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现象学句读-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雅可比他们的这些命题里面真实的东西直接被设定为主体,上帝是什么、上帝是什么,这是直接把这些、把真实的东西设定为主体,设定了上帝为主体,但是呢没有“被陈述为自身中自我反思的运动”,它没有、没有反思、没有运动,就是一个静止的直接知识,我知道,我直观到了,我领悟到了,所以他们有个意向想要把上帝表象为主体,但是主体呢没有展开,没有把它自身反思的运动展示出来,所以它只是潜在的,从他们提出这些命题的意向来说,它已经潜在有这种主体性了,但是呢,他们没有意识到,他说,在这样的命题里,人们从上帝这个词开始。但这个词就其本身来说只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声音,一个空洞的名称。
在雅可比他们这样一些的命题里面,“人们从上帝这个词开始”,上帝是什么,“但这个词就其本身来说”,如果你不把它意思展开的话,它“只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声音,一个空洞的名称”,一个名称,就象唯名论所讲的、中世纪的唯名论也讲到,共相、概念它只是一个名称,甚至于只是一股气,它没有实质性的内容,那么在雅可比他们这里也是这样,其实这个词“只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声音”、一个名词,但是他们把它当作全部,这很可笑的,直接知识论者他们把一个词当作就是全部,下面,只有宾词说出究竟上帝是什么之后,这个声音或名称才有内容和意义;空虚的开端只在达到这个终点时,才是一个现实的知识。
只有宾词说出究竟上帝是什么之后,它才会充实和有了意义;空洞的开端只在这个终点里,才成为一个现实的知识。
这是这个黑格尔的这个观点了,“只有宾词说出究竟上帝是什么之后,它(空洞的名称,前面讲到这个空洞的名称)才会充实和有了意义”,上帝这样一个名词是空洞的,只有当你赋予它一些宾词或者说一些谓词,说出上帝究竟是什么,这个什么就是它的宾词了,上帝是,是什么呢?你把这些都说出来以后,那么上帝这个词“才会充实和有了意义”,否则的话它就是一个空洞的开端,“空洞的开端只在这个终点里,才成为一个现实的知识”,空洞的开端只有在这个终点里面,你说出了上帝是什么以后,才成为现实的知识,就是说你要解释啊,你不能说我直观到了上帝,但是我要问你上帝是什么?你如果回答不出来,那你就只是一个空洞的名词,没有什么意义,下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不出,何以人们不仅限于谈永恒、世界的道德秩序等等,或者不象古人所做的那样仅限于谈本身即是意义的纯粹概念、存在、一等等,而还外加上毫无意义的声调?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不出,何以人们不仅限于谈永恒、世界的道德秩序等等,或者不象古人所做的那样仅限于谈本身即有意义的东西,谈纯粹概念、存在、一等等,而不另加上那个毫无意义的声音。
这里做了一些改动,这句话不太好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不出,何以人们不仅限于谈永恒、世界的道德秩序等等,或者不象古人所做的那样仅限于谈本身即有意义的东西,谈纯粹概念、存在、一等等,而不另加上那个毫无意义的声音”,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雅可比他们的这样一种情况之下,我们看不出来为什么人们不仅限于谈永恒、世界的道德秩序等等,或者是这些宾词,既然上帝只有在加上这些宾词以后才有内容、才有意义、才被充实,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们为什么不去谈那些永恒啊、世界啊、道德秩序啊,或者象古人所做的那样、象希腊人所做的那样“仅限于谈本身即有意义的东西”,比如说谈纯粹概念啊、存在啊、存在和一啊等等,去谈那些概念嘛,而不要去加上那个毫无意义的声音,也就是说在古希腊人们从来不说加上那个毫无意义的声音,说上帝这个、这样一种空洞的概念,古希腊人就直接地谈存在、作为存在的存在,亚里士多德就是,作为存在的存在是什么?谈完了最后他才说这就是上帝,那就很充实了,但是你一开始就谈上帝,那它是空洞的,所以我们看不出来雅可比他们这些人为什么不仅仅是限于谈永恒啊、世界道德秩序啊、等等啊,或者是象古人那样仅限于谈本身就有意义的那些东西,比如说纯粹概念啊、象柏拉图的理念啊(古人啊、古人柏拉图的纯粹概念就是理念了)、象存在啊、一啊、存在是一啊,你去分析那些概念吧,存在又是什么?一又是什么?柏拉图已经在谈了,一是一还是多,亚里士多德也谈了,更多了,“而不另加上那个毫无意义的声音”,在谈论这些东西的时候人们不是随时去加上一个上帝是一、上帝是存在、上帝是理念,不是的,他先就是谈那些东西,那么雅可比他们有什么理由不学学古人呢?所以他这里讲“我们看不出,何以人们不仅限于谈永恒、世界的道德秩序等等”,象古人那样谈那些本身有意义的概念、本身有意义的东西,存在啊、一等等,“而不另加上那个毫无意义的声音”,在古人那里他不需要另外“加上那个毫无意义的声音”――上帝,上帝这个词,上帝这个词不是随时都要加上去的,它可以不加,我就是要谈论这些具体的概念,《巴门尼德篇》就是讨论存在、一、运动这样一些最抽象的概念,它们是怎么样、它们内涵是怎么样的?它们是怎么样变化的?它就是谈这些概念,它没有一个字涉及到上帝是怎么样的,谈完了以后他可以讲,谈完了以后你说这就是上帝,那是可以的,但你不要在这些这个有、本身有意义的东西上面再加上一个上帝,好象加上一个上帝就使它具有了意义,其实不是的,你不需要加上上帝它本身就具有意义,我们看不出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雅可比他们为什么一定要谈上帝这个空洞的名词,而不是直接地去谈那些具体的范畴、具体的概念、那些本身的有意义的东西?
但通过这种名词,人们恰恰是想表示这里所建立的不是一般的存在或本质或共相,而是一种反映了其自身的东西,一种主体。
但通过这种名词,人们恰恰是想表示这里所设定的不是一般的存在或本质或共相,而是一种在自身中被反思过的东西,一种主体。
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前面一句讲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不出人们不仅限于、为什么人们不仅仅限于谈那些具体的东西而处处要加上上帝这个空洞的名词,“但”,这句话就是说他们之所以处处要加上这个名词,他们也有他们的道理,“但通过这种名词,人们恰恰是想表示这里所设定的不是一般的存在或本质或共相”,一般的存在或本质或共相,古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都在谈,但是呢雅可比他们在这里想设定的呢不是一般的存在、本质、共相等等,不是这些本身有意义的东西,而是什么呢?“而是一种在自身中被反思过的东西,一种主体”,人们恰恰想表示的是主体,这个是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没有的、都没有的想法,他们就是认识,但是雅可比他们处处都要把上帝搬出来,尽管它是一个空洞的名词,但是也表达出他们的意向、某种隐匿的意向,就是说他们实际上是想要表达主体,这一段的开始一开始就讲到了“由于需要将绝对想象为主体,人们就使用这样的命题”等等,就是说他们使用这样一些命题、使用这样的一个空洞的名词,哪怕只是一个空洞的声音,里面什么也没有,但是毕竟他们用这些词呢是表达了一种意向,想要表示他们在这里“所设定的不是一般的存在或本质或共相,而是一种在自身中被反思过的东西,一种主体”,也就是说上帝这个词在他们那里已经是被反思过的了,虽然他们不自觉,他们已经把它当作主体了,但是他们还自以为是直接知识、没有中介的直接知识,但是实际上他们的意向呢是想要把它当作是有中介的东西,是一种主体,下面,但同时须知这个主体只是被揣测到的。
但同时这个主体只是被预计到了。
就是他们想要表达这个东西,但这个东西在他们那里只是被预计到了,但是还没有实现出来,他的主体的主体性还没有被实现出来,他只是预计到了有一个主体,上帝,他提出上帝这个空洞的名词,里面有一种预计,就是说人们可能会把这个上帝理解为主体,但是还没有被展开,所以下面讲,揣测中的主体被当成一个固定的点,宾词通过一个运动被粘附在这个作为它们的支持物的点上;而这个运动是认识这个固定点的人的运动,根本不能视为是这个固定点自身的运动;但只有通过固定点自身的运动,内容才能被表述为主体。
主体被假定为一个固定的点,宾词通过一个运动被粘附在这个作为它们的支持物的点上;而这个运动属于这个固定点的认知者的运动,而没有也被视为属于这个固定点自身的运动;但只有通过后一运动,内容才会被陈述为主体。
主体在这个时候只是被假定为一个固定的点――上帝,上帝就是上帝,上帝是什么?上帝就是上帝,或者说上帝是永恒哪,或者说上帝是道德世界的秩序啊,上帝是爱啊,这些等等,这些东西都是在上帝这个空洞的名词之下,但上帝本身并没有展开它的主体性,所以这个、这个主体只是被预计、预计到了,“主体被假定为一个固定的点”,上帝是一个固定的点,所有那些谓词,爱啊、这个这个这个无限啊、永恒啊、道德秩序啊、这些东西啊都被粘附在或者说都是被外在地加在这个作为它们的支撑物的点上、加在上帝身上,上帝是一个实体,所谓实体就是支持物、支撑物,所有其他的东西都?
那么这个上帝本身是不动的,其他东西都是粘附在、贴在它上面的,贴在这个点上,他说“而这个运动属于这个固定点的认知者的运动,而没有也被视为属于这个固定点自身的运动”,就是这个运动、主体的这个运动,前面讲了“宾词通过一个运动被粘附在这个作为它们的支持物的点上”,通过一个运动,通过什么运动呢?通过一个外在的运动,就是主观的、这个直观知识的这个持有者、直观知识的持有者他们呢把这些宾词呢把它贴到上帝这个支撑物、这个不动的这个固定点上,那么这样一种运动本来是这个雅可比的一种运动,雅可比作为一个哲学家他所做的一种处理,他把一些宾词和上帝这个概念联结起来,这个联结是他作出的一种外在的捆绑,所以这个运动是“属于这个固定点的认知者的运动”,就是对这个固定点的认知者,那就是对这个上帝的认知者、直观者、对上帝的直观者就是雅可比,是属于雅可比的运动,而不是属于、“而没有也被视为属于这个固定点自身的运动”,就是它不是从上帝自身发展出永恒啊、道德秩序啊、爱啊等等这样一些宾词,不是从这个上帝的概念里面本身推出这些宾词来、演绎出这些宾词来,而是外在地贴上去的、捆绑上去的,它没有表现为这个固定点自身的运动,这些宾词的运动是外在地贴上去的,而不是被固定点自身发展出来的,这一句比较好理解啊,他说“但只有通过后一运动,内容才会被陈述为主体”,“只有通过后一运动”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固定点自身的运动,它原来是这样翻译的,但是原文不太相符合,“只有通过后一运动,内容才会被陈述为主体”,只有通过固定点(也就是上帝)自身的运动,那么它的内容、它的那些宾词才会被陈述为主体,它那些宾词才是上帝的内容,上帝才是一个主体,但是在雅可比那里上帝只是作为一种预计、预计中的主体,他预计中、他揣测中大概它是一个主体,但是呢还没有把它真正实现出来,只有你把它的那些宾词都看作是上帝、由上帝概念里面推出来的,那上帝才真正成为主体了,但这个与雅可比他们的初衷是完全格格不入的,因为他们是反对推演的,他们强调直接知识,怎么能推呢?我就是直接看到的,上帝是永恒的,上帝是爱,上帝是道德的等等,你要从上帝的概念里面推出这些概念出来、推出这些宾词出来,那还是直接知识吗?那已经不是直接知识了,但是恰好黑格尔就是想这样干,他就是想这样干,他反对直接知识就是想这样干,就是想把所有的宾词从上帝这个固定的点里面推出来,使上帝这个固定的点不再是一个固定的点,而成为一个过程,而变成一个过程,只有这样,“内容才会被陈述为主体”,下面,按照这个运动的发生经过来说,它不可能是固定点的运动;但既然假定了这个固定点,这个运动也就不可能是别的,而只能是外在的。
在这个运动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