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王安忆全集 >

第21章

王安忆全集-第21章

小说: 王安忆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口齿都伶俐了。本来就是齿前音多,这时候更加细和碎,而且清晰,丝丝入耳。不
是说,墙面是砂粒的质感吗!这会儿简直发出绒头来了。现在热是热了,可热得很
肯定,堂而皇之,酣畅淋漓。气味都是干爽和蓬松的:蚊虫香的气味,西瓜的清甜
气,小儿痱子粉的薄荷味,都是草本的气味,是这城市最质朴的气味,是它的体味。
不过,这时候的午后就有些昏然了,也得让它打个盹吧!热气从路面,墙面,瓦面,
涌出,连最最背阴的,有着穿堂风的角落都洋溢着松爽的热气。空气里散布了一种
皮肤轻度灼伤的焦味,虽然是皮肉的气味,却也是干燥爽利的。
    这街角依然是静。由于空气中的水分蒸发了,天空就突然空旷起来。于是电车
的电流声,以及转变的“叮”一声,便散发了。有些提不住,不如以往那么集中和
警醒。而与此同时,许多平时听不见的杂声,这时倒都发出了响。这响不是在齐耳
的地方,而是在头顶上方,还要高远一些,营营嗡嗡的。我为什么偏捡这街角来说,
是因为换了热闹的市面,你会以为我指的是市声。不是市声,而是气流从物体身上
摩擦而产生的声音。这城市的物体质地比较坚硬,而且有棱有角,最不吃声了。小
小一点动静,反射来反射去,便有了响。所以,在这大夏天,这热气就有着一股轰
然的声势。随了太阳西移,热气僵了下去,汗气就起来了。这是瀌湿了草席和藤椅,
再揩净晾干的汗气,夹了干草的皮肉的气味,有一点押昵气,但不是太不爽的。认
真地追究,什么气味其实都是人气,有时是捂着,有时是蒸腾出来。
    初秋是性情最平和的时节,一切都有些像万劫有复地,回转过来了。墙上的砂
面收了绒头,树影变得纤细,疏落有致。电车转弯的那一声“叮”复又人耳,学校
里眼保健操的音乐适时地响起。这时的光和影是最为协调的,边缘清晰而柔和。这
城市的物体本来是拥挤的,多少有些杂乱,此时倒都成了受光体,影调反变得丰富
了。这时候,即便是那最嘈杂的闹市,也神定气闲的了。这城市的性子是燥的,可
也爽气,说过去就过去。它内里含着一股疾疾的动力,冲过多少关隘,终于达到平
衡。然后再疾疾地倾斜过去。它所以这样骚动不安,是因为它有欲望。要谈到它的
欲望,你就明白了,它就不能消停了声色,就连那个街角,没什么大动作,欲望也
要从电车的“叮”一声里露一露头。这时它是平衡的,松弛的阶段,带有些养性的
意思。使劲嗅一嗅,空气里有一股单薄的烟味。这是最清爽的人气了,不出汗,不
受煎熬。可是紧接着,凛冽的季节到了,一切又肃杀起来。树叶落了一批,又落了
一批,树枝秃了,露出了房屋的墙面,就有些惨淡了。这是一些酷烈的景象,但也
不要紧,只要去听,好天气里,最肃杀的角落,都响着藤拍打在厚棉被上的“嘭嘭”
声,鼓起的一蓬蓬灰,都是饱满的人气。这也称得上是轰轰烈烈的。午后呢?那电
车“行行”地开过街角,响的是“叮叮”的两声。还有,这干燥的冬日里,火烛难
免不小心,于是,救火会便时常,紧急地派出救火车,一路呼啸而去。还有警车,
俗称“强盗车”的,在冬天行人稀少的夜里,也显得格外喧嚣.一听到它们的声音,
人们就竖起了耳朵,想什么地方发生了危险的事情?这城市就是这么一激灵,一激
灵。
    好了,现在上海已成了新话题,当时在图书馆,藏书楼,辛苦看到的旧书,如
今大批量地印刷发行,用最好的铜版纸做封面。可在那里面,看见的是时尚,也不
是上海。再回过头来,又发现上海也不在这城市里。街面上不再有那样丰富的有表
情的脸相,它变得单一。而且,过于光鲜,有一些粗糙的毛边,裁齐了,一些杂芜
的枝节,修平了。而这些毛边和技节,却是最先触及我们的感官的东西。于是,再
要寻找上海,就只能到概念里去找了。连语音都变了,一些微妙的发音消失了,上
海话渐渐向北京话靠拢,变得可以注音了。那些后颚上方、舌齿之间的音节,删剪
了之后,语音就变得生硬而且突兀,并且,困难于表达。总之,上海变得不那么肉
感了,新型建筑材料为它筑起了一个壳,隔离了感官。这层壳呢?又不那么贴,老
觉得有些虚空。可能也是离得太近的缘故,又是处于激变中,映像就都模糊了,只
在视野里留下一些恍惚的光影。倒是在某些不相干的时间和地点,不期然地,却看
见了它的面目。那还是一九八七年,在香港,有一晚,在九龙的丽晶酒店闲坐,正
对着香港岛,香港岛的灯光明亮地镶嵌在漆黑的海天之间。这真是海上奇观,蛮荒
之中的似锦繁华,是文明的传奇。于是,陡然间想起了上海,那几句诗句又涌现在
眼前:……约距今一亿八千万年的中生代上送纪,上海同苏南地区都是古老的陆地
……海水大幅度进退,在不同的海面时期,河口位置不同,形成了相互重叠的古三
角洲……冰川融入海洋,海面渐次上升,三角洲的大片陆地复被海水所浸没……
    这画面何等壮丽,上海原来是这样冉冉升出海面,云雾散尽,视线走近,走近,
走了进去,被琐细的笔触掩埋,视线终于模糊了。
                                                 1999年4月7日 上海
 
                                  

书目


作者简介

短篇小说和散文:
隐居的时代 
接近世纪初 
冬天的聚会 
喜宴 
小城之恋 
本次列车终点
比较北京和上海 
评《许三观卖血记》 
记一次服装表演 
自然最美 
寻找苏青 
关于幸福 
观后与写后 
王安忆眼中的当今文坛 
上海的女性 
风月三篇 
王安忆:我不像张爱玲 
世俗的张爱玲 
王安忆回忆:岛上的顾城 
上海是一部喜剧 
南陌复东阡  
我写《小鲍庄》 


中长篇小说:
长恨歌
妹头 
我爱比尔 
小鲍庄


相关文章:
回到文学 
生活经验与审美意识的蝉蜕 
王安忆要说的其实是上海 
王安忆作品谈 
“我们”的叙事 
王安忆要与张爱玲〃划清界线〃 

 
                  王安忆简介

    王安忆(1954~ )当代女作家。祖籍福建同安,生于江苏南京。1955年随母茹志鹃
迁居上海。1969年初中毕业。1970年赴安徽插队。1972年考入江苏徐州地区文工团。1978
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后任中国作协理事、作协上海分会专业作家。1975年冬开始
发表作品,1980年发表成名作《雨,沙沙沙》。著有小说集《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
篇小说集》、《尾声》、《流逝》、《小鲍庄》,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
人》、《流水三十章》、《父系和母系的神话》、《长恨歌》,散文集《蒲公英》、《母女
漫游美利坚》(与茹志鹃合集),儿童文学作品集《黑黑白白》,论著《心灵世界——王安
忆小说讲稿》以及《乘火车去旅行》、《王安忆自选集》等。其中《本次列车终点》获1982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流逝》和《小鲍庄》分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不少作品表现了
作者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深沉思考。她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发掘其底蕴,抉微勾沉,纤毫毕现。笔墨素淡,情韵幽婉,一些作品在文坛上产生广泛的影响。

 
 
                        

    
                  隐居的时代
                               

    曾经有一个时期,我们随时随地可能遇见意想不到的人,这真的很有趣。这使
得我们的经历,变得非同寻常起来,变得富有传奇色彩。在我们所插队的淮北乡村,
有着几百年,上千年的历史,这样漫长的历史其实却只是由一些固定的人物演义下
来的。这就好比毛泽东同志描写的愚公移山:“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
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就这样,一直繁衍到了今天。这样的以家族
为组织单位的乡村,就是一座坚实的堡垒。当你听到村里的狗忽然之间一同狂吠起
来,不用问,一定是村道上走过一个外乡人。外乡人头也不抬地,匆匆走出村子,
走远了,狗才渐渐安静下来。可是,就是在这样的铜墙铁壁的堡垒中,会有奇遇发
生。事情就是这样不可思议。

    在这沉闷的乡村里,竟然隐藏着那样的人和事,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与乡村的
环境融合在一起,并不显得有什么特异,看上去是同样的自然,好像他们早就加入
了乡村的历史。乡村的生活就有着这样强大的洞染力,它可将任何强烈的色彩润染。
很多尖锐的情节,在这里都变得温和了。它看似十分单调,其实却潜藏着许多可能
性,它的洇染力就来自这些可能性。这些可能性足以使一切突兀的事情变得平淡和
日常。就这样,我在我插队的大刘庄,遇见了黄医师。

    那已经是我来到大刘庄数天以后。我住在公社的一名副书记家中,他的妻子是
这个大队的妇女主任。家中有五个孩子,最大的年龄与我相仿,最小的尚在吃奶。
除了我,还有一名县城插队知青,也住在他家。主任家住三间两进青砖茅顶大屋,
这在我们村庄,算得上首富。后三间是主任夫妇的房间,他们带着最小的吃奶的孩
子睡那里。前三间,东边一间锅屋,西边一间住孩子,以及我们两个知青,中间迎
门的是堂屋。这天,晚饭的时候,县城的知青收工就回家了,几个小些的孩子早早
吃过去玩了,只有主任,主任的大女儿,还有我,坐在堂屋里的案板前吃饭。是收
麦的前夕,天已经很长了,太阳虽然下去多时,天光还很明亮。此时的光线非常接
近早晨,太阳都是在地平线以下,光是均匀地平铺着,景物倒比强光下的更为清晰。
黄医师就在此时,从村道走上了我们的台子。

    主任家的房子,坐落在我们庄最主要的村道边上,高高的台子上。白日里,各
家的门都是敞开着,迎门坐在案板前,村道上的情景便尽收眼底。主任首先向着村
道招呼:黄医师,吃过了吗?接着,主任的大女儿,县中学的毕业生,应声起身,
让出一个板凳,转身又去盛一碗稀饭。这时,才见黄医师在了门口。他大约有五十
岁,也许没有,在我们那个年龄里,总是容易把人看老的。他脸色软黄,似乎有些
浮肿。他穿着洗旧的蓝卡其人民装,脸上带着谦和的笑容。他走进门来,在板凳上
坐下,回答着主任有没有吃过的问题。尽管一再说吃过了,吃过了,可主任母女执
意要他喝一碗稀饭。也没有太推辞,就端起了碗。他的脸相有些木,甚至还有些俗,
可是态度却十分温和文雅,这就使他显得不一样起来。他说话动作都比较迟缓,这
迟缓不仅是出于慢性子,似乎还出于,一种忧郁的性格。他问我多大年龄,住上海
哪个区,来这里习惯不习惯。由于我正处在极度的不适应和想家之中,时刻心事重
重,所以我也看出他心事重重。我看出他不快乐,不轻松,百无聊赖,而且非常寂
寞。虽然,他在这里出现一点没有令我惊奇,可我还是一眼看出他是来自外边的世
界。

    主任问他晚上做的什么饭,他笑着说烧一点米饭。他的笑容里有着自嘲和无奈,
就是这自嘲和无奈,说明了他的骄傲。他的态度表明,“烧一点米饭”不是他该干
的事情,多少有一些无聊和滑稽。他只稍稍坐了一会儿,喝完那碗稀饭,然后拿着
主任塞给他的一大块麦面饼,告辞了。这时节,只有主任家还有麦面饼。他说有了
这块麦面饼,明天早上就能不烧锅了。他慢慢地走下台子,天色略有些暗,却还不
十分暗,他的背影依然很清晰。他有些背驼,不知是生来如此,还是境遇所致。他
的步态与庄里人绝然不同,是较为笔直的步子,双膝并得较拢,脚跟比脚掌先落地
半步。这种步态,要遇到下雨天,可够他受的了。庄里人走路都有些岔开腿,箩筐
似的,其实并不箩筐,脚跟与脚掌是同时落地的,这样,立足就稳。在泥泞的地里,
可像撑船似的左一划右一划,乡里人叫做“岔泥”,从泥里越过去的意思。黄医师
的步子,却是“岔”不开泥的。他背着手,手里掂着那块宝贵的麦面饼,而一点不
知这饼的宝贵。饼是发面的,碱性不大不小,真够香的,围着锅贴一圈,锅一圆汽,
灶里就停了火,等锅略凉些,才揭锅。这饼就是在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