的交换手段,为商品交换服务。
这就是货币与普通商品的本质区别。可见,考察货币的本质,应把其质的规定和存在形式区别开来。无论货币由什么来充当,它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性决不会改变,否则就不能称其为货币。
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本质,决定了货币的主要职能有:
(1)价值尺度。即货币作为衡量和表现一切商品价值量的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可以是想象中的或观念上的货币。价值尺度是货币最基本、最主要的职能。
(2)流通手段。即货币作为商品流通的媒介,作为买卖商品的手段。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是价值尺度职能的发展。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
(3)贮藏手段。即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做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只能是足值的金银。
(4)支付手段。即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货币的这一职能是随商品交换过程中赊账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
(5)世界货币。即货币在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中发挥作用。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银。
关于货币,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货币幻觉”。“货币幻觉”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于1928年提出来的,它是指人们只是对货币的名义价值作出反应,而忽视其实际购买力变化的一种心理错觉。他告诉人们,理财的时候不应该只把眼睛盯在哪种商品价格降或是升了,花的钱多了还是少了,而应把大脑用在研究“钱”的购买力、“钱”的潜在价值还有哪些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精打细算,花多少钱办多少事。否则,在“货币幻觉”的影响下,“如意算盘”打到最后却发现自己其实是吃亏了。
面对人民币升值,大多数普通老百姓都对国际收支那么遥远与陌生的事情没有兴趣,关心的唯有自己如何趋利避害的如意小算盘——人民币“更值钱了”,进口商品的价格将要降低了,将手头持有的外汇尽快兑换成本币会更划算,出国购物留学将更加实惠等。于是人们就有了充满幸福感的“货币幻觉”。这就需要引起我们高度的警惕,不要因幻觉而吃亏。
最后的放贷者——中央银行
简单地讲,中央银行就是一国最高的货币金融管理机构,在各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中央银行是“发币的银行”,但钱从何而来?钱只能印出来。那么到底是什么使印钞机不停地运转?
假设一个岛上有1000口人,与世隔绝,人与人之间交换物品过活。但有时候你手里用来交换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对方想要的,怎么办?于是人们就用都喜欢的金银作为交换的东西,于是交换方便了。但金银要磨损,携带也不方便,当交换活动频繁时,发现这个东西太烦琐,限制了交换活动,于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想了一个办法,就是由岛上的管理者发行一种符号,用它来代替金银,于是钞票出现了。
刚开始这种钞票可以随时兑换金银。大家都很放心,因为钞票就是金银。可是岛上金银的产量太小,当人们的交换活动更加频繁时,钞票不够用了,只能暂停交换。暂停交换的后果就是大家不生产别人想要的东西了,因为虽然别人用,但交换不出去,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经济发展减速了。
于是大家想了一个办法,成立一家钱庄,这个钱庄是大家的,由钱庄来发行钞票,印出的钞票借给想用钱的人,然后这个人有钱了再还给钱庄。于是银行就出现了。
银行的出现,能保证交换活动更持续地进行,大家都拼命地生产,岛上的东西越来越多,银行根据产品的生产数量,不停地印制钞票,以保证交换能更深入地进行。
后来人们的交换活动更频繁了,一家钱庄太少了,于是出现了很多钱庄,但总要有个管钱庄的吧,于是指定一家钱庄管理其他钱庄,并且钞票只能由这家钱庄印刷,然后通过其他钱庄借给用钱的人,中央银行就这么出现了。
第四章 把握商品供需变化的内在规律——做生意要懂的经济学
物以稀为贵——稀缺性
近来,中国现当代艺术尤其是油画,在全球拍卖台上连创高价,最突出的例子是徐悲鸿的作品:2005年秋拍,《珍妮小姐画像》在北京保利2200万元成交;2006年春拍,《愚公移山》在北京翰海3300万元成交;2006年秋拍,《奴隶与狮》在香港佳士得5388万港元成交;2007年春拍,《放下你的鞭子》在香港苏富比7200万港元成交。不到两年拍卖纪录涨了两倍,真可谓一季一个价,价格节节高。为什么徐悲鸿的作品会连续拍得如此天价?其实,这就牵扯到经济学上的稀缺性。
稀缺性,又称稀少性、缺乏,在经济学中特指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而言,经济物品或者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等的相对有限性。即代表“人类拥有无穷的欲望,但只拥有有限的资源”的意思,而资源的有限性促使了竞争及选择的出现。徐悲鸿在中国美术史上是有数的几个有领袖地位的艺术家,他界定了现代中国油凰,承先启后,发扬了中国美术的传统,解决了如何用中国观点、中国面貌创造中国油画的历史课题。这就使得他的作品极具收藏价值,每个人都想拥有。可徐悲鸿的作品就只有那么多,于是就显得非常稀缺,就会出现竞价拍卖,拍出天价。
还有,我们常常会听说某个手机号或汽车牌照卖出了天价,这也是资源稀缺性的体现。因为这种手机号或汽车牌照的数字非常独特,而且是唯一的,不会再有第二个。物以稀为贵,这样的商品人人都想购买,也就会卖出很高的价格。
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的前提之一。稀缺性对社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稀缺性。
首先,稀缺性导致了竞争和选择。也就是说,稀缺性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想象一下,如果资源不是稀缺的,而是极大富足的,那么世界会完全变样。自然界中不会有优胜劣汰,不会有厮杀,每个生物都可以得到满足。人们不用工作,不用考虑买房子了,因为土地是富足的,不用考虑衣食住行,一切资源都是富足的。那这样的世界就没有任何活力,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最终毁灭。
其次,资源的稀缺性是有历史条件的。古代、近代、现代甚至十年以前,人们认为缺少的东西,在现在看来很多都已经很丰富了,比如粮食、生活用品等。而以前清新的空气到处都会有,而现在却由于环境污染,人们很难享受到了。还有古代的陶器,当时很多,但现在却很少,非常珍贵。
再次,资源的稀缺性也是因人而异的。对于一个没有工作的闲人来说,时间对他是廉价的,而资本(也就是金钱)则是稀缺的;相反对于工作事业狂来说,时间对他可能是一个奢侈品,相对而言资本是富足的。对于处于正常社会中的人来说,黄金非常珍贵,但对于一个困在岛上生存面临威胁的人来说,则一块馒头比黄金珍贵得多。
最后,稀缺资源可以通过交换来实现再分配。从经济学上来说,资源的分配不均必然要通过交换来实现。婚姻就是一个最实际的例子。比如对于一个身材相貌不如意而事业有成的男人来说,先天的条件是无法改变的,对他来说,可能高个子和帅哥脸这辈子都无法实现了,那么他会把希望寄予婚姻,希望他的另一半能够满足他的这些期望,因为相貌对于他来说是稀缺资源,相比较而言,事业和资本可能他不是很看重,因为这些对于他是富足的。人们总是希望利用自己富足的资源去交换他稀缺的资源。
可见,用经济学中的稀缺性可以解释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只要我们用心思考和观察,就会明白好多事理。
为什么她的水果店生意最好——边际效用
在一个集贸市场里,刘小姐经营的水果店生意最好。人们都去她的店买水果,大多是回头客。旁边店里的王先生非常困惑:我的水果质量不比她的差,价格也和她的一样,服务态度也很好,为什么我的店生意没有她的好?
于是,王先生注意观察刘小姐的生意是怎么做的。过了一段时间,王先生终于发现了刘小姐经营的秘密。原来,刘小姐总是额外送顾客一些水果。比如,一位老大妈花了15元买了5斤苹果。刘小姐在给老大妈装袋子的时候,会从苹果筐里拿起一个苹果送给她。这样,老大妈就会觉得自己占了便宜,以后还会再来刘小姐的水果店。
在这个小故事中,刘小姐的经营秘诀看起来简简单单,其实,里面蕴涵着一定的经济学知识。她充分地利用了边际效用原理。
边际效用是一个经济学概念。物品都有用,人们消费物品后获得效用。每多消费一个单位量的物品,都能多获得一些额外效用,这些额外效用就叫做边际效用。刘小姐给顾客的那个额外苹果就是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在应用的过程中,有一个递减的作用,叫做边际效用递减。比如,一个很饿的人,第一碗饭对他的价值很高,给他的快乐可能是100单位;第二碗饭他已经不那么饿了,所以价值是50单位;第三碗饭他已经差不多饱了,价值剩10单位;到了第四碗饭,价值是0;第五碗饭他已经很饱了,价值是负的,如果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