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丽江山-第1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澄是个冰雪聪明之人,见我如此,流着泪说:“妾当不负母后厚望……”
我长长的叹了口气:“孩子……皇后,不是那么容易当的,你……以后,要好自为之啊……”
年幼懂事的刘炟在边上稚气的插嘴:“祖母,你别哭,炟儿给你唱首歌……”
我微微一笑,他站了起来,低低的唱了句:“黑黑的天空低垂,亮亮的繁星相随……”
我心中一动,感慰至极。
“黑黑的天空低垂,亮亮的繁星相随,虫儿飞,虫儿飞,你在思念谁……
天上的星星流泪,地上的玫瑰枯萎,冷风吹,冷风吹,只要有你陪……
虫儿飞,花儿睡,一双又一对才美,不怕天黑只怕心碎,不管累不累,也不管东南西北……”
眼前时而微亮,时而昏暗,我转头看向那片看似遥远又似触手可及的夜空,视线渐渐模糊。
朦胧间,天空群星闪烁,光芒耀眼,夜空扭曲旋转,星辰流转,逐渐交织成一幅幅瑰丽的图形。
青龙盘旋,腾爪箕张!
白虎咆啸,奔腾如雷!
玄武交颈,狰狞纠缠!
朱雀翔翼,烈焰焚空!
神志一阵恍惚,四神兽的光芒敛去,天空中浮现出一个个熟悉的身影,他们或长衫、或短衣、或披铠、或佩剑……那一张张熟悉的脸上全都洋溢着开心的笑颜。
邓禹、冯异、耿弇、吴汉、朱祜、马武、马成、臧宫、贾复、寇恂、岑彭……
每个人的笑颜都是那么轻松惬意,无声的朗笑从他们嘴里逸出。慢慢的,他们向两侧分开,让出一个通道。通道的尽头现出一位白衣青年,白净无暇的脸孔上,他的双眼微微眯弯,嘴角扬起,笑容略带孩子气,将手中一株金灿灿的嘉穗递向我……
“黑黑的天空低垂,亮亮的繁星相随,虫儿飞,虫儿飞,你在思念谁……
天上的星星流泪,地上的玫瑰枯萎,冷风吹,冷风吹,只要有你陪……
虫儿飞,花儿睡,一双又一对才美,不怕天黑只怕心碎,不管累不累,也不管东南西北……”
屋子里的人一齐哽声吟唱,哭声被呜咽的歌声所取代。我在轻柔的歌声中安详而满足的笑了起来,眼睑眨了眨,终于再也无力支撑,沉沉阖起,眼中饱含的泪水无声的顺着眼角滑入云鬓。
(第四卷?朱雀卷?完)(全书四卷?剧终)
探讨郭圣通在受封贵人前的身份
先要申明,我不是什么历史学家,只是就史书上的一些记载做一番自己的看法和论述,有不同意见者大可拍砖。
关于郭圣通的史书描述:
“光武郭皇后讳圣通,真定槀人也。为郡著姓。父昌,让田宅财产数百万与异母弟,国人义之。仕郡功曹。娶真定恭王女,号郭主,生后及子况。昌早卒。郭主虽王家女,而好礼节俭,有母仪之德。更始二年春,光武击王郎,至真定,因纳后,有宠。及即位,以为贵人。
建武元年,生皇子彊。帝善况小心谨慎,年始十六,拜黄门侍郎。二年,贵人立为皇后,彊为皇太子,封况绵蛮侯。”(《后汉书·皇后纪》)
从这里不难看出郭圣通的家族关系父亲郭昌,母亲是前任真定恭王刘普的女儿,号称郭主,舅舅是现任真定王刘扬,家里还有个亲弟弟郭况。
有很多人把郭圣通和三国曹魏时期的郭女王混做一人。
郭女王:(184年-235年)名嬛,字女王,安平广宗人,是魏文帝曹丕的皇后,谥号为文德皇后。
郭圣通和郭女王虽然都做过皇后,却是不同时代的两个女人,完全不可混谈。
介绍完郭圣通的大致出身背景,接下来回归正题,在这里只是想探讨一下,郭圣通在更始二年(公元24年)由舅舅做主嫁给刘秀,从时间上推论,应该是在三四月份的样子。有很多人说这一场政治婚姻直接把刘秀的原配妻子阴丽华赶下了堂,阴丽华从这一刻成了妾,而郭圣通成了妻。
那事实到底如何呢?虽然最后登上皇后宝座的那一个人的确是郭圣通没错,阴丽华由妻成妾的最终命运也的确是事实。但是纵观史书,却从没断论说是从这一刻,妻妾互换的。
“时真定王刘扬起兵以附王郎,觽十余万,世祖遣植说扬,扬乃降。世祖因留真定,纳郭后,后即扬之甥也,故以此结之。乃与扬及诸将置酒郭氏漆里舍,扬击筑为欢,因得进兵拔邯郸,从平河北。”(《后汉书·刘植传》)
郭圣通与刘秀的婚礼排场的确不小,由史书描述可以看出,是刘秀亲往真定迎亲,且婚礼就直接办在了真定郭圣通住的漆里舍,且刘扬还为此高兴的击筑欢歌。这种感觉怎么看都像是倒插门,且让人想起了刘备娶孙尚香。
应该说这场婚姻算是隆重的,既有大媒刘植,又有嘉宾云集的盛大婚礼,如果由此推论郭圣通一举把阴丽华赶下正妻地位也无不可,但是事实当真如此吗?
婚礼过后没多久,刘秀便去打仗了,郭圣通也许是被留在了真定,随军的可能性很小。等到刘秀被更始帝封做了萧王,打败了王郎,住进了邯郸王宫温明殿,这个时候把郭圣通迁到宫殿同住的可能性很大。但是刘秀还是得四处打仗,亲征,所以说一直住在温明殿的几率不大,大部分情况下郭圣通应该是独守空闺的。
嫁给刘秀后没多久,郭圣通便有了身孕,按照史书记载,长子刘彊出生于建武元年(公元25年),出生于几月份不可考。我之所以执着于刘彊的出生日期,是因为在建武元年大致四月份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值得推敲的事。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刘秀因为出去打仗,然后遭到伏击,最后从前线传到后方的消息是萧王同志不幸身亡。
这个消息一传回来,跟随萧王刘秀打天下的将士们就乱了套了。不过人如果死都死了,最现实的问题便是该如何给这支队伍找个主心骨,也就是所谓的萧王继承人。
“萧王北击尤来、大枪、五幡于元氏,追至北平,连破之;又战于顺水北,乘胜轻进,反为所败。王自投高岸,遇突骑王丰下马授王,王仅而得免。散兵归保范阳。军中不见王,或云已殁,诸将不知所为,吴汉曰:“卿曹努力!王兄子在南阳,何忧无主!”众恐惧,数日乃定。”(《资治通鉴》)
这个时候,吴汉的一句话很费人深思。安抚众将的言语不是把刘彊抬出来继任王位,而是说刘秀的大哥刘縯的儿子还在南阳老家,大家不要慌,不怕没领导人可以捧。
好吧,也许有人要说刘彊小朋友这个时候可能还没出生,那么就算没出生,这会儿也该落胎在娘肚子里了吧。
汉人奉行宗族,讲究子嗣传承,不到万不得已,这一脉血统不会选择旁系。如果说郭圣通这个时候当真是嫡妻的话,那她肚子里的那团肉不论男女都该享有优先权,更何况她背后还有十万兵马的舅舅撑腰。刘扬嫁外甥女的目的是为了什么?难道这会儿真有便宜占会白白放弃大好机会?
除非只有一个可能性,那就是这个时候的郭圣通,身份仅仅是妾室。按规矩,子凭母贵,老妈的身份决定儿子的身份,刘彊如果是庶子,那么在继承权上不仅不享有优先权,还有可能会彻底踢出局。吴汉最终的选择是忽视刘彊的存在,而选择刘秀的侄子们,而众将居然没有反对。我不禁想问,如果那时候刘秀真的死了,这个萧王太后,到底是郭圣通来当呢,还是阴丽华来当呢?
有人常常说刘秀薄情,有了新欢废了发妻,但是从这样小小的细节可以推出一个理想的结论。在娶了郭圣通后,阴丽华正妻的地位并没有动摇,这个时候阴丽华仍为妻,郭圣通不过是妾。真正把阴丽华名分降了一级的时候,是在刘秀称帝后,当时没有明确这两女人到底谁当皇后,且封后也是件大事,刘秀在征战中就先把这两老婆都封了贵人。之后没几个月,刘秀在洛阳安定下来,可以腾出时间和精力来封后的时候,他是很明确的要把这个后位封给阴丽华的,可没想结果却被阴丽华给拱手让了出去。
这么一看,如果阴丽华封贵人之时,是她由妻变妾的开始,那么在建武二年五月推辞后位,以致紧接着的六月份郭圣通荣登后座,便是阴丽华亲手将自己的身份改变,由妻变妾的最终定局。
写到这里忍不住要埋怨一句,我说,阴丽华,你脑子到底是什么做的?贤也不是你这种贤法吧?简直就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搞自虐!
吴季子
年十岁通春秋,上循其头曰“”。阳对曰:“愚戆无比。”及阿乳母以问师傅,曰:“少推诚对。”师傅无以易其辞。
选自《东观汉记·显宗孝明皇帝》
'注释'
上:光武帝刘秀
循:抚摩
吴季子:吴国季札
刘秀口中的“吴季子”是何人?
“吴子使札来聘(1)。”
吴无君,无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贤季子也(2)。何贤乎季子?让国也(3)。其让国奈何?谒也(4),馀祭也(5),夷昧也(6),与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爱之,同欲立之以为君。谒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国(7),季子犹不受也。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国乎季子。”皆曰诺。故诸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苟有吴国,尚速有悔于予身(8)。”故谒也死(9),馀祭也立。馀祭也死(10),夷昧也立。夷昧也死(11),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12)。僚者长庶也(13),即之。季之使而反,至而君之尔。阖庐曰(14):“先君之所以不与子国,而与弟者,凡为季子故也。将从先君之命与,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如不从先君之命与,则我宜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乎?”于是使专诸刺僚(15),而致国乎季子(16)。季子不受,曰:“尔杀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尔杀吾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之延陵(17),终身不入吴国。故君子以其不受为义,以其不杀为仁,贤季子。则吴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为臣,则宜有君者也。札者何?吴季子之名也。春秋贤者不名(18),此何以名?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19)。季子者,所贤也,曷为不足乎季子?许人臣者必使臣,许人子者必使子也。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春秋公羊传》
'作者小传'
本篇节选自《春秋公羊传》。《公羊传》的始作者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公羊春秋》作为家学,世代相传至玄孙公羊寿。汉景帝时,公羊寿与齐人胡母子都合作,方才将《春秋公羊传》定稿“著于竹帛”。所以《公羊传》的作者,班固《汉书·艺文志》笼统地称之为“公羊子”,颜师古说是公羊高,《四库全书总目》则署作汉公羊寿,说法不一。但比较起来把定稿人题为作者更合理一些。今本《公羊传》的体裁特点,是经传合并,传文逐句传述《春秋》经文的大义,与《左传》以记载史实为主不同。写作方法多以设问、自答展开传述。如本篇“吴子使札来聘”即是《春秋》襄公二十九年经文中的一句,以下部分都是《公羊传》对这句话的“微言大义”所作的传述和解释。
'题解'
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吴国派公子札访问鲁国,《左传》对经过情形有详细记载。当时的吴王馀祭是公子札的二哥。吴国在公子札的父亲寿梦就位时(公元前585年)就已称王。但中原诸国还是视吴国为蛮夷之邦,《春秋》记事称之为“吴子”,“子”的爵位在公、侯、伯之下,所以实际上是贬称。而《公羊传》出于“诸夏”的民族偏见和地域偏见,甚至否认吴国“有君、有大夫”,对《春秋》记事用语理解为抬高了吴国的地位。本文就是《公羊传》解释《春秋》为什么用“吴子”肯定吴国“有君”,用“聘”肯定吴国“有大夫”的。全文层层设问,步步深入,以事实说明公子札的贤、仁、深明大义,使吴国在诸夏心目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译文'
(《春秋》记载:)“吴子派札来(鲁国)访问。”
吴国本无所谓国君,无所谓大夫,这则记载为什么承认它有国君,有大夫呢?为了表明季子的贤啊。季子贤在哪里呢?辞让国君的位置啊。他辞让君位是怎么一回事呢?谒、馀祭、夷昧跟季子是一母所生的四兄弟,季子年幼而有才干,兄长们都爱他,一起想立他做国君。谒说:“现在如果就这样仓促地把君位给他,季子还是不接受的。我愿不传位给儿子而传位给弟弟,由弟弟依次接替哥哥做国君,最后把君位传给季子。”馀祭、夷昧都说行。所以几个哥哥在位时都勇敢不怕死,每次就餐必定祈祷,说:“上天如果让吴国存在下去,就保祐我们早点遭难吧。”所以谒死了,馀祭做国君。馀祭死了,夷昧做国君。夷昧死了,国君的位置应当属于季子了。季子出使在外,僚是寿梦的庶长子,就即位了。季子出访回国,一到就把僚当作