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马案-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您好!您下载的小说来自 www。87book。com 欢迎常去光顾哦!
本站所有资源部分转载自互联网!请支持正版,版权归作者所有!
一、马新贻被俘
清同治二年。合肥知县马新贻奉命清剿在安徽的小股捻军。但他一时不慎中了捻军的埋伏,主力被歼,自己被俘。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该股捻军的首领张文祥不但不杀他,还主动向他请降。
捻军在安徽霍丘城抢掠了一番,第二天一早就撤了出来,用几十辆牛马车载着粮秣军资和一些金银细软踏着清晨的薄雾向霍山方向而去。这时,知府马新贻带着五百多绿营兵和两千多乡勇也向霍丘城攻过来。
这一年是清同治二年(1863年)十月初八。此时的太平军开始走向下坡路。特别是太平军的根基所在浙江省一年多来军事连连失利,处境恶化。江阴失陷、杭州被围、嘉兴受到强攻。军事重地无锡被困一年,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眼看即将不保。太平军实力受到大大削弱。同时,北部的捻军也受到钦差大臣、科尔沁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的压力。在主战场山东,捻军连连败落,失城陷地,根据地大片缩小。捻军名将龚得树、陈玉成等首领相继阵亡。在安徽的清军趁此机会开始向本省捻军大举进攻,希望能够配合南北主战场的胜利,肃清安徽境内的小股捻军。
马新贻快到霍城时,探马来报,捻军已经弃城而逃,并携有大量物资。敌人弃险而逃,且需要分兵护送物资,队伍必定不整,马新贻认为这是一个歼敌的好机会。遂下令立即追击,并派五百马队急行先将对方咬住,迟延捻军撤退速度。马新贻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在安徽曾任建平、合肥知县。咸丰三年(1853年),即金田起义后的第三年,太平军和捻军先后进入安徽,马新贻遂奉命练兵剿匪,因屡立战功,遂记名以道员用。这个人还是比较懂军事的。但这一回他却中计了。
在霍山脚下,捻军受到一支快枪马队的兜头迎击,接着后续的大队清兵也跟了上来,捻军立刻大乱,丢下十几具尸体和几个伤兵,拼命杀了出去。马新贻命令紧追不放,务必全歼。捻军几十辆满载物资的牛车与马车被弃于道。
在刚入山的一个弯道,马新贻突然遭到伏击,虽然山势不甚险恶,但捻军的快枪手与弓箭手埋伏在密林与乱石中凭借猛烈的火力将马新贻的部队打了个措手不及,前头兵丁立刻倒下一片。马新贻仗着进山不深,急令用自己的火力压住对方,队伍迅速后退。但后路已经被点燃的物资车辆所堵塞,埋伏在后路的捻军完全将其退路封死。
这是一个早就设计好的陷阱。虽然攻占霍城的捻军只有七八百人,但参与这次伏击的不下两千人,且火力凶猛。马新贻的队伍开始还能抵挡,但对方在暗处,自己在明处,渐渐的人数越来越少。战了约三四个时辰,日头渐渐偏西了,只听号角声响,杀声震天,捻军从四面八方冲过来。清兵大败,大部被杀,五百人被俘,只有三四百人逃了出去。马新贻虽能指挥战阵,但毕竟是个文举人,亲兵尽失,哪里能逃得出去。也被捻军俘虏了。
捻军打了胜仗,又重新占了霍县。捻军大旗趟主张文祥进驻县衙,立刻命将马新贻带上堂来。马新贻打了十年的仗,这是头一回被捉。捻军与清政府向来仇恨很深,无论哪一方做了俘虏,仍是免不了一死。马新贻自认为必死无疑,见了张文祥便摆出一副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样子道:“本官一时中了你们的奸计,如今只求一死。以清名留于史册,也不枉我一生。”
那张文祥大约三十岁,比马新贻要小十三岁,四方白净脸,浓眉秀目,长得十分气派,倒也不十分凶恶。听了这话,并不生气,只是问了问马新贻的姓名官职就叫人将他带了下去。
马新贻并未被立即斩首,也未被押入牢房,而是安排到了一个干净的屋子里,屋内家具齐全,不久又有人送上七八样菜来。马新贻觉的奇怪,不知捻子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因为抱定了一死的决心,所以也没什么牵挂,给菜就吃,给酒就喝。这么着过了两天,并不见捻子有什么行动,马新贻有些坐不住了。这天中午,看守又送过来八样菜。他对看守道:“你们准备把我关到什么时候?是杀是放,给个痛快话。”
那看守只是笑道:“我们张趟主亲自吩咐,要好生照顾您,别的我们什么都不知道。”
马新贻皱着眉头道:“那就去将你们张趟主叫来,让他当面和我说清楚。”看守又道:“这小的可不敢,张趟主并未交待……”
〈守话未说完,只听哗啦一声,马新贻将桌子上的两盘菜划落在地下,怒道:“今天等不到你家大王的回话,我什么都不吃。”
马新贻这么一闹真奏效,没过一会儿,只见那个曾见过一面的张文祥走了进来。张文祥一进来就屏退两边人,将门关住,然后拱手道:“在下张文祥见过马大人。”
马新贻见他这么客气,还称自己为大人,先是一愣,又挺起腰来大声喝道:“你们这帮逆贼,打算将本府怎生摆布,要杀只管就杀,干么这么啰唣?”
张文祥将笑容收起,正色道:“马大人,您看到我腰间这把刀了么?我征战十数年,此刀不知饮过多少道府官员的血,又岂在乎你一个。我等若有相害之心,也用不着做这些啰嗦事了。您在安徽为任数年,爱民勤政,百姓称道的名声我们也闻得。我生平最痛恶贪官污吏、恶霸土豪,若是贪官污吏落到我们手中,必不容缓的将他处死。不过因您的清名,我们实在不忍下手。如今一战,是因你追击过甚,放我们不过,几次派兵向我们穷追痛剿,逼得我们没法,只好努力攻进城来。今日和你当面说个明白:我等所以甘触刑章,拼死要与朝廷做对,全是迫于生计,只得铤而走险。如果有贤明官府,怜悯我等出于无奈之因,设法安置我等,我等是情愿为朝廷效死的。”
马新贻听完心中怦然一动。他本来就心思敏捷,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此前是以为命必不保才出言不逊,此时看到了一线生机,口气自然就转换了,他点点头道:“张趟主,你的声名我是听说过的。自打进入安徽以来,几乎战无不胜。我十分钦佩您的演军之才。自古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适。若真能归顺朝廷,凭着您的才能,必能一路升迁上去。”
“马大人,您现在虽是知府,但前年就因战功加按察使衔署布政使,正三品大员,位高权重。不知您是否能不记沙场交锋之仇,愿意为兄弟做个引见?”“胜败乃兵家常事,怎能记于心中。我马某一定尽力援引你们出头,决不食言。”
张文祥听他答应得痛快,就将自己所领军中情况向他介绍了个大概。
原来张文祥这支捻军原属白旗大旗主龚得树治下的几支不同的队伍。他们和其他在安徽的捻军一同与太平天国的英王陈玉成在安徽淮河以南到赣浙北部活动。陈玉成被叛将苗沛霖设计捉住后,被押至清营杀害。接着大旗主龚得树又在湖北罗田松子关战死。安徽捻军一时群龙无首,奉捻军最高首领大汉永王张乐行的命令向北集结。
张文祥与结拜兄弟史金彪、曹二虎将队伍合在一处,向北来到霍丘县后。因北部战事吃紧,无法与总部联络,便借着这边大别山区的地势扎下根来,以牵制安徽的清军兵力使之不能北上山东助战。
张文祥介绍完军中情形,又道:“我知马大人是宽厚长者,但关系我们三兄弟和这里数千捻军弟兄的身家性命,做事不得不谨慎。虽说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不过近来清军杀降之例,不在少数。还求大人莫嫌我们与大人地位云泥之隔,答应我们一件事情。”
“但讲不妨。”
“我们虽与大人地位悬殊,但此事非经过一种仪式,不足以昭慎重。您若是真心打算将来援引我们出头,此刻就应该不存贵贱高下的念头,与我们三兄弟结拜。一经结拜,便可共生死,永远没有改悔的。你肯和我们结拜,方可显出你的真心。”
张文祥乍一提出这样的要求,马新贻也有些踌躇,堂堂大清三品命官,与匪类结拜兄弟成何体统。但若不结拜,难以稳住张文祥的心。未来发展难料,说不定可能连自己的性命都难以保证。
马新贻低头沉吟了一会儿,暗想道:张文祥主动请降其实是给了自己一个为朝廷将功赎罪的机会。若是招降了张文祥,不仅张文祥不会杀他反而会感激他,朝廷那边也能有个交待。打败仗丢军队的罪就由此用大功相抵,他何乐而不为呢。他飞快的一转念,立刻作出十分爽快的样子答道:“三位都是豪杰之士,将来必能为国家建立功业,绝非久困风尘之人,何谈贵贱之分。结拜为兄弟,我很愿意,以后便以兄弟相称,手足相待。四个人也可同舟共济,祸福同当,共建事业。”
二、四兄弟结拜
张文祥为了手下数千人的性命,与马新贻商定降清事宜,并在史金彪的计策下,诱逼马新贻与三位捻军首领拜为同生共死的兄弟。张文祥打了胜仗后反要向一个俘虏投降,是有原因的。咸丰五年,各路捻军头目在安徽雉河会盟时张文祥与史金彪、曹二虎相识,之后三人带着自己的队伍同去河南发展,互为响应、互相声援。后又陆续取道湖北回到安徽。因三人性情相投,又在战阵中生死与共,感情胜似手足。张文祥与史金彪、曹二虎便结拜为兄弟。张文祥年龄最大做了大哥,史金彪为老二,曹二虎最小。
三人从皖南来到安徽北部的霍丘县,虽然连战连捷,但太平军与捻军在主战场不断失败的消息却让大家心情都很沉重,深为今后的前途担忧。三人都是久经战阵的老将,知道他们此时之所以能在安徽得以容身,是因为清军的大部主力都用在南边的太平军身上。还有一部分善战的清军则在山东与捻军的主力决战,才为他们留下这个暂时的生存空间。史金彪虽然年纪比张文祥小一些,但却颇具心机,处事老到,想事情要比常人周道。
初到霍丘,史金彪就与张文祥、曹二虎商量道:“如今天下之大,却无咱们兄弟容身之处。南面天京已经被围一年多了,浙江太平军也不断失败,北面盟主那里同样凶多吉少。大哥,三弟,你们可想过今后的出路没有?”张文祥道:“如今安徽的各路捻军除一部分北上外,有些散了伙,有些降了清。如果散伙,官府视咱们为洪水猛兽,看作十恶不赦的叛逆,若是落了单,叫官府认出,只能被凌迟处死;如果去降清,如今清军正在势头上,杀降之事屡屡不绝,又实在不能冒这个险。我看咱们到底还有两千多人马,又在这里立住了脚跟,就算将来吃紧了,还可躲入邻近的大别山。那里群山峻岭,旧藏得下数万兵马。咱捻子从李闯王那时到现在,也有两百多年了,不是一直没被灭掉么?”曹二虎道:“就是。若降了官府,立刻就会遭毒手,倒不如战死沙场痛快。”
史金彪摇摇头道:“此一时彼一时,两百年前正逢乱世,从明崇祯到清康熙几十年的战争不停,顾不得捻军。如今官府一心要灭太平军与捻军。南北战事一旦结束,安徽必不能再平静。躲得了一时,躲不过一世。这条路是不能再走下去了。依我的意思还是趁早设法抽身为好。散伙的路子决不能走,且不说命运凶险,咱们硬拼了十多年,也不能就这样白白的算了。接受招抚倒还能得个一官半职,将来尚有前途可赚。捻子降了官府被杀的例子不少,但就抚之后平安无事的也很多。张大哥,原来咱们在攻庐州(即合肥)的时候,认识一个叫做徐弃的小旗主。他后来与咱们同在皖南作战,成为莫逆之交,虽未与他焚香结盟,但也情同兄弟。两年前他投奔了安徽按察使马新贻。不但没有被害,反而得到了重用。可见若是找对了引见人,也是无事的。”
曹二虎虽是个勇将,但为人鲁钝一些,在大事上是没有主见的,听了史金彪的话,又点头道:“这倒可以试试看,但要找到一个稳妥的引见人却不容易。”三人正在商量,外面有人哐的一声将门使劲推开。张文祥本吩咐过,没有命令不得进屋的。一见此人违令进屋,正要喊外边的侍卫拿下,却见这个人一脸风尘,将一封信递过来道:“三位将军,急报:雉河陷落,沃王被捕。”三人顿时呆住了,半晌无声。沃王张乐行是捻军的最高首领,这个消息对于三人来说犹如大厦撤去了顶梁柱,一时无所适从,不知该说些什么好。张文祥接过信,边看边念。原来张乐行从山东撤退到皖北雉河集,遭到包围,突围几次不成,后被叛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